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和大家聊一聊美國的,名牌企業優步為何在中國水土不服,最終逃離了中國。優步在中國的失敗,最終導致其被出售給競爭對手滴滴出行。這是美國企業在中國遭遇的最失敗案例之一。優步在美國的影響力非常大,它在拼車/計程車市場上的份額越來越大,甚至影響了整個文化。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優步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在2015年底達到頂峰,聲稱佔到30-35%,之後在2016年8月賣給滴滴出行時,其份額下降到8%。優步中國以350億美元的價格與滴滴合併
即使擁有8%的市場份額,優步也可以創造出一個非常有利可圖且可持續發展的業務。它之所以決定出售,可能是因為它認為自己的市場份額將繼續下滑。為了說明優步在中國將錯失的市場機遇,人們必須看看最近的數據。2014年,美國每1000人擁有797輛汽車,位列世界第三。中國的情況截然不同,每1000人擁有128輛汽車,在世界上排名第99位。中國擁有私人汽車的人數比美國少得多,因此對計程車和拼車公司來說,似乎都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許多新聞媒體分析了優步的失敗以及與滴滴出行的「合併」,但這些分析都沒有觸及問題的核心。例如,當一家美國公司在中國的地盤上輸給一家中國公司時,第一反應似乎總是是中國政府把自己的政策支持給了本土品牌,導致這家本土公司取得了一定的勝利。然而,這可能只是部分的答案。雖然中國政府之手確實在幫助本土企業方面發揮了作用,但發揮作用的強大力量很可能是私營部門面臨的挑戰,比如未能發展關係。
「關係」一詞代表的基本主題當調查中國企業的任何問題。《牛津詞典》將其定義為「促進商業和其他交易的社交網絡和有影響力的關係系統」。「這是中國商界的一個關鍵概念。滴滴出行與非常流行的社交媒體/生活應用微信有著與生俱來的關係。微信的母公司騰訊對滴滴出行有大筆投資。由於這種關係,滴滴出行通過在微信內推廣其服務,很容易融入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優步則沒有這種關係。
滴滴出行在普通中國人的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成為合作夥伴的另一個原因,不是強迫人們接受一種新習慣,而是成為現有習慣的技術延伸。在滴滴出行與微信的移動整合中,用戶可以通過贈送禮品卡的方式獲得數字紅包。紅包是一個裝滿現金的紅包,傳統意義上的紅包被這些公司演繹為另一種營銷方式。雖然有點老土,但像這樣簡單的東西讓產品看起來更像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入侵文化。
滴滴出行了解中國文化的另一個例子是,用戶可以為另一個用戶購買特定的打車軟體。沒有重大的技術成就。沒有華麗的設計,只是來利用一個人的潛意識,僅僅是支付別人乘車費用的能力。在中國,除了騎自行車的人之外,還有人付費乘車的情況要普遍得多,所以申請必須考慮到這一點。這就是讓一個特性成為已經存在的習慣的技術擴展而不是試圖強加一個新的習慣的含義。優步從未為中國開發過這種功能。它最接近這個功能的嘗試是非常美國式的優步禮品卡,這聽上去就沒有中國本土文化來的吸引人。
為了讓優步真正進入中國市場,它需要一種類似滴滴出行和微信的關係,以促進自身的發展。因為微信由於與滴滴出行的關係,所以與優步的競爭非常激烈,所以它可能不會接受優步進入其平臺。然而,優步本可以與微信的競爭對手WhatsApp合作,而不是獨自處理促銷事宜。由於優步未能做到這一點或類似的事情,它沒有發展關係,再加上它未能理解中國文化的某些方面,導致了它離開中國。所謂的美國大型企業在與中國本土文化的爭搶之中還是存在外來者的那些缺陷,在中國苦苦掙扎之後還是選擇了離開。大家對於優步離開中國有什麼看法呢?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文章為百家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