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全面總結病竇症候群(←具體文章點擊藍字查看),其中病竇症候群的心電圖和動態心電圖表現為:
(1)嚴重的竇性心動過緩(心率<50 次/分)。
(2)竇性停搏和(或)竇房傳導阻滯。
(3)慢快症候群:陣發性心動過速(心房顫動、心房撲動、室上性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交替出現。
(4)持續心房顫動在電復律後無可維持的竇性心律。
(5)持久、緩慢的房室交界性逸搏節律,部分患者可合併房室阻滯和室內阻滯。
(6)活動後心率不提高或提高不足。
這麼講不夠形象具體,今天我們配圖說明。
病態竇房結症候群可以表現為以下一種或一種以上情況,發作常為間歇性,患者心電圖大部分時間為正常竇性節律。
是最常見的心電圖表現
竇性心動過緩,心率33次/分
竇性心動過緩,心率48次/分
是由於竇房結衝動無法激動心房導致,表現為正常P波缺失。
竇性停搏合併交界性逸搏心律
交界性搏動後的竇性停搏導致長時間心室靜止
有長P-P(R-R)間期,且長P-P(R-R)間期與短P-P(R-R)間期之間無倍數關係
如果竇房結衝動不能穿過竇房結和周圍心房肌連接處,可以出現竇房阻滯,和房室傳導阻滯一樣,竇房阻滯可以分為一、二、三度。然而,體表心電圖僅能識別出二度竇房阻滯,三度或完全竇房傳導阻滯不能與竇性停搏區別。
二度竇房阻滯時間歇性心房激動不能傳出會導致P-P間期是竇性心動周期的整數倍(通常是兩倍)。
二度竇房阻滯中P波及QRS波脫落導致兩次停搏
有長P-P(R-R)間期,且長P-P(R-R)間期與短P-P(R-R)間期之間有「-倍數關係
當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發生時,下一級起搏點發出逸搏和(或)逸搏心律。緩慢交界性心律提示竇房結功能不全。
竇性停搏後的交界性逸搏心律
竇性停搏並交界性逸搏
這些心律很常見,房性異位搏動常導致長間歇,這是由於竇房結自律性被房性異位搏動抑制的結果。
房性異位搏動抑制竇房結自律性活動
竇性心動過緩合併房性逸搏
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患者常並發房顫、房撲或房速。然而,房室交界區折返性心動過速不是病態竇房結症候群的一部分。心動過速常常抑制竇房結自律性,因此心動過速停止後常發生竇性心動過緩或竇性停搏。相反,心動過速常常繼發於心動過緩並發的逸搏心律,因此,心動過速和心動過緩常常交替發生。
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症候群,竇性心動過緩基礎上繼發房性心動過速
竇性心動過緩並交界性逸搏,陣發性房顫
房顫終止後出現竇性停搏
房顫終止後出現竇性停搏,在一個竇性心律後房顫復發
房室傳導阻滯常和病態竇房結症候群並存。合併房顫的病態竇房結症候群患者在沒有應用房室結阻滯藥物時也會出現緩慢心律,提示房室結功能受損。
這份房顫心電圖中,在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藥物情況下,心室率僅42次/分,提示房室結傳導功能不佳
正常房室結有傳導/潛在起搏雙重功能,當房室結髮生病變時,有的病例僅表現為傳導障礙;有的病例僅表現為起搏功能障礙;有的病例會表現為傳導及潛在起搏雙重功能均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