中國一直都是一個詩歌的國度,從先秦時期的《離騷》和《詩經》到唐宋時期的《唐詩》和《宋詩》再到現在的《白話詩》和《現代詩》,可以說詩歌從沒有在我國歷史文化上斷絕,一直都是文學裡的掌上明珠,文化歷史上的瑰寶,具有其他國家所不可比較的一種特殊的文學體裁和文化。
詩歌在歷史上有兩個發展的高峰期,一個是先秦:出現了詩歌這樣的文學體裁;一個是唐宋,繼承、發展弘揚並傳承了詩歌,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毫無疑問,唐代是詩歌發展最輝煌時期,不僅產生的詩歌數量多,而且所產生的詩歌精品並流傳下來的也是比較多的。一是確立了詩歌在文化文學中的地位,二是詩歌是科舉考試的一項題目,三是詩歌在社會交往活動中所起到了關鍵作用,四是整個社會形成了以詩歌為文化主旋律的風氣。
從而培養造就了一大批著名甚至流芳百世的詩人,如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佛王維、詩鬼李賀、詩魔白居易、詩豪劉禹錫等等,個個都出類拔萃,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風格,讀他們的詩,簡直是一種精神上的放鬆和享受。
而然在他們之中,又有兩座令其他詩人只能望其項背的高峰,這兩位就是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作為浪漫主義詩人,其詩以豪放飄逸的特點為主,瀟灑自由、不拘一格;詩聖杜甫則是一位現實主義詩人,其詩以沉鬱頓挫的特點為主,憂國憂民、恪守格律,其詩《登高》被稱為「千古第一格律詩」。
杜甫,字子美,為了與晚唐的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自己也常被稱為「老杜」。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的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因此他會見了春天的花開而憂傷落淚,聽見了鳥鳴令自己心悸「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同樣,即便自己已經到了極度困難的境地,可依然還是為他人著想:「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所以,杜甫才會成為我國偉大的愛國現實主義詩人,總是把國家和他人放在第一的位置,而不管自己,無論最後自己活得多麼艱難。詩聖杜甫一生窮困潦倒,他筆下的詩作大多抒發憂國憂民之情,可誰能想到,這樣一位多災多難、為民請命、心中無時無刻不掛念著老百姓的詩人,竟也有像詩仙李白那樣風流之時。
一個夏日的傍晚,杜甫跟隨著自己的朋友們,附庸風雅,攜兩位歌妓納涼,寫下這首雲雨詩,香豔無比卻不汙:
《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二首)》
唐·杜甫
(其一)
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
竹深留客處,荷淨納涼時。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片雲頭上黑,應是雨催詩。
(其二)
雨來沾席上,風急打船頭。
越女紅裙溼,燕姬翠黛愁。
纜侵堤柳系,幔卷浪花浮。
歸路翻蕭颯,陂塘五月秋。
從標題就可看出,這是杜甫在描寫自己的風流韻事,而且第一首的最後一句「應是雨催詩」已經說出,這兩首詩是因為被下雨所逼才寫下的。
這兩首詩以「下雨」為分界點,第一首是寫的下雨之前的情景,第二首是下雨中和下雨後的情景。
第一首的首聯描寫的的夏日的夜晚在江中泛舟的情景,「落日」點明了時間是傍晚,第二句預示著要下雨,為下文做了鋪墊。頷聯寫的是到了地點「竹深」之地,正式靠在滿池荷葉的地方開始納涼,放鬆自己。
頸聯寫的是公子們正在用冰水降溫,突出了此時的天氣炎熱,因此才要到此處用如此方式納涼,旁邊的歌妓們也在幫忙除掉嫩藕的白絲,也是為了更好地納涼。尾聯就交代了將要下雨,於是詩人就寫下了這兩首詩。
第二首一上來的首聯就在描寫下雨的場景,雨還不小,緊緊接著第一首的最後一聯展開寫作。頷聯通過描寫自己所攜帶的兩位歌妓被雨淋溼後的妝容和各自的神情,再次說明這次的雨有些大而且很是影響自己與歌妓的心情。
頸聯寫的是下雨時大家都收起了一開始玩樂放鬆的好心情,大家迅速地把纜繩系在柳樹上,風雨吹打得船上的帳幔翻卷,浪花拍擊著船頭,更加說明了此次降雨來勢兇猛,自己還沒玩過癮,都成了這樣,很是鬱悶。尾聯寫出了天氣的溫度的變化,去的時候還是炎熱的夏天,需要納涼,回來的時候風吹在自己的身上,感覺瑟瑟發抖,猶如秋天。
縱觀全詩,此詩按著時間的順序分別描寫了去納涼、納涼中、遇雨、雨中和雨後回來的整個過程,自己雖然說是出去納涼,但中途遇雨,導致了也沒玩盡興。表達了自己開心到最後鬱悶的轉變,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這場雨,使得自己沒有盡情。
但描寫自己所攜帶的兩位歌妓是卻是那麼的香豔無比「越女紅裙溼,燕姬翠黛愁。」,一點也不汙。然而在雨中,則更加體現出兩位歌妓的美和風姿,後來的事雖然詩中沒有明確點明,但我們可自行腦補。
編輯:張聖平
搖搖晃晃,晃晃搖搖。品味雲端,墜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