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第三季度財報顯示營收142.1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了89%,超過了市場預期,並實現了拼多多上市兩年來的首次季度盈利。
在過去的12個月裡面,拼多多擁有7.3億的活躍買家,貢獻了14576億元的GMV,比去年同期增長了73%,顯示了非常強大的購買力。
拼多多能夠抓住市場趨勢帶來的機會,成為內循環的「陣地」。今年以來,抗疫是主旋律,拼多多做了一件事兒贏得了不少的掌聲,那就是抗疫助農,一直以來拼多多都非常關注所謂的「下沉市場」,拼多多願意做,也能做得好。
一方面,疫情之下,企業還是要有擔當意識,而另一方面,也算是無心插柳柳成蔭,拼多多構建了一條不同於以往農民被賺差價的流通鏈條,公益和效益實現了雙贏,經此一舉,拼多多在農產品的市場中站穩了腳跟。
拼多多攜手地方發展起了產業帶,比如煙臺的水果產業,石家莊的服裝產業,邢臺清河縣的羊絨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更容易發揮產業的優勢,而拼多多要在未來的5年內,扶持100個產業帶,定製10萬款新品牌的產品,而這些產品將撬動1萬億的銷售額。
店寶寶電商研究院負責人張斌表示,拼多多最重要的秘訣,還是「拼」。拼多多的模式,可以叫做新電商,大家看到的是打通社交和人際的關係,通過社交裂變帶來的用戶,但是實際上,拼多多上各種小遊戲以及社交手段,都只是電商鏈條上的一環而已。
而它與其他電商不同的是,這些環節的背後,其實是分布式的人工智慧技術,而基於大數據和AI的算法要實現的是,發現需求。當別人被動做供應的時候,拼多多做的是在發現用戶需求的同時,在供給端與農戶或者工廠實現直接對接,農戶和工廠的生產,通過用戶的需求來驅動。
這樣,通過需求而來的定製化產品,成本降下來了,訂單上來了,企業會在生產的時候「拼命」,畢竟打造品牌和產品質量直接掛鈎,激烈競爭下的生存之本還是不能忘記的;有需求的消費者通過「拼購」,實現自身消費的滿足,拼則做到了量和價的平衡,「拼著買才便宜」可不是隨便說說。
當然,平臺更是樂於撮合這種雙贏交易,拼多多也經常做一些產業帶的大聯播和線上的「拼交會」,來直接推動新銳品牌的建設。也就是說,「拼」這種消費新業態,從消費市場傳導至供給側,農產品、消費品的分銷模式、品牌構建模式都在被顛覆,平價高質的「拼」消費也正在成為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然,最重要的作用還是實現最基礎的供需匹配,完成企業與市場的對接,並從中對改革製造行業起到作用。這是電商的價值重構,也是中國製造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