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掛甲寺慶音法鼓 楊家莊永音法鼓

2020-12-20 澎湃新聞

天津記憶丨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掛甲寺慶音法鼓 楊家莊永音法鼓

2019-09-14 0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掛甲寺慶音法鼓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音樂

2008年,掛甲寺慶音法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掛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成立於清雍正九年(1731年),明崇禎后妃娘娘賜半副鑾駕(即儀仗)予掛甲寺,掛甲寺人於雍正年間憑此鑾駕成立了慶音法鼓老會,距今已近300年。

慶音法鼓表演

老會初為民間文法鼓,後於嘉慶六年(1801年)傳入武法鼓,加入飛鐃、飛鈸,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 重新核實技藝,由此形成固定套路相傳至今。

該老會經常在年節和大型民間文化活動中出會表演,是天津花會不可或缺的一項。它將高超的表演技巧、優美的舞蹈動作與皇家精美儀仗融為一體,具有濃鬱的民俗風格。

法鼓有五種打擊樂器:鐺子、鉻子、鈸、鐃、鼓。有樂譜曲套數十種,目前常用的有集合隊員的樂譜、開場樂譜、改點樂譜等,曲套有對聯、橋頭、瘸腿、繡球、連珠炮、雙橋、老河西等。表演時,常隔一套上擂,變化多樣、優美動聽。

該法鼓的表演動作暗藏十三絕,剛柔並濟、技藝超群,尤以「上擂」的飛鈸聞名津城。鑾駕有23種共46件, 由日月龍鳳扇、九曲黃羅傘、輪、螺、傘、蓋、金瓜、鉞斧、朝天鐙、花、罐、魚、長、蝠、元、扇、慶、茹、艾、方、軟對、硬對、高照等器物組成一堂,場面隆重,儀仗執事莊嚴華麗。

楊家莊永音法鼓

項目批次:第一批 項目類別:傳統音樂

2008年,楊家莊永音法鼓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家莊永音法鼓作為民間花會約形成於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傳承至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法鼓原為佛教法器,鼓形較大,面為江豚之皮。

法鼓在天津經歷了一個由佛事到民間樂舞的過程,明永樂年間天津大覺庵的和尚將佛教音樂加入民間慶典的元素,創造了一些鼓牌子。 後傳於周邊村莊,相近的辛莊村、侯家莊、楊家莊和大覺庵四村合辦了「大覺庵金音法鼓會」,在年節喜慶日出會表演。在不斷演出中,法鼓各有發展。

楊家莊永音法鼓出會人數為40人左右, 分「文場」「武場」。「文場」即儀仗隊。出會時會標開路,手旗護衛,門旗前導, 纛 旗殿後,九龍燈昂首其間,氣勢磅礴。會員各司其責, 肩挑茶炊、龍筲、點心箱、衣飾箱等十餘挑器物,在「行會」中和「落場」時,隨著鼓點的節奏,漫步起舞,表演貓步搗腳,上下顫動,起伏有序,瀟灑大方。

各種道具、器械、裝飾成雙、成套,大多以玻璃鑲嵌,飾有彩繪、鏤花浮雕等圖案,工藝精美。「武場」 俗稱「家什場」,主要是各種打擊樂按一定的詞牌、 曲譜演奏。鼓、鈸、鐃、鑔歌等樂器,節奏徐緩漸進、跌宕起伏。配合舞蹈動作,如鈸的舞姿:卷聯、 跨鼓、疊金錢等。鐃的舞姿:撈月疊花,左右開弓,纏頭繞腦等。

曲牌名稱:富貴圖、陰陽魚、對聯、四時如意、 八卦圖、繡球等共六種,演奏時根據曲牌組合不同,分為「滿堂」「前三套」「後三套「「單套」「雙套」「一品」「二品」。「上累」是演奏的高潮,情緒飽滿、節奏歡快,勢如暴風驟雨,萬馬奔騰。鼓聲震震,鈸鐃翻滾,使觀者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楊家莊永音法鼓」有著悠久的歷史。因表演技巧高超、舞蹈動作優美、道具雕刻精緻,享譽津門。

消息來源|天津非遺中心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微博@天津旅遊

投稿&合作郵箱:TJtour123@163.com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精品自駕路書|古老而靈秀、現代而優雅——邂逅天津
    天津,一座有故事的城市。隨漕運發展,構畫城市盛境,七百二十年,歷史風韻綿延。光陰的積澱賦予其別樣的魅力,多元的文化在這裡傳承不息,天津在國際文明屋脊上,留下了昔日行走的痕跡,譜寫出今日璀璨的華章。>25公裡 推薦天數:2天 News 非遺體驗: 天津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第一批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30項:
  • 天津河西區文化中心
    截至目前,館內藏書已有48萬冊,不僅為本館的藏書提供外借服務,還配合天津圖書館開展通借通還。圖書館充分利用了現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信息技術,已經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實現了計算機檢索和流通管理,館內也已經實現了無線網絡全覆蓋,歡迎廣大的書友來看書借閱、查詢資料。二層的圖書館閱覽室更是安靜寬敞,市民可以根據需求閱覽、自習。
  • 國務院公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二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和第一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的通知  國發 〔2008〕 19 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 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
    2020年12月24日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研討會上,「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委員會主任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擔任,教育部高校設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大學特聘教授向雲駒擔任副主任。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還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的類型及整體實施規劃、教材適用的具體對象、教材與適用對象的定位等相關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 ...到日月潭•動態】周其鳳校長一行訪問法鼓大學籌備處及東海大學
    在這個清新的初夏時節,願北大之行帶去燕園學子的問候,滿載著交流合作的成果,將寶島的情誼帶回燕園,帶到北大師生身邊。5月12日上午,周其鳳校長率北大代表團訪問法鼓大學籌備處,並與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聯合籤署了「北京大學法鼓人文講座」相關協議。
  • 天津市河西區: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掠影
    一帶即沿著中環線的天津大禮堂、天津文化中心、天津群藝館、河西文化中心所構成的公共文化服務帶;兩點是人民公園區域的文化創意聚集區和陳塘莊地區的文化科技園區;四層面則是指市、區、街、居四級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也形成了「10分鐘公共文化服務圈」,讓河西居民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一道道文化大餐。
  • 文化和旅遊部: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
    文化和旅遊部關於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文化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廣播電視局,各計劃單列市文化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認定與管理暫行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令第
  • 臺灣法鼓佛教學院師生傳遞聖火 倡導節能減碳保護環境
    佛教在線臺灣訊 2010年5月6日中午12時,以追求節能減碳環保為概念的臺灣165所大專院校舉辦的運動會,將聖火傳遞到臺灣法鼓佛教學院,該校全體師生沿途迎接聖火車隊,把聖火迎接到校園內,隨後在校長惠敏法師的帶領下,由6位同學交替傳遞聖火繞行園區。
  • 法鼓山心劇團臺東精彩公演圓滿 將赴屏東高雄校園演出
    法鼓山心劇團在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活動中心進行戶外公演觸動心弦的舞蹈與戲劇內容獲得大眾認可現場佛教在線臺灣訊 近日,在臺灣東部民眾歡樂的笑聲中,法鼓山心劇團圓滿在臺東大學附設實驗小學活動中心所舉辦的戶外公演
  • 臺灣法鼓文理學院短期研修活動2018年秋季班招生簡章
    一、活動目的:法鼓文理學院為拓展佛教僧侶佛學研修視野及強化佛學研究及弘化之專業能力,每年定期受理大陸法師至本校進行非正式學位之短期研修申請。三、申請資格(具以下其中之一項資格者):現就讀佛學院之出家僧眾(尼)經就讀學校推薦,或寺院僧眾經該寺院方丈(或住持)及當地省佛協(或等同之機構)以上主管機關推薦者。申請就讀學士班者,須具備高中以上或同等學歷;申請就讀碩士班者,須具備大學或佛學院本科畢業之學歷。
  • 望牛墩水鄉記憶館入選東莞市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東莞陽光網訊 近日,市文廣新局公布了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名單,共有8家單位被評為第二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望牛墩水鄉記憶館成功入選,這對於望牛墩鎮保護、傳承和發展乞巧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 天津掛甲寺歷盡滄桑,昔日的古剎早已不存,如今這裡已是高樓聳立
    天津掛甲寺歷盡滄桑,昔日的古剎早已不存,如今這裡已是高樓聳立掛甲寺村在今天津河西區東部,村落範圍大致在今小圍堤道以北,湘江道、重華大街以南,海河之西。掛甲寺村這塊地方從有人煙起,至今有近一千五百年歷史了。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攜手社區 共築家園|掛甲寺街道為天津二中院疫情防控突擊隊員頒發...
    攜手社區 共築家園|掛甲寺街道為天津二中院疫情防控突擊隊員頒發榮譽證書 2020-10-22 15: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天津市文旅局:skr!這些文化盛宴等你來「嘗鮮」!
    am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市文化和旅遊局公共服務處處長 李茁&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天津市西青區文化和旅遊局局長
  • 你知道天津「掛甲寺」名字的由來嗎
    天津掛甲寺位於河西區海河西岸,原名「慶國寺」,如今已經找不到具體的修建年代,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明朝天津設衛駐城之時,掛甲寺就已經存在了。按照民間流傳的說法,掛甲寺極有可能修建於距今1300多年的隋唐時期,它更名為「掛甲寺」也是在那個時候。
  • 河西區掛甲寺街新城小區開展非遺進社區——麵塑手工體驗活動
    為了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傳播,增強居民對傳統民俗藝術的了解,掛甲寺街於11月26日下午在新城小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舉辦了「非遺進社區-麵塑手工體驗活動」,邀請了非遺技藝——麵塑的指導老師向掛甲寺街的老人朋友們進行麵塑的介紹和教學。
  •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十九期)——萬州雜醬面傳統製作...
    往期回顧等到桂花化美酒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一期)一萬五千個晝夜的秘密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二期)母親手裡那支火把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三期)千裡相逢的盛宴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四期)我能聽到麻花的笑聲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五期)合川一家人丨 重慶非物質文化遺產美食故事(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