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轉型人」快閃群裡,Mandy老師進行了轉型主題的分享。
分享結束後,有幾位同學拋出幾個問題,這幾個問題很具有代表性,大學同學說,她也有這樣的疑問。
於是帶著一種使命感,在深夜裡奮筆疾書,一一進行回應,
寫完發到群裡已經是凌晨三點半。
下面把這些回應分享給你,希望能對你有所啟發。
問題一:
「怎麼進行目標梳理呢?
我根本不知道自己要什麼,更多的是想結束現在的生活狀態。
至於未來,完全無法想像。我受不了自己沒深入目標的狀態,
也一直在做努力,線下做著自我認知升級的課。
只是當前,更希望結束,開始新的路徑。」
回應:
1、核心問題是,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自己想要什麼和結束現在生活狀態是相互促進的關係,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是結束現在生活狀態的時刻。
自己想要的有了,就有了目標,有了目標就活了。
所以,目標背後也是要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2、怎麼找到自己想要的:
想知道自己要什麼,不是僅僅靠想出來的(建議看《轉行》這本書,後邊轉型部落舒祺老師也會帶著大家讀這本書),假如真的想出來,去試一試,也大概率會發現不是自己想要的。
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最後一定是探索出來的。
有的人很幸運,找了3次找到,有的人比較曲折,四五十歲才找到。
找工作,談戀愛,找興趣,
想要找到自己想要的,
都適合用這段話,
你只有
一見鍾情很多人(想要的),
兩情相悅一些人(想要的),
最後才能
白頭到老一個人(想要的)。
3、如何找到自己想要的,我能給你的視角:
2020年,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探索,如果想知道我是怎麼探索的,請看破圈,發現一個未知的自己和大學畢業,幹啥非得當個服務員?。
註:
舒祺老師的2021年「轉型人」成長蛻變部落招募,第一部分,
歷時近三個月的主題就是「探索」。
從自我探索、他人視角、榜樣力量3個維度外加助教幫助,進行探索。
學員、助教和同學、榜樣,多方合力,一起探索,探索到底想要什麼。
雖然我在2020年進行了如此大量的探索,確定了底層價值觀、大的轉型方向,有目標職業,並在學習、打磨,但依舊不足夠篤定真正熱愛的領域是否是這些。
所以我來了,希望再探索、再反覆確認,是不是就是它。
問題二:
「因為舒祺老師和你的職業背景差不多,相當於找到了榜樣。可我,似乎還沒拼湊出更好的榜樣模型出來。所以無法更好模仿與複製」
回應:
這段話,用了,因為,所以,看似合乎邏輯,合情合理。
其實,我們的職業背景與舒祺老師是否差不多,與我們能否學習她的經驗沒有半毛錢關係。
2016年,剛接觸生涯,當時想,我就在一家單體酒店,在這個省會城市乃至整個河南省,挺有名氣,但是老牌兒個體酒店,不適應那些看起來高大上的職場的玩意兒。
但到了這兩年,行業因為疫情遇到瓶頸,自己到了30+的年齡,多重身份到來的時候,發現,事情根本不是這回事兒,底層邏輯是相通的。
舒祺老師提供的,是整個職場甚至整個人生方方面面都適用的價值思維模型及學習方法、視角,是自己把使用範圍局限了。
用與舒祺老師經歷不相似來作為自己無法借鑑學習、進而引發改變,其實只是給自己不願改變找到藉口而已。
想學習,想改變,炒個菜、跑個步,都可以悟出生活的真諦,不相信私信我,我給你發十幾個這樣親身經歷的故事文章。
自己不想改變,拿著巴菲特給的獨家秘方,一樣會說,這是世界首富的秘訣,不適合我,因為我不是世界富豪,所以沒有可參考性。
註:
Mandy老師給的方法很有借鑑意義:目標任務法,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去那個行業去找。
可能語句有些犀利,如果給屏幕前的你帶來不太舒服,請多擔待。
這是第一次用這種犀利的寫法,希望大家能感受到,
我有真誠的在回應這個問題。
問題三:
人活著就是會累,生老病死人生四苦,所以怎麼都會累。
回應:
我有個小學老師,侯老師,小學畢業。她今年快七十,天天在家帶孫女,晚上伏案寫詩,還發表了不少。
她的孩子,有的支持她,說挺好的,好好寫,還鼓勵她去跳廣場舞,
有的孩子說,你累不累,這麼大年齡,歇著,享享福,不好嗎,那麼多事兒,還去參加詩會。
她到底累不累?
零下十度,五級大風,早上五點鐘起床跑半馬的人,他們累不累?
誠然,生活有時候很苦,但積極樂觀、善於發現的人,總能找出來苦中那些甜。
而在這部分人心裡,
他們大概率只記得那些甜,
苦?早就忘了。
記得的全是別人給予的暖心的甜,不信的話來找我,我給你幾十種不同的苦盡甘來的故事。
問題四:
在還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時候,或者說不知道自己目標的時候,是不是就好好把現在的工作做好?去探索?又不知道往哪裡探索?去學習?又是盲目的學習。
回應:
舒祺老師說,最大的浪費是經驗的浪費。
所以,不知道想要什麼的時候,就把現在的工作做好。
然後回顧過去做的好的工作,去發掘自己的個人成就事件,那些一個又一個類似的成就事件背後,可能就是你想要的東西。
不知道往哪裡探索,
就先探索,
不想盲目的學習就帶著目標去學習,
學完立馬行動,保證沒有盲目。
比如,想改掉自己只想不做的習慣,就立馬去行動,去探索,去學習,過程中知道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不想要的多了,在這個路上,有可能一扭頭,想要的已經在眼前。
前提是,一定要去探索,去學習。
老梗重彈,想,都是問題,幹都答案。
人類所有偉大的成就都來自於三個字:
試一試!
沒早起過?試一試!
沒晨跑過?試一試!
沒拆過書?試一試!
沒目標?試一試!
沒榜樣?試一試!
生活苦?試一試!
學習盲目?試一試!
試試就逝世?
試試就史詩!
註:
哈嘍,親愛的粉絲們,好久不見。
有一周沒有更文,非常想大家,
剛剛還被夏天媽媽催,還更不更了?
反思這一周,有好幾篇文章要寫,也寫了,沒有寫完。
人真的是有惰性,
所以,我來給自己挖個坑,
從今天開始,每周至少更新3篇文章。
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