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我居其一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三期)——南...

2020-12-23 磁器口陳麻花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十三期

//////

南泉豌豆面傳統製作製作技藝

三分天下,我居其一

素小面、豌豆面、雜醬面、構成了重慶小面的「基本面有了這三碗面、再加上自然衍生出的「豌雜麵」,就可以開個成本最低的小麵攤了。

豌豆面做起來不難,但要將豌豆煮成極品,卻是難上加難。能精準拿捏豌豆分寸的人,必定是能在重慶小面史上佔據一席之地的人物。這樣的人物,當然有資格用自己的名字來命名他的面,大家都會認帳。但是,請記住—這並不算最牛的。

最牛的人走到哪裡,哪裡就是他們的天下,整個地盤,就是他們的符號。就好比你要讓人肅然起敬,完全不必「大漢丞相、領益州牧、署司隸校尉、假節」什麼的嗥啵一大堆,只需略帶羞澀地說一句「南陽,臥龍崗」就夠了。

『 起源 』

□□□□

1945年前後,一對來自瀘州的夫妻在重慶城紮下根來。數年後,每逢有人問到他們的身份、職業,他們都會略帶羞澀地說一句:「南泉,豌豆面。

聞者立刻肅然起敬。

楊海寧、王運章夫婦來自遙遠的下江,也就是江浙滬帶。如果從「海寧」這個名字來推斷,老家應在浙江嘉興那塊兒。

他們從老家跑到四川瀘州的原因,自然是抗戰爆發。這是川渝歷史上又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入,跟三百年前的湖廣填四川一樣,促成了包括飲食在內的文化大融合。

楊海寧做得一手好面。妻子王運章則擅長調味,妙不可言。總之,這是個小面界的神鵰俠侶組合。湊巧,也姓楊。

抗戰結束後,夫婦倆決定到重慶去闖一闖,於是一路走到了南泉。這是一個溫泉度假勝地,因為地勢隱蔽、植被茂密,安置了大量軍政機關和大學,餐飲需求相當旺盛。

很快他們就火了。當地人記不住他們的名字,只記得他們的面。口碑傳來傳去,落到了簡單方便的「南泉」二字上,只要一說南泉豌豆面,就是他們家。

『 何為豌豆面的最高境界?

□□□□

1957年公私合營的時候,夫婦倆憑手藝和名聲進入區飲食合作商店,成了技術骨幹。

1962年,很困難的一年,店裡一個女同事突然有兒子了。

這兒子並不是她生的,一進門就已4歲了。小朋友家在渝中半島火藥局街,因為家裡實在揭不開鍋了,便被過繼給了父親的一個親戚。對,就是店裡那位女同事。

新媽媽經常上夜班,只能把兒子鎖在家裡睡覺。可老房子一到夜裡就老鼠亂竄,把小傢伙嚇得屁滾尿流,後來只要媽媽出門,他便死抱住大腿號啕大哭,說什麼也不幹。

沒辦法,只好帶著兒子上班。媽媽忙自己的事,四五歲的小孩便在店裡四處賣萌耍寶,出盡了風頭。膝下無子的楊氏夫婦,竟然被他喚醒了內心深處的某種情感。

他倆是真疼這孩子,分到手的食物自己捨不得吃,總要眼巴巴地等到那萌寶來了,才滿臉堆笑地招手:

「華華快過來,有好吃的喲!」

華華大名叫舒家華。他也很喜歡這兩口子——一個楊大伯,一個王嬢嬢,都拿他當親兒子。

初中畢業那年,大概是1974年,舒家華沒有再上學,天天跟著媽媽去店裡玩。因為從小喜歡吃麵,自然最喜歡看大伯和孃孃做面。

大伯制面的手藝,並不受原材料的過多限制。即便只是普通小麥粉,加水的比例、揉面的手法、醒面的技巧、拉麵的講究、晾曬的時機……學問照樣深得很。

孃孃的手藝也很有看頭啊。就說這豌豆吧,必須是上好的大白豌豆。每天下午5點開始泡足12個小時,第二天凌晨5點才能煮豆。她會加上豬大骨,用鼎鍋、文火細細地煨上起碼兩個小時。

孃孃說這樣豌豆才有魂,從豆子裡浸出的每一滴汁液,才會既黏稠又不膩,還有著豐富的味覺層次。

煮好後千萬別急著動它們!一定要讓豆子待在鍋裡好好收一下汁,這更有利於保持原本的形態。豌豆看上去顆是顆、粒是粒,其實呢,內心早已是一片迷人的翻砂狀,入嘴就化。

正所謂:

金燦燦,粑嚕嚕,熱烙烙;呡就爛,滿口沙,過齒香。

這是豌豆面的最高境界。

1976年,18歲不到的舒家華頂替媽媽進了飲食合作商店,餐飲才華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那時候,店裡切面的機器是用鋸片,就那麼一下下地切,切到最後總要留一截樁子,很是浪費。舒家華從小就看不慣這個,早就想出了解決方案:把一塊鋸片改成兩塊刀片,通過調整刀片間距和接面簸箕的移動速率,就能確保整齊劃不留殘餘。一試,果然很靈。

再比方說孃娘打佐料。最多時,她可以一隻手同時疊五六個中號面碗,從手指到小臂全用上;另一隻手就在各種料盆裡一陣抓取—辣椒、豬油、醬油、麻油、蒜汁、薑汁、蔥花、榨菜粒、芽菜末、花生、芝麻、味精、鹽…動輒十幾種佐料,孃孃單手穿針引線,此起彼落,一陣風似的就能把五六個碗全搞定,中間毫無卡頓、毫無錯漏。

舒家華青出於藍,單手能上七八個碗,要是換成擔擔麵那種小號面碗,那就能同時託著十幾個碗打佐料。盛上面後,還能託著同樣數量的碗一路小跑,直接送到客官面前。真像在耍雜技。

今天當然不行了,都六十多了。不過碗的數量打個七折的話,老舒仍然表示無壓力。

不久後,大伯和孃娘也退休了。這對離亂年代逃難而來的苦命鴛鴦,把舞臺正式交給了下一代。

飲食合作商店職工不多,領導看來看去,只有那個半大孩子可堪重任,便任命他當負責人。舒家華這輩子做事的霸氣,應該就從這少年得志時開始。

然而霸氣不等於讓別人服氣,要真讓人服,還得靠幹活。

每天中午食客散盡後,職工們能休息的都去休息了,擦桌子的活就交給了領導。這活跟家裡擦桌子可不一樣:那麼多輪食客吃下來,桌椅縫裡都是油汙,你必須背著桌椅下坡下坎地去到花溪河邊,用河水一點一點衝刷乾淨,再一路上坡上坎地背回來。

從4歲起,舒家華每天就看著大伯和娘孃那麼背呀、洗呀,直到背也背駝了,手上繭子也連成片了。他們說這是廚子的命,不認這個命,就不配在這一行混成大廚。

舒家華想當大廚,並不怕吃苦。可南泉這小店豈是久居之地?1982年,他申請調到了市裡的種子公司,去做一個更大的廚房。

他可不是只會做豌豆面。南泉的店再小,那也涵蓋了麵食和各類中餐;而身為一個領導,必須得是全能選手啊,更不要說管理經驗了。在餐飲這行,手藝精、管理強,就是一個行政總廚的節奏,哪兒都會搶著要的。

1990年,舒家華停薪留職去了海南,到一家叫作「川粵大酒樓」的飯店當主廚。正是在這裡,他用川菜手藝換來了粵菜手藝,成了一個川菜、粵菜都玩得轉的牛人。

離開海南後他浪跡天涯,廣州、深圳、新疆、內蒙古、北京……都是去各地的星級酒店做主廚或總廚。一二十年下來,心得可以歸結為兩個字:創新。管你什麼川湘魯粵、紅案白案,管你什麼色、香、味、刀、火、形一個真正的大廚,必定要靠創造而不是規矩揚名立萬,對吧?

舒家華的菜,腦洞總是開得讓人猝不及防。比方說,1998年哪部電影最火?當然是《鐵達尼號》。他火速蹭上熱點,推出了一款「泰坦尼克爽涼瓜」,取材於男女主在船頭凹出的經典造型,撩得眾食客哇哇大叫,實在不忍親口吞噬這悽美的愛情。

所謂創新,在於創意;所謂創意,在於表達。食物的視覺形態是一定先於味覺被食客感知的,所以說塑形真是考驗一個大廚水平的重要標準。

從1987年南泉飲食合作商店謝幕,到2012年舒家華開麵館,正宗南泉豌豆面已沉寂了四分之一個世紀,是時候讓它以華麗的姿態回歸了。

『「三分天下」

□□□□

大約從06年起,舒家華逐漸轉做培訓,前後教出了上千個廚師。幕後做久了又想親手搞點事,不過年紀大了,跑不動了,做個小麵館剛好,不累記得我們在萬州雜醬面那一章裡說過什麼嗎?全重慶的小麵館加起來有7萬多家,都會做豌豆豌雜。那麼,同樣的兩碗面擺在食客面前,如何讓人一眼就拎出南泉豌豆面來呢?

你的豌豆燉得最地道,你的麵條最勁道,你的佐料最霸道…都沒用。2012年以後的世界,是一個看臉的世界,顏值就是生產力。所以你必須通過創造性的塑形,讓南泉豌豆面在7萬碗面裡一看就獨一無二。

舒家華這樣幹:一碗幹溜面,用一個不鏽鋼模具,有點像奔馳三叉戟車標那種,往面上一扣,再鋪韭菜段、雜醬和豌豆。一共三格,一料一格。今天,如果你有空去南坪老長途汽車站旁邊的那家小麵館,稍坐片刻,就能看到這碗面的模樣:韭菜青綠、豌豆醇黃、雜醬金黃,三個飽滿的色塊蓋滿面碗,看不到面,也看不到佐料。你捧著一塊賞心悅目的畫布,捨得往嘴裡放嗎?

總歸是要入嘴的。豌豆的口感不必多說,那些金黃的肉醬吃進嘴裡,你也一定會清晰感受到一根根小肉條在歡快地舞蹈。舞著舞著韭菜的清香襲來,舞臺上又是另一番景象......

舒家華給這碗南泉豌豆面起了個名字:三分天下。

「三分天下」悄悄躥紅了。2016年,舒家華憑這碗面在媒體舉辦的「麻辣麵對面」美食大賽中拔得頭籌,成了重慶小面界宗師級的人物。他去倫敦參加餐飲交流活動,三天賣了上千碗面,連老外也吃得很爽。

從18歲當店長開始,舒家華早習慣了當老大:「啷個?難道不該是我嗎?」要真回到三分天下那個年代,他認為最次也得分個蜀漢給他乾乾。然而霸氣底下,總得鋪墊很多的東西。你們光知道麵條勁道,不知道為了找到最好的糯小麥原料,舒家華跑過多少地方、吃過多少苦頭。

發、揉、醒、切,所有流程都必須由他監督,這樣才能做出既勁道又自帶麥香的面;你在網上下單,讓人家順豐快遞過來,三天之內,這碗面也不會粘連起坨。

你們光知道那海椒夠香,不知道老舒背後的堅持——都是用機器處理,用切割法一天能做一二十噸,要是用舂搗法的話,最多就兩三噸;不行,用機器也得給我一下下地搗。只有搗出來的辣椒,每一個斷面才會呈開放狀而不是截斷狀,你用油煎的時候味道才能融進斷面,達到極致。

再天才的創新,也得從最老實的規矩裡來,偷不得懶、取不得巧。這就叫辯證法。

回歸麵館這幾年,舒家華腦子裡又冒出一個霸氣的計劃:

把包括南泉豌豆面在內的重慶著名小吃整合起來,方圓每三公裡範圍開8家店,每家店都有8個檔口,每個檔口又起碼保證6~8個品類,例如某某面、某某涼粉、某某口水雞、某某肺片......

所有菜品都用統一的料包來合成。料包當然由他搞定。那麼誰來跑第二棒?每三公裡區域都搞一個中央廚房,統一制料、統一配送。店裡哪怕僱的是不會做飯的大學生,也能輕鬆做出一碗靚面。

這是一個覆蓋全城的重慶小吃嘉年華。

聽上去,有一點點像萬州雜醬面傳承人李慶剛的搞法。不同的是,萬州老李背靠強大企業,已經成了事;而南坪老舒呢,還僅僅只是一個計劃而已。

這個計劃要成,他算一方,還需要一個投資方和一個合作執行方。不管怎樣,在這個三方格局裡,必須有他的位置。

「那些不懂我的人,儘管嘲笑吧。管你們怎麼笑,我就是個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響噹噹的一粒銅豌豆。」

□□□□

本文來源於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叢書——《重慶寶貝·美食》 作者羅磊、華勇,攝影師晉毅。摘選時略有刪減

本文旨在分享,讓更多人了解非遺技藝背後的故事,嚴禁作為商用禁止轉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九期)——萬州雜醬面傳統製作...
    往期回顧等到桂花化美酒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一期)一萬五千個晝夜的秘密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期)母親手裡那支火把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
  • 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五期//////磁器口陳麻花傳統製作技藝 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 +磁器口。陳景洪挑上炸制麻花的傢伙什兒趕往重慶,要去開闢更大的市場。走到磁器口,他停下了腳步。這一年是1937年,風雲激蕩,重慶成為戰時首都,磁器口成了商賈雲集的著名水碼頭——平日裡停靠在碼頭的各種船隻多達數百艘,真正是「白日裡千人拱手,入夜後萬盞明燈」。就是這裡了。
  • 河川之上,酒魂蕩漾丨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四期...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十四期//////江津燒酒釀造技藝 河川之上,酒魂蕩漾 凌晨兩點,暑氣消退了些,王河川的故事,就在這河川之間的江津白沙開始。1973年,王河川初中畢業,進入滿是酒糟味的國營白沙酒廠,當了一名當地人俗稱的「烤酒匠」。鎮北長江奔湧;鎮西驢溪河九曲迴腸,在白沙碼頭匯入滾滾長江。這裡歷來就是南下雲貴、西接瀘宜的水陸碼頭,鹽糧生貨從長江運來,上岸用馬驢馱走,趕往莽莽群山中的雲貴。有貨主,有船工,有縴夫,有馱工……這些人都喜歡一樣好東西——酒。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十三期)——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丨第二十三期//////濯水綠豆粉製作技藝 悲傷與希望,通通逆流成河 它從東北方的湖北利川出發,劈開渝東南大地的群山路向西南方奔去,最終在重慶西陽龔灘古鎮匯入烏江,完成了一次短短249公裡的燦爛旅程。旅程上有一個重要驛站——江濯水鎮,一個興於唐宋年間的繁華古鎮。阿蓬江穿鎮而過、溫軟細膩,像~條綠瑩瑩的腰帶,把漢文化、巴文化、土家族文化攏成了一個曼妙的身段。可是你並不知道阿蓬江此前經歷過什麼。
  • 小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
    2006年5月20日,小欖菊花會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10月,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我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東莞舉辦傳統美食展 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市民品嘗美食  1月11日上午,由東莞市文化館主辦的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東莞傳統美食展橋頭體育中心舉行,供市民和遊客免費品嘗本次東莞特色美食來自全市16個鎮街的特色美食參加,是各具特色的東莞美食的一次集中展示,非常受歡迎。  現場設置20個展位。讓廣大市民和遊客在這裡除了可以免費品嘗到大洲粉葛、醬油鵝等橋頭的地道特色美食外,還可品嘗到東莞各鎮街的特色美食。  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東莞各地的美食被一一搬到了現場,從小吃到製作食物的器皿以及美食的由來等等都來到了現場。
  • 四種美食 擬列入漳州薌城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近日公示的薌城區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廣受漳州市民喜愛的漳州手抓面、漳州豬蹄面、漳州滷味、漳州麵粉棗這4種小吃的傳統製作技藝榜上有名,頗受期待。據市餐飲烹飪行業協會會長林銘煌介紹,這4項小吃技藝都具有百年歷史,也都經歷了師徒口授身教的傳承,較完整地保留了古早的風味,並且有著廣泛且深厚的群眾基礎,申報非遺能更好地對這些傳統小吃技藝進行保護和傳承,並將它們做大做強,下一步這4種傳統小吃製作技藝還將申報漳州市第八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蒙古人必須知道的國家級與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6年5月20日,成吉思汗祭典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8,蒙古族四胡音樂蒙古族四胡音樂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蒙古族四胡最具蒙古族特色的樂器之一,擦奏弦鳴樂器。是以民間傳承的故事、民歌、歌謠、諺語為載體,是包括思想、哲學、宗教、道德倫理等社會觀念在內的民族文化。2006年5月20日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小吃來了,巨好吃
    重慶開州的特產就這樣被一首民謠悉數完了。民謠裡所提到的特產,如今已在一個電商服務中心店鋪裡均已上架,紅糖、紫水豆腐等85種琳琅滿目的商品,傳遞著開州的味道,讓全國的「吃貨」一飽口福。這些商品雖然種類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生產過程全部有貧困農戶參與。品嘗美食的同時,還為脫貧攻堅助把力,這個單下得有意義!
  •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
    【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行啟動 9月22日上午,「喜迎十九大·文脈頌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型網絡傳播活動湖北行」啟動儀式在武昌舉辦。
  • 新加坡小販文化被提名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當地時間12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召開第15屆會議,宣布新加坡小販文化等42個申遺項目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自2015年新加坡植物園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後,該國第二次申遺成功。
  • 誰來拯救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一一景泰藍
    據丁會長演講介紹,景泰藍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因今年初疫情的影響,該保護協會組織的景泰藍創作基地無法正常運作,技師和團隊人員慢慢流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保護困境,需要得到社會的關注和支持。記者覺得這是一件有意義的公益事業,於是採訪了演講人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執行會長丁偉華。
  • 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掛甲寺慶音法鼓 楊家莊永音法鼓
    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掛甲寺慶音法鼓 楊家莊永音法鼓 2019-09-14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亮相臺灣南投燈會……
    元宵節元宵節期間,臺灣南投燈會邀請一系列大陸非物質文化遺產赴臺演出。其中,被譽為"中華第一龍"的重慶銅梁火龍17日晚在南投首演,與島內民眾一起鬧元宵享年味。16名赤膊漢子把特製的鐵水奮力拍打到空中,超過1200℃融化的鐵水宛如天女散花。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洛陽小街鍋貼:一個入選了河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當地美食,很好吃
    品嘗當地美食是旅行中必不可少、也是最誘人的體驗。中原大地,人傑地靈,美食自不會少。去洛陽旅行,吃到很多獨特的美味,水席是一種獨特的餐飲方式,入選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洛陽人喜歡喝湯,牛肉湯、羊肉湯都很有特色,嘗試之後都頗有好感。
  • 郴州不容錯過的三種美食,其中一種已被確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郴州#郴州市別名「福城」、「林城」,「北瞻衡嶽之秀,南峙五嶺之衝東界江西贛州,南鄰廣東韶關,西接湖南永州,北連湖南衡陽、株洲,素稱湖南的「南大門」。 郴州歷史悠久,是古代炎帝部落蒼梧越的聚集地,其水系分別注入珠江,贛江,湘江,有天下上遊之稱。郴商自古往來商賈於湘贛粵桂之間,勤勞刻苦,誠信可靠,人稱水上騾子。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幾種郴州的特色美食,一起來看看吧。
  • 義大利那不勒斯披薩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
    原標題:義大利那不勒斯披薩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圖) 義大利那不勒斯披薩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網頁截圖)   國際在線專稿:據智利《信使報》3月26日報導,日前,義大利決定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將意南部那不勒斯傳統披薩餅及其烹飪做法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