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地方開始恢復成年禮,可你知道標準的古代成年禮怎麼做嗎?
比如有些高中、大學開始給學生們舉行成年禮。恢復傳統禮儀當然是很好的事情,可是因為這些禮儀已經在我們的生活中消失太久了,很多人都對這些禮儀不太了解,在操作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不準確的地方。所以今天呢,文史君就來跟大家好好說說,這個古代的成年禮,也就是冠禮。中國自古作為禮儀之邦,極其重視禮儀文化。
-
風格各異的成年禮人
冠、笄之禮,歷史上漢族的成年標誌是男子戴冠,女子帶笄。冠禮和笄禮都是古代一種象徵性的成年禮儀。「冠」禮是指男子的成年禮儀。舉行加冠禮的年紀,《禮記·曲禮》說男子二十歲而冠,《儀禮·士冠禮》說十九而冠。流行在中國朝鮮族中的「三加禮」,仍保存了古代「冠禮」的典型形式。加冠總共有三次:第一次加黑麻布帽,稱「始加」;第二次戴白鹿皮帽,稱「再加」;第三次是赤黑色平頂帽,稱「三加」。行三加禮時,主持者念祝詞,冠禮結束後到祠堂向長輩施禮。笄禮,是女子成年時所舉行的儀禮。所謂的笄,就是簪子,女子到了十五六歲,將頭髮挽成髮髻盤在頭頂,用簪子插住,以示成年。
-
「冠禮」與「笄禮」,古代多大算成年
生在古代,留什麼髮型十分講究,那裡隱含著一個少男少女的年齡密碼。三四歲至八九歲,一般是自然下垂的短髮,這個年齡段統稱「垂髫(tiao)」。髮型自己說了不算,戴帽子更是事關重大,那需要一個莊嚴的儀式,就此宣告,你成年了。在我國古代,不管男孩女孩,一到成年就要舉行特殊的成人儀式,改變髮式,男戴冠,女配笄,分別叫做「冠禮」和「笄禮」。「冠」字從古文字形上看,最初是「用手戴帽子」的意思,由此演變為指帽子。
-
為什麼古代20歲的男子稱為「弱冠」?
這些古文中的「弱冠」,都是指二十歲左右的男子。可是為什麼把二十歲的男子稱為「弱冠」呢?在《禮記曲禮上》載有:「二十曰弱,冠。」又唐《孔穎達正義》:「二十成人,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是說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因此,後來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源於周朝的「冠禮」,是中國古代的成年禮。
-
古代結婚講究多,每一種都有說法,漲知識了!
古代時,男子二十歲行「冠禮」,表示己成年。而女子十五歲成年許嫁之後行「笄禮」。標示已到婚嫁年齡。因此成年禮與婚與婚禮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後來由於盛行早婚,加上庶人禮儀簡化,演變成婚前的上頭儀式。「上頭」是一個非常講究的儀式。梳頭要用新梳子,助「上頭」的人必須是「全福之人」(俗稱「好命佬」及「好命婆」),即這人是六親皆全,兒女滿堂之人。此外,娘家還會設宴請客,「上頭」的隆重性在此也可見一斑。
-
古代深閨裡的大家閨秀,要學習什麼,成年禮與男子又有什麼不同
女子無見識這句話皆有耳聞,就造成許多人對古代的女子的印象便是無才的柔弱女子,但是實際上,在我國古代的貴族階層中的女子皆是需要在為出嫁的時候在家中學習的,但是家族對於女子學習的側重點與男子不同,男子是為了仕途,女子便是為了明事理,辨是非,增添才氣,不至於一無所知。越是有底蘊,歷史悠久的望族對於教育就抓的約嚴格,女子無才對於他們這等家族來說便是空話。
-
著漢服拜父母 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舉行成年禮(圖)
中新社東莞三月三十日電(李映民 易文)「青青子衿 羽翼初豐 講信修睦 海闊天空 成年禮行 列祖列宗 尊長鄉紳 請為冠翎」。一年一度規模盛大的成年典禮今天在廣東省東莞臺商子弟學校隆重舉行。這種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成年儀式,是學校的一種特色教育。
-
原來我們古代男女成年都有成人禮,你知道嗎?
說到「笄」,我們便不得不先說說古代女子的成人禮——笄禮。戴「笄」是女子的成年標誌,此時便可談婚論嫁了,通常父母要為女兒舉行一個盛大的「及笄禮」,並請一位富貴的女性長輩來替女孩綰髮插簪。已經許嫁且年滿十五歲的女孩,在及笄禮後就要把頭髮綰起來,而且還要在髮髻上纏一根五彩纓線,表示心有所系。沒有許嫁且年齡超過十五歲的女孩,最遲也要在二十歲舉行笄禮,不過笄禮之後卻還是要恢復原來的丫髻髮式。
-
浪漫七夕「成年禮」
浪漫七夕「成年禮」農曆七月七日被稱為「七夕節」,也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其產生的源源悠久美麗。在傳統古老的神話中,天上的北鬥星實際是七位織藝高船的做女,她們能織出美如彩雲般的「雲錦天衣」,按在身上可以自由飛翔於天上人間。
-
在古代時期,人們在結婚的時候要講究什麼?你們知道多少?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結婚是怎樣的?古代跟現代人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很多地方都是不一樣的。生活在古代時候的人們,在洞房花燭夜的時候是怎樣的,有著怎樣的規矩?首先我們先來講一講古代人們結婚時候的洞房花燭夜,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古人們並不把結婚的第一天叫做洞房,在當時又另外一個名字來形容結婚第一天,它叫做青廬。
-
正衣冠、拜師禮,穿漢服開學有哪些講究?
我國古代是傳統農業社會,一切圍繞農事展開,教育也不例外。 在古代,除「秋季入學」外,還有「春季入學」和「冬季入學」,並且古代的開學時間也和我們現在不太一樣。 古代的入學時間是這樣安排的:正月農事未起、八月暑退、十一月硯冰凍時,全都是利用農閒時間開學。
-
2019山東事業單位備考:古代禮儀二三事
我們都知在當時西周有著名的禮樂制、宗法制,孔子也曾經提倡復興周禮,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兇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而每一種禮儀都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古人是很看重禮儀的,不管是男子還是女子,如若不遵循禮儀,在古代可是一件人人都會唾棄的事,所以今天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們古代的一些重要禮儀。
-
中國古代禮儀制度歷史之:嘉禮
冠禮,古代男子年滿20歲時所行的一種典禮,即加冠以示成年。古代的女子也有相類似的典禮,是在15歲時將頭髮盤起,再插入笄[ji機,簪子]加以固定,而稱為「笄禮」,也同樣表示成年,只是儀式不如冠禮隆重。冠禮要在宗廟舉行,主持者是將行冠禮者的父親。首先,父親要在行冠禮之前,先進行筮(佔卜),以確定行禮的日期和參加兒子冠禮的來賓。
-
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舉行戊戌年成年禮大典
3月30日,東莞臺商子弟學校舉行戊戌年成年禮大典,233名高二學生身著深色儒生長袍,按周禮儀程,跪拜雙親、接受師長祝福和嘉賓授冠,宣誓長大成人。國臺辦、省臺辦、市政府臺灣事務局、市教育局、中堂鎮政府、潢湧村委、市臺商協會有關領導出席活動。
-
知識分享:古代青年男女的成人禮和簡說「九拜」是什麼樣的?
冠禮也稱為丁禮,是青年男子可以娶親的一個標誌。冠禮舉行後,青年男子便可以參加氏族的各項活動了。冠禮一般由氏族長輩依據傳統為青年人舉行,並且還有一定的儀式。 古代女子的成年禮稱為笄禮,也是漢民族的傳統成人儀禮。笄禮俗稱"上頭"、"上頭禮"。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規定貴族女子在訂婚(許嫁)以後出嫁之前行笄禮。一般在15歲舉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許人,則年至20歲再行笄禮。
-
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 什麼是入泮禮?對孩子教育有何影響?
重現了古代的開學儀式,弘揚了傳統文化,充滿儀式感。什麼是入泮禮?不了解傳統文化的人很難理解什麼是入泮禮,其實,入泮禮就是古時學生的入學大禮,中國有句古話,叫做&34;。這裡的&34;就是指學校。在古代,凡是新入學的生員,都需進行稱為&34;的入學儀式。在古代更講究尊師重道,所以入泮禮是非常嚴肅和隆重的一件事情,絕對來不得半點馬虎和懈怠。
-
古代的「冠禮」是如何舉行的?
冠禮,俗稱成人禮、成丁禮,是古代男人成人的標誌。那麼,古代的「冠禮」是如何舉行的呢?《儀禮·士冠禮》載士階層以上的貴族男子到二十歲時,父親或兄長要在宗廟中為之舉行冠禮,以之作為成年的標誌,詳細介紹如下:第一,筮日筮賓,以敬冠事。
-
古代的跪拜禮有哪些講究?稽首、頓首、空首等禮儀有何不同?
與西方的禮儀不同,中國的古禮有著很多的講究,那麼在古禮中有一種常見的跪拜禮,這是為了表達對人的尊重而行的禮儀。什麼是跪拜禮?其實這種禮儀的出現,與古代人們的生活習慣有關,早期的中國沒有凳子,人們經常是席地而坐。
-
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 什麼是入泮禮?對孩子教育有何影響?
特殊的2020年暑假過去了,孩子們都迎來了開學,隨著開學季的到來,陝西西安一所小學登上熱搜榜,萌娃穿漢服、點硃砂、行古禮充滿了儀式感。近日,西安一小學重現古代入泮禮,開學第一天,590名新入校的孩子穿著漢服,站得整整齊齊,在老師的指導下,整裝待發,端敬茶,點硃砂,給家長送書。
-
池州首屆「漢式成人禮」,男子加冠女子及笄,你孩子在嗎
那麼古代的儀式到底是什麼樣的呢?今天上午9點,共青團池州市委在市第六中學主辦了「池州市暨貴池區首屆傳統漢式成人禮」,我們可以從中找到答案。▼共青團池州市委朱芸芸書記致辭漢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笄之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也是在提醒大家從「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