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什麼時候可以教認字?
過早認字會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如何幫助孩子識字?
關於孩子識字,家長們經常問到這幾個問題。
孩子識字,宜早or宜晚?抓住識字敏感期是關鍵
關於孩子識字,有一種觀點認為,孩子不宜過早識字識數,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
而另一種觀點認為,孩子啟蒙越早越好,識字也一樣,一旦錯過最佳時期就晚了,後面就得花上之前十倍的努力才行。
其實,我對上面兩種觀點都不是很贊成。
孩子的想像力的發展,本身就需要豐富的認知做基礎,識字也是一種認知過程,這個過程不但不會破壞孩子的想像力,還會加深他對事物的認識。
另外,任何啟蒙都不是越早越好的,識字也一樣,抓住孩子的興趣和敏感期才是關鍵。
下面這些表現,說明孩子識字敏感期來了
大多數孩子的識字敏感期會出現在4-7歲,但每個孩子都有個體差異,或早或晚,需要家長細心觀察。
如果給孩子讀書的時候,你照字念,每次念一樣的,孩子有照相機一樣的記憶,會一字不漏的記下來。
如果有一次你沒有按照書上的字念,孩子會發覺,說「媽媽,不要亂講,明明不是這樣的。」
孩子甚至要求你一個個指著字讀給他聽。
生活中,看到廣告牌,路牌上的字,會很感興趣的問你寫到是什麼。
孩子出現這些特徵,家長就竊喜吧,基本上可以判定孩子已經進入了識字敏感期。趕緊支持他吧。
把握好孩子識字敏感期,家長可以這樣做
1、用好繪本,孩子輕鬆識字
如果你是一位注重孩子閱讀能力培養的家長,繪本閱讀肯定是親子時光中必不可少的環節。當孩子進入識字敏感期的時候,就要改變你的親子閱讀方式了。(關於不同時期親子閱讀方法,可以閱讀之前文章「你還在用這樣的方式給孩子讀繪本嗎?那你就白讀了」)
在給孩子讀繪本的時候,可以選一些孩子已經很熟悉的故事,用手指指著字給孩子念,由於孩子對故事很熟悉了,可以跟著念,這樣,他會發現中國文字「一字一音」的對應關係。
如果孩子對故事足夠熟悉,他就可以自己指讀,明明看不懂,卻裝模作樣的指著每個字念。但這樣一字一句比對下來,他就開始真的認字了。
2、孩子識字,從「象形字」到「形聲字」
在孩子剛開始識字的時候,可以從象形字開始。
因為,象形字都是從圖像發展來的,我們可以通過給文字配圖,來認識每個字。
可以藉助一些識字卡,比如市面上有一些甲骨文遊戲卡,和孩子玩猜字遊戲。
中國的文字90%都是形聲字,而形聲字都是部首表「音」,偏旁表「意」。當孩子認識一些簡單的象形字以後,就可以引導孩子去認識一些更複雜的形聲字了
比如「晴」這個字,就是由「日」和「青」這兩個部件組成的。慢慢的孩子會發現很多字都長的很像,比如「蜻」「清」「請」。但當孩子認識了其中一個字後,在認識其他幾個就簡單多了。
香港的孩子就是通過這種透過部件來識字的方法,他們在短時間內積累大量的部件,自己就會去拼,看到文字就可以去讀。
據調查發現,香港孩子跨過1500字的識字門檻的年齡要整體比臺灣孩子早一年。臺灣孩子跟大陸一樣,一開始就是通過注音符號來識字的。
通過上面的例子,大家可以反思一下哪種識字方式更適合孩子。要如何給孩子識字。
3、利用孩子好奇心,隨時隨就可以識字
生活當中,孩子對很多事情都非常好奇,家長們完全可以利用孩子的這份好奇心來幫助孩子識字。
比如帶孩子出去玩,看到一些路標,孩子都會好奇的問這是什麼,這是哪裡,家長就可以在這個時候教孩子認識這些標誌上的字啦。
或者帶孩子去動物園,植物園,孩子好奇每種植物動物的名字的時候,也是很好的識字機會。
孩子本身就有識字的願望,家長只要給他們提供豐富的文字環境,並耐心講解,識字其實就是一個非常自然的過程。
最後識字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孩子不想學,千萬別勉強。
可能孩子還沒準備好,家長就耐心等待,多給孩子講故事,平時多互動多交流,豐富他的語言環境就可以。
--END—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關注 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