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成立

2021-02-18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

2020年12月24日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研討會上,「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委員會主任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擔任,教育部高校設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大學特聘教授向雲駒擔任副主任。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還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的類型及整體實施規劃、教材適用的具體對象、教材與適用對象的定位等相關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徐維清,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學位管理處副處長李永樂,天津市教委科學技術與研究生工作處處長蘇丹等領導出席會議。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雷鳴致辭,並與馮驥才先生共同為專家委員會委員頒發聘任證書。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樹新,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鄭剛出席會議。天津大學文科建設辦公室主任、人文社科處處長張俊豔宣讀專家委員會名單。

雷鳴在致辭中表示,非遺學學科將成為天津大學建築、人文、智能計算、教育等眾多相關學科交叉的重要節點,也將成為培養國家急需的交叉複合型人才的重要生發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研討會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式納入到科學的學科體系中的重要一步,將會是非遺保護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徐維清在講話中指出,文化的生命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甚至是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和教育高度重視,特別是最近幾年,總書記對研究生的培養、學科專業的建設非常關注。如果把教育放大一點,就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必須要變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隨後,他從學科體系劃分、學科建設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發表了看法。他表示,馮驥才先生9月22日代表文化教育界向習總書記做了《建立國家非遺保護的科學體系》的重要匯報後,教育部對此高度重視。在新的階段裡,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更多是一個系統考慮,如何在現有的學科體系裡去推動相關學科體系化、系統化地發展,需要一批人去進行新的研究。如何做到既有利於培養未來的高層次人才,同時也有利於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是一個重要課題。

馮驥才先生在發言中表示,如果我們搶救、確認下來的文化遺產沒有科學的保護就可能得而復失,保護的力量必須要來自於科學,來自於教育,來自於人才。目前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對於學科建設的進一步認識,是要確立文化遺產學,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第二個就是文化遺產學跟民俗學、民間文學、民間文化學等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在學理上必須要講清楚。文化遺產實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民族文化之林的基礎,是國家文化復興所必需的文化自信的基礎。但是沒有學科,無法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便無法滿足社會大量的需求。無論如何,要使國家在保護和弘揚中華文化上擁有一支真正強大的知識力量和骨幹力量,這正是高校教育所要做的。

據悉,專家委員會成員還包括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建民、北京大學教授高丙中、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顧軍、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蘇發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德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趙屹、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鄭剛教授、天津大學文科建設辦公室主任、人文社科處處長張俊豔、天津大學教授張加萬、天津大學教授張春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論壇》副主編馮莉。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教授郭平擔任秘書長。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非遺學學科與教材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入研討。潘魯生從建立文化遺產學的國際經驗、基礎理論研究、教材規劃的政策依據、構建教材體系等四個方面闡釋了建設思路。向雲駒從學理上思考了兩個問題——學科和教材,並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分析了非遺學科人才就業的前景。蕭放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尚在建設過程中,為了易於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建議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論》,並從教材的具體寫法、大綱結構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苑利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學科課程和教材設計等方面發表了具體的見解。王建民從培養什麼學科門類的人才、培養哪些類型的人才、教材怎樣服務於人才培養三個層面發表了看法。顧軍結合北京聯合大學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對學科建設中如何把非遺傳承人的培養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論述。安德明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一個保護工作的實踐,同時又是一種學術研究,結合國際背景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之間的區別。馮莉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知識體系和方法理論是聚焦的核心,並強調了理論工具的概念、學術關鍵詞的生產以及對象的定位三方面的重要性。張加萬認為進行非遺學學科建設,第一是研究,第二是學科建設,第三是人才培養,並從學科應用的主體、非遺科技問題、線面關係和學科建設的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張春彥主要從行業的角度、人才培養需求的角度對非遺學學科建設發表了個人見解。

本次研討會由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大學文科建設辦公室、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共同主辦。

相關焦點

  • 聚焦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 共探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之路
    陳麗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多樣性的源泉,也是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和社會凝聚的重要載體,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高校責無旁貸。北京師範大學依託北京市「文化遺產與文化傳播」高精尖學科建設項目,聯合珠海校區成立了「北京師範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與發展中心」,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和人才培育、科研合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研究和實踐應用等方面都做出了諸多探索。
  •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會成立
  • 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成立
    2017年4月7日,中國建築學會城鄉建成遺產學術委員會在同濟大學正式成立,這是我國建成遺產保護與再生領域的第一個學術組織。80餘位應邀參加「建成遺產:一種城鄉演進的文化驅動力」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國內外該領域專家、學者在同濟大學旭日樓參加了成立儀式。
  • 【魁閣學社】邁向批判性遺產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知識困惑與範式轉型
    【作者簡介】龔浩群,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教授。研究方向:宗教人類學、政治人類學、泰國研究、海外民族志方法;姚暢,中央民族大學世界民族學人類學研究中心2016級碩士研究生。【摘要】非遺時代的民俗學似乎正在進入疲軟期,民俗學對於非遺保護現狀的研究和反思未能有效推動學科理論與方法論的更新。
  • 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在南京體育學院成立
    國家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陳通司長、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發展處郝永安處長、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研究部原主任崔樂泉研究員、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王健處長出席了成立儀式。我校黨委書記朱傳耿,黨委副書記、校長楊國慶,黨委副書記、副校長史國生出席成立儀式。
  • 西華胡辣湯、老子祭典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網訊 12月22號,文化和旅遊部公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周口市西華縣申報的胡辣湯製作技藝成功入選傳統技藝項目,鹿邑縣申報的老子祭典成功入選民俗項目。
  • 暨南大學成立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
    國務院僑辦辦公室譚天星副主任、暨南大學胡軍校長以及陳平女士為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揭牌(攝影:王通)   央廣網廣州5月19日消息(記者陳越)5月19日,暨南大學揭牌成立了文化遺產創意產業研究院國僑務辦公室副主任譚天星,國僑辦宣傳司副司長李國紅,光明網總裁、總編輯楊谷,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政府間委員會-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全球副主席、中國區主席陳平,中國新聞社副社長夏春平,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暨南大學校長胡軍等出席成立儀式。儀式由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張晉升主持。
  • 2020年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論壇即將召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重點工作任務,做好2021年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定於12月21日在廈門舉辦「2020年中醫藥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論壇」,同期召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中醫藥委員會常務委員擴大會議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省文化和旅遊廳開展了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案例徵集活動,各地、各單位共推薦77個優秀實踐案例,經專家評審,確定「河洛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保護實踐」等16個項目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於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進行了發布。
  • 廣州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關於公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
    為加強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載體建設,有效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我局於2018年7月組織了「2018-2020年度」傳承基地的申報和評審工作。
  • ...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20年年會」在南開大學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譯心)近日,「中國城市經濟學會學科建設專業委員會成立20周年大會暨2020年年會」在南開大學舉行,主題為「新時代以人民為中心的城市化和城市發展」。年會旨在凝聚全國城市經濟學科優秀專家學者力量,為中國城市、區域經濟發展不懈奉獻。會議採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舉行。  南開大學校長助理張伯偉、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黨委書記楊開忠等出席會議。來自廈門大學、東南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天津大學、上海財經大學、暨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等院校100多名專家學者參會。
  • 住房城鄉建設部辦公廳關於成立住房城鄉建設部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
    各省、自治區住房城鄉建設廳,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建委(建交委、建設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建設局:   為加強和規範世界遺產申報、保護管理,更好地發揮專家的技術支撐作用,根據部專家委員會相關規定,成立住房城鄉建設部世界遺產專家委員會,現將該委員會名單予以公布。
  • 湘橋區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公布
    關注「文化潮州」搶先了解潮州文化廣電旅遊體育資訊關注為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隊伍建設,鼓勵和支持湘橋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和《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有關規定,湘橋區開展第六批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和評選工作。
  • 市文廣新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和《關於加強對非物質文化...
    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指導方針,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原則,對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有效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目前,已經列入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項目分別為:國家級11個,省級42個,市級215個,縣級426個。
  • 我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居世界第一!
    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兩個項目,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 藏醫藥浴法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來源:新華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3屆常會於2018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在模里西斯首都路易港召開。當地時間11月28日下午,委員會經過評審,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藏醫藥浴法——中國藏族有關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識與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下簡稱「代表作名錄」)。
  •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公示
    人民網北京12月22日電 (記者劉佳)記者從文化和旅遊部獲悉,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建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2019年,文化和旅遊部開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
  • 詠春拳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太極落選
    國務院日前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及擴展項目名錄。盧溝橋傳說、永修丫丫戲、數來寶、詠春拳、上海本幫菜餚傳統烹飪技藝等上榜。此前遭受爭議的「張三丰太極拳」落選。本次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153項,同時公布的還有153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 南華中學舉行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討會
    中國網8月6日訊 近日,重慶市南華中學舉行「武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校園傳承研討會」。重慶文理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譚宏,渝北區委教育工委專職副書記熊德憲,西南大學體育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國棟,重慶市教科院體育教研員牛曉、屈明,渝北區教師進修學院培訓部主任王豔、辦公室副主任伏正斌以及兄弟學校校長蒞臨南華指導,學校黨委書記、校長段紅梅以及體藝中心、課程基地負責人出席了本次會議。
  • 交叉學科建設的「中南法學院」模式 ——專訪中南大學法學院院長...
    此外,該院還聘請來自美國耶魯大學,德國明斯特大學、漢堡大學、科隆大學等高校外籍專家講授醫療衛生法、社會保障法、國際刑法等課程,邀請國內外專家學者開展講座,並接收德國科隆大學中國法律文化系訪問學者,派出教師出國訪學、博士生公派留學等,以推動中外學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