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其實一刷朋友圈或者一看新聞就是哪個孩子2歲認識了幾千字,底下的評論都說太聰明了,小神童之類的。
這樣的新聞看多了之後不免有點焦慮,是不是自己的孩子已經被落下了起跑線上?
到底要不要讓孩子認字,什麼時候開始認字?今天就來和大家來說一說。
學齡前0-3歲
其實現在看見最多的就是別人家的孩子2歲會背《三字經》、3歲會認《唐詩三百首》,家裡來客人隨手就能背上一首,看著著實讓人羨慕。
但是在孩子0-3歲的時候就教他認字,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閱讀障礙。
神經科學家瑪麗安娜·沃爾夫研究指出:真正的閱讀,需要把大腦不同部位的功能綜合運用,包括視覺、聽覺、語言、概念生成等。
而這些功能的整合,要在孩子 5 到 7 歲之間才能完成。
演員馬伊琍就曾經提前教過孩子認字,她曾經逼女兒認書上的數字,女兒哭了,見到那本書就害怕。後來,她再也沒有刻意教孩子識字識數。
而早早地就把標準答案告訴孩子,也很容易破壞孩子的想像力和和創造力。
在美國,曾經有一個美國媽媽將幼兒園告上法庭,並索賠精神傷殘費1000萬美元,是因為幼兒園的老師教了自己的孩子認字。
在老師教孩子識字之前,她的孩子能夠將字母「O」說成是蘋果、太陽、足球等圓形的東西;自從老師教她識讀26個字母後,孩子就沒有這樣的想像力了。
最後,這個美國媽媽贏得了官司,同時也推動了美國內達華州《公民教育保護法》的修改。
可見過早教孩子認字這件事的危害性。
所以在孩子0-3的這段時間,還是以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和習慣為主,而不是刻意的教孩子識字。
讓孩子在這段時間內有一個感受閱讀的環境,比如:購物時和孩子一起看商品標識;陪孩子讀繪本、講故事;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樣。
孩子3-6歲
這是孩子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年紀了,此時也是家長最為焦慮的一段時間了,因為會有各種早教班、培訓班的宣傳單、廣告接踵而來,讓家長的防線一點一點的崩塌:是不是孩子還不認字認真的就晚了?
其實如果孩子比較有興趣認字,可以在3歲以後,讀一些&34;的繪本給他聽。
但是不要揠苗助長!
耶魯大學格塞爾兒童發展研究所的創始人阿諾德·格塞爾博士從實驗中得出:孩子從三歲、四歲、五歲、六歲甚至七歲開始認字,將來都沒有任何不同。
孩子識字敏感期會在4-5歲到來,此時的孩子會對漢字、標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不斷發問:「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因為孩子 會發現這些符號和能觸摸的東西是可以配對的,就像是繪本中「葉子」這個文字和家裡花的葉子是一個東西,孩子覺得好奇,那麼就會想要了解。
那麼家長就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路牌、廣告牌、商品包裝、書名等來告訴孩子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讓孩子通過環境將漢字、獨讀音、物品或者是環境三者聯繫在一起,這樣孩子在記憶的時候是更理解的,而非機械性的記憶,效果會更好,而且不擔心孩子越產生厭煩情緒。
帶著孩子去看《學前1000字》,這本書挑選了學齡前兒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見的和高頻使用的1000字,按照由易到難,分類識字,和比較認知的規律,讓孩子更容易理解掌握。
最重要的是每個字都有生動的全彩插圖,還輔以拼音、部首、組詞、造句、筆順和描紅等多方面的內容,多角度的延展了與識字相關的輔助功能。
《學前1000字》連結分享給大家↓↓↓↓↓↓↓
5-7歲
5歲以後,孩子開始對書上的文字產生理解能力,在文字中感受字句所表達的意思,此時孩子才開始發展出真正的閱讀能力。
那麼孩子也已經到了上幼兒園大班的年紀了,那麼就可以讓孩子自主閱讀,當然前提是書籍是孩子自己喜歡的,(選擇圖案多、文字少的)那麼在閱讀的過程中,孩子肯定會有很多的不認識的字有一部分孩子會猜是什麼意思,如果猜不出來還可以問。
家長切忌不可操之過急,要知道,過早的獨立閱讀,孩子會因為理解、閱讀吃力,而可能喪失對閱讀的興趣,那真的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曉曉推薦:
《幼兒行為習慣繪本》就是很好的一個閱讀繪本,不僅畫面生動有趣,讓孩子有閱讀的興趣,同時還能規範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繪本連結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