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小「一哭就抱」,長大後會有哪些變化?三種能力讓人羨慕

2020-09-17 糖果媽媽

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8~14個月時已經具有天生本能,大腦開始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即思考能力。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看著寶寶皺起的小臉,揮舞的小拳頭,媽媽心中十分糾結。

作為父母當然不想聽到寶寶哭泣,但是又怕養成他依賴大人的習慣。相信所有父母都曾疑惑過:寶寶哭的時候到底應不應該抱呢?

孩子哭了該不該馬上抱?小夫妻各執一詞

佩佩與小王是一對初為父母的夫妻,兩人自由戀愛,婚後一直非常甜蜜,但最近卻在孩子哭了該不該馬上抱這一事上爭論不休。

小王覺得男子漢要從小培養,不能慣著他一哭就抱的毛病。佩佩卻覺得要給孩子世界上最溫柔的愛與呵護,一時間誰也說服不了誰。

眼看著夫妻關係因為抱孩子的事受到影響,佩佩不得已向小王吐露心聲。原來,佩佩的父親母親從不會關心安慰自己。

他們秉信「挫折教育」,佩佩成長過程中,從未獲得一個擁抱,一個依靠,由此養成了自己敏感,怯懦的性格,她不想自己的兒子也如此。

小王聽了十分心疼,原來妻子內心深處藏著這麼深的心理陰影,他也開始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

堅持孩子哭了不能抱的科學家,自己兒子嚴重抑鬱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提出「哭聲免疫法」,他堅持孩子哭了不能抱,要用挫折鍛鍊品行,但這一理論很快就被推翻。

華生的大兒子在他的「哭聲免疫法」教育下患上嚴重抑鬱症,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顯然華生的教育觀念是失敗的。

美國曾做過一項調查,參與實驗的600名志願者中,童年時哭泣就會被抱的人,成年後要比缺少擁抱的人擁有更多的善意和工作能力。

童年時哭泣會獲得擁抱的人,長大後會獲得哪些能力?

1. 充足的安全感

寶寶從媽媽體內降生到這個世界,對陌生環境卻有天生的恐懼,母親散發的氣味和母體心跳頻率對他來說是唯一熟悉的東西。

媽媽的懷抱中能有效降低他的不安和焦躁,在新的生長環境中再次成為依靠。

充足的安全感是支撐寶寶向外探索的底氣,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愛意的孩子才有學習新事物的欲望和勇氣。

2. 健全的性格

年幼時得到足夠的擁抱,意味著他出生在一個包容,和諧的環境中,他從父母處能全面學習到處理各種情況和糾紛的方法,逐漸塑成品格。

幸福的童年讓他在社會上與人交往得心應手,而父母作為情感支撐,更能激發孩子向外探索的勇氣,展現出樂觀、自信、關愛他人的性格。

3. 優質的體能

孩子的哭泣本身就是為了表達情感,訴說需求。出生在一個哭泣就能獲得擁抱的家庭,可以保證孩子能獲得足夠情感和物質上的滿足。

另一方面愉悅的心情,親密的親子關係,能提高食慾,增強睡眠質量,提高抵抗力,保證孩子平穩度過生長發育期,體能得到充足發展。

在給予孩子擁抱安慰時要注意什麼?

1. 嬰兒期

嬰兒還不會應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哭泣是嬰兒表達訴求的唯一手段,其中不摻雜任何思維因素,因此不會導致長大「矯情」的情況

除了常見的餓,排洩,困這一類訴求,寶媽還要觀察寶寶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是手腳被線纏住了等情況,不能不問緣由一哭就抱

2. 幼兒期

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8~14個月時已經具有天生本能,大腦開始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即思考能力。

2歲前的寶寶已經能表達簡單語言,也有了基礎的感知和判斷能力。這是寶寶性格塑成的關鍵期,媽媽不能毫無底線地依著寶寶。

簡單的道理比如什麼是對錯,可以做不可以做,都要在給予寶寶關愛的過程中一起灌輸。

3. 兒童期

在幼兒時期給予寶寶擁抱關愛的同時容易讓寶寶形成可以用哭來「要挾」父母的認知,關愛與溺愛的區別,就在於懲罰機制。

對於孩子的哭鬧行為,父母要問清原因,堅守底線,給出解決方案,防止寶寶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熊孩子」

糖果媽媽叮囑:

在管教孩子時,「擁抱教育」不代表過度縱容。不論是挫折教育還是適時擁抱,父母管教孩子的初衷都是希望他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

相關焦點

  • 孩子嬰兒期一哭就抱,會擁有三種「能力」,比苦口婆心教育更管用
    孩子小時候哭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過對於大人來說,卻很是頭疼。孩子哭了,最心疼的還是父母。如果父母一聽見孩子哭,就去抱孩子、安慰孩子,他們會開始擔心是不是慣壞了孩子。可是不抱孩子,就真的是好的教育方式嗎?
  • 小時候「一哭就抱」的孩子,長大後有三種能力超出想像,建議收藏
    哭聲是孩子來到人世間的第一個標誌。在生產的時候,只有孩子順利哭出來,才表示孩子初步是沒有問題的。這時候的哭聲是令人欣喜的,然而隨著孩子長大,孩子哭卻讓家長越來越頭疼。每次孩子哭泣,家長都想要儘快止住他的哭聲。孩子一哭,家長就想著去哄。不過有人說,「一哭就抱」的孩子,容易養成哭泣的壞習慣,家長應該忍住。
  • 從小被父母打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是三種結局,最後一種讓人羨慕
    從小被父母打罵的孩子,長大後多半有三種結局,差別還是蠻大的,最後一種居然讓人羨慕。,因為從小被父母打罵,長時間生活在壓抑的家庭氛圍下,所以在長大之後,也變得和父母一樣,脾氣暴躁,喜歡用武力解決問題。他們有時候也會很苦惱,但又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我有一個朋友就是如此,因為從小被父母打到大的,所以性格比較極端,脾氣暴躁,不知道該如何發洩自己的脾氣。在有孩子後,當孩子有讓自己不滿意的地方時,也會像自己的父母一樣,對孩子大發雷霆。由這件事可以看出,父母的打罵已經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連環車禍」,讓孩子長大後也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 孩子一哭就抱,長大後成了「黏人精」,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撒手
    孩子是媽媽身上掉下來的肉,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媽媽的心就也跟著揪了起來。孩子們的情感表達方式很直接,哭鬧的表現在日常生活中時有發生,很多寶媽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常常會一把把孩子抱起,用溫暖的懷抱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 娃「哭就不抱,不哭才抱」的創始人,他的孩子長大怎樣了?真諷刺
    那時候的育兒理念是從小訓練獨立啊,延遲滿足啊,挫折教育啊,現在看全是胡扯,分明越是滿足依賴感,越是從嬰兒時期就得到充分感情回應的孩子,長大後才會有安全感才會真正獨立。馬伊琍提到,當她用哭聲免疫法來訓練大女兒時,雖然見效很快,孩子很快學會自己睡覺,但是一歲半後又出現反覆,睡著後總會醒一次,哭著拍手求抱抱,發現沒人理後又哭著睡著,媽媽呢,意志力壓制自己的行動力,強忍著不去擁抱孩子,不去回應孩子的一切需求,這難道不是一種煎熬和殘忍嗎?
  • 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很荒謬
    那個提出「哭了不抱,不哭才抱」的人,其後代長大後生活如何?華生,就是提出這一理論的創始人,他正是按照這種理念去訓練自己家孩子的。然而這個偉大的心理學家,因為對自己理論的實踐,造成了既可悲又荒謬的結果。「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比較適合用於睡眠訓練很多人都把外國人使用哭聲免疫法這件事曲解了,這種方法只是廣泛用於睡眠訓練,培養孩子入睡習慣時,最忌諱的就是一哭就抱。
  • 從小「愛哭」和「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大到讓人戳心
    「愛哭」與「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這2個差距:1、情緒調整能力強福原愛六歲就開始練桌球,每次練習都會被打的哭鼻子,可以說是一邊哭一邊練球,表現的意志力很堅強。等她長大以後,即便是在世界級賽事上,面對著比賽的壓力和賽場上的失利,她自然地哭了出來,並沒有因此而覺得丟臉。
  • 從小「愛哭」和「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大,家長們別不信
    從小"愛哭"和"不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一、高度的同感何炅的情商很高,他曾說過自己不會在獨處的時候落淚。當何炅面對謝娜結婚時、黃雅莉唱老歌時,都會當眾流淚,這也是他有高度的同同感的表現。同感也叫做共情能力,何炅的「愛哭」是容易被身邊人的情緒所影響,而產生同感。用無微不至的表現來告訴身邊的人:我理解你。
  • 從小就愛哭的孩子,和從不喜歡哭的孩子,長大後的差距很明顯
    從小就愛哭的孩子,和從不喜歡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很明顯 每個孩子的性格都不一樣,有些孩子遇到困難的事情只會用哭來解決,而有些孩子則從不喜歡哭。研究表明,從小就愛哭的孩子和從不喜歡哭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差距是很明顯的。如果想知道他們之間有什麼差距,我們不妨來看一看。
  • 從小「愛哭鼻子」的孩子,和從小就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差距明顯
    文 | 水兒媽媽育兒分享(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很多家長都特別怕孩子哭,覺得「愛哭鼻子」是個壞習慣,甚至覺得愛哭是性格懦弱的表現,將來沒出息。但實際上真是如此嗎?從小愛哭和不愛哭的孩子,長大後會有什麼樣的差距呢?
  • 孩子剛出生經常被抱,和不常被抱,長大後差距讓家長悔不當初
    常被抱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出生後常被抱的孩子,會比不常被抱的孩子更有安全感,與父母的感情也會更好。在孩子哭泣的時候,父母抱起孩子,能讓孩子得到及時的反饋。當要求被滿足,孩子會更信任父母,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的,而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獨立起來也會更快。
  • 嬰兒期的寶寶一哭就抱,對後期的教育三種好處,父母別不在意
    孩子小一點的時候,經常哭鬧,有些時候對於父母而言著實是一件很頭疼的事情,自己每天都那麼忙,那麼累了,寶寶一哭鬧自己真心是感覺很心煩。但是孩子小一點的時候,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和想法,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父母不要不在意。也不用擔心,孩子一哭,自己就抱,會寵壞孩子,恰恰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會幫助孩子在未來實現更好的教育。
  • 孩子不能慣?心理學研究:從小這樣慣,孩子長大更自信
    長輩傳授育兒經驗,經常說,孩子不能慣,尤其是男孩子,從小就得多摔打,長大才能更皮實。嘟嘟平時主要是我帶,有時嘟爸會說,他一哭你就哄,你就慣著他吧。有時在姑姑家,兩個孩子搶玩具,嘟嘟受了委屈會生氣,自己跑出門,我去安慰他,姑姑說,別理他,不慣著他,看他自己在外面能待到什麼時候。
  • 孩子睡醒後的3個習慣,長大後會很優秀,第三種惹人愛
    孩子都是帶著爹媽美好的期望而出生的,因此在有了孩子後,很多爹媽都急於知道孩子以後是否會聰明伶俐,是否會擁有很高的情商。今天就和大家聊一聊如何觀察孩子的情商這個話題。如果看到身邊有大人過來,一般就會嘻嘻哈哈的伸出小手要大人抱,抱起來還蹦來蹦去的很高興,看起來特別機靈,誰看了草莓都說這孩子以後肯定聰明,會討人喜歡,我和老婆也感覺很高興。我家草莓就很愛笑,而且很小的時候就會逗你開心,有一次她明明是醒了,就是不睜開眼睛,你不注意的時候她就睜開眼睛,你一看她,她就趕緊閉上了,逗的自己憋不住笑,真的是太好玩了。
  • 李玫瑾:「教育要在6歲之前」,培養孩子三種能力,長大更有出息
    現實生活裡,家長往往覺得孩子還小不著急管,等大了自然就懂了。可還沒等孩子長大,家長就發現已經管不了了。在Matt老師的家庭教育培訓中有這樣一個案例,一位母親說她的兒子今年5歲多,脾氣特別大,只要不高興了輕則就是一頓哭鬧,嚴重的時候就會摔打玩具,甚至打人。
  • 「娃哭不抱,不哭才抱」這種育兒方式,孩子長大後啥樣?太諷刺了
    當你聽到寶寶哭聲那一刻起,就意味著要承擔起養育孩子的責任,這個鮮活的生命,在一歲以前,是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想法的,他們餓了、尿了、拉了、病了等,都是通過哭這種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意願。初為父母的你,真是沒有一點經驗來判斷他們的需求。因此很多父母聽到孩子一哭,都是立刻抱起來安慰。那麼多大的孩子最難哄?當過父母的都知道,無疑就是1歲之前的寶寶了。
  • 已經「長大」的孩子要抱時,抱一抱還是讓他自己走?
    每次外出,總是會見到許多小孩要求「抱一抱」,而這時,大多數家長的反應基本上都是:「這麼大了,還要抱,羞不羞啊?」「你已經長大了,不能再抱了。」許多人認為,孩子大了,就不應該抱了,而應讓他們學會獨立,否則會寵壞孩子。不錯,我以前也這麼認為,而且從許多有經驗之人那裡學來所謂的經驗之談——小孩出生後要儘量少抱,抱習慣了就經常要抱。
  • 「孩子一哭就抱,你把孩子寵壞了!」孩子哭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
    導讀:「孩子一哭就抱,你把孩子寵壞了!」孩子哭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一哭就抱,你把孩子寵壞了!」孩子哭泣,正確的做法是什麼!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出生後,第一個抱的不能是這「三種人」,兒科主任:不是迷信
    懷胎十月一朝分娩,對於全家人來說,這絕對是一件喜事,同時在這樣大喜的日子,也會有很多親友過來道喜,看到可愛的寶寶,大家肯定也會爭著抱一抱。小吳前段時間剛生下一名可愛的男寶寶,因為小吳是剖腹產,所以需要住院一個禮拜,只有各方面檢查沒有問題,寶媽才能出院。
  • 孩子是否「愛爸爸媽媽」早有預兆,從小有這三種行為,長大錯不了
    ——德國詩人維斯冠執筆:胡蝶編輯:胡蝶定稿:歐陽比文我們都喜歡把乖巧的女兒叫做「貼心小棉襖」,懂事的兒子叫做「小暖男」,誰家的孩子如果早早便知道心疼人,不知會惹多少人羨慕。上周萍萍出差,一去就是七天,晚上想兒子想得睡不著覺,她也常憂慮著,這樣聚少離多,孩子會不會和自己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