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4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掛甲寺慶音法鼓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音樂
2008年,掛甲寺慶音法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掛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成立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明崇禎后妃娘娘賜半副鑾駕(即儀仗)予掛甲寺,掛甲寺人於雍正年間憑此鑾駕成立了慶音法鼓老會,距今已近300年。
慶音法鼓表演
老會初為民間文法鼓,後於嘉慶六年(1801年)傳入武法鼓,加入飛鐃、飛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重新核實技藝,由此形成固定套路相傳至今。
該老會經常在年節和大型民間文化活動中出會表演,是天津花會不可或缺的一項。它將高超的表演技巧、優美的舞蹈動作與皇家精美儀仗融為一體,具有濃鬱的民俗風格。
法鼓有五種打擊樂器:鐺子、鉻子、鈸、鐃、鼓。有樂譜曲套數十種,目前常用的有集合隊員的樂譜、開場樂譜、改點樂譜等,曲套有對聯、橋頭、瘸腿、繡球、連珠炮、雙橋、老河西等。表演時,常隔一套上擂,變化多樣、優美動聽。
該法鼓的表演動作暗藏十三絕,剛柔並濟、技藝超群,尤以「上擂」的飛鈸聞名津城。鑾駕有23種共46件, 由日月龍鳳扇、九曲黃羅傘、輪、螺、傘、蓋、金瓜、鉞斧、朝天鐙、花、罐、魚、長、蝠、元、扇、慶、茹、艾、方、軟對、硬對、高照等器物組成一堂,場面隆重,儀仗執事莊嚴華麗。
楊家莊永音法鼓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音樂
2008年,楊家莊永音法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家莊永音法鼓作為民間花會約形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傳承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法鼓原為佛教法器,鼓形較大,面為江豚之皮。
法鼓在天津經歷了一個由佛事到民間樂舞的過程,明永樂年間天津大覺庵的和尚將佛教音樂加入民間慶典的元素,創造了一些鼓牌子。 後傳於周邊村莊,相近的辛莊村、侯家莊、楊家莊和大覺庵四村合辦了「大覺庵金音法鼓會」,在年節喜慶日出會表演。在不斷演出中,法鼓各有發展。
楊家莊永音法鼓出會人數為40人左右, 分「文場」「武場」。「文場」即儀仗隊。出會時會標開路,手旗護衛,門旗前導, 纛 旗殿後,九龍燈昂首其間,氣勢磅礴。會員各司其責, 肩挑茶炊、龍筲、點心箱、衣飾箱等十餘挑器物,在「行會」中和「落場」時,隨著鼓點的節奏,漫步起舞,表演貓步搗腳,上下顫動,起伏有序,瀟灑大方。
各種道具、器械、裝飾成雙、成套,大多以玻璃鑲嵌,飾有彩繪、鏤花浮雕等圖案,工藝精美。「武場」 俗稱「家什場」,主要是各種打擊樂按一定的詞牌、 曲譜演奏。鼓、鈸、鐃、鑔歌等樂器,節奏徐緩漸進、跌宕起伏。配合舞蹈動作,如鈸的舞姿:卷聯、 跨鼓、疊金錢等。鐃的舞姿:撈月疊花,左右開弓,纏頭繞腦等。
曲牌名稱:富貴圖、陰陽魚、對聯、四時如意、 八卦圖、繡球等共六種,演奏時根據曲牌組合不同,分為「滿堂」「前三套」「後三套「「單套」「雙套」「一品」「二品」。「上累」是演奏的高潮,情緒飽滿、節奏歡快,勢如暴風驟雨,萬馬奔騰。鼓聲震震,鈸鐃翻滾,使觀者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楊家莊永音法鼓」有著悠久的歷史。因表演技巧高超、舞蹈動作優美、道具雕刻精緻,享譽津門。
消息來源|天津非遺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投稿&合作郵箱:TJtour123@163.com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