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M·薩波斯基在他的《行為》裡,把我們的一個簡單行為從心理學、社會學、神經科學等領域分別解釋了一遍。
同樣的,在時間維度上,他還從這個行為發生前1秒、1分鐘、1小時、1星期、1個月、1-3年、10年、青春期、整個家族、整個進化史裡,探索了導致這行為的原因。
看似簡單的行為背後,其實是一整套複雜的形成邏輯。
有了這樣的視角,我們就能更好的理解自己,接納自己,同樣的也能夠去有意識的影響自己,甚至影響他人。
比如,我們平時遇到的生活和感情的問題,也可以從多種視角去理解。
心理諮詢師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引導他們發生改變時,所用的策略也是如此。
每一個心理諮詢師,都有一套到多套,解釋問題發生的邏輯,然後看來訪者認可哪個邏輯,在用哪個邏輯去引導他們的改變。
一些常用的視角,我們自己也可以參考。
我們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只會用兩種絕對的視角——我自己出了問題,或者這個世界出了問題。
前者能幫助自我反省,後者能讓你內心自洽,但是這兩個視角並不一定能幫你解決問題。
解決問題,需要我們有一套解釋這個問題的框架,這個框架裡有我們自己,也有這個世界,還有我們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
而這裡面最需要get的點,是我們和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出了什麼問題?怎麼去調整?
現代心理學很大的一個貢獻,就是提供了家庭的視角,把個人問題和家庭建立了關係,比如原生家庭,比如親密關係。
所以很多表面上的個人問題,實際是一個家庭的問題。
比如說脾氣不好,看似個人問題,其實也許是家庭故事的一部分,他父親如此,爺爺也是如此。這時候他就可以選擇是擺脫原生家庭,還是接納原生家庭。
擺脫是為了更好的自己,而不想擺脫也許是為了表達一種憤怒,對父母的憤怒,有了一個理由,就有了發生改變的動機。
再比如時代或者社會的視角,時代變化太快,人們的習慣養成,行為模式卻沒有那麼快。
這時候就容易出現一些格格不入的問題。
比如節省的概念,在物資匱乏時代就不是一個問題,甚至是生活哲學,但是到了物質富裕時代就成了降低生活質量的罪魁禍首。
挑食也是,物資匱乏時代本來吃的就不多,在挑食就是大問題了,但是到了如今,挑食就成為了一個合理的偏好。
也許你的問題,並不是你一個人的事,而是你的個性在融入社會的過程中發生了矛盾。
我們這時候要做的並不是改變你的個性,這難度太高,時間還很漫長,而是需要去調整我們和社會相處的方式。
比如有人發現孩子總是聽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我們會覺得是態度問題,動機問題,但是也有可能他是閱讀型學習偏好,而不是聽課型學習偏好,所以不擅長聽,一聽就容易走神。
那麼只要切換下學習的模式就行了。
社會問題裡,還有一個分支,那就是文化,一群人的集體共識和你個人的個性的衝突。
在老家的鄉村模式裡,見人打招呼,遇事找關係,逢年過節走親戚都是傳統,是集體主義文化下的社會規範。
但是來到大城市以後,人與人之間相處的模式變了,人與人之間保持距離可能變成了主流。
這時候當一個人說自己是社交障礙的時候,你可以給她這個視角,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約定俗成,並沒有絕對的對和錯。
如果你還在熟人社會裡,那麼你可以把這種社交障礙給明確表達出來——我說話容易緊張,但是有時掌握幫忙我還是很樂意的?!這樣一來就不用勉強自己,人們也能理解。
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國家,甚至不同的企業,都有不同的文化,我們每個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裡,有時候會習慣,但是也有很多時候會衝突。
當你發現你不習慣的時候,你還可以有別的選擇。
除了這三個空間上的不同視角,我們還有一個非常有用的萬能視角——時間的視角。
一個問題出現了,它是不是問題?取決於在時間這個維度裡,會不會發生變化?
很多問題,看似很嚴重,其實它可能是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的臨時解決方案,比如抽菸是為了緩解壓力,你壓力不解決,煙就戒不掉。
有些問題,站在時間線上,只是一朵小浪花,1個月後?3年後?10年後?問題早就不是問題。
還有一些問題,看起來找不到原因,其實只是不同環境下的變種,比如中學考大學,大學畢業找工作,工作之後升職、結婚等等,都是人生追求在不同時期的變種而已。
看似是一個時期的問題,其實是整個人生的問題——如何找到自己定位,找到自己的人生。
問題有多少視角,就有多少種解決的方式。
有多少種解決的方式,人生就有多少種可能。
人生不再是傳統農業社會裡那樣,出生到死亡就那麼清晰可見的幾條路,出生後沿著給你的路一路跑就行了。
現在的時代,所有人再也沒有統一的方向,這個時代更像是一個大海,茫茫無際,每個人留在風景各異的島上。
你並不確定你所在的島,就是最美麗的,但是你有船,只要你想,你可以去任意一個方向,繼續去探索未知,去遇見美好,去見識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