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災難引發的人類文化思考,「文化謀殺」也只是周小平一廂情願的理解
文化是什麼?我的理解是國家、民族、個體的一種塑造。它包含了所有精神境界與物質呈現的方式方法。就像西方人認為「沒有病,戴什麼口罩?」。而東方人,特別是亞洲人就認為,「只有戴口罩,才能不被傳染」。儘管韓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深刻,但對疫情預防戴不戴口罩的觀念上,還是亞洲人的理解與思維方式。因此,韓國、日本疫情控制的都非常好,在這方面,尤為明顯的是中國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上,中國通過及時的普及戴口罩與勤洗手的意義,而避免了上百萬人被感染,為中國控制疫情的「戰役」,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表達與行動就有所不同。西方文化過於形而上,哲學意味濃,就如同 「沒有病,戴什麼口罩?」的思維方式一樣,感覺很坦率、很直接,但過於剛,而缺少柔,轉變性差;東方文化是形而下,更注重科學性,柔性強,轉變與適應性快,因此,可以通過事物的演變而具有針對性解決問題,特別是中國,在這方面文化中做得就更精湛。
不過,對於個人文化而言,其差異化更為明顯,即使是本民族文化,也因為個體的性格、偏好,甚至觀念、角度的差異,在文化的傳達上就發生明顯的不同。我們就拿作家來比較,有些作家更容易通過自身感受來完成文化意義的送達,而有些作家更願意通過第三人稱來完成文化的送達。
如果一個作家在自己表達的文化意義刻意附加了政治傾向,那麼這種有目的的文化送達就值得警惕。《方方日記》顯然不是。我想,方方在寫武漢疫情記錄初衷,一定也沒有這麼想,她只是用自己的感受與信息來完成一種主觀上的文化送達,沒有刻意去傾向什麼。
從我對她部分」日記「的閱讀,能夠體會這種個人情緒與身處環境的精神焦慮。扯上點無中生有」政治情節「,我估計是周小平的一廂情願。我讀過周小平的《一場針對中國的文化謀殺》一文,對方方的武斷理解確實是一種陰謀的理解。
儘管《方方日記》被海外出版商通過「妖魔化」中國完成了一種災難、一種文化演變後的觀念傳達,但我相信這不應該是方方的本意。
對於《方方日記》(武漢日記)的出版的理解,也是文化差異上的理解。如果《方方日記》在中國出版,我想,書商是以賺錢為第一要素,就沒有了被「妖魔化」的導向,因為出版社審查非常的嚴格,不可能出現這些「政治意圖」用語。但海外出版,特別是美國出版,其中的政治摸黑中國意圖可能存在,但那不是方方的錯,而是選擇國、甚至是出版商的意圖,完成了這場災難送達的一種文化傾向渲染。
方方在她一些日記中所表述的內容與真實是有些出入,道聽途說的有之,但如果大部分內容保持客觀真實,就不能被視為作者的「陰謀論」,只能說是作者表達不夠嚴謹。如果說,美國這家出版公司在出版推廣宣傳中,刻意選擇詆毀中國的語言,只要不是方方授意,就不能把這種「責任」歸咎於方方頭上,如果是方方看過出版宣傳文字和封面設計,並且同意用《武漢日記》作為自己圖書名字,也同意這樣具有誇張與詆毀中國的語言來推廣傳播,那方方就是責任的缺失,有賺鈔票利益而不顧及自己文化尊嚴的嫌疑。
但事實是不是這樣,我只知道有些出版社和出版商為了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不顧及作者所進行的非作者意願的文字宣傳。我不知道方方是不是當時拿了版權費,沒有想多,而被美國出版商利用,有苦難言?也許,很可能是國內不良書商加入背後操作的結果。我並不認為這些詆毀中國的文字完全出自美國的出版社,更有可能,這本圖書在中國書商的操作下完成的「海外」出版的可能。但不管怎樣,用「文化謀殺」確實有些言過其實。當然,每個作家都應該為自己的表達埋單,特別是像《方方日記》這樣的用大災難完成的真實送達,就應該在出版上謹慎,尊重客觀意願。
方方之前的作品和現在的《方方日記》,其個體的文化理解與表達,不一定非要上升到政治意圖來解讀,如果你非要這麼認為,以一種文化的「政治背書」,也沒有人攔住你,但一定是一個笑話。
所以,周小平在文化理解上過於膚淺,還存在「政治先行」的錯誤觀念,對所有文化意義都先翻撿「政治含義」,擴大了不該有的「砍人」文化行為。
作為一個個體,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眼睛、感受來完成在場者的傾訴,為什麼不可以呢,非要走你周小平的路,謀求政治與文化扼殺不成?如果方方確實出現這樣的「利益薰心」,只能是她個人品性問題,上升不到「文化謀殺」地步。
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我們每個人的文化送達都不應該受到惡意攻擊,每一種聲音都應該被尊重,即使你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可以探討,但絕不可謾罵,甚至不能歪曲事實。我想周小平應該懂得,事實不會因為某個人的說法,就改變了真相,而文化也不會因為你的誤讀,而喪失自己的人格與品性。《方方日記》固然有不足和錯誤理解,但在重大事件上,有發聲,總比沒有聲音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