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回去的不是大陸,而是臺灣」

2020-12-17 時代之聲V

編輯:化蝶

臺灣的抗疫政策非常敷衍,民進黨那些只會投機取巧、公報私囊的政客不願意做嚴謹的費力事情。

臺灣抗疫中心只檢測那些有明顯症狀的患者,在幾個月裡,臺灣2000多萬人只檢測了7000多人,遠遠落後於世界平均水平,出現了數據很好看,卻得不到外界認可的局面。

大陸學生無法赴臺

臺灣的政策還有很大的政治因素在裡面,5月份臺灣高校就開始規劃讓大陸和其他地方的學生返校,但是臺灣外事部門卻一直沒有解禁入臺禁令。在6月4日,又以檢疫能量問題宣布7月仍然不會解禁,使得臺灣144所學校2.6萬名學生無法返臺。

根據臺媒報導,臺灣這144所學校有充足的宿舍可以在暑期分5批讓入境學生隔離檢疫,此外臺灣的防疫旅館有多達5000個房間可供入境學生居住,臺灣外事部門找的藉口完全站不住腳。

8月5日,臺灣教育部門給學校發函宣布開放應屆畢業生以外的學生返臺,但隨後又改口把5000多名大陸學生排除在外。民進黨指責是大陸方面在「阻擾」學生來臺灣學習,但外界普遍認為民進黨挑起了如今緊張的臺海關係,這些學生不過是民進黨「仇中、歧視」的犧牲品,大陸學生的權益再次受到了侵害。

臺灣產業受損

自從2011年臺灣開放大陸學生入臺就學以來,大陸學生已經成為外來學生的主力,2015年多達4.3萬人,不僅增加了臺灣高校的生源和收入,還帶動了其他方面的經濟效益。但民進黨上臺後,大陸學生備受歧視,政策影響使得人數逐年下降,如今只有9000多人。臺灣本身生源下降,島內教育產業又因前幾年大陸學生的到來而蓬勃發展,臺灣教育一度以「國際化形象」示人。但是由於民進黨的「仇中、歧視」政策,最大的生源群體被拒,臺灣眾多產業落寞,輝煌不再。

如今,民進党進一步壓榨大陸學生生存空間,有學生感慨「我們不能回去的不是大陸,而是臺灣」。除了 「臺獨」分子,沒有人願意看到兩邊都有損傷的局面。

免責聲明:本文由時代之聲原創創作,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部分消息參考:中國臺灣網。

相關焦點

  • 臺灣人在大陸:臺二代「回去」還是「回來」?
    臺灣人在大陸:臺二代「回去」還是「回來」? 2013年04月26日 08:37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是的,這是我小小的病態癖好──在大陸成長,平時想盡辦法讓自己和其它人一樣,只有在這個時候,恨不得昭告天下我是臺灣人。  可是捫心自問,除了手中的證件,我有什麼底氣能這麼說呢?13年來,無論是衣著打扮還是言語舉止,甚至是思考方式,我都一點一點地和故鄉漸行漸遠。  現在,我住在北京而不是臺北。我念的是北大而不是臺大。我使用拼音而不是注音符號。
  • 臺灣民眾怎麼也沒想到,國際社會反對的不是大陸,而是臺灣!
    對於 RCEP的籤署,臺灣地區表示十分驚訝,一方面由於近年來中美貿易戰導致中美關係十分緊張,西方也有」反華」的勢力在暗中操控,臺灣地區在「臺獨」的影響下,有很多臺灣地區的群眾認為:國際社會似乎都在反對大陸、遏制大陸發展。
  • B 數據說:不是臺灣大學太差,而是大陸上升得太快
    臺灣7分上大學的事早有耳聞,不確定真假。從道理上來說,既然臺灣的大學招生名額都快比考生多了,出現特別低的分數也不奇怪。不過要評價大學的水平,當然應該首先看最好的那部分學校和學生,而不是最差的那部分。下面給出一個相關的指標。世界頂級科學雜誌Nature的出版商自然出版集團編制了一個「自然指數」,用於評估各個國家或各個學術機構的學術實力。
  • 臺灣醫生梁子豪:在大陸可做的事情比在臺灣多
    「那您手術是在大陸做的還是回臺灣做的?」 記者繼續問道。  「在大陸做的,踢完球一疼知道腳跟斷了,我第一時間打給我老婆——我老婆在臺灣,她叫我趕快回去,我想了一下,為什麼不能在這裡做,很多在大陸的臺灣同胞還有臺商有個習慣,生病了就要回臺灣,當然這最主要考慮的是經濟因素,因為臺灣有健保。
  • 那些漂流在大陸的臺灣人
    他笑嘻嘻地,我立刻警覺地護住我的錢包,今天只帶了兩百元,還是我好幾天的飯錢……幸好他接著道「你們北大不是有食堂嗎?」 「想吃食堂啊?行。」我帶著他往校園走,結果被警衛攔住,「外人只能走東門。」 「是這樣的,我是她哥,臨時必須跟她進學校取個東西,很快就出來,我是臺灣人,不是什麼恐怖份子,您就方便一下臺灣同胞嘛……」這傢伙還真把臺胞證帶身上,好說歹說說動對方了,進入學校以後得意地說「臺灣身份在這兒挺好用的。」 我不知該說什麼,那時我對大陸人對臺灣的天然好感(甚至過度熱情)其實有些尷尬,因為我知道我的同胞多數不喜歡大陸人。
  • 臺灣新竹清華大學校長訪大陸:歡迎大陸生赴臺學習
    陳力俊表示,這些年來,共有1000多名大陸學生赴新竹清華大學交流,「我們的經驗是非常正面的,尤其大陸的學生離開清華之後,對清華的評價非常高,在那的經驗非常寶貴,他回到大陸,就是臺灣的親善大使。」  從2011年開始,臺灣允許高校對大陸學生開放。不過,由於諸多因素,首年的招生名額有限,卻沒有招滿。
  • 臺媒:在美國的臺灣人是同胞 在大陸的就不是?
    原標題:臺媒:在美國的臺灣人是同胞,在大陸的就不是?來源:中國臺灣網長住美國的夫妻返臺後確診,島內民眾質疑其為已知症狀但未通報,且為享醫療之便才回臺。對此,臺灣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說,他們終究是想回家鄉的臺灣人,讓島內的民眾別太計較。臺灣「中時電子報」發表快評指出,相對2月3日武漢臺胞返臺後,民進黨當局稱其中有1名確診病例,蘇貞昌當時斥責「完全走樣,以後別想矇混過關」,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 臺北會談:大陸態度不能取代臺灣自身努力
    其中一組由旺報總主筆戎撫天主持,引言人分別是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與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左正東,與談人則是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與中華臺北APEC研究中心執行長、前「國安會」諮詢委員詹滿容。徐博東表示,兩岸應立足現實、面向未來、搭建平臺、研究規劃、商籤協議、先易後難,應該搭建兩岸文化交流合作平臺,應該有代表性、全面性、權威性的新平臺,常態化與機制化才能持久。
  • 臺灣女生在大陸五年,家鄉人聽她大陸口音竟變臉
    她感慨,她去大陸這麼認真學習,回臺卻不被認同,然而去美國等國讀書的人卻不會被這麼對待。謝寧感慨,過去她一直覺得臺灣是極為善良之地,近年不知為何變化很大,網絡、電視只要講到大陸,就充斥各種偏見與負面言論。例如每次有人試著理性討論說兩岸如何和平共處、經濟交流,臺灣人就會回「426(死阿陸諧音)」滾回去,彷佛毫無理性。
  • 出書「看大陸」的臺灣「北漂」郭雪筠:現在回臺灣已經不習慣
    她在子論壇「中華文化發展論壇」上以《現在的臺灣青年,已不是昔日的》為題發表了自己的看法,用一個臺灣年輕人獨特視角,講述近幾年在大陸生活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此前,她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書寫海峽兩岸不同的生活方式,最後集結成了《臺北女孩看大陸》一書,不僅在很多生活在大陸的臺灣年輕人群體產生共鳴,更吸引了無數大陸的讀者。
  • 臺灣朋友驚呼:大陸的大學校園好大,我們臺灣的大學好小!
    這位朋友在大陸的大學裡任教,已經來了好幾年了,至少有六七年。人非常友好,典型的臺灣口音和臺灣長相。我和他也有很多聊的,但是有一個話題我們從來沒有提半個字,那就是關於統一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似乎我們之間是不能聊的,否則就無話可說了。
  • 新黨陳麗玲:臺灣不能想賺大陸錢,又要罵大陸
    新黨主席特別助理陳麗玲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蔡當局關閉中天新聞臺,加上蘇偉碩醫師事件,寒蟬效應全面蔓延,兩岸原本很多論壇因疫情改視頻方式進行,「現在連錄視頻都不敢」,兩岸議題幾乎變成沒人敢碰,但是不能「拿起筷子吃飯,放下筷子罵娘」,臺灣不能想賺大陸人的錢,然後又要罵大陸。
  • 大陸5G技術領先全球,臺專家提醒年輕人:不能只在臺灣當井底之蛙
    所以現在講的兩岸融合課題,已經不是只有文化層面,而是擴增到科技運用的層面,都是面對競爭的必備能力。人口量體來看,黃煒能表示,發展中國家自給自足人口數要兩億,先進國家要一億。臺灣地區只有2300萬人口,人口數量體少,最好戰略就是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形成一個市場,進行自媒體的跨境電商,圈粉經濟。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大陸畢竟人口量體大,在市場與資金這塊比較好。而且同文同種,臺灣在這個市場相對具有優勢。
  • 臺媒:臺灣經濟臍帶不能與大陸切割
    臺媒:臺灣經濟臍帶不能與大陸切割 2016-03-15 16:29:44《旺報》今日刊載臺灣經濟研究院新興市場中心主任譚瑾瑜的文章,分析蔡英文的經濟政策及臺灣經濟與大陸發展的關係。
  • 臺灣人看大陸 大陸人看臺灣:兩岸徵文選粹4
    —— 袁舫臺北人對書店的珍愛 —— 黃梵淺談臺灣當前的語言文化現象——Tina將臺灣的精彩帶回大陸——張曼玲看得見的盲人—— 何凱欣臺北不是我的家 —— 馬軍懷念與老師「並肩作戰」的歲月——厲放要有包容彼此差異的胸懷——厲放兩岸民間互信的第一塊磚——蔡博藝他們是國民黨反動派
  • 大陸人看臺灣:有錢不能買回臺灣人的心
    環球網3月11日消息,臺灣《旺報》「大陸人看臺灣」欄目發表一篇名為《有錢不能買回臺灣人的心》的文章,全文如下:原本以為我們廈門人對臺灣很熟悉,祖上同宗同源,平素耳濡目染,相互知根知底,行走臺灣不過「外境猶吾境」、「他鄉即故鄉」。不久前應邀二度赴臺,走馬觀花,卻心有震撼。先從商界美女講起。
  • 馬英九:大陸學生不能來臺,是臺灣的損失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馬英九今天表示,兩岸年輕人的交流,對兩岸長期和平發展,是有利的;大陸學生不能來臺灣,是臺灣的損失。臺當局教育部門日前原打算開放大陸的「在學學位生」來臺,卻臨時喊卡。陸委會辯稱,原因是大陸設立政治障礙。
  • 你知道臺灣有一款鞋叫「中國強」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大陸年輕人很流行回力鞋,雖然臺灣沒有回力鞋,但仍然有類似地位的老字號球鞋,這個鞋的名字很酷,就叫做「中國強」,我小時候就穿過它。臺灣的橡膠鞋廠接到了美國帆布鞋的大量代工定單後,也學習到製作技術,於是開始推出自有品牌的帆布鞋。  原來匡威鞋的商標上有一顆五角星,五角星在當年臺灣是政治禁忌,所以匡威就不能在臺灣賣了,而且當年臺灣人是不能自由離島觀光的,當年離開臺灣是要申請的,並出示相關單位的證明,所以臺灣人幾乎沒看過匡威帆布鞋的本尊。
  • 大陸學霸為何不願去臺灣讀博士?
    陸生要入島讀博士學位,獎學金也少的可憐;運氣好的話,可以給導師做點研究助理賺點費用,但導師要私下裡偷偷給,偷偷摸摸的感覺非常不好,同時還不能外出打工,所以基本上沒有其他經濟來源,這不是要活活逼死來讀博士的人嗎?何況,這不只是錢的問題,這是尊嚴的問題,在臺灣這個標榜「民主」的地方,居然會有如此荒唐之政策出臺。
  • 阮次山:大陸不能被臺灣牽著鼻子走 要對蔡英文出招
    核心提示:阮次山認為,對於像蔡英文這樣子的人我們有沒有別的招,我們要出招,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國際社會、國際政治舞臺在國際外交,乃至於經濟上面我們現在佔盡所有的上風,我們現在不能再讓臺灣的社會,臺灣的政客、臺灣的政黨牽著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