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確定性時期,我們更應該彪悍成長,避免「羚羊思維」

2020-12-11 中學數學精準輔導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著名的羚羊思維: 工作中忙碌的人,正如草原上的羚羊一樣。 當羚羊被獅子追逐時,它們會莫名其妙地停下來,或直接撞到獅子的爪下。 因為羚羊在逃跑過程中,會突然忘記自己當初為什麼而跑,要跑到哪裡去。

你是始終目標清晰的獅子,還是越跑越亂的羚羊?

01

為了達到你的目標,你必須避免那種被美國心理學家考克斯稱之為「羚羊的思維」的東西。

一次,美國心理學家考克斯和約翰一起進行了一次凌晨穿越賽倫吉提大平原的飛行。景色非常優美,他們能看見大象、獅子和大群羚羊席捲穿過整個平原的情景。

「羚羊的數量這麼大,真是一件好事啊!」他們的非洲導遊注意到他們正盯著那一大群羚羊時沉吟道,「否則,這個物種很快就會滅絕。」考克斯問他為什麼這麼說,他笑了,然後指著一頭停止奔跑的羚羊說:「你將會注意到那頭羚羊跑不了多遠了。

它停下來不是因為意識到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思考,也不是因為它累了,而是因為它太愚蠢了,以至於忘記了當初它為什麼要奔跑。它發現了天敵,本能地逃開,開始向相反的方向跑。但是後來它忘記了是什麼促使它奔跑,甚至有時候是在最不適當的時候停下來。

我曾經看見一些羚羊就停在天敵旁邊,有時甚至向某個天敵走過去,似乎它們已經忘記了這就是在幾分鐘以前讓自己驚慌失措的同一種動物。如果不是有一大群羚羊的話,我想這整個種群將在幾個星期之內就被消滅乾淨。」

在這次飛行結束後,考克斯發現許多人有規律的舉動都能讓他想起那些羚羊。那些人有不錯的主意,為自己設立了一個目標,而且為這個目標努力了一天或者僅僅半天,甚至也許只是謹慎地四處溜達了40分鐘罷了。40分鐘以後,他們發現並沒有達到目標。然後他們就會對自己說:「嗯,這太難了。這比我想像的難多了。」接著他們就會永遠地停在那裡一動也不動。

02

我們了解到很多人工作了好多年之後,反倒越努力越迷茫的原因。他們出發的太久、工作太忙,以至於忘記了自己的目標是什麼,越來越安於現狀,越來越不愛思考,導致越來越安分,生活越來越麻木。

尤其一些固執的人,有的人腦袋似頑鐵,倔強得不可救藥,根本不會,也不可能被人說服。對於他們來說,做錯了事,認為繼續這樣做才叫有韌性。內心深處,他們斥責自己,但在其他人面前又為自己開脫。

他們一開始做傻事時,人們以為他們只是做事草率;當他們繼續這樣做時,人們便會確認他們是傻子。

如果他們不改正自己愚蠢的做法,繼續以他們的短見行事,那就是他們想成為十足的傻瓜。

我們可以看到,有的人在單位裡能創造出很高的效率,而有的人忙忙碌碌卻最終一事無成,關鍵在於他沒有注意到所做的事情的方向性,他把精力消耗在偏離方向的不重要的事情上,從而做了一些無用功。

他們在羨慕他人成功的同時還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失誤到底在哪裡。

不論是學習,還是工作,都必須注意行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

這樣不僅節省時間,同時也有成效。

一個最簡單的做法就是經常問一問自己,我的目標是什麼?

我的所作所為對實現目標是否有益?直到你達成這個目標為止。

如果拼命地在錯誤的事情上浪費精力,努力工作,即便是做得十全十美,那也只能是南轅北轍,不會給生活帶來成功和快樂。

很多人在生意場上或是在工作中,大都以賺錢或是獲得名譽為唯一的目標,並且把這一目標無限地擴大,使自己總是處於緊張、繁忙和無序的狀態下,很少考慮他們的職業技能、生意天賦、興趣愛好等其他方面的問題。

在行動的方向上,總是處於盲從的狀態,而不是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來考慮問題,這樣的結果,會使自己對工作失去樂趣和激情,最終將會擺脫不掉失敗的結果。

03

為了避免羚羊思維,建議你要明確一些做事原則。

1.不要沉迷於第一印象

有些人把他們最初得到的印象看成明媒正娶的正室,卻把後來的作為偏房。由於錯覺總是首先來到,真相遂難容身。

不要讓第一個出現在你面前的目標塞滿你的意志,也不要讓第一個想法佔據你的腦子,這樣會使你顯得沒有深度。有些人像新買的酒杯,會沾滿最先入杯的酒味,而不管這酒是好是壞。你應該拿出時間來對事物再三考慮,要注意你的第二和第三印象。如果很輕易地被一些人與事打動,那只能說明你缺乏深度。

2.事情想清楚了再做

許多人在除了自己分內該忙的事情外,更要忙些不該忙的,如忙於應酬、忙著奔走經營去求地位。對自己已經著手的工作易於失去興趣,因而時常見異思遷。

日本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川端康成,獲諾貝爾獎之後,受盛名之累,常被官方、民間,包括電視廣告商人等拉著去做這做那。川端康成不擅應酬、心慈面軟,做事又過於認真、不懂敷衍。

於是陷入了忙亂的俗事重圍之中,不知如何解脫,終於自殺了,了此一生。對一位作家來說,能獲得諾貝爾獎,這口井已經算是鑿得夠深了。但如果他不被捲入使他煩倦不堪的瑣事,而能依然寧靜度歲,以他東方式的豐富晶瑩的智慧,或許還有更具哲理的創作留傳於世。

亨利·戴維·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7月12日~1862年5月6日),美國作家、哲學家,超驗主義代表人物,也是一位廢奴主義及自然主義者,有無政府主義傾向,曾任職土地勘測員。畢業於哈佛大學,曾協助愛默生編輯評論季刊《日晷》。寫有許多政論,反對美國與墨西哥的戰爭,一生支持廢奴運動,他到處演講倡導廢奴,並抨擊逃亡奴隸法。

梭羅為了要寫一本書,而在森林中度過了兩年隱士生活。自己種豆和玉蜀黍為食,擺脫了一切剝奪他時間的瑣事俗務,專心致志地去體驗林間湖上的景色和他心靈所產生的共鳴。從中發現了許多道理,並完成了這本名著。

當然,人生有許多推不開的負擔,但是,在這些負擔之中,有許多是不必要的。由於太貪多、太求全、或太急切反而使自己顧此失彼。所以,「能者多勞」,是對一個有才幹的人的讚譽,卻也是對他的一種悲憫。任何事情,只有想清楚了再做,才會產生好的結果。

3.不要因為固執而護短

絕不要只因為你的對手湊巧捷足先登,選擇了正確的一面,你便固執地執迷不悟。你會因此而未戰先敗,含羞帶辱敗陣而還。錯、惡永遠不是善良的對手。對手搶先拿到最好的,是他的狡詐,而你若為最壞的辯護,就不免愚蠢了。行動執拗比言語強硬更危險,因為做比說冒的風險更大。固執之人出於庸俗、無知的喜好而反駁、捨棄真理,偏愛爭辯而忽略功效。

今年,我們遭遇到了一隻巨大的「黑天鵝」——新型冠狀病毒,現在還在影響我們的生活。這是一個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不要再用固有的觀念看待如今的世界,不要幻想不經思考和探索就能獲得答案,因為它們根本不存在。

只有接納了不確定性的存在,才能收穫內心的平靜與坦然。即使明天身處的行業不存在了,即使明天就丟了工作,沒關係,還可以重頭再來,前提是你得提前做好準備,你得感知得到新機會的到來。

但生活中有不少人是習慣性羚羊思維的犧牲品。通常,問題並不是在他們朝目標努力的過程中犯錯,而是他們沒有堅持繼續向目標努力。那麼,我們該如何抓住機會,思考人生呢?

1)想明白三個問題:你有什麼,你要什麼,你可以付出什麼。

2)放棄小地主心態。

你是否在滿足了某個標準後,就允許自己堂而皇之的懈怠?

這就是典型的小地主心態,求乎中者得乎下,你的目標越低,你的收入也就相應越低。

3)人要想不斷成長,最難的就是不斷突破更高的標準。

解決這個問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以精英為榜樣,並以精英為目標。

不斷地跟優秀的人碰撞,才是找到目標、快速成長的捷徑。

4)學會選擇也是一項強大的能力。

在已知信息條件下做出最優選擇,永遠都要做主動作出選擇的人。

也許未來一段時間,我們還要過一段苦日子, 但越是在別人都悲觀的時候,我們越應該振奮積極,尋找機會。因為越是大變局的時候,潛藏的機會就越多,我們能夠做的事情也就越多。越是不確定時期,我們越要向陽而生,彪悍成長。

相關焦點

  • 一位設計師成長的核心脈絡:為不確定性設計
    而作為設計師,我們需要與不同層級的管理者合作,理解企業不同級別的不確定性幫助我們:更好理解設計期待;採用更好的設計實踐;產出合適的設計交付物;採取更好的設計策略。同時,也幫助我們有一天成長為組織中更具影響力的領導者。那麼首先,在設計上下文中,什麼是不確定性?
  • 《反脆弱》面對不確定性,4個方法讓我們成為生活的強者
    文/熊小滿面對不確定性,我們應該做出哪種選擇?他也有傳奇的一生,出生於敘利亞,父親是敘利亞的高官,從小就活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的塔勒布,自己思考總結出了一套自己應對不確定性的辦法——反脆弱。書裡這樣概括:能夠在突如其來的變化衝擊下獲益的能力。在波動性和不確定性影響下,反而具備了讓自己更強大、變得更好的力量。
  • 思維決定命運|為什麼我們需要成長型思維
    每個人都擁有成長型和固定型思維, 在生活某些方面,我們會使用成長型思維去思考做事 另一方面會用固定型思維去思考做事。它們就像兩頂不同的思維帽子,我們在不同的時候去選擇不同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成長型帽子會讓你看到不一樣的世界,會讓你積極主動地去思考行動起來,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更具有彈性和恢復能力,不懼怕挑戰,堅信挑戰能夠幫助成長和學習,不懼怕失敗,失敗意味著我還有成長的空間。挑戰越大,發揮的潛能越大。他們認為,沒有經過長期的訓練和努力,能力是不可能被測試的,努力是通往成功的必經之路。
  • 黑盒思維——我們如何更理性的犯錯
    l 我們應該怎樣從失敗中學習,將失敗真正的變成成功之母?01什麼是黑盒思維?黑盒思維跟我們對待失敗的傳統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在傳統的觀念中,我們對待失敗的態度都非常扭曲:失敗是壞的,是愚蠢的,甚至是可恥的,是不能拿出來示人的,是要隱藏和躲避的。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想要從失敗中獲取經驗,只能成為一句空談。
  • 《終身成長》:比基因更重要的遺傳,是家庭思維模式
    這背後反映的就是父母的固定型思維。說到固定型思維,大家一定都不陌生,這是《終身成長》這本書中提到最重要的概念。"具有固定型思維模式的孩子希望能夠確保自己的成功。他們認為聰明的人應該永遠是成功的。"與之相對的是則成長型思維。擁有這類思維模式的人,在面對挑戰的時候會越挫越勇,他們不會把最終的結果當成唯一,而是享受過程的快樂。
  • 職場小白實習時,應該避免的學生思維,更輕鬆轉正
    實習的時候,會有很多人還沒有從學生的思想轉變過來,工作的時候也總是按照學習時的習慣來做,這樣會給我們帶來很大影響,當你無法適應現在的工作時,很快你就會被淘汰。所以想要在實習結束能夠輕鬆轉正的話,學生時候的思維想法是一定要改變的,應該養成最適合工作的習慣,這樣工作會更加輕鬆。
  • 超前化教育愈演愈烈,更應該教的是啟發性思維
    其實最好的教育還是要遵循規律,孩子成長的規律。這一情況放在國內也許不會出現,但結果大致相同,真正放棄「超前教育」養育成長的孩子,在1年級的時候會比經過超前教育的孩子進入學習狀態慢,跟不上進度。屆時老師訓,家長著急,孩子無所適從,情況只會更糟糕。因此放慢幼兒園「小學化」需要社會同步調,這也是教育部出通知,定下基調的原因。
  • 從教育角度看「成長型思維」VS「固定性思維」,人生應該設限嗎?
    --《終身成長》兒子大二暑假,學校招慕助教一職,報名者眾多。兒子徵求我意見:&34;我沒有給出具體回答,而是引導他說出信息背後的顧慮,兒子說怕選不上。我們經過認真分析,發現選核標準有以下幾項:此門課程成績,是否有過助教經歷,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了解了這些,我和兒子統一意見,報名。雖然不一定能選上,我們還是認為應該嘗試一下,不試怎麼知道?
  • 應對不確定性的思維模式——「灰度思維」
    非黑即白,是最簡單的思維方式。所以,如果我們單純用「對」和「錯」去判斷事情,總是會有失偏頗的。童話故事裡多是好壞分明的角色,我們的幼年認知,幾乎都會從「黑白認知」開始,一是因為好理解,二是因為沒得選。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黑白認知」被繼承了下來。不幸的是,除了「黑白認知」,大部分人並未修煉出其他認知方式。
  • 「成長型思維」VS「固定性思維」,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更精彩
    我們經過認真分析,發現選核標準有以下幾項:此門課程成績,是否有過助教經歷,語言表達能力及溝通能力。了解了這些,我和兒子統一意見,報名。雖然不一定能選上,我們還是認為應該嘗試一下,不試怎麼知道?其實,這就是思維方式的不同所帶來的不同的生活狀態。終身成長作者卡羅爾·德韋克認為,我們獲得的成功並不是能力和天賦決定的,更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的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並由此提出了成長型思維和固定型思維這兩種思維模式。那麼這兩種思維方式有什麼不同呢?
  • 紅星美羚羊奶粉育兒小妙招,「話癆」寶寶二三事
    關心寶寶成長的紅星美羚來和爸爸媽媽們說說關於「話癆」寶寶的二三事,為擁有「話癆」寶寶的爸爸媽媽們支支招。相比著「不太愛說話」的寶寶,「話癆」寶寶天生的語言能力會較強,能保持較高的說話興致,思維也會相對比較敏捷。所以說話多,說明你有一個能說會道的聰明寶寶呢。
  • 什麼是固定型思維,什麼又是成長型思維,哪種方式對我們是好的?
    《終身成長》這本書作者是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教授,他把所有的我們成功與否我們的行為習慣,我們與他人的關係,我們的家庭,我們的事業等最重要的要素,都歸結為我們的兩種思維習慣的模式。一種叫做固定型思維,一種叫成長性思維,非常的具有說服力,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了解什麼是固定型思維,什麼是成長型思維。
  • 人應有的成長思維
    為了避免急於求成和拖延誤事,我們應具備正確的成長思維。成長思維的本質是順應趨勢,順應自身成長的趨勢,順應環境發展的趨勢,順應萬物生長的趨勢。順應趨勢,是在有效認識到自身和環境的現有狀態前提下,把握關鍵節點,採取相應的有力措施,以取得有利於我們的結果。
  • 斯坦福教授:解密馬斯克的領導力,成長型思維比勤奮更重要
    德韋克提出了人的思維方式分為兩種,一種是成長型思維,一種是固定型思維。在她看來,一個人擁有成長型思維,將樂於接受挑戰,並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而這也是未來發展最需要具備的能力。
  • 成長型思維的力量
    ,如果不能讓自己顯得更加的優秀,那就情願停留在舒適的全放棄機會,保留自己原有的良好的形象,那這就是成長型的思維和固定性思維的一個區別。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了解一下成長型思維,促進大腦的一個發育,第一就是成長性思維,促進大腦的一個發育,因為大腦和肌肉一樣可塑性是很強的,大腦中神經元之間負責傳遞信號的突觸會根據環境的刺激和學習經驗,不斷的改變,每次獲得新的信息時就會產生新的突出。
  • 這四個思維陷阱,使我們裹足不前
    我們對外界的認知,永遠都會隔著一層「透鏡模型」,它會將外界的事物進行扭曲,投射到我們的心智世界中,重新構建出我們的「認知」。在極端的情形下,你的認知,可能會跟事物的原貌全然不同。但日常生活中,能夠全面、客觀去認知外界刺激的情況,非常非常少。絕大多數人,都會在長期根植於成長環境和思維慣性的「信念」影響下,產生消極、負面的認知障礙,導向焦慮、壓力和負面情緒。
  • 思維高度決定我們成長高度
    具體上說,教育就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知識,經驗來對後來者一定的引導和借鑑,來提高後來者的實踐能力和快速成長的能力。說到底,教育的過程就是讓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上面的闡述中,並沒有包括專業和技能的教學和培養,教育的核心並不是讓我們獲得專業和技能,而是讓自己的身心獲得自身發展所具備的思維和對認知世界的能力。
  • 索羅斯:人的不確定性原則
    更多的是將一件事情講明白了,並且符合自己的訴求,那就稱之為邏輯,其實這種更應該叫做故事,給小朋友講故事時不能有明顯漏洞,要把話講圓了,就覺得自己的邏輯是正確的,顯然這是不科學的。 股票研究,與自然科學研究一樣,需要的是科學精神,通過建立正確的邏輯,才能找到正確的邏輯。
  • 跟著麥哥學英語-奔跑吧,羚羊
    今天的這段話是廣告,鼓勵大家要奔跑,說在非洲大草原上呢,羚羊一睜眼,他就知道他必須跑過最快的獅子,否則他就不存在了,就會被吃掉。
  • 成長型思維:教師專業成長重要的思維模式
    我們會發現很多教師專業發展的軌跡是這樣的,入職前幾年是專業發展的高峰期,但是這一高峰期之後,教師的專業發展便進入緩慢發展期,甚至有的教師專業發展長期停滯不前,最終成為有一定經驗的平庸教師。為什麼會這樣?史丹福大學行為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徳韋克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逐漸建立起關於自己的思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