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聽懂母語人士講英語的秘密

2020-12-15 英語東

語言是工具,不是目的。會再多語法和解題思路,一到真實對話就手足無措、大腦罷工,那可不能說是掌握了英語。該不該啃英語聽力資料?該怎樣從練習發音中訓練聽力?英國小哥教你如何聽懂英語母語人士。

Welcome to this English lesson where I'm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reason why you can't understand native speakers.

歡迎來到本期英語課堂,在此我要談談你為什麼聽不懂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原因。

You see, I get emails about this all the time.

你看,我經常收到這類電子郵件。

People tell me, "I have a conversation with someone, and I don't understand anything they say," or "I watched this movie, and I can't understand a single word".

人們告訴我,"我和一個人聊天,他們說的話我什麼都聽不懂",或者"我看了這部電影,一個字都聽不懂。"

And this is a common problem, and I'm going to give you three reasons why, this is a problem for you too.

這是一個常見的問題,我會給你們分析三點原因,來說明為什麼,同時這對你來說也是個問題。

I'll go over the first two problems very quickly, because they're quite obvious.

我會很快地討論前兩個問題,因為它們非常明顯。

And the first one is a lack of vocabulary.

第一個問題是缺乏詞彙。

So, if you don't understand what a word means, then if somebody uses this word in conversation, then it's difficult for you to understand what they're saying.

所以,如果你不明白一個詞的意思,那麼如果有人在聊天中使用了這個詞,你就很難理解他們在說什麼。

And obviously the more words that we understand, the better we can understand people when they speak.

顯然,我們認識的單詞越多,我們就越能理解人們說話的意思。

So lack of vocabulary is number one.

所以缺乏詞彙是第一大問題。

Number two is not understanding grammatical terms.

第二是不懂語法知識。

So, for example, if somebody uses the third conditional and you don't know how to use the third conditional, then you won't understand what they're trying to say.

比如,如果有人使用"第三條件"("if + 過去式分詞,主語 + would have done"),而你不知道如何使用,那麼你就無法理解他們想說什麼。

For example, I can say,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ve done it".

比如,我可以說這麼一句話,"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ve done it"。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have done it.

如果當時我有更多的時間,我就能搞定它。

And if you don't understand what this means and if you don't understand how to use this third conditional, then you won't understand what I'm trying to say, okay, and you might be a little bit confused.

如果你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如果你不會用"第三條件",那麼你就不明白我想說什麼,嗯,那你就可能有點困惑。

Is he talking about the present, the past, the future?

他說的是現在、過去、還是未來?

Is he talking about a real possibility, or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他說的是真實的可能性,還是假設的情況呢?

It can be really difficult.

這真的很難。

And this goes for all different types of grammatical terms, okay?

這適用於所有各類語法知識,好吧?

So grammar plays a big part in this.

所以在理解英語母語中語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But let's say that you have been studying grammar and vocabulary for a long time, that when you take a test online about the third conditional, you understand it, you get 100%.

但是假設你已經學習了很長時間的語法和詞彙,當你在網上做一個關於"第三條件"的測試時,你認識這個語法,並能100%理解它。

You have a large vocabulary base that you can understand when you're reading, that when you read a text you know the words that are being used and what they mean.

你有龐大的詞彙量,你理解你讀的內容,當你閱讀一篇課文時,你認識其中使用的單詞、知道它們的意思。

But when it comes to conversation, when it comes to watching movies, you can't understand what people are saying.

但要到了和別人聊天或看電影時,你就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了。

And the main reason for this is that textbook English is not used by native speakers.

其主要原因是英語課本不是給說英語母語的人用的。

And when I say "textbook English," I mean the type of English that you learn in a language school.

我這裡說的"英語課本",指的是你在語言學校學的那種英語。

So, for example, let's say you're learning again about the third conditional.

比如,讓我們再次以你正在學習"第三條件"為例。

And when you're doing your listening exercises in the class and when you're reading it, it can be quite easy, because the audio is something like this: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have done it.

當你在課堂上做聽力練習和閱讀的時候,這可能很容易,因為音頻是這樣的:"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have done it"(would和have是分開讀的)。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 have done it.

如果當時我有更多的時間,我就能搞定它。

Whereas in everyday English, people say it like this: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ve done it.

而在日常英語中,人們是這樣說的: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ve done it(would和have是連起來讀的)。

If I had more time, I would've done it.

如果當時我有更多的時間,我就能搞定它。

Let's do another example.

讓我們再看個例子。

Let's say you're talking about the future.

假設你在談論將來的事。

In textbook English you'll hear: I'm going to do it tomorrow.

在英語教科書裡,你會聽到:"I'm going to do it tomorrow"(be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do it tomorrow.

明天我去做這件事。

Whereas in everyday English you'll hear: I'm gonna do it tomorrow.

而在日常英語中,你會聽到:"I'm gonna do it tomorrow"(gonna do)。

I'm gonna do it tomorrow.

明天我去做這件事。

So what is happening is that native speakers, they use relaxed pronunciation, going to equals gonna, and they also link words together.

因此,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他們會用輕鬆自如的發音,going to等於gonna,他們還把單詞連起來說。

And when people say, "Oh, English speakers speak so quickly, I can't understand them".

所以人們說,"哦,說英語的人說得這麼快,我聽不懂。"

This is what English speakers are doing.

這就是說英語的人如何說英語的。

They're using this relaxed pronunciation, okay, and they're also linking words together.

他們用這種自如的發音,好吧,他們還把單詞連在一起。

Now, some people will tell you this is informal English. Don't do it.

這個時候有人會告訴你這是非正式英語。別這麼說。

But you know that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speak, you need to know how people speak.

但是你知道如果你想理解人們說話的方式,你就需要知道人們是怎麼說話的。

And it's okay saying, "Oh, I'm going to learn the proper way, I'm going to learn the right way to do it".

你可以說"哦,我要用正規的方法,用正確的方法說英語。"

But if you really want to understand how people speak, then these are the types of things that you need to work on, that you need to improve.

但是如果你真的想了解人們是怎麼說話的,那麼這些方面是你需要努力的,需要改進的。

So the question is how do you improve?

所以問題是你如何改進?

How do you better understand people when they use this type of pronunciation?

當人們使用這些發音時,你該如何更好地去理解呢?

Step one is to know when we do it, when we use relaxed pronunciation, when we link words together.

第一步是知道我們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用輕鬆的發音,什麼時候把單詞連在一起。

A good example here is when we're talking about the past.

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當我們談論過去的時候。

And instead of saying, "I wanted it," we say, "I wanted it. I wanted it. I wanted it".

我們不是說"I wanted it"(wanted和it分開讀),而是說,"I wanted it(wanted和it連讀)。我想要它。"

So wanted it, it all links together like it's one word.

所以"wanted it"連起來讀就好像是一個詞。

Step two is to practice.

第二步就是練習。

Because if you are able to produce this type of English, then you'll better understand it when you hear it.

因為如果你能按這樣(連讀)讀出這些英語單詞,那麼當你聽到它時,你會更好地理解它。

So, practice these linking words.

所以,練習這些連讀的詞。

Practice relaxed pronunciation.

練習自如的發音。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use it all the time.

這並不是說你必須一直使用它。

It doesn't mean that you have to force it.

也不是說你必須刻意強化它。

But being able to do it helps you better understand it.

但能夠做到這一點有助於你更好地理解它。

And to help you with this, if you don't know, I go through all of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things in the To Fluency program, which is my program for English learners like you.

為了幫助你,如果你不知道怎麼做的話,我會在《流利說》節目中講解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這個節目就是為像你這樣的英語學習者設置的。

So I have a full tutorial on all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pronunciation, including linking words, intonation, stress, rhythm, all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things.

所以我有一個關於發音的所有不同方面的完整教程,包括連詞、語調、重音、節奏等所有這些不同類型的東西。

And I give you the audio and the materials so that you can practice this.

我給你音頻和材料,這樣你就可以練習了。

So be sure to check that out.

所以一定要看一下。

There is a link in the description.

節目有關於連讀的描述。

Step three is to listen as much as possible, to listen to everyday English so that you can get used to this, so that you can get used to the way that people speak.

第三步是儘可能多地聽,聽日常英語,這樣你就能習慣這一點,習慣人們說話的方式。

And if you've spent all your life listening to textbook English, then this is going to be difficult at first, but the more you listen, the more you'll understand.

如果你一輩子都在聽課本上的英語,那麼一開始的時候會很困難,但是你聽得越多,就理解得越多。

And after a while it will become normal to you.

過一段時間你就會覺得很正常了。

You will get used to this.

你會習慣的。

You'll get used to the way that people speak.

你會習慣人們說話的方式。

In summary, the reason why it's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native speakers is due to a lack of vocabulary, a lack of grammar, and also because native speakers don't speak like they speak in textbooks.

總之,很難理解以英語為母語的人的原因:一是缺乏詞彙量,一是缺乏語法知識,還有一個原因是說英語的人平時不會用課本上的方式說話。

And to get better at this, what you need to do is to understand that this happens, learn what native speakers do, practice it yourself, and then listen as much as possible.

為了能在這方面做得更好,你需要做的是了解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學習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如何說話,自己練習,然後儘可能多地去聽。

相關焦點

  • 外教vs.母語環境教學,哪個能讓孩子聽懂英語?
    全人類學習母語都是從聽開始的,英語啟蒙從聽開始效果最好。說到從聽開始,就不得不提國內母語式線上教學的APP品牌,大思英語。那麼大思英語究竟是如何創造奇蹟的呢?大思英語創造的不是奇蹟,是英語語言環境,是大家都能輕鬆獲得的「奇蹟」。大思英語倡導先聽後說,從聽開始啟蒙,獨創看圖識音學習法:在屏幕上給小朋友展示2-4張圖片,同時播放純正的美式英語,小朋友根據聽到的內容選擇圖片。就這樣,大思英語把語言和環境緊密結合在了一起,讓小朋友從小就擺脫對中文翻譯的依賴,更好地形成獨具優勢的「英語思維」。
  • Stefanie英語 - 05 如何能像母語人士那樣講英語?
    可能你一開口說英語,英語母語者會說:「哇,你母語就是英語嗎?」他們不太敢確定,因為你英語說的太好了,以至於對方以為你母語就是英語。因為要是不這麼做,母語者一下就能聽出你的口音。當你用一個英語裡面不存在的發音來說英語的時候,我們是能聽出來的。Because you're not using our sounds, you're using sounds from your own language.
  • 揭秘英語學多年 仍聽不懂母語人士說話的5大原因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英語聽力>聽力輔導>正文揭秘英語學多年 仍聽不懂母語人士說話的5大原因 2011-11-11 16:00 來源:騰訊博客 作者:
  • 為什麼英語母語者招人討厭?
    當類似誤會產生時,通常責怪的是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根據謝宣童的說法,與英語作為第二或者第三語言的人相比,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卻不能更好地傳達自己的信息,這是如此諷刺。「英語成為了世界性的通用語言,這讓許多以英語為母語的人感到十分開心。」「因為他們覺得無需再花時間學習另一門語言。」謝宣童說道,「然而通常來說,在一個會議室裡,雖然大家來自不同的國家,大家用英語交流的同時也能完全明白對方的意思。
  • 貴陽iShow國際英語 | 自然母語習得法
    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更好的過四六級(學校硬性要求)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在大學裡考英語不掛科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交更多優質的朋友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性格更加的活潑開朗>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考研機會更大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更好過託福雅思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畢業後找一份好的工作學好英語口語能讓你旅遊更加精彩.....等等
  • 英語學習底層邏輯系列談(一):論母語式英語學習的可行性
    他們成為學校校園中特殊的群體——「ELL」,即英語為非母語的英語學習者(English language learns),這一定義是與美國本土的學生(Native students )相對應的。換言之,ELL是母語並非英語人士把英語作為第一語言來學習的方式。
  • 如何能更好地學好英語
    學習英語絕非易事。它需要刻苦和長期努力。雖然不經過持續的刻苦努力便不能期望精通英語,然而還是有各種有用的學習策略可以用來使這一任務變得容易一些。以下便是其中的幾種。1. 不要以完全同樣的方式對待所有的生詞。
  • 「一個老外的心聲」英語聽懂比會講更重要
    今天和我公司同事聊天,他是一個土耳其人,從小在3語環境中長大,所以雖然英語不是他母語,但是他說得賊溜。這篇文章裡,我就稱他為Bro(兄弟)吧。我們平時沒事的時候會在一起聊聊天,天南地北都聊,政治,經濟,中國,土耳其,Jack Ma, Bruce Lee, Huawei, Xiaomi, 銷售理念等等。
  • 提高聽力的 5 個小技巧,聽懂母語者在說什麼
    語言是工具,不是目的。會再多語法和解題思路,一到真實對話就手足無措、大腦罷工,那可不能說是掌握了英語。 想聽懂英語母語者在說什麼嗎?這 5 個提高聽力的小技巧你一定用得上。
  • 乾貨貼近英語母語的知識儲備
    換言之,學習英語便是在學習英語母語者的歷史與文化。一:想想英語母語者與「我們」之間的區別在哪。環境上的:實際上的:遣詞精確,力度合適。受過一定教育的在語法上基本不會出錯。英語笑話、典故、諺語、雙關、慣用表達隨手沾來。若把以上這些要點的皮換成漢語,是不是也有道理?
  • 你沒看錯:蘇黎世保險公司專對母語是英語的員工「培訓英語」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講英語的外國人越來越多。不少母語為英語的人發現,開會時,自己從小說到大的英語竟然還有人聽不懂!更要命的是,聽不懂的人似乎還佔多數,自己反而成了另類。問題到底出在哪裡了呢?為了能講出讓更多非母語者聽得懂的英語,巴倫重新上起了英語課。蘇黎世保險公司總部位於瑞士名城蘇黎世,專門為母語是英語的員工開設英語網絡課程。經過這樣的內部培訓,巴倫了解到那些非母語者理解起他的話來,可能並不如他想像得那麼輕鬆。要是他無意中再穿插進一兩句美國南方俚語,更可能讓他們丈二摸不著頭腦。
  • 用這種方法學英語跟學母語一樣快?網紅英語小達人們都用
    網紅英語教學法TPR大家在給孩子選擇英語培訓班的時候有沒有聽課程顧問提到過一種叫做TPR的,聽起來很高級的教學法?據說用這種方法學英語跟學母語一樣快?大家在網絡上看某爸某媽等一系列教育博主寫的自家寶貝英語啟蒙經驗的時候有沒有讀到過TPR,據他們說這是最適合兒童的英語教學法?
  • 英語學習的母語類比法、娛樂性原則和自我相關原則(《像母語一樣學英語》濃縮版)
    一、環境是語言學習的根本動力英美國家的人,學習英語毫不費力就能獲得母語水平。可見英語母語國家的英語學習環境是最好的。因為環境和學習方式的獨特性,英語母語人士學習英語的效率最高。在英語國家,英語人士學習英語這門母語的過程中,也是聽得比讀得多。你從起床到睡覺都在聽漢語,耳朵從沒有痛過,除非是中耳炎。一般情況下,你做其他事情(做飯、跑步、開車……)的時候能聽,在做其他事情的時候卻不能讀。而大部分兒童和成年人學英語,是沒有太多時間讀的!因此聽是最大化輸入量的關鍵。把你的所有可以聽的時間用起來,才能有希望英語達到高水平。聽讀結合起來,就完美了。
  • 大思英語鄭浩宇:聽懂,是英語啟蒙的第一步
    鄭浩宇:大家好,我是大思英語市場部負責人鄭浩宇。網易教育:首先恭喜大思英語獲得「2020年度影響力少兒英語」獎,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大思英語。鄭浩宇:很高興能代表大思英語來領這個獎,非常感謝網易教育對我們的肯定。
  • 大思英語化繁為簡,高效學習課程打造母語環境
    在大思英語APP剛剛上線的時候,很多家長質疑大思英語的課程是不是太單一了。別的英語啟蒙APP聽說讀寫一起上陣都不能讓孩子的英語水平有所提高,大思英語只有看圖識音一種練習模式,效果能有保證嗎?其實家長沒有想到的是:孩子學不好英語,不是因為他們學的還不夠多,而是因為他們學的太多了。人類學習語言的規律是聽說在前,讀寫在後。先聽後說,先讀再寫。
  • 做好這10個步驟,讓你聽懂英語新聞就像學母語一樣輕鬆!
    2、掌握各類新聞英語的有限單詞世界之廣,事件之多,大部分的人一定認為,要掌握新聞英語的相關單詞,恐怕好幾千個,要背完一整本的新聞詞庫,才有辦法聽懂。換言之,只要你能掌握這五、六百個重複出現的單詞,就可以聽懂八成五以上的新聞。其它一些較專門的財經或科學等新聞字彙,等主要的單詞會了之後,再慢慢的增加難度。3、遇到聽不懂的地方不要去想它,繼續聽下去你一定有個經驗,在聽英語新聞或英語節目時,遇到一個你不會的字或沒聽清楚的段落,就開始想它的意思,往往造成接下來的內容全都沒聽清楚。
  • 英語學習誤區:看不懂就別指望能聽懂
    總有人說 學英語 你看不懂就別指望聽懂 到底對不對呢?對於母語來說: 在不認字的情況下(比如小孩子或者受教育少的人),當然是聽力強過閱讀。在認字熟練的情況下,聽力和閱讀能力機會一致。但現代社會的人越來越沒有耐心去回去重讀句子,所以閱讀文章的句子也越來越短(14個字之內),希望讀者能只讀一遍就好。
  • 母語模仿突破學英文
    參加不少的英語競賽,單詞和語法比賽得獎,仍然不能講好英文。後來參加託福考試,閱讀還是覺得有壓力,時間不夠用。餘博士發現,問題出在國內英文教學方法有問題。在國內教育中,首先看到英文單字如book, 隨後建立book和中文字「書」的關聯。而在造句的過程中,是在中文層面思考所表達意思,再從中文轉換出英文,加上語法,往往無法開口。
  • 英語充母語,或能逞一時快意,但將來怎麼辦?
    說得直白些,你是一個中國人的家庭,父母都講普通話,子女放學回家,和父母或爺爺奶奶溝通時候所用的語言,自然會是普通話了。回家看電視,看中文臺會聽到普通話;和同是中國人的同學私底下談話,也都會是普通話比較流暢和直接。這種情況下,兒童雙語(只包括講寫外語和講普通話)應該是能掌握的。
  • 智 囊 如何把英語練到無限接近於母語的水平 ?
    換言之,學習英語便是在學習英語母語者的歷史與文化。環境上的:實際上的:遣詞精確,力度合適。受過一定教育的在語法上基本不會出錯。英語笑話、典故、諺語、雙關、慣用表達隨手沾來。若把以上這些要點的皮換成漢語,是不是也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