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最初,關於《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學人類學?》, 在回答之前,或許可以先學著像人類學家一樣來提問:懸置價值的判斷,拉開分析的距離,看清楚眼前的世界,再回過頭思考自身。而在選擇這門課之前,我無法像人類學家一樣懸置價值的判斷。我選擇文化人類學這門課是從判斷價值開始的,學習人類學可以帶給我什麼?幾分學分、消費者研究學這門課程的輔助、學一門聽起來很高級的課程、廣泛涉獵……到今天我依然沒有一個準確的答案關於為什麼要學人類學?或許答案在風中飄揚。值得關注的是學習人類學,循回覓新,認識自己時機正好。
在這個學期的課程裡,智人從走出非洲到今天,從中國到世界、從家庭到社會、從現世到所謂神;一雙筷子、一壺茶葉、一場祭拜、一件禮物、一個文字等等。細枝末節裡都是歷史歲月。沒有全部都看完這些書,但是每個小組都有認真在聽。最大的感受大概是很神奇,因為這些領域大概是自己不會關注到的。雖然平常真的很喜歡買書,但是不怎麼會看書。大概是因為我很浮躁,只會看個裝幀設計。比起這個也很喜歡的還是看到不同的人解讀這些書,很有意思,所以文字那節課是我最喜歡的一節。人類學是研究人的學科,人類學循回到過去、現在、未來、尋覓到新的東西,不斷靠近人類文明知識儲量的邊界。各個學科的邊界都是聯繫在一起的,畢竟都是人的學科。
以及還有不得不說的是,老師很好,一直都希望能有一個雙向交流的老師。我當時看到老師發的《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學人類學?》裡有這麼一句「人類學是一種視野、一種方法,亦是一種實踐。排斥與敵意,或許受到誤解與偏見的形塑;熱愛與確信,又是否其來有自?田野中的遭逢,常常挑戰固有想法、鬆動既定立場,可能令人感到不安迷失,卻也打開更多理解的可能性。」我就覺得:嗯,我這個學期一定要上這門課。
而說到從人類學這門課程裡我學到了什麼?學習文化人類學,既解惑又設疑,很多時候人類學沒有現成的答案,人類學對於我來說更多是一種視野。思考問題的廣度、深度與視角得到了擴展,便是值得的。有時候也會更敏感,比如我之前只是追個星,但是現在還會思考促使我喜歡他們的外界元素是什麼?大概是受到了kpop文化潮流的影響,以及還有審美動機、感知、想像以及群體性的文化規範這一塊,總之追星不是偶然。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感觸是,學了人類學總覺得自己肚子裡沒點墨水,大家都是有學問的人,不包括我。也常常會感到遺憾,人類這麼多文化,而我知之甚少。如果定位到宇宙這個範疇人類就如浮遊一般渺小。以宇宙為尺度看,人類也許只在這顆小小的藍色星球上停留過很短暫的時間。用文字和言語留下過停留過的證據,這就已經是奇蹟。身處當下,總有種自己可能隨時變成某種文明消失的親歷者,也遺憾自己對各種文明知之甚少,明白自己的無知、看的太少,但是又管不住自己,大概我也快變成未來主人翁格言下的電腦兒童了。
關於學習人類學給我本專業又帶來了什麼?先不用說消費者研究裡,有一門從人類學借鑑的研究方法——民族志,郭冬臨參演的汰漬廣告就是其中一個經典案例。都是研究人的學科,雖然廣告可能更多是商業的包裝。我以前做營銷這一塊的時候,總希望自己能涉及前人沒有到過的領域,作出前人沒有做過的東西,製造一夜爆款。這種執念,總是讓我想我要是有天賦就好了。天賦這種東西是很殘忍的,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每天都在幻想成為安迪沃霍爾,做出新形式、新風格。事實上很多東西,在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就有人做出了模板和頂級作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融會貫通,做出自己的風格,被自己和市場接納或許更為重要。更重要的就是沉澱,沒有靈性,那就多沉澱沉澱。人類學給了我循回覓新的一種思維方式。
「這是一個客觀事實與主觀感受都爆炸,而言人人殊、真假難分的時代。」 想到泰戈爾說的一句話:人類擅長設卡自防。德爾婓說「認識自己、但有限」。是人類給人類製造了洪流,自己裹挾住了自己。想想就令人「窒息」,不論是虛擬的媒體環境言論環境還是現實環境。還是做不到看清真假的境界,還是要多學習。
我們身處的時代,我們需要面對到未來。學習人類學,在循回中覓新,認識自己時機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