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家長和老師諮詢,安排的課外閱讀任務,怎麼都完不成,想盡各種辦法,讓孩子看書,還是一看就瞌睡,毫無閱讀興趣。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困擾。其實,有很大原因可能是家長沒有抓住或者關注孩子的閱讀敏感期。
所以今天,老師想跟大家重點分享四點:
1. 什麼是閱讀敏感期
2. 閱讀敏感期的孩子會有什麼表現?
3.好的閱讀習慣,對孩子有哪些好處?
4. 家長怎麼幫助孩子培養閱讀習慣?
閱讀敏感期是指孩子對閱讀、看書產生濃厚興趣的時期,孩子的閱讀敏感期一般是在孩子4歲半到5歲半時候來臨,有些孩子會提前,最晚一般也不會超過6歲,如果超過6歲之後,才開始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孩子一般會比較難養成閱讀興趣。所以在孩子6歲前被稱為閱讀黃金期,3-6歲也是父母培養孩子閱讀興趣的最佳時期。
當孩子到了閱讀敏感期,你會發現孩子對書充滿了好奇,喜歡翻書;在有書的環境裡面會特別開心,喜歡東摸摸西摸摸;同時喜歡聽故事,總吵著爸爸媽媽給他講故事等等。當孩子有了這些行為,就說明孩子的閱讀敏感期到了。
家長一定要抓住,利用好閱讀敏感期。因為它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有很大好處。最直接的是會大大提高孩子語文成績,減輕孩子學習壓力。像新課標改革後,中小學語文更側重孩子閱讀能力,小學一年級就需要完成2w字的課外閱讀,中考高的語文考試範圍也更多的偏重孩子課外閱讀的積累。
但是我們會發現:閱讀習慣和興趣,其實是孩子年齡越大越不好培養的。
認知心理學家斯坦諾維奇提出「閱讀馬太效應」,發現小時候喜歡閱讀的孩子,長大後會更喜歡閱讀,而且讀書的能力也更強。相反,如果孩子在最初的幾年裡,沒有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那麼以後會造成長期的閱讀困難和學習問題。
所以,家長一定要利用閱讀敏感期。
那麼我們家長們在孩子3-6歲這個階段,應該怎麼抓住閱讀的關鍵期呢?
第一,創設良好的閱讀條件
首先,為孩子打造專屬的閱讀空間,在閱讀空間裡面,把容易引起孩子分心的玩具、零食收起來,把書籍放在孩子容易收取的地方,方便孩子隨時閱讀,有條件的家庭,可以為孩子打造專屬的書架或小書庫。同時在孩子閱讀的時候,家庭成員儘量保持安靜,不要影響孩子。
其次,給孩子選擇合適的書,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書本的選擇要有不同的側重。
2-4歲的孩子,可以針對性的選擇形式和材料比較新穎和特別的繪本,像:枕頭書;工具書;拼圖書;有輪子或者不同形狀的繪本,這些繪本也要以圖為主,它們能更好的激發孩子對書的興趣,並從動手學習中親近繪本。
4-5歲的孩子,能夠比較準確的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有強烈的好奇心和一定的社交能力,同時喜歡認讀和猜測繪本上的字,所以挑選的繪本一定要圖文並茂,故事線索明確,突出人際交往。比如《陶家小兔》《下雪天》等。
5-6歲的孩子擁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想像力。可以把書本知識和生活經驗聯繫在一起了,也能讀懂一些比較複雜的故事了,也會複述故事,甚至自己編故事和演故事了,這時候選擇的繪本,故事性可以強一些,也可以涉及一些簡單的人生哲理,比如《母雞蘿絲去散步》《花婆婆》等等
在讀上述繪本的同時,也可以給孩子滲透一些安全教育;生命教育;性教育等一些啟蒙教育的繪本。
第二,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要上孩子愛上閱讀,爸爸媽媽就要更愛閱讀。以前有一位爸爸跟我分享他的經驗,平時工作非常忙,在家的空閒時間只想玩玩手機、看看電影放鬆一下。但是在他的床頭一直都會放著一本書,孩子每次過來找爸爸,都會看到爸爸在閱讀,於是孩子也學著爸爸去看書。其實這位爸爸在孩子走了之後,立馬就合上了書,做其他事情去了。但是,他讓孩子看到的就是一位愛閱讀的父親。
在這裡老師主要是想提醒爸爸媽媽,給孩子創造一個好的閱讀氛圍是能夠收穫到意外效果的。
第三,下定決心,陪伴閱讀。
物質準備只是基礎,最重要的是,父母持之以恆的決心,每周至少要有2到3次30分鐘高質量的親子閱讀,這是幫助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和興趣的關鍵所在。
這30分鐘父母要放下手機,放下工作,全身心投入,去感受孩子的變化,與孩子互動。
說到這裡,很多家長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那親子閱讀應該怎麼讀呢?像之前有個媽媽交流有說道:老師,上次我陪孩子讀書30分鐘,一次讀了10多本,太容易了,繪本上都是圖片,字特別好,一下就讀完了。那各位家長要注意啦,繪本不是這麼閱讀的哦。
家長如何陪孩子進行閱讀?後續和大家繼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