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大附一院用微創手術緩解71歲老人腰突劇痛

2020-12-24 騰訊大粵網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由此導致的腰腿疼痛在中老年人當中較為常見。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骨科西區林宏生主任指出,腰椎間盤突出的發病年齡涵蓋了青壯年到老年各個年齡段,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微創以及開放手術治療,目前比較流行的微創手術是椎間盤鏡和椎間孔鏡技術。近日,林宏生主任為廣州71歲的梁老先生施行了微創手術,術後老先生的腰腿疼痛症狀完全消失,精神狀態很好。

案例:71歲老先生腰腿痛無法緩解 微創術後當天疼痛完全消失

和大多數老年人一樣,梁老先生在3個月前罹患了腰腿方面的疾病,一開始不重視也沒有接受正規診治,1周前他腰腿痛的症狀突然加重,並出現了右下肢麻木,行走困難,夜晚也不能平臥,只能趴在凳子上休息。3個月來老先生飽受腰腿疼痛的折磨,以致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痛苦異常,注射藥力極強的止痛針杜冷丁也不能很好緩解症狀。

梁老先生表示:「實在是太痛苦了,感覺腰部支撐不了身體,右腿一邁步就會劇痛,整個人就像癱瘓了一樣。」後來去到暨大附一院骨科西區求診,主任林宏生教授在梁老先生的體查中發現他腰肌緊張,L3/4棘突間韌帶壓痛(+),雙側直腿抬高試驗(-),右側股神經牽拉試驗(+),右側髂腰肌、股四頭肌肌力略減退。

在綜合分析了患者病情以及各項檢查後,林宏生主任團隊制定了經皮側路鏡下L3/4椎間盤髓核摘除的手術方案,並在麻醉科和專科手術護士的通力配合下耗時約1小時就順利完成了手術,整個手術過程基本沒有出血,手術切口也只有0.8cm,術後當天梁老先生的腰腿麻痛症狀完全消失了,能自如的平臥了,術後第1天就能自如地下地行走了。

腰突微創手術方興未艾 但並非萬能

林宏生教授介紹,腰椎間盤突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包括腰椎間盤膨出、腰椎間盤突出以及腰椎間盤脫出,對於腰椎間盤突出症常見的治療方法包括保守治療,微創手術治療和開放手術治療。而如今,微創技術越來越受到重視,脊柱微創手術種類很多,如膠原酶椎間盤化學溶解、臭氧溶核術、經皮雷射椎間盤減壓術、等離子射頻消融髓核成形術、顯微鏡及內鏡輔助技術等。目前比較流行的是椎間盤鏡和椎間孔鏡技術,暨大附一院骨科西區已經廣泛開展了這些微創手術並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同時積累了大量的成功手術經驗。

據了解,相比傳統的開放手術,脊柱微創手術有以下優點:手術切口小、術中出血少、對椎旁肌肉的損傷小、術後體表皮膚更美觀;定位精確,療效滿意。對於有微創手術適應症的患者,療效十分確切;恢復快,住院時間短,治療費用低。

專家提醒:腰椎疾病患者不宜盲目追求微創手術,最好選個體化治療方案

既然微創手術那麼好用,是不是所有的腰椎間盤手術都可以用微創?林宏生主任解釋指出,「微創手術不是萬能的,它要看患者的適應症」,有些腰椎間盤突出症微創手術效果不好,如果排除術者技術的原因,問題就出在沒有選好適應症。所以微創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效果好壞關鍵取決於是否掌握好適應症。

林宏生教授提醒:微創手術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微創並不意味著危險變小了,實際上微創手術的風險與標準開放手術相當;如果適應症選擇不恰當,微創容易出現減壓不徹底,術後殘留部分症狀;微創手術沒有完全摘除椎間盤,存在復發可能;微創雖然對脊柱穩定性沒有太大的幹擾,但是對脊柱的穩定性也沒有加強作用。

林宏生教授特別強調,對腰椎疾病的患者來說,應該選用個體化治療方案,量體裁衣,認真掌握好各種手術的適應症。可以採用微創的,儘量採用微創治療,必須開放手術治療的,就不應勉強採用微創。適應症選擇不當,對患者來說,輕者可能治療效果不理想,重者可能引起嚴重不良後果。因此,手術適應症的正確選擇是關鍵,精煉操作技術是保證,兩者兼備才能確保良好的治療效果。

漲姿勢:日常這些行為最傷腰椎!

(1)穿高跟鞋

很多女性為了讓自己顯得更高挑以及形體更好看,所以喜歡穿高跟鞋,但是林宏生教授提醒:常穿高跟鞋要當心腰突!這是因為穿高跟鞋會使人體的重心過度前移,必然造成骨盆前傾,脊柱彎曲增大,腰椎受力變得集中,長期如此很容易造成椎間盤損傷。

(2)彎腰搬重物

這一條主要是針對「漢子」,很多男性在搬東西的時候喜歡直接彎著腰就扛,但是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的腰椎能否承受?直接彎腰搬東西,會導致腰椎間盤突然受力增加,很容易使腰椎間盤通過薄弱區域突出,很多腰痛患者就是在彎腰搬重物後症狀加重的。林宏生教授提醒,在搬重物的時候最好先蹲下,借用一下腿力,減輕腰椎負重。

(3)需要扭腰的運動

轉呼啦圈很傷腰椎!估計這個消息很多妹紙都不知道,除了呼啦圈,需要扭腰的運動如高爾夫揮桿或者其他活動都是椎間盤突出的高危動作。

小tips:日常注意這些小細節可護腰

(1)注意坐姿

林宏生主任指出,坐姿不當也會傷害腰椎,正確的坐姿應該是「三個九十度」:手臂、膝蓋還有屁股和椅子。

(2)「飛燕式」可練腰背肌

腰背肌鍛鍊的方法簡便易行、成本低廉,大家每天都可以做。鍛鍊時可以俯臥床上,去枕,雙手背後,用力挺胸抬頭,使頭胸離開床面,同時膝關節伸直,兩大腿用力向後也離開床面,持續3~5秒,然後肌肉放鬆休息3~5秒為一個周期,這種方法俗稱「燕飛」或「小燕飛」。

專家簡介:

林宏生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留德專家,骨科西區主任,大骨科副主任,脊柱外科學科帶頭人。中華醫學會廣東脊柱外科分會委員、中國醫師協會廣東省骨科分會常委(脊柱專業組副組長)、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與臨床學會副主委。1989年畢業於中山醫科大學,從事骨科臨床工作至今,2005年起擔任骨科主任醫師,曾留學於德國柏林自由大學附屬醫院。擅長骨科各種大手術,精於脊柱外科,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脊柱骨折及脊髓損傷、脊柱側彎畸形、脊柱駝背畸形、脊椎原發和轉移性腫瘤的系統診斷和治療;在脊柱前、後路減壓與固定、脊柱側彎矯形、強直性脊柱炎駝背畸形矯形、腰椎彈性固定術、脊柱微創手術具有豐富的經驗,個人年手術量400多臺。主持國際合作基金、國家衛計委、省自然、省科委、省衛計委、市科委等10多項科研項目,擔任多家雜誌編委。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於專業核心期刊上發表論著50多篇,9篇被SCI收錄,參編專業著作2部,多次應邀赴歐美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參加骨科學術研討會。曾獲中華醫學會中青年外科獎學金、廣東省科學技術三等獎、廣州市紅十字會抗震救災先進個人稱號、暨南大學優秀教師、暨大附一院醫療成果一等獎,2015、2016年兩度入選「嶺南名醫錄」。

出診時間:周一下午、周四上午

(通訊員:張燦城 陳楊)

相關焦點

  • 73歲老人手術當晚就能下地活動,這是什麼神操作!
    7月27日,文登區人民醫院骨科由林浩主任帶領團隊,為腰部疼痛、活動困難多年的王先生,實施了「微創內窺鏡椎管擴大解壓手術」,經過四個小時的手術,王先生的病痛解除,當晚便能下地走動了。患者王先生今年73歲,年輕時意外閃了腰,因為疼痛並不明顯,一直沒有在意。隨著年齡的增加,腰部的疼痛逐漸加劇。
  • 突破尷尬的距離 重醫附一院成功完成多例復發巨大直腸腺瘤TAMIS手術
    在直腸的良性和早期惡性疾病手術中,傳統的經肛手術只能對距離肛門6cm以內的病變進行治療,對於直腸中、上段腫瘤的治療往往只能通過腸鏡進行黏膜或黏膜下切除(ESR或ESD),但切除的難度大、組織標本不易完整,危險性高;有些患者不得不接受腹腔鏡輔助或開腹直腸切除手術,增大了手術風險和費用,所以
  • 為體重超200斤的七旬老人做結腸癌手術,有多難?
    12月9日,76歲的張燁(化名)回到了青海家中,就在幾天前,他剛剛在一千多公裡外的重慶接受了結腸癌手術。老人只覺得手術之後一身輕鬆,卻並不知道,因為他身體的特殊性,醫生挑戰了結腸癌手術的諸多不可能。老人體重嚴重超標,血糖、血壓已經到了警戒線,還有糖尿病腎病、高血壓心臟病等多種疾病。如果只是一個「單純」的結腸癌患者,那麼可以直接用傳統腹腔鏡手術的方法來切除病灶。如果患者基礎疾病較多的,為了手術成功,醫生會考慮選擇開腹手術。但張燁的情況卻讓醫生們難以下手,「他很可能因肥胖導致手術切口縫合困難和術後感染,無法進行開腹手術。
  • 肩膀痛得睡不著覺 醫生用這一方法讓倆外國人得到「解脫」
    近日,就有兩名外國人因肩膀痛得晚上睡不著覺來到暨南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以下簡稱暨大附一院)就診。由於患者的日常生活已經受到嚴重影響,如不及時手術,這種影響更甚。據暨大附一院運動醫學中心主任鄭小飛介紹,這主要與患者的肩袖撕裂有關。兩名患者雖然只是肩膀痛,但從B超結果來看,Roger的肩袖撕裂嚴重,肩袖已經完全撕裂。而Anthony則是肩峰撞擊症(即肩關節外展活動時,肩峰下間隙內結構與喙肩穹之間反覆摩擦、撞擊而產生的一種慢性肩部疼痛症候群,是肩袖撕裂的誘因之一),其部分肩袖撕裂,情況較Roger稍輕,但疼痛感卻一樣。
  • 姐妹倆腹股溝旁長腫塊一院微創治療一天出院
    近日,姐妹倆因腹股溝旁長腫塊到桐廬一院醫共體胃腸疝外科就醫,手術後一天就康復出院,家屬頻頻向醫生致意,表達對病區醫護人員的感激之情。芽芽(化名)今年6歲,茜茜(化名)4歲,是倆姐妹。家長發現她倆腹股溝旁都長了個桌球大小的腫塊後到縣內某醫院就診。診斷結果都是先天腹股溝疝。醫生讓家屬轉至杭州醫院就診,家屬便在杭州醫院預約了病床,但告知要兩個月後才能輪到做手術。
  • 92歲老人做氣胸手術創雲南最大年齡紀錄
    家住昆明的湯大爺因患氣胸持續漏氣呼吸困難,需要手術治療,但他是一位92歲高齡的患者,而且還長期吸菸,合併慢性支氣管炎和肺氣腫,這該怎麼辦?記者昨日從雲南省第一人民醫院獲悉,該院胸外科勇闖高齡手術禁區,成功為湯大爺實施了微創自主呼吸下的氣胸手術,創下了我省該項手術的最高年齡紀錄。
  • 腦瘤患者微創開顱手術 治療一周可出院
    東北網4月19日訊(徐旭 朱虹 記者 張璐 編輯 王豔)日前,因頭暈半個月,46歲的李女士在哈醫大一院確診長了腦瘤,經微創治療一周左右出院。接受微創治療的李女士康復在即。哈醫大一院群力院區神經外科主任楊孔賓介紹,現在開顱手術也能做微創,不僅損傷小,連頭髮都不用剃。在大家的印象中,開顱手術是非常危險的大手術,原來的開顱手術都需要剃頭,開一個長達20釐米的刀口,但現在國際上最先進的微創技術只需要開5釐米的刀口。由於微創手術創面小,可以大大減少碰損血管或神經的機率,避免造成大出血或癱瘓、植物人等意外情況。
  • 哈醫大一院開展腰椎管狹窄症微創治療大通道椎間孔鏡技術
    &nbsp&nbsp&nbsp&nbsp東北網1月17日訊(張新浩 記者 葛金鑫) 近日,哈醫大一院骨科五病房引進最新一代德國腰椎椎間孔鏡大通道系統(Lusta),應用椎板間入路椎管減壓術,完美解決傳統手術難題。
  • 「點刀制」、特需門診、三大中心投用……溫醫大附一院龍港院區百...
    依託「全託管」這一強大技術後盾,短短100餘天,龍港院區的醫療服務服能力有了快速提升,介入治療中心、感染病區、體檢中心投用,各種高難度複雜手術開展量顯著增加。「點刀制」,病人可以自己找專家看病今年6月10日,龍港院區順利完成一例腹腔鏡下結腸腫瘤切除根治手術,這是溫醫大附一院全面託管龍港市人民醫院後的首例高難度手術。為了確保該手術順利進行,溫醫大附一院胃腸外科主任醫師陳笑雷主刀。
  • 不切斷肌肉 不破壞生理結構 微創髖關節置換術 百歲老人也能做
    86歲的陳元同老人因為股骨頭壞死,11月25日在重慶市人民醫院中山院區關節外科接受了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4天就能下床活動,還能蹲下上廁所。而他並非科室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年齡最高的患者,前年曾有一位105歲高齡的老人,也在這裡接受了髖關節置換手術,術後恢復良好。更讓人稱奇的是,在重慶市人民醫院中山院區關節外科,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的一半都是8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股骨頭壞死多年,一年多沒出家門陳元同老人家住枇杷山附近,左股骨頭壞死已經多年了。
  • 胸外科手術告別傷筋動骨 濟寧一院腔鏡微創解決大問題
    以往提到胸外科手術,人們很容易聯想到長長的切口和劇烈的疼痛。而在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採訪時,記者發現,目前搶鏡微創手術已經成為胸外科的主流。「腔鏡微創手術相比傳統手術是有很大優勢的。微創手術的優點是創傷小、疼痛輕、恢復快,這是每個需要手術的病人的夢想,微創外科使這個夢想成為了現實。」濟寧市第一人民醫院胸外科副主任李迎新說。哪些疾病需要到胸外科就診?
  • 心臟手術可以不開胸 最快當天就能出院
    溫都訊 心臟瓣膜手術可以不開胸,患者最快當天就可以出院。昨天,中加聯合心臟微創及瓣膜修復技術培訓基地在溫醫大附一院成立,加拿大皇家外科學院院士、溫哥華聖保羅總醫院心臟外科葉箭教授來溫開展技術培訓並親自操刀手術,預計明年我市醫療機構就能獨立開展這項手術。  心臟主動脈瓣病變是僅次於高血壓、冠心病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
  • 30歲寶媽產後腰間盤突出夜不能寐 哈醫大一院日間手術一天解除難題
    30歲的陳女士是一位新手媽媽,也是哈醫大一院日間手術的受益者。由於妊娠她患上了嚴重的腰椎間盤突出,神經壓迫導致的腰腿痛讓她夜不能寐,脊柱微創病區祁全副主任詳細診查後建議她手術治療,陳女士一下子沒了主意,手術必須得做,家裡又抽不開身,正當陳女士一籌莫展的時候,醫生告訴她這種情況可以做「日間手術」,瞬間讓她感到柳暗花明。
  • 局麻縫一針,PKP手術微創治療腰椎骨折
    術後老人腰背疼痛症狀立即消失,術後第2天,王奶奶已經可以佩戴腰圍下床活動了,順利出院了。王奶奶對手術效果感到非常滿意,非常感謝陳宇主任及團隊。因此早期手術幹預,緩解患者疼痛,促使其早期活動並恢復椎體高度成為治療骨質疏鬆的共識。在骨質疏鬆性椎體骨折的手術治療中又包括開放手術和微創手術。開放性手術目前多用於伴有神經、脊髓受壓及結構性失平衡的病例,但骨質疏鬆常易導致內固定失敗。開放手術創傷大,並且患者多為老年人,術前需評估患者心肺功能及手術的耐受力,在臨床上運用還是受到許多的限制。
  • 九旬老人膽囊及膽總管結石,日照市中心醫院微創手術成功治癒
    今年90歲的張奶奶查出膽囊結石以及膽總管結石,需手術治療。但老人有糖尿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病史,給手術帶來極大風險。日照市中心醫院肝膽胰脾外科在北京朝陽醫院孫文兵教授指導下進行多學科會診,改變傳統手術方式,採用腹腔鏡、膽道鏡雙鏡聯合膽總管切開取石、免T管引流微創技術,住院幾天即可康復出院。
  • 中科大附一院成功開展安徽首例白內障三焦點人工晶狀體植入手術
    新安晚報 安徽網 大皖客戶端訊 7月14日,65歲的夏阿姨在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接受了一臺「黑科技」手術:通過安徽首例3D 引導下飛秒輔助白內障超聲乳化+PanOptix 三焦點人工晶體植入術,10分鐘解決了眼睛的老花和白內障問題。
  • 一場特殊的生命接力 ——重醫附一院在疫情期間的堅守和逆行
    3月12日,一場特殊的生命接力在重醫附一院拉開序幕,包括王斌在內的5條生命重獲新生,6名患者重見光明。在這背後,除了3名偉大的器官捐獻者,還有重醫附一院醫護人員在疫情期間的堅守和逆行。首次完成多個大器官捐獻30歲的王斌很瘦,寬大的病號服套在身上顯得有些空。因患上罕見的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導致他肝功能嚴重衰竭。
  • 無需開胸劈骨微創手術除「心病」
    、香港地區的多名專家、教授講授心血管外科國際上的最新微創學術動態,共同探討心血管微創手術的發展。當小妍和家人得知胸腔鏡微創心臟手術只需在胸壁上打幾個孔,不會留下大創傷時,這讓她心裡好受很多。上月,小妍在中醫藥大學附屬一院做了全胸腔鏡下室間隔缺損修補術。術後,小妍康復良好,胸壁上只留下了3個大約1釐米左右「鑰匙孔」,第6天便出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