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在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研討會上,「天津大學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專家委員會」正式宣布成立。委員會主任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院長馮驥才擔任,教育部高校設計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潘魯生和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天津大學特聘教授向雲駒擔任副主任。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委員會委員還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的類型及整體實施規劃、教材適用的具體對象、教材與適用對象的定位等相關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
國務院學位辦副主任、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副司長徐維清,教育部學位管理與研究生教育司學位管理處副處長李永樂,天津市教委科學技術與研究生工作處處長蘇丹等領導出席會議。天津大學黨委副書記雷鳴致辭,並與馮驥才先生共同為專家委員會委員頒發聘任證書。天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王樹新,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鄭剛出席會議。天津大學文科建設辦公室主任、人文社科處處長張俊豔宣讀專家委員會名單。
雷鳴在致辭中表示,非遺學學科將成為天津大學建築、人文、智能計算、教育等眾多相關學科交叉的重要節點,也將成為培養國家急需的交叉複合型人才的重要生發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與教材建設研討會是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正式納入到科學的學科體系中的重要一步,將會是非遺保護史上的又一個裡程碑。
徐維清在講話中指出,文化的生命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甚至是生存具有重要意義。十八大以後,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和教育高度重視,特別是最近幾年,總書記對研究生的培養、學科專業的建設非常關注。如果把教育放大一點,就是一個文化的問題。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的過程中,必須要變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隨後,他從學科體系劃分、學科建設管理、人才培養體系三個方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發表了看法。他表示,馮驥才先生9月22日代表文化教育界向習總書記做了《建立國家非遺保護的科學體系》的重要匯報後,教育部對此高度重視。在新的階段裡,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更多是一個系統考慮,如何在現有的學科體系裡去推動相關學科體系化、系統化地發展,需要一批人去進行新的研究。如何做到既有利於培養未來的高層次人才,同時也有利於不同學科的交叉融合是一個重要課題。
馮驥才先生在發言中表示,如果我們搶救、確認下來的文化遺產沒有科學的保護就可能得而復失,保護的力量必須要來自於科學,來自於教育,來自於人才。目前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個是對於學科建設的進一步認識,是要確立文化遺產學,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第二個就是文化遺產學跟民俗學、民間文學、民間文化學等之間到底是一種什麼關係?在學理上必須要講清楚。文化遺產實際是中華民族自立於民族文化之林的基礎,是國家文化復興所必需的文化自信的基礎。但是沒有學科,無法培養這方面的人才,便無法滿足社會大量的需求。無論如何,要使國家在保護和弘揚中華文化上擁有一支真正強大的知識力量和骨幹力量,這正是高校教育所要做的。
據悉,專家委員會成員還包括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苑利、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喬曉光、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蕭放、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王建民、北京大學教授高丙中、北京聯合大學教授顧軍、中央民族大學教授蘇發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安德明、山東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趙屹、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鄭剛教授、天津大學文科建設辦公室主任、人文社科處處長張俊豔、天津大學教授張加萬、天津大學教授張春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民間文化論壇》副主編馮莉。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教授郭平擔任秘書長。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對非遺學學科與教材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入研討。潘魯生從建立文化遺產學的國際經驗、基礎理論研究、教材規劃的政策依據、構建教材體系等四個方面闡釋了建設思路。向雲駒從學理上思考了兩個問題——學科和教材,並從縱向和橫向兩個維度分析了非遺學科人才就業的前景。蕭放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尚在建設過程中,為了易於把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建議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通論》,並從教材的具體寫法、大綱結構等方面提出了具體建議。苑利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學學科建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學科課程和教材設計等方面發表了具體的見解。王建民從培養什麼學科門類的人才、培養哪些類型的人才、教材怎樣服務於人才培養三個層面發表了看法。顧軍結合北京聯合大學人才培養方面的實踐,對學科建設中如何把非遺傳承人的培養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進行了論述。安德明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一個保護工作的實踐,同時又是一種學術研究,結合國際背景分析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俗文化之間的區別。馮莉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的知識體系和方法理論是聚焦的核心,並強調了理論工具的概念、學術關鍵詞的生產以及對象的定位三方面的重要性。張加萬認為進行非遺學學科建設,第一是研究,第二是學科建設,第三是人才培養,並從學科應用的主體、非遺科技問題、線面關係和學科建設的質量等方面進行了論述。張春彥主要從行業的角度、人才培養需求的角度對非遺學學科建設發表了個人見解。
本次研討會由天津大學研究生院、天津大學文科建設辦公室、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共同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