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專家:中國從來都不只是國家,而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2020-12-16 手機鳳凰網

引言

「我心依然是中國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國印。」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浩如煙海,在延綿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祖祖輩輩深耕華夏大地,創造出璀璨文明。

歷史上有許多文明先後出現,古埃及、古印度、古羅馬等等他們像是人類文明海洋的一朵浪花,在各自地區創造出不朽的文化經典,可是大部分已經隨著時間被塵封,成為歷史的遺址。正因為如此,中華文明才顯得格外珍奇。

有英國專家指出:歐洲人不懂!中國是一個被包裝成為國家的文明。他看來,中華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綿千年,是因為中華不單是一個國家,而是延綿不斷的文明。

任何國家在一個積澱5000年基礎的文明面前,只能顯得幼稚。

那麼,為什麼這個英國專家如此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呢?

一、馬丁·雅克與中國情緣

這句話聽起來很複雜,相信很多人都無法理解這句話的背後含義。近代上,中國作為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被廣泛承認。

即便中國有著璀璨的歷史文明,但是按照標準的確是一個十四億人口的共同祖國,為什麼說它是被包裝成為國家的文明?

馬丁·雅克只是在強調中華文化的生生不息的特點。

在他看來,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橫跨人類大部分有歷史記錄的文明時間線,比中華年長的文明至今無處尋覓蹤跡,而比中華年輕的文明在他面前顯得就猶如小孩子。

馬丁·雅克之所以對中華文明如此著迷,是因為他是一名馬克思主義研究員,因為研究馬克思而來到中國,久而久之,中國的歷史,深深把他吸引住了。

從秦始皇到漢武大帝,從唐太宗到宋徽宗,元太祖到朱元璋,歷史輪轉,生生不息,這個古老而又神秘的國家,居然創造一個迥然不同於西方的文明世界,對他而言實在是有源源不斷的吸引力。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馬丁·雅克來到中國旅遊。他像當時很多西方年輕人一樣,對東方這個龐大的國家充滿好奇,到處都想要了解。

在中國教授指導下,馬丁·雅克開始閱讀大量的中國書籍,尤其是歷史文獻。

他越是專研中華文明,就越是覺得中華文化高深莫測,底蘊深厚,西方的歷史與之相比顯得大巫見小巫。不由得對中華文明起了敬佩之心。

作為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系的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研讀中國歷史十幾年,成為一位「中國通」。他在國外講座中,經常對中國文化給予高度讚揚。他說,四大文明古國中,哪一個能像中國這樣一直延續至今?

大部分的國家不是被蠻族入侵,就是移風易俗,根本不見他們的蹤影,唯獨中國依舊薪火相傳,富有生機,在世界當中屹立不倒!

之所以說中國是被包裝成為國家的文明,就是因為中華文明從來香火不斷,生生不息。多少興盛和衰敗,多少朝代更迭,都是始終改變不了一顆中國心。

我們漢族始終是世界舞臺的大族群,成為有五千年歷史底蘊的民族。

二、中國民族光輝品質:勤奮和勇敢

文明是隱藏在國人的血統中,凝聚在國人精神骨架裡。我們中華文明不是靠紙質的書籍,不是靠出土的文物來體現,每一個人的行為就是我們文明的體現。

如果要說,中華文明最為顯著的特徵,那就是中華民族的勤勞和勇敢。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是一個刻苦堅強的民族,沒有哪個國家,哪個民族,能夠像中國人一樣勤勞。即便是當今世界霸主美國,雖然嘴上說自由,說民主,但是依舊有嚴重的種族的歧視,歧視那些勤勞的民族。

在美國國內,經常說白人如何欺壓黑人,看上去黑人的地位無比低下,但是真正讓美國白人看不起的是黃種人。

為什麼欺壓黃種人?就是因為我們的民族品質。我們經常聽到美國人多麼高尚,實際上他美國人行為背後是建立在對其他民族的壓榨,而且更為可惡的是,他們不僅壓榨其他民族,還瞧不起那些勤奮人,製造各種無端的罪名,迫害華人。

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所謂的「黃禍論」。

19世紀,美國剛剛建國,國內百廢待興,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他們從非洲俘獲的黑人根本無法勝任技術含量更高的工作,因為他們根本不懂複雜的勞動工具的使用,常常辦壞事,而且還經常偷懶,桀驁不馴。

這時候大洋彼岸的中國,此時的中國處於混亂時期,內憂外患,更可怕的是人口居然有四億億之多,耕地完全無法養這些人。沒有辦法,部分華人只好下南洋去討生活。

華人是典型的高素質勞動力,不僅會技術,而且素質高,接受過不錯的教育,好管理。當時世界各國都喜歡僱傭華人做勞工。

美國自然也不例外,看上了中國人勞工市場。

但是他們採用的是極為惡劣的行為,直接欺騙華工:

騙他們說到美國挖金山,賺大錢,賺了錢後直接回國買房子,光宗耀祖。貧困的華人聽信他們的話,坐上船,期待大洋彼岸的美國生活。

殊不知,他們實際上被美國人當奴隸來賣,所謂「賣豬仔」說的是美國人這種可惡行為。這些人到了美國,立刻被人沒收錢財,直接安排他們到工地裡幹活,每天發的錢,被高額的夥食費剋扣,剩下的錢還沒寄回家,就被美國海關給扣押,打了水漂。

這些華人勞工做著最危險、最卑微的工作,拿的錢還不如別人多,不少人甚至客死異鄉。

那個時期很多人被賣到美國,被美國人壓迫。但是華人靠著自己的勤奮,最終在美國賺的一席之地。

這時候,美國人又指責華人搶了他們的工作,設置種種歧視條例,例如哈佛大學,對於中國留學生就十分嚴格,而對那些黑人、白人而言就放鬆標準。

三、在全球看不起中憑藉實力崛起

不單是對華人歧視,他們也看不慣中國的崛起。對於近代史有所了解的人,

一定知道西方的崛起是伴隨血與火,從美洲對當地人的屠殺,到殖民地上對原住民的剝削,他們所謂的光榮是建立在一堆堆森森白骨之上。

然而中華的崛起是靠著國人不懈努力,從秦始皇統一到後來大國盛世,每一次都是我們人民深耕我們腳下的土地,一點一點造就的。

馬丁·雅克認為,中國不是崛起,而是復興,因為中國是一個文明,而這文明從來就是輝煌的,現如今它只是到回應該有的地位上。

結語

回顧馬丁·雅克這句話,我們不難看出為什麼新中國能夠如此快速發展,成為世界上強大的國家。在經濟、文化、軍事快馬揚鞭,在國際舞臺發出自己的振聾發聵的聲音。

我們從來沒有衰落,世界上沒有哪個國家有著現如今中國這般豐厚的歷史底蘊,我們厚重的文明基礎,是我們自信的來源!馬丁·雅克說,大國自信來自對自己文化的自信,如果我們都不相信自己的國家文化,那麼我們又如何讓別人學習我們國家的文化呢?

不久將來,隨著脫貧攻堅實現,我們中國的潛力在不斷激發,未來日子我們會過得越來越好,而中華文明也勢必屹立不倒,書寫我們中華文明下一個5000千年故事!

相關焦點

  • 英國教授:與西方傳統國家不同的是,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作者|鼎盛視訊無論西方國家接受與否,中國崛起已經必然之勢。英國著名漢學家馬丁雅克在講演中國崛起時說道:幾百年前歐洲叱吒風雲的人物拿破崙,他做出了一個驚人的預測:「中國是頭沉睡的雄獅,一旦醒來世界將為之顫抖!」
  • 英國教授認為,中國崛起是必然的,因為中國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家
    01「中國的崛起並不是他最可怕的地方,這個國家最可怕的地方在於它並非是一個真正意義上國家,而是用文明偽裝成的國家。」——馬丁·雅克這是英國的一位著名教授對中國的評價,從這句話中,很顯然將中國和普通國家區分開了,我們是不一樣的。可能很多人認為中國是崛起了,但是還有一部分認為,中國不是崛起,只是復甦。為什麼中國是復甦,不只是崛起?文明,是一個國家存在與否最標準的判定,一個國家要是文化亡了,那麼國家即使主體存在,也只是名存實亡。
  • 英國人:中國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的千年文明和民族自豪感!
    近日英國教授在給學生演講時語出驚人並且走紅網絡,他表示中國的崛起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們竟然擁有6千年的歷史文明,而且一直都是那麼強,並指出:東方雄獅崛起與西方的衰落。眾所周知地球上擁有四大文明古國,然而只有中國歷史悠久並且千年不倒永遠強盛。
  • 為何說中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呢?原因只有四個字
    光是近代史以來,世界就產生了很多強大的國家,統治世界多達幾百年,直到現在都是如此,尤其是美國、德國、法國、英國等世界大國,到現在依舊是非常強大,美國更是全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是縱觀世界範圍內,這些國家只是強大,而中國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為何這麼說呢?其實原因只有四個字。
  • 英國教授:中國復興是必然,因為中國是文明而非國家!
    近年來,中國在發展速度是世界各國都看在眼裡的,正是因為中國接連取得突破,也引起了一些國家的注意,而在這次,一個英國教授就表示道:中國復興是不然的,因為他們是一個文明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國取得成就在建國初期,中國技術比較薄弱,也沒有很多傑出的人才,所以也常常會受到來自西方國家的為難。面對這樣的情況,也是激起了我國動力,經過長達幾十年的努力之下,我國在很多領域取得了巨大成就。正是因為中國的發展速度,也讓一些國家感到了一些壓力,甚至他們還不願看到中國崛起。如今,中國在很多領域也做到了領先的水準,比如基建方面等。
  • 美國專家:中國跟世界格格不入,唯他們有機會「逼」美國人學中文
    世界上有接近兩百個國家,彼此之間語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對於中國人來說,我們的文化是愛好和平,有容乃大的,對於其他文化都是以包容的心態去看待,也如我們古人所說:「君子和而不同」,與其他文化的國家保持和睦,並且不強求別人與我們相同。
  • 英國專家:中國仍是目前科技比較落後的國家,看看英國人怎麼說
    英國專家:中國仍是目前科技比較落後的國家,看看英國人怎麼說截止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僅次於美國。尤其是我國的一些一線城市的經濟發展,甚至還要比一些國家要好得多。由此可見,我們已經逐漸在世界上站穩了腳跟。
  • 英國人眼中:中國科技是比較落後的國家,聽英國專家是怎麼說的?
    眾所周知,如今的中國發展非常快速,為此更獲得了不少的成就和發展,而在各個國家眼中,中國也有不一樣的形象,有些外國人覺得如今的中國擁有非常強的實力,能夠和一些發達國家媲美。但也有一些外國人覺得中國的這些成就,並不是那麼突出,也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先進和發達,這不,就有一位英國專家說,他認為中國科技是比較落後的,因為如今的中國有很多引以為傲的技術,實際上都是從其他國家改良而來的。
  • 世界|「文明型國家」把歷史遺產轉化為現代文化資本的啟示—以英國...
    該國家群體共享的文明體系既可以是在文明早期生成的,如德國思想家雅斯貝爾斯所說形成於軸心時代(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的中國儒家文明、印度文明、古希臘文明等,可以是公元7世紀出現的伊斯蘭文明和公元15世紀強勢崛起的俄羅斯東正教文明,也可以是伴隨現代化進程而產生的西方文明,如英國、法國的殖民主義文明等。
  • 李劼:文明國家從來不把文化叫做軟實力
    ,其實又是沒什麼可多說、並且一說便俗的無言之語。本文擬從一個中國人非常熟悉的所謂關鍵詞開始——軟實力。不知什麼時候,國人將文化叫做了軟實力。也搞不清楚這算是權力的傲慢,還是官府的無知。文明國家的人們從來不把文化叫做軟實力,最著名的例子便是,英國首相邱吉爾的名言:寧可沒有印度殖民地,也不能沒有莎士比亞。這句話讓中國人來說應該是:寧可不造航空母艦,也不能讀不懂《紅樓夢》。
  • 為什麼有人會說「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不是一個國家概念?
    「國家」是一個政治地理學中的概念,一個國家通常有領土、人民、文化和政府等四個要素來組成,是一定範圍內的人群所形成的共同體形式,部落和部族應該是國家演化的前身,世界上有許多歷史十分悠久的國家,在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我們中國的國家發展歷史是沒有中斷的,是一個傳承有序的具有悠久歷史和文化傳統的國家,而且在歷史很早的秦朝時期,我國就建立了疆域遼闊的大一統國家,從秦漢以來就奠定了我們這麼一個泱泱大國的基礎
  • 中國醫療專家向英國及非洲國家介紹抗疫經驗
    新華網上海5月15日電(記者楊愷 吳宇)中國醫療專家13日晚通過多地視頻連線方式,向英國及辛巴威、南非、蒲隆地、肯亞等非洲國家政府代表和醫療工作者介紹中國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經驗做法。中國醫療專家與英國、非洲連線上海現場 楊愷 攝中國駐英國大使劉曉明在視頻座談會上表示,中國和英國同為非洲的重要夥伴,幫助非洲抗擊疫情,符合中英非三方的共同利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在北京指出,在武漢,疫情之初最大的瓶頸在於病患無法全部收治。
  • 為什麼西方國家感情上偏愛印度,而不待見中國?
    其實,一個國人很不願意接受的事實是,平時被我們看扁的印度人,在國際上的人緣比中國要好得多,也就是說,如果兩國間出了矛盾,世界上有頭有臉的國家,說話有分量的國家,簡言之,主要就是西方國家,幾乎都無一例外地站在印度一邊。即便他們不好直接站出來支持印度,也至少會保持沉默,或者模糊的態度。總之,在情感分上面,印度會完勝中國,無論中國多麼佔理,想在這方面壓倒印度都是徒勞。
  •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詮釋中國崛起的文化理念
    最近您的《中國震撼》一書從理論和實踐的雙重角度,對中國模式和中國道路作出了深刻的理論總結,特別是您提出: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普通國家的崛起,而是一個五千年連綿不斷的偉大文明的復興,是一個「文明型國家」的崛起。這引起了社會和學界的高度關注。那麼,您為什麼特別強調中國崛起的這種文化內涵?  張維為:這首先是一個事實描述。中國是數千年古老文明與現代國家形態幾乎完全重合的唯一國家。
  • 張維為《文明型國家》:構建話語體系詮釋中國之崛起
    但是要讀懂中國不易,因為中國太大,情況太複雜,盲人摸象的解讀很多,每個人都只看到中國的一部分。如何真正讀懂中國?8月10日,由復旦大學、上海世紀出版集團和上海人民出版社共同舉辦的「中國話語叢書」全面啟動暨《文明型國家》出版座談會在上海市社聯召開。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副院長範勇鵬,研究員寒竹、文揚、白果、各級專家領導與會共論「文明型國家」概念的提出之於中國崛起的重要內涵。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國家文明高度催生民法典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王軼:國家文明高度催生民法典(王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典編纂項目領導小組成員、秘書長。王軼:冷靜期制度引起了熱議,我身邊一些年輕的同事,包括我指導的一些年輕學生,他們對冷靜期制度也都直言不諱地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意見。但我想,之所以在我們的民法典婚姻家庭編中,仍然保留了冷靜期制度,那不就是考慮到家對於我們中國人異乎尋常特殊的意義和價值嗎?
  • 英國教授:中國復興是必然現象,原因是中國並非真正意義「國家」
    與諸多西方國家不同的是,西方國家是以民族認同為主,而中國是以文明相互認同為主。中國人對「政府」有高度信任,不管遇到任何大問題,他們也是相信政府能夠有利更好處理問題。西方國家在每次遇到大問題時,總是會發生民眾與政府對抗的事,民眾對國家的信任感不同,導致結果也不同。
  • 除了我國,居然還有這麼多國家都在使用乘法表……
    古文明裡的話,希臘、羅馬、印度、埃及的計數法沒有進位制,他們的乘法表都非常大。巴比倫有進位制,但是是60進位,所以他們要59x59的乘法表。乘法口訣不止我們國家在使用,在不同的國家要求背誦的乘法口訣位數也是不同的,在法國、美國要求在12乘以12而印度要求背在19乘以19。
  • 特別推薦·戴向明:文明、國家與早期中國
    目前有關「最早中國」的討論,不論是以陶寺為代表,還是以二里頭為代表,抑或以西周為代表,還是其他一些說法,就像有人指出的,都要堅守兩個核心概念,一曰「中」即中原,一曰「國」即國家,就是以中原為中心形成的最早國家或最早的廣域王權國家才是「最早中國」。這實際上是預設了一個前提、一種立場或一種視角,其背後其實是「中原中心論」。
  • 「四大文明古國」與現代的印度國家有毛關係?
    整條河流經地、入海口幾乎都在巴基斯坦境內,跟印度這個國家幾乎沒什麼地理位置關係。那為什麼這條河還叫印度河呢?其實河的名字用了千年沒變,只是它從來不屬於印度這個國家。    印度真正以一個國家為概念的劃分還是在1947年,公元前2600年開始,到近代宣布成為一個國家,印度一直以來都是以地域概念、文化範圍概念、宗教概念而存在於這個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