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哲學: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優秀企業做對了什麼?

2020-10-20 道成諮詢集團

人間一切美好事物皆因愛心,帶著愛心去經營,帶著愛心去工作,你就有利他之心,就會以心為本,替對方著想;有愛才會利用自己成就別人,這就是所謂的「成人達己」。

中國人民大學楊杜教授曾提出「三位一體」融合的中國企業家精神,即中國傳統精神(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革命信仰精神(愛國敬業、遵紀守法、艱苦奮鬥)和現代市場精神(創新發展、專注品質、追求卓越)。

我認為,中國傳統精神的履行責任、敢於擔當、服務社會與自主經營所倡導的利他之心非常相似,它們決定了企業的經營境界。

讓人印象最深的是,很多優秀的企業對暫時性虧損持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他們認為比盈利更重要的,是企業存在的目的要為社會創造一點價值,要為社會留下一點東西。

盈利只是企業經營好的一個必然結果。

利他精神並非是要達到一定境界的人才具備,它存在於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中。一個小動作就可以看出一個人是否具有利他精神:

會議結束,把凳子擺好;上課手機靜音,不影響他人;上班停車,可以停在稍遠的地方,把距離近的位置讓給晚到的人等等。

自利可能讓企業在短期內獲取一定的生存空間;利他則久,利他才能讓企業真正實現基業長青。

隨著時代的發展,農牧業行業也在發生著巨大的變化。在急劇的變化面前,對於很多小農戶尤其是貧困山區的農民而言,存在著兩個不可調和的矛盾:

一是由於資金的有限及對未來的短視,多數農民不願意投入環保,但如果在排汙方面無法達到國家對環保的要求,其產業就會被政府取締;二是由於自身能力的不足,無法與市場直接聯繫。

而瀏陽河飼料的自動化養殖模式解決了過去人工養殖的辛苦問題,換句話說,過去一個人養四五十頭豬都累得夠嗆,而依託網際網路技術,一個人養四五千頭也不成問題。

此外,不管是通風量、溫度、環保、飼料、豬疫苗、經營會計報表等技術和工具,還是讓農戶直接與消費者對接,定製消費或投資,瀏陽河飼料都會一一為農戶解決。

通過打造農業生態圈,讓多方都享受到了利益:於政府,環保工作得到落實;於中間商,政府和農戶之間,通過瀏陽河飼料搭建連接的橋梁獲得了利益;於農戶,技術與收入都得到提升;於瀏陽河飼料,在各個環節都可以從中獲利,打造了連接政府、中間商、農戶、消費者等多方的農業生態圈。

瀏陽河飼料董事長萬立恆有深切體會,他說我們還是要有利他的思維,以客戶需求為導向來服務市場。這樣才能更加清晰你到底有什麼資源可以提供給客戶,對產業鏈做出的貢獻有多少。

此外,他還提出了經典的「二要」:要深入地服務,要提升客戶的經營能力。一旦客戶的賺錢能力提高了,意味著你的企業品牌也在提高。

還有一個典型的案例。

萬表作為中國最大的手錶電商平臺,原來專注於傳統貿易,為了實現平臺、商家、消費者三方的共贏,推動整個行業的良性發展,通過利他思維的突破,改變了它的整個經營模式,衍生出一個手錶生態圈。

從2017年開始,萬表從名表電商升級為全球手錶生態開放平臺,由萬表商城衍生出萬表世界(資訊平臺)、萬表名匠(改變名表修理黑洞)、萬表chub(會員制)、萬表城市體驗店(新零售)、萬表達人(社交分銷模式)、奢侈品共享和供應鏈管理等八大商業平臺,致力於為全球手錶生態創造價值。

綜上,我們在推動企業經營發展的過程中,也應學習和秉承利他之心,堅守使命願景,堅持做正確的事,回歸經營的原點和本質,不急功近利,不機會主義,而是與利益相關方攜手努力,共同構建更好的商業生態,推進產業鏈的持續發展。

相關焦點

  • 稻盛和夫:自利則生,利他則久
    稻盛和夫先生說:我們身為實業家,是企業的經營者,追求正當利益,通過盈利來養活員工、貢獻社會。這一過程中,我一直相當重視「利他」之心,即有利於他人。一般而言,經營者以自身利益為第一考慮,先行追求自身利益,若有餘裕再分給他人。這是普遍做法,但卻並不可取。
  • 稻盛和夫:「自利則生,利他則久」利他之心為地基建立成功的大廈
    「『自利則生』,『自利』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天性。沒有『自利』,人就失去了基本的生存動力;而『利他則久』,『利他』也是人類天性中的一部分,沒有『利他』,人的生活和事業就會失去平衡,最終只會是一敗塗地。」他不放心她,給她送到肯德基裡面,看著她複習的背影他想到,他曾幾何時也像她一樣,為了一個重要的考試,在宿舍複習怕打擾到別人休息,就偷溜出來準備通宵複習。那一晚,她通宵,他也沒睡,後來發生了什麼,誰也不清楚,只知道我兄弟從那天開始就沒再去酒吧了,遠離了那些玩樂場所。許多年以後,我聽到了他退伍回來,開了一家安保人力資源公司,也把農村的家人接到城裡住下。
  • 88歲的「經營之聖」:利己則生,利他則久
    自利是本能,利他是智慧,自利說狹隘一點就是只想到自己一人,但不是一個人自私自利,而是只管做好自己的事業,而沒有考慮其他。但是利他就不一樣,利他就是你把自己的事做好,然後懂得去分享,分享你的財富,有一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感覺,就比如稻盛和夫一樣,懂得去幫助他人。
  • 稻盛和夫:以利他之心做經營
    與此相反,如果用「利他之心」揚起風帆,就能飽受他力之風的恩惠,一帆風順,在茫茫大海中破浪疾馳。日航重建的奇蹟般的成功就證明了這個道理。我在日航重建之際,「為社會為世人」這種純粹的動機,也就是所謂「利他之心」,就是成功的原動力。經常有人這麼說:「靠利他之心真的能夠經營好企業嗎?企業經營的基本出發點不就是利己的欲望嗎?」
  • 為什麼稻盛哲學更受中國人喜愛? | 稻盛哲學「中國化」這10年系列二
    對於管理哲學的傳播,《中外管理》從來都是不遺餘力的。2009年這一年,我們用了一年的時間做了一個傳播日本「經營之聖」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專欄。「敬天愛人」、「利他」、「作為人,何謂正確」,這些稻盛哲學的基本觀點和思考出發點,迅速被中國企業熟知,並且真正成為了一門「顯學」。為什麼,在看起來已經進入移動互聯時代時,我們要致力於傳播稻盛和夫的管理哲學?
  • 稻盛和夫成功的人生法則,曾國藩200年前就悟到了,利他就是利己
    稻盛和夫:「利他」這個詞,聽起來似乎有點嚴肅,其實「利他」很平常,根本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利他即利己,私心太重會讓人患得患失,只關注利益,以上種種只在於自己的心境。他認為,企業只要是不摻雜任何私心做有利於國民的事情,那麼企業就會獲得成功。果然,公司營業沒多久,KDDI的業績便領先於同期參與的其他企業。稻盛和夫為了不摻雜任何私心的參與經營,作為經營者他手上連一分股票都未曾持有,但是卻給了一半的員工都提供了購買股票的機會,讓員工們從KDDI中獲得資本收益,以此來表達對員工為公司鞠躬盡瘁的感激之情。
  • 《心》|稻盛和夫的經營哲學:利他之心之路
    因為他是孩子王,這是一種天生的領袖氣質,對於他創辦公司,經營企業也都是一種鍛鍊。對這於一個孩子來說,看上去單純而樸素的行為,他人優先,將自己放在後面,是最早的利他之心的開始。這個階段對他影響最大的當是父親,他的父親的優秀品質其中有一條是:嚴守交期,對客人提出的價格從不計較。這樣的人品誰不喜歡,就算做生意,也都會爭著他們合作吧。本來家裡的印刷坊被破壞之後,有很多人看中他父親的工作態度,想借錢給他做生意,但父親多次拒絕,最後拒絕不了,才勉強接受(現在見不著這種人了吧)。
  • 稻盛和夫的人生哲學:一切成功都歸結於利他之心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是《活法》的續篇,稻盛和夫基於對自己八十多載人生經歷的思考,將一切成功歸結於利他之心,他認為,「凡是能夠確信是基於利他、發自『善意的動機』的事業,最後無一例外,都能獲得好的結果。」那麼,稻盛和夫是如何貫徹這一人生哲學呢?
  • 稻盛和夫:利他就是利己
    《心與活法》,由此揭開稻盛專欄第一頁。 當一個人以人類之子的視角看待萬事萬物的繁衍生息,以公共服務的意識參與時代進程的千回流轉,他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就會具有利他性,稻盛和夫也用88年的跌宕起伏詮釋了管理的至高境界:利他就是利己。
  • 稻盛和夫:成功的終極秘訣不是利己,而是利他
    稻盛和夫剛剛進入社會時,做什麼都不順利,小學、初中兩次入學考試都沒及格,高考也只能選擇差點的縣城大學, 在後來,進入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然而,有一件事卻極其順利,那就是他高中時,從事的「紙袋販子」。稻盛和夫的家庭過去以印刷業為生,後來,由於戰爭,他們的房屋和工廠被毀,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那年,稻盛和夫上了高中,決定幫助家人。於是他去找父親,讓他自己做紙袋賣。一開始,他把幾十個紙袋裝進竹框裡,騎自行車,沿街兜售,走到哪裡就去哪裡。
  • 踐行稻盛經營學:以「利他」之心促企業發展
    曾赤手空拳創辦京瓷、KDDI兩家世界500強企業,還奇蹟般地將日航扭虧為盈的稻盛和夫曾說過:「利己則生,利他則久。敬人者人恆敬之,愛人者人恆愛之,如此而已。」 稻盛先生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一直奉行「利他」的經營哲學。為了向更多年輕企業家傳授經營之道,稻盛先生還在1983年成立了盛和塾。
  • 稻盛先生:「利他」拓展自己的視野
    不僅是經營企業,個人也是一樣。當你獨身時,會優先考慮自己一個人的生活,但一旦結婚成家,就要為夫人做事,為養育孩子負責。這時候,你個人的行為無意中就包含了利他的要素。不過要注意的是,利己和利他總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的。就是說,小單位的利他,從更大單位的角度看,或許就變為利己。
  • 曹岫雲:稻盛和夫的幸福觀,幸福是我們一切行為的終極目的
    但這些耀眼的成績,都不及他的哲學思想深入人心。稻盛和夫擔任塾長的企業家學習會——「盛和塾」,在結束之前匯聚了全球超過1.4萬名經營者。他「利他」「敬天愛人」的思想,深深影響了一大批的企業家。我把自己的人生分為兩個階段:一個是「稻盛前」,一個是「稻盛後」。學習稻盛哲學前,我會自覺不自覺以利害得失作為判斷基準,從個人的利害得失,到企業的利害得失,甚至國家的利害得失。而遇到稻盛哲學以後,我努力以是非善惡作為判斷事物的基準。可是,「理可頓悟,事須漸修」,改變自己原有的判斷基準談何容易?
  • 曹岫雲答學生九問:稻盛和夫是通過光明大道到達巨大成功的典範
    2020年12月6日,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長,稻盛和夫著作中文版主要譯者曹岫雲老師應邀到訪浙江工商大學。曹老師為浙商大600餘師生和杭州、寧波、溫州三地盛和塾150位塾生奉獻了一場題為《稻盛人生哲學的精髓》的精彩分享。眾多師生沉浸於稻盛哲學的分享中,不知不覺度過了2個多小時,大大超出了預計的時間。
  • 稻盛和夫《人的本質》:為何剪滅「貪嗔痴」,感恩、大愛、利他?
    稻盛和夫的書很暢銷,為什麼他的書會得到讀者的喜愛?稻盛和夫是日本著名的企業家和哲學家,他創辦的兩個企業已經成為世界500強,由此可見他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很多人想學習他成功經營企業的方法。而另一個方面,他的生活態度、哲學思想、倫理觀,給世人帶來了深遠影響。
  •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借到利他之心,朝著幸福和成功前進
    在《心》一書中稻盛和夫先生是這樣說的:「從少年時代起,經歷青年時代,一直到踏入社會,我做什麼事情都不順利,我的人生是挫折和失望的連續:小學考初中兩次沒考上、患肺結核臥病在床、高中考大學失利、此後的就職也很不如意。」
  •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成功的終極秘訣不是利己,而是利他
    企業和個人如何穿越迷霧,獲得良性且持久的發展,是大家共同面對的難題。那麼在無常之下,企業以及個人如何駕馭人生的輕舟,在浪湧中駛向幸福的彼岸呢?曾將日本航空公司扭虧為盈的企業家稻盛和夫,在他的新書《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中給出了答案。
  • 一位陌生清潔工,為何讓稻盛和夫熱淚盈眶?
    稻盛先生就是這麼幹的。他用他的利他哲學,言教身教,僅僅一年,就改變了日航三萬二千名員工的意識,讓眾人的真善美煥發出來,每個人每天在各自的崗位上認真工作,不斷改革改進。這麼做的結果,日航的業績一下子從谷底飆升至峰頂,達到全世界航空業第一,並遙遙領先。這個事實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和對照反省。
  • 《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當利他思維遇上裝滿水桶的人生指南
    當我讀了稻盛和夫的最新書籍《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時,才發現老先生在書中一直提到的「利他」,不就是《你把水桶加滿了嗎》裡面說到的「裝滿水桶」原理嗎?當我們學會去愛別人,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多說友善的言語,多做善意的事情時,我們就是一個合格的「加水人」,生活會因我們而更加美好。
  • 稻盛和夫用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普通人改變命運的玄機:利他
    阿德勒的這個觀點跟稻盛和夫所倡導的利他理念不謀而合。最近看了稻盛和夫的書《心:稻盛和夫的一生囑託》。了解稻盛和夫的人都應該知道他這一生的傳奇經歷。他曾經成功創建了兩家世界500強的上市公司,京瓷和KDDI。並在本該頤養天年的年紀,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利用一年時間使其扭虧為盈,並創造空前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