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8~14個月時已經具有天生本能,大腦開始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即思考能力。
執筆:胡蝶
編輯:胡蝶
定稿:歐陽比文
寶寶從出生的那一刻開始,就會用「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看著寶寶皺起的小臉,揮舞的小拳頭,媽媽心中十分糾結。
作為父母當然不想聽到寶寶哭泣,但是又怕養成他依賴大人的習慣。相信所有父母都曾疑惑過:寶寶哭的時候到底應不應該抱呢?
佩佩與小王是一對初為父母的夫妻,兩人自由戀愛,婚後一直非常甜蜜,但最近卻在孩子哭了該不該馬上抱這一事上爭論不休。
小王覺得男子漢要從小培養,不能慣著他一哭就抱的毛病。佩佩卻覺得要給孩子世界上最溫柔的愛與呵護,一時間誰也說服不了誰。
眼看著夫妻關係因為抱孩子的事受到影響,佩佩不得已向小王吐露心聲。原來,佩佩的父親母親從不會關心安慰自己。
他們秉信「挫折教育」,佩佩成長過程中,從未獲得一個擁抱,一個依靠,由此養成了自己敏感,怯懦的性格,她不想自己的兒子也如此。
小王聽了十分心疼,原來妻子內心深處藏著這麼深的心理陰影,他也開始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華生曾提出「哭聲免疫法」,他堅持孩子哭了不能抱,要用挫折鍛鍊品行,但這一理論很快就被推翻。
華生的大兒子在他的「哭聲免疫法」教育下患上嚴重抑鬱症,最終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顯然華生的教育觀念是失敗的。
美國曾做過一項調查,參與實驗的600名志願者中,童年時哭泣就會被抱的人,成年後要比缺少擁抱的人擁有更多的善意和工作能力。
1. 充足的安全感
寶寶從媽媽體內降生到這個世界,對陌生環境卻有天生的恐懼,母親散發的氣味和母體心跳頻率對他來說是唯一熟悉的東西。
媽媽的懷抱中能有效降低他的不安和焦躁,在新的生長環境中再次成為依靠。
充足的安全感是支撐寶寶向外探索的底氣,從父母那裡獲得足夠愛意的孩子才有學習新事物的欲望和勇氣。
2. 健全的性格
年幼時得到足夠的擁抱,意味著他出生在一個包容,和諧的環境中,他從父母處能全面學習到處理各種情況和糾紛的方法,逐漸塑成品格。
幸福的童年讓他在社會上與人交往得心應手,而父母作為情感支撐,更能激發孩子向外探索的勇氣,展現出樂觀、自信、關愛他人的性格。
3. 優質的體能
孩子的哭泣本身就是為了表達情感,訴說需求。出生在一個哭泣就能獲得擁抱的家庭,可以保證孩子能獲得足夠情感和物質上的滿足。
另一方面愉悅的心情,親密的親子關係,能提高食慾,增強睡眠質量,提高抵抗力,保證孩子平穩度過生長發育期,體能得到充足發展。
1. 嬰兒期
嬰兒還不會應用語言和肢體動作,哭泣是嬰兒表達訴求的唯一手段,其中不摻雜任何思維因素,因此不會導致長大「矯情」的情況。
除了常見的餓,排洩,困這一類訴求,寶媽還要觀察寶寶是不是身體不舒服或是手腳被線纏住了等情況,不能不問緣由一哭就抱。
2. 幼兒期
科學研究表明,嬰幼兒8~14個月時已經具有天生本能,大腦開始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即思考能力。
2歲前的寶寶已經能表達簡單語言,也有了基礎的感知和判斷能力。這是寶寶性格塑成的關鍵期,媽媽不能毫無底線地依著寶寶。
簡單的道理比如什麼是對錯,可以做不可以做,都要在給予寶寶關愛的過程中一起灌輸。
3. 兒童期
在幼兒時期給予寶寶擁抱關愛的同時容易讓寶寶形成可以用哭來「要挾」父母的認知,關愛與溺愛的區別,就在於懲罰機制。
對於孩子的哭鬧行為,父母要問清原因,堅守底線,給出解決方案,防止寶寶變成以自我為中心的「熊孩子」。
糖果媽媽叮囑:
在管教孩子時,「擁抱教育」不代表過度縱容。不論是挫折教育還是適時擁抱,父母管教孩子的初衷都是希望他能擁有一個健康的身心。
我是糖果媽媽,一個學習成長型寶媽,專注孕產和育兒,想要輕鬆養娃別忘了關注,糖果媽媽團隊將為您的育兒之路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