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個反科學謬見:相信科學事實,而不是一味訴諸權威

2021-02-08 讀芯術

全文共4431字,預計學習時長12分鐘

圖源:Reuters

人人有權發表意見,但沒有人有權歪曲事實,這句話無可辯駁,但我們卻經常不得不和那些拒絕接受科學事實的人爭論。在我們的文化中,許多知名、盛行的言論其實都是在顛覆反對事實,這也就是所謂另類事實的興起。因此,堅持真理很重要,不管這樣做有多不受歡迎。

無論認為地球是平的、人類從未在月球上著陸,還是認為澳大利亞並不存在,如果你接受這些荒謬的觀點,哪怕是供人娛樂消遣,也增添許多錯誤信息,使我們更難解決當今社會面臨的現實問題。人類取得的巨大成就來自於實事求是地評估困境並加以解決,但只有我們都從同樣的事實基礎出發時,這種情況才會實現。

上圖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信使號」探測器離開地球時觀察到的地球景象,清楚地顯示了地球的球形性質。而從地球表面的某個有利位置無法觀察到此現象,但這個結論我們數幾千年前便已得知。

問題源於我們如何看待自己。大多數人認為自己是普通人:會犯錯誤,會被誤導,並且不具備與專家的知識水平。然而,這種看法假設了個人形象(即自我認同)與我們對某個結論是否正確的興趣無關。

正如卡爾·薩根(Carl Sagan)的先見之言:「歷史上最悲哀的教訓之一:如果受騙的時間夠長,我們就會拒絕接受任何關於欺騙的證據。我們已經困在騙局中,不再有興趣去探知真相。承認受騙實在是太痛苦了,即使是對我們自己。一旦受騙,步步騙局。」

儘管我們不願承認這一點,但許多曾在大腦記憶庫中徘徊的想法其實早已被科學懷疑並排除。本文就為你介紹七個亟需解決的謬見。

用牙線從牙縫穿到牙齦線以下,可以清除牙刷無法觸及的牙菌斑、食物殘渣和細菌。但是將一些人納入「不使用牙線」的研究組中,對他們的口腔健康進行試驗是不道德的,因此目前尚未有針對使用牙線清潔牙齒的大規模、雙盲研究試驗。(蓋蒂圖片社)

1.如果某件事情沒有經過同行評議、雙盲研究,它就沒有得到有力的證實。

若想要量化微妙但有實質性的效果,那麼經過同行評審的雙盲研究則是黃金標準之一。但是,如果研究開始後,你發現一個實驗群體中的不良反應非常普遍,或者已知在一項擬議的研究中,群體可能會產生不良反應,那麼研究就無法繼續進行。進行危害他人的研究是不道德的,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這種情況。

由約瑟夫·李斯特(Joseph Lister)進行的在外科手術期間使用抗菌藥物的研究,在僅截肢了幾十名患者後中止:「使用抗菌藥物」組中,手術後患者死亡率僅有15%,而「不使用抗菌藥物」組中,患者死亡率卻達到50%左右。如果繼續「殺人」,那就太不道德了,而消毒程序在幾年後才被採用。

用牙線清潔牙齒的行為也因同樣的原因受到了嘲弄,如果隱瞞基本醫療服務是不道德的,研究將不會進行。

目前,反氟化物運動已遍及全球,但其背後的科學卻異常可疑,並且沒有嚴謹的科學研究作為支撐。上圖的特殊標誌意在敦促人們對全民公決投反對票,公投的目的是詢問肯尼邦克、肯尼邦克港和威爾斯水區所服務的七個城鎮的居民是否想繼續在緬因州的飲用水中添加氟化物。(GREGORY REC/ 《波特蘭新聞先驅報》/蓋蒂圖片社)

2.含氟飲用水對健康沒有任何益處,不安全,並且會導致人們攝入有毒化學物質。

儘管科學證據表明,與未加氟的飲用水相比,適量的氟化水能減少40%的蛀牙,但一些激進分子卻無端地擔心攝入氟會降低兒童的智商。當然,只有嚴重超標的水才會產生這些不良影響。

儘管如此,這些關於氟化物毒性的虛假論斷仍然被許多人深深相信。像氟化物行動網(Fluoride Action Network)這樣的激進主義團體成功地用文化而非科學的方式傳播了恐懼。

植物生物技術專家斯瓦潘·達塔(Dr. Swapan Datta)博士在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考察了一種轉基因「黃金大米」作物。這種轉基因大米可以治癒維生素A缺乏症,每年保護成千上萬的兒童免於失明。(David Greedy/蓋蒂圖片社)

3.有機和非轉基因作物比非有機或轉基因作物對人類更健康。

支持發展優化性、多樣性、可持續性的農業實踐理由有很多。在土壤耗竭、單一種植作物相關問題、以及果蔬微量營養素密度更低等問題方面,科學家已有出色的研究。從許多方面來說,農業科學正在進步,大規模的糧食生產在未來幾年將會經歷一場革命。

但這並不意味著轉基因生物在營養上不如非轉基因作物,這也不意味著經過認證的有機食品比非有機食品更有營養。事實上,科學研究不僅表明轉基因或非有機食品的營養密度並不比非轉基因或有機食品低,也表明許多營養不足問題可以通過改用某些轉基因作物來解決,如含有維生素A的黃金大米。

與流行的看法相反,轉基因生物每年可以挽救100多萬人的生命,並且能使約50萬兒童免於失明。

大氣層、雲層、水分、海陸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著地球平衡溫度的演變。尤其是平流層,它對於像極地渦旋這樣的現象非常重要,而像二氧化碳這樣的對流層溫室氣體則對全球變暖影響最大。(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史密森航空航天博物館)

4.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不一定是全球氣候變化的原因。

一個多世紀以來,世人普遍認為人類製造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與全球變暖緊密相關。第一個詳細的氣候模型已有50多年的歷史,其大規模預測至今仍然有效。二氧化碳濃度翻倍會導致全球大氣溫度上升約2°C(~ 3.6°F),而自工業革命開始以來,人類活動使二氧化碳濃度提高了50%多,觀察到的上升溫度與此說法一致。

然而,在這一問題的現實討論中,黨派偏見卻遠比任何關於科學知識或理解更具決定性。地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變暖,儘管氣候確實會自然變化,但如今的變化卻是人類活動的結果。不是太陽,不是火山,也不是任何自然原因的共同作用。這是科學事實,就像吸菸有害健康一樣,我們不能把它政治化。

這張圖顯示了各州(允許非醫療疫苗豁免)按縣劃分選擇退出疫苗接種率的分類細目。當選擇退出率升至5%以上,爆發疫情的可能性就會劇增。美國最近的麻疹爆發可以完全歸因於許多地區的未接種率超過了5%的臨界值。(J. K. OLIVE, P. J. HOTEZ, A. DAMANIA, M. S. NOLAN (2018) PLOS MEDICINE)

5.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推薦的疫苗方案,不安全、無效,並且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世界衛生組織和疾病控制中心等眾多組織將疫苗接種評為20世紀最偉大的公共衛生成就。曾經肆虐的疾病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並使很多人遭受到永久傷害,如今,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小兒麻痺症、水痘、百日咳、白喉和許多其他疾病已幾乎完全消失。

大量接種疫苗有助於保護年輕人、免疫缺陷者和未從疫苗中獲得免疫力的人。如果人群中不存在某種疾病,則該疾病無法傳播給其他弱勢群體。當然,大部分人出於非醫療原因而拒絕接種疫苗的地區除外。

儘管有壓倒性的科學證據表明疫苗安全有效,不會導致自閉症,而且疫苗批准過程十分公開透明,仍有許多人擔心疫苗潛在的副作用。與此同時,可預防的疾病又死灰復燃,近一半的美國人對接種新型冠狀病毒疫苗持抵制態度。

首座符合手機和網際網路5G新標準的布蘭登伯格(Brandenburger)發射塔矗立在Oranienburger Stra的邊緣。迄今為止,沃達豐(Vodaphone)共安裝了80根桅杆,所有桅杆都足夠高,因此沒有人能夠靠近,不會受到危險輻射。但就在幾個月前,類似的高塔在一場反對5G的狂潮中被摧毀。(SOEREN STACHE/蓋蒂圖片社)

6.5G輻射對人體有害,會對健康造成無數負面影響。

儘管科學非常強大,不支持任何導致癌症、腦瘤、細胞應激、自由基、遺傳損傷、記憶或生殖變化或神經紊亂的無端依據,但是「對未知的恐懼」卻再次引發了公開討論。被WHO歸類為「可能致癌」的射頻(RF)輻射(其中5G就是一個例子)與喝咖啡、用百裡香調味或手握一枚美國鎳幣的風險水平相當。

其特徵一目了然:

· 該輻射為非電離輻射。

· 受到最大輻射的射頻工人中,沒有出現任何不良反應。

· 自手機問世以來,腦瘤的發病率沒有增加。

· 沒有任何類型的健康問題與5G或一般射頻輻射有顯著的關聯。

然而,一些陰謀論科學家一直在煽動公眾對這項技術和相關技術的恐懼,很多人深信不疑。科學沒有證明5G會帶來任何危險,任何鼓吹恐懼的行為都不會改變這個結論。

美國每日新增冠狀病毒病例數,以及7天平均值。目前,美國每天約有20萬新增感染病例,創歷史新高。美國各地許多醫院已經達到最高負荷,未來幾周將有上千死亡病例。(世界實時數據統計網/冠狀病毒統計)

7.新型冠狀病毒及其引發的新冠肺炎和流感的嚴重程度一樣。

這可能是本文最悲哀的一項。我們目前正陷入一場全球性的流行病中,其中:

· 感染病例超過6800萬人(美國居民超過1500萬)。

· 死亡病例超過150萬人(美國將近30萬人)。

· 長期遭受呼吸、腎臟、心血管、消化和性機能障礙的人數達到數百萬。

人們都知道許多人已經被感染,知道有人因此而死,甚至知道有些人感染肺炎後,生活會截然不同。然而,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意識形態的驅使,許多人仍然堅持認為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只是「流感」。如果這只是「流感」,那將是100多年來最嚴重的流感。最糟糕的是,疫情並沒有放緩的跡象。

在這個特殊的例子中,否認科學的後果是感染、患病和死亡,而這些後果本可以通過優化行為來完全預防。

上圖是美國每天因新型冠狀病毒而記錄的死亡人數,標識7天移動平均線以平滑每周變化趨勢。如圖所示,新型冠狀病毒目前導致的死亡率在美國處於歷史最高水平,因為人類行為從未導致初始死亡率可降至忽略不計的水平。(世界實時數據統計網/冠狀病毒統計)

否認科學最令人沮喪的一點是——這原本完全可以避免。如果我們問的是「科學是怎麼說的?」這樣的問題,而不是「我認可的人是怎麼說的?」,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我們都知道地球是圓的,人類曾在月球上走過,澳大利亞是存在的;我們知道含氟飲用水有益無害,已確定有機和非轉基因作物並不比非有機或轉基因作物更健康,明確了排放溫室氣體確實會推動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疫苗接種是一種安全、有效和成功的公共衛生幹預措施,5G對人體是安全的,不會對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我們知道新型冠狀病毒與流感病毒截然不同,而且比流感病毒更厲害。成千上萬的生命依賴於我們未來幾天和幾周內的行動。正如卡爾·薩根(Carl Sagan)所言,如果不這樣做就是向「騙局」繳械投降。

留言點讚關注

我們一起分享AI學習與發展的乾貨

如轉載,請後臺留言,遵守轉載規範

相關焦點

  • 金吾倫:非科學、反科學和偽科學之辯(圖)
    非科學、反科學和偽科學  《冷看》提到方舟子關於「偽科學」定義有:  定義1:「被說成是科學的非科學」;  定義2:偽科學是從根本上反對現代科學的體系、方法和思想。  這裡可以看出方舟子模糊了或混淆了「偽科學」與「非科學」(定義1)和「反科學」(定義2)的界限。我們有必要先將這三個概念作一簡要說明。
  • 傳統邏輯的謬誤——訴諸權威
    01 何為訴諸權威?任何一個人,只要是借軍事暴力而攫奪了政權,他不僅立刻變成政治權威和軍事權威,而且立刻變成哲學權威、科學權威、文學權威……從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和心理因素觀察,權威崇拜在實際上無可避免。無論是個人還是人類,總不能一下子就成熟,難免要經過初民心理(primitive psychology)的階段。
  • 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
    在分析比較前後兩個時段評論內容的基礎上,得出疫情期間《人民日報》輿論引導呈現出「在理性權威中訴諸感性表達」的特徵,並從選題、立意和論證三個角度進行了分析。最後提出,在重大突發事件主流輿論的傳播中,官方媒體應重視情感話語表達,在與有關政策同頻共振的前提下,尋求與社會化媒體的互動合作,更好地實現對輿論的有效引導。
  • 第K11期:審辯「訴諸權威謬誤」——兼談審辯式思維與分析性推理的不同
    洛克使用的「訴諸權威」概念是argumentum ad verecundiam,在商務印書館1983年出版的洛克《人類理解論》中,該書譯者關文運先生將此概念譯為「剽竊名言」。(見該書第685頁) 洛克曾經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在辯論中引證權威是「以勢壓人」而不是「以理服人」。洛克說,引證權威並不能帶來新的知識。
  • 解讀美國的「反智主義」:為什麼有人不相信科學?
    這背後最令人痛心的疑問也許是——人們為什麼要相信科學呢?也許沒有人能夠比哈佛大學地質學和科學史學家Naomi Oreskes更適合回答這些問題了。2010年,她和Erik M. Conway合作出版了Merchants of Doubt(懷疑的商人)一書,向讀者介紹了一小撮科學家與工業巨頭和政治右翼合作煽動了人們對酸雨和全球變暖等「令人不安的事實」的懷疑。
  • 福奇:全家收到死亡威脅 美國存在反科學情緒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快報《參考消息》7日刊登美國《國會山》日報網站文章《福奇說,家人在疫情期間面臨威脅和騷擾》。福奇還認為美國有一定程度的「反科學」情緒。這種情緒使得讓人們通過戴口罩等措施來減緩新冠疫情的傳播變得很困難。他說:「這個國家有一定程度的反科學情緒。我認為這不僅與科學有關,這幾乎與權威和對權威的不信任有關。」
  • 時至今日,依然有人錯誤相信著的7個所謂的事實
    但如果你真正願意花時間去了解,就一定可以發現有不少你曾經一直相信的事實都遠非事實,甚至於真相可能是恰恰相反的。通過本文,小編要為你介紹,時至今日,依然有人錯誤相信著的7個所謂的事實。1、被水母蜇咬後,用尿液衝洗想像一下,在美好的一天,人們在海灘玩耍,有一個人突然大叫,原來他被水母蜇咬了。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聽聞過,通過在傷口上撒尿能夠帶來幫助。
  • 科學網—如何維護科學權威
    也就是說,科學是第三種權威。到了17世紀末,歐洲各國政府終於逐漸承認了科學的權威,開始資助學術機構、研習班和科學家。21世紀的今天,科學權威再度受到挑戰。某些政界領袖信心滿滿地拒斥科學主張。 羅伯特P.克裡斯教授花了五年時間探究與思考:為什麼科學權威的地位會出現這樣的反覆?我們該怎麼辦?
  • 1998年考研英語閱讀第三篇—本文是批評濫貼「反科學」標籤的文章
    科學的捍衛者們也在一些會議上表示了他們的擔憂。比如,1995年在紐約舉行的"遠離科學和理性"會議,以及去年6月在布法羅附近召開的"(偽)資訊時代的科學"會議。Anti-science clearly means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 「抽象的危險」不是科學問題
    幾位有名的轉基因學者在網絡上被辱罵成賣國賊,除了沒施加暴力,強烈反科學的暴戾作風,令人意識到「文革」的社會根源其實並未遠離我們。不久前「基因農業網」(http://www.agrogene.cn/index.shtml)面世了,雖然姍姍來遲,但卻擲地有聲,標誌著轉基因爭論的一個重要分水嶺。
  • 人們站在道德制高點,更願意相信弱勢群體的信息,而不是事實本身
    群眾的眼光不是雪亮的,群眾的眼光是盲目的。整個小鎮都被女孩兒克拉兒的「表演」所迷惑,形成回聲室效應,那些意見相近的聲音不斷重複,並以誇張或其他扭曲形式重複,令處於相對封閉環境中的人認為這些扭曲的故事就是事實的全部。
  • 「疫」亂美國:近12萬人喪生,美國能否承受漠視科學之痛?
    中新網6月22日電 題:「疫」亂美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作者:李弘宇 何路曼「不幸的是,美國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部分人因為某些原因,存在反科學的傾向……他們不相信科學,不相信權威。」對於美國長期位列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的原因,美國頂級傳染病學家安東尼·福奇指出,該國存在「反科學偏見」現象。
  • 科學、哲學、宗教與中醫(1)
    相信科學,是我們這一代人對自己的世界觀及其形成最普遍的一種解讀方式。       事實上,很多相信科學的人,其實並不懂什麼是科學,日常生活中打著科學的旗號反科學的大有人在。  什麼是科學?至今沒有人能夠給科學一個讓所有人都能信服的定義或答案。
  • 一個人不講道理的7種表現(深度醒腦)
    殷海光歸類為七種——7個生活中普通人很容易犯的錯誤第一種,叫「訴諸群眾」。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多數乃真理的標準」,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太多了,好比伽利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當時教廷的人就說,我們所有人以及我們以前的所有人都相信太陽繞地球轉,所以伽利略的學說肯定是錯的。
  • 我們為什麼相信科學?
    一、 我們為什麼相信科學? 很多人現在也沒有搞清楚,我們到底相信的是科學(結論),還是相信的科學方法。 實際上我們首先相信的是科學方法,用科學的方法得出的「科學結論」才可靠,才值得信任。因此,我們相信科學,本質上是相信科學結論背後的科學方法。 為什麼我們相信科學方法呢?因為通過科學的方法,我們就可以得出因果關係,就這麼簡單!如果不能得出因果關係,這種研究方法就有問題,結論就不可靠的。 因此,能得出因果關係,就是科學研究的核心問題。 那麼,怎樣才能得出因果關係呢?
  • 殷海光:一個人不講道理的7種表現【鞭辟入裡】
    第一種,叫「訴諸群眾」。也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多數乃真理的標準」,這種情況在歷史上太多了。好比伽利略支持哥白尼的日心說,當時教廷的人就說,我們所有人以及我們以前的所有人都相信太陽繞地球轉,所以伽利略的學說肯定是錯的。
  • 鏡子語錄006|什麼是學術權威,什麼是知識分子的公共性
    憑靠學問而成為權威,往往被稱為學術權威。或許因為學問或學術自身在社會中頗受尊崇,學術權威便很容易轉化為某種道德權威,甚至有時還會轉化為某種政治權威(從而產生遠超於普通選民或政治參與者的影響)。事實上,學術權威背後存在著龐大的社會信任機制以及相關的價值信念,因而學術權威不能濫用自己的權威,而需要更多的自律與自製,並提供更多的準確的或睿智的判斷。
  • 美媒文章批川普漠視科學 將政治直覺置於事實之上
    文章認為,對科學建議的漠視已經成為川普政府的主要特徵之一,而這一點已經成為影響美國在世界舞臺上地位的因素。文章摘編如下:川普把自己的政治直覺置於事實之上文章稱,在美國面對幾代人以來最嚴重的公共衛生災難,需要領導人調動美國科學機構全力以赴時,美國卻被這樣一位總統領導著:他的政府在制定政策時,輕視科學家的結論;他本人對專業知識心存懷疑,常把自己的政治直覺置於事實之上
  • 床墊一味追求厚度 選席夢思的5個誤區
    席夢思床墊的製作工藝是非常複雜的,它並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將幾個彈簧綁在一起就可以當床的概念。要製造出一張美觀、大方、舒適、安全的床墊單靠形式上的拼湊並不能符合人體工程學、力學、人體睡眠科學等現代權威理論的要求。
  • 你聽過哪些反科學的「矯情語錄」?網友都是反矯情達人,哈哈哈哈
    大家平時應該看到過看起來有些矯情,仔細一想卻毫無科學道理的文字,可笑的是這些文字在網上的流傳度還很廣,小的時候不懂,現在一看簡直尷尬到爆炸,今日話題:你聽過哪些反科學的「矯情語錄」?理智網友們的反駁太給力了,哈哈哈哈天沒有太陽也會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