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災難引發的人類文化思考,「文化謀殺」也只是周小平一廂情願的理解

2021-01-18 財經學人


一場災難引發的人類文化思考,「文化謀殺」也只是周小平一廂情願的理解



文化是什麼?我的理解是國家、民族、個體的一種塑造。它包含了所有精神境界與物質呈現的方式方法。就像西方人認為「沒有病,戴什麼口罩?」。而東方人,特別是亞洲人就認為,「只有戴口罩,才能不被傳染」。儘管韓國受西方文化的影響深刻,但對疫情預防戴不戴口罩的觀念上,還是亞洲人的理解與思維方式。因此,韓國、日本疫情控制的都非常好,在這方面,尤為明顯的是中國人。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上,中國通過及時的普及戴口罩與勤洗手的意義,而避免了上百萬人被感染,為中國控制疫情的「戰役」,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截然不同,表達與行動就有所不同。西方文化過於形而上,哲學意味濃,就如同 「沒有病,戴什麼口罩?」的思維方式一樣,感覺很坦率、很直接,但過於剛,而缺少柔,轉變性差;東方文化是形而下,更注重科學性,柔性強,轉變與適應性快,因此,可以通過事物的演變而具有針對性解決問題,特別是中國,在這方面文化中做得就更精湛。


不過,對於個人文化而言,其差異化更為明顯,即使是本民族文化,也因為個體的性格、偏好,甚至觀念、角度的差異,在文化的傳達上就發生明顯的不同。我們就拿作家來比較,有些作家更容易通過自身感受來完成文化意義的送達,而有些作家更願意通過第三人稱來完成文化的送達。


如果一個作家在自己表達的文化意義刻意附加了政治傾向,那麼這種有目的的文化送達就值得警惕。《方方日記》顯然不是。我想,方方在寫武漢疫情記錄初衷,一定也沒有這麼想,她只是用自己的感受與信息來完成一種主觀上的文化送達,沒有刻意去傾向什麼。


從我對她部分」日記「的閱讀,能夠體會這種個人情緒與身處環境的精神焦慮。扯上點無中生有」政治情節「,我估計是周小平的一廂情願。我讀過周小平的《一場針對中國的文化謀殺》一文,對方方的武斷理解確實是一種陰謀的理解。

儘管《方方日記》被海外出版商通過「妖魔化」中國完成了一種災難、一種文化演變後的觀念傳達,但我相信這不應該是方方的本意。

對於《方方日記》(武漢日記)的出版的理解,也是文化差異上的理解。如果《方方日記》在中國出版,我想,書商是以賺錢為第一要素,就沒有了被「妖魔化」的導向,因為出版社審查非常的嚴格,不可能出現這些「政治意圖」用語。但海外出版,特別是美國出版,其中的政治摸黑中國意圖可能存在,但那不是方方的錯,而是選擇國、甚至是出版商的意圖,完成了這場災難送達的一種文化傾向渲染。


方方在她一些日記中所表述的內容與真實是有些出入,道聽途說的有之,但如果大部分內容保持客觀真實,就不能被視為作者的「陰謀論」,只能說是作者表達不夠嚴謹。如果說,美國這家出版公司在出版推廣宣傳中,刻意選擇詆毀中國的語言,只要不是方方授意,就不能把這種「責任」歸咎於方方頭上,如果是方方看過出版宣傳文字和封面設計,並且同意用《武漢日記》作為自己圖書名字,也同意這樣具有誇張與詆毀中國的語言來推廣傳播,那方方就是責任的缺失,有賺鈔票利益而不顧及自己文化尊嚴的嫌疑。

但事實是不是這樣,我只知道有些出版社和出版商為了達到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不顧及作者所進行的非作者意願的文字宣傳。我不知道方方是不是當時拿了版權費,沒有想多,而被美國出版商利用,有苦難言?也許,很可能是國內不良書商加入背後操作的結果。我並不認為這些詆毀中國的文字完全出自美國的出版社,更有可能,這本圖書在中國書商的操作下完成的「海外」出版的可能。但不管怎樣,用「文化謀殺」確實有些言過其實。當然,每個作家都應該為自己的表達埋單,特別是像《方方日記》這樣的用大災難完成的真實送達,就應該在出版上謹慎,尊重客觀意願。


方方之前的作品和現在的《方方日記》,其個體的文化理解與表達,不一定非要上升到政治意圖來解讀,如果你非要這麼認為,以一種文化的「政治背書」,也沒有人攔住你,但一定是一個笑話。 


所以,周小平在文化理解上過於膚淺,還存在「政治先行」的錯誤觀念,對所有文化意義都先翻撿「政治含義」,擴大了不該有的「砍人」文化行為。


作為一個個體,完全可以通過自己的眼睛、感受來完成在場者的傾訴,為什麼不可以呢,非要走你周小平的路,謀求政治與文化扼殺不成?如果方方確實出現這樣的「利益薰心」,只能是她個人品性問題,上升不到「文化謀殺」地步。

在文化多元的時代,我們每個人的文化送達都不應該受到惡意攻擊,每一種聲音都應該被尊重,即使你不喜歡這樣的觀點,可以探討,但絕不可謾罵,甚至不能歪曲事實。我想周小平應該懂得,事實不會因為某個人的說法,就改變了真相,而文化也不會因為你的誤讀,而喪失自己的人格與品性。《方方日記》固然有不足和錯誤理解,但在重大事件上,有發聲,總比沒有聲音要好。 


相關焦點

  • 80後周小平的思考方式為什麼引起中央高度重視?
    這雖然看似難以接受和理解,但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轉折時代,「周小平思維範式」的出現,來的正好。這也是為什麼習總書記鼓勵周小平創作更多正能量作品的緣故。張頤武教授在《周小平的意義》一文中,總結出了周小平的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就是中國確實存在著很多缺點。第二,就是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絕不能亂,只能循序漸進的發展。
  • 【關注】80後周小平的思考方式為什麼會引起關注?
    這雖然看似難以接受和理解,但卻是不爭的事實。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轉折時代,「周小平思維範式」的出現,來的正好。這也是為什麼習總書記鼓勵周小平創作更多正能量作品的緣故。北大張頤武教授在《周小平的意義》一文中,總結出了周小平的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就是中國確實存在著很多缺點。第二,就是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絕不能亂,只能循序漸進的發展。
  • 80後周小平的思考方式為什麼會引起中央高度重視?
    這雖然看似難以接受和理解,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在這個特殊的歷史轉折時代,「周小平思維範式」的出現,來的正好。這也是為什麼習總書記鼓勵周小平創作更多正能量作品的緣故。  北大張頤武教授在《周小平的意義》一文中,總結出了周小平的兩個基本觀點,第一就是中國確實存在著很多缺點。第二,就是中國的歷史告訴我們絕不能亂,只能循序漸進的發展。
  • 文化理解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化理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應有之義  文化理解的概念源自於人類學的理論反思,它主張相對主義的文化立場,認為不同民族的文化在價值上是平等的;全球多樣的文化樣式是不同民族對各自的歷史和環境條件的適應,因此,它們沒有高低優劣之分。文化理解代表了一種文化尊重與文化寬容的價值觀念。
  • 章仁彪:關於文化傳播與文化認同的一點思考
    而文化未必就已經進入全球一體化的階段,而且文化的一體化對於人類來說,也許將是一場文化的災難。因為只有「赤橙黃綠青藍紫」的色彩繽紛,才有彩練舞當空。試想,失去了文化多樣性的世界完全成了一個單向度的世界,那將窒息人類多少創造性啊!我較多關注的是教育的國際化問題。
  • 論人類文明及人類文化之什麼是人類文明以及人類文化?
    可能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分不清文化和文明的,甚至完全會混淆兩者的概念,也有很多人也有自己對文明文化理解,但都是廣義的人類文化、人類文明,甚至連廣義的人類文明和文化都不算,因為大多數人都是根據自己經驗或者周圍人的敘述來定義解釋人類文明和人類文化.那為什麼我們會曲解對文明文化的理解呢?
  • 「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引發文化思考
    由中央電視臺和國家語委聯合主辦的大型電視文化節目「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播出以來,引發了關注熱潮。10月18日晚總決賽在央視一套、十套並機播出,以很高的收視率,為這個以嚴肅題材創造了流行文化消費奇蹟的節目畫上了完美句號。
  • "文化-認知與社會治理"會議:以學科群的方式理解人類認知
    與會學者認為,對共識的界定及隨之而來的資料獲取方式,是文化與認知研究中學科對話的一個重要出發點。第四議程探討人類認知的社會文化屬性與心理生理機制之間的交織演變。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Pascal Boyer教授從人類認知機制發展的環境來理解民間經濟信仰。
  • 「文化-認知與社會治理」會議:以學科群的方式理解人類認知
    與會學者認為,對共識的界定及隨之而來的資料獲取方式,是文化與認知研究中學科對話的一個重要出發點。第四議程探討人類認知的社會文化屬性與心理生理機制之間的交織演變。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的Pascal Boyer教授從人類認知機制發展的環境來理解民間經濟信仰。
  • 評論:校園流行文化不能只是一場表達"遊戲"
    外來文化是隨著國外的影視劇、流行歌曲、綜藝節目等佔據大學生的業餘生活。這引發大學生對國外偶像明星、服飾風格、飲食文化、品牌產品的追捧,最典型的就是「韓流文化」。2016年年初,《太陽的後裔》熱播,劇中女主角宋慧喬用的化妝產品,成為大學生網上代購的主要目標。男主角的扮演者宋仲基更一躍成為校園十大人氣明星的第一位。   語言文化主要表現為校園盛行的流行語。
  • 對日本文化三個層次的思考
    也就很容易理解,美國的航空母艦和俄羅斯的轟炸機為什麼老是喜歡圍著日本列島轉圈子。「可憐硫磺島上骨,猶是首相夢裡人。」寄託著日本人深沉的亡國情結,也寄託著日本人刻骨銘心的復仇情緒。筆者面對這個問題的時候引發了三個層次的思考:一、日本的文化中存在什麼缺陷?
  • 學生習作 | 文化人類學課心影錄(上)
    , 在回答之前,或許可以先學著像人類學家一樣來提問:懸置價值的判斷,拉開分析的距離,看清楚眼前的世界,再回過頭思考自身。而在選擇這門課之前,我無法像人類學家一樣懸置價值的判斷。我選擇文化人類學這門課是從判斷價值開始的,學習人類學可以帶給我什麼?
  • 周小平:原住民讓我回到藝術的本原 - 人民日報海外版-人民網
    此後,他的大多數作品都與原住民有關,它們是中國畫與土著文化和技法的結合,具有很強的獨特性。  周小平說:「每個民族都有其文化的精髓,我們應該保留好的東西並繼續發揚它。是原住民讓我回到藝術的本原。」  生於1960年的周小平,因為父母希望他有一技之長,11歲開始自學繪畫。勤奮加上後來得到名師指點,倒真的靠這一特長找到了工作。
  • 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現象的產物 今人該如何理解
    我這幾期節目帶大家了解的是古代宗教以及古人在原始低信息量的時代,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的,既然我們願意花時間去聽內容,咱們在這個收聽和學習的時間段是一名務虛者,我希望大家別抱有目的性,我們這個系列節目是追本溯源的梳理清楚理解文化的線路,請拋棄掉一些不必要的情緒和偏見,我們重新去思考和理解。
  • 未來可能爆發「毀滅」人類的六大災難,科學家推測給人類重要提醒
    在地球誕生時,本就是個伴隨著災難發生的星球,火山的大噴發、氣候各種的惡劣等早前自然災難是常見的現象,在地球有了生命後,也是經歷了很多的風雨,很多生命也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摧殘,所以我們只是恰逢生在了沒有了災難的時期。人類在這個世界已經立足了百萬年,文明在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設下越發變得強大起來,並且是越來越發達。
  • 神奇、深奧、源遠流長的人類修煉文化
    但人類的庸常世俗文化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可感、易知,解決的都是人類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用等現實的問題,所以為人熟知和重視。而宗教修煉文化則涉及到人的生前、身後,神秘莫測,對人類社會現實生活具有一定的超脫性,所以不能為社會多數和主流理解,甚至經常遭到排斥。中國歷史上佛教曾遭受三次「滅佛」的厄運。在現代也曾被當作封建迷信而在文革破四舊中被嚴厲剷除。基督教也曾被古羅馬帝國長期鎮壓。
  • 《鼠疫》:鼠疫是人類日常生活中的隱形災難
    但這次加繆是藉助鼠疫這個荒誕象徵拓展並形象生動地演示了荒誕的現實世界中引發的現代人的多方面的思考:人類最本能的愛與欲,以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各種隱形災難。鼠疫喚醒了情感,讓愛和欲坦然現於陽光之下在裡厄大夫的記憶中,人類歷史上經歷過三十來次鼠疫大流行,大約死了一億人。
  • 我對企業文化的理解
    文 / 和君諮詢品牌與業務管理部 石曉媛 說到企業文化,被詬病最多的就是它對企業發展的無力,以及員工感受到的「被束縛」亦或「被同化」。這裡藏著兩個關鍵問題:企業文化本身是否需要修正以及員工對企業文化的誤讀如何修正。通過三個典型場景,簡單聊聊我對企業文化的理解。
  • 四十年前最震撼的5部災難片,部部都是經典!
    然而,這起事件僅僅是鳥類大規模攻擊人類的序幕……《群鳥》在希區柯克的電影中是一部極為特殊的存在,希區柯克作品中常見的謀殺、犯罪,在本片中都沒有出現,平時和順的鳥類在本片中被塑造成了引發災難的對象,給觀眾帶來緊張和恐怖的感覺。本片中也沒有任何背景音樂,僅靠撲面而來的群鳥的叫聲就營造出了恐怖的氣氛。
  • 如何理解和欣賞文化差異
    差異確實使我們與眾不同,但我們經常忘記我們都是人類,與真正不同的人相比,我們的文化更能代表我們不同的環境。理解和接受其他文化是要保持思想開放和學習,並且您會發現一些知識才能真正開闊眼界。這些活動通常是免費的,這使您輕鬆地參與多元文化環境。2擴展媒體文化可以幫助欣賞文化差異。來自國外的旅行紀錄片和新聞,甚至只是BBC,都將帶給您更廣闊的家庭世界視野。從圖書館中以其他語言閱讀一些音樂,讀一本翻譯過的書,並關注國際新聞,而不僅僅是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