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吾倫:非科學、反科學和偽科學之辯(圖)

2020-12-12 搜狐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科技哲學專家金吾倫。(圖片來源:人民網)

  作者:金吾倫

  《科學時報》於2007年1月8日發表了王中宇先生的一篇大作,題為《冷看「偽科學」之爭》(以下簡稱《冷看》)。這篇文章非常大氣,也極有力度,引發許多令人思考的重要問題,但也還有一些值得進一步討論的問題。這裡我將就文中提到的幾個觀點談些意見,以就教於王先生與讀者諸君。  

非科學、反科學和偽科學

  《冷看》提到方舟子關於「偽科學」定義有:

  定義1:「被說成是科學的非科學」;

  定義2:偽科學是從根本上反對現代科學的體系、方法和思想。

  這裡可以看出方舟子模糊了或混淆了「偽科學」與「非科學」(定義1)和「反科學」(定義2)的界限。我們有必要先將這三個概念作一簡要說明。

  「非科學」(黑體為本文作者所加,下同),即「不是科學」。「不是科學」的東西其實很多,我們可以把它粗略地分為三類:一類是宗教、迷信、佔星術等,它們不是科學;第二類如哲學、技藝等,它們雖然是知識但不屬於科學知識,所以也是非科學;第三類是前科學,包括神話、科幻作品,等等。非科學的範圍相當廣泛,而且有的非科學並不一定比科學低下,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例如哲學、技藝等等。

  「反科學」雖然屬於非科學,但它與前述的非科學不同。有些非科學與科學可以和平相處,可以情同手足,可以相互促進,但反科學則是與科學不相容的。例如,美國有部分州通過法律規定,在教科書中要用神創論代替達爾文的進化論。這在我們看來,是反科學的。但在有些美國人那裡,也並非全然如此,原因更多的是由於他們的信仰所致。他們可能認為這意味著是一種信仰反對另一種信仰。另外,還有的是對科學的批判,批判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科學,而是為了發展科學、推進科學的變革,在某種意義上也含有「反」的意思。由於該問題的重要性,我們將在下面專作討論。

  「偽科學」既非一般的非科學,也非人們通常所說的反科學。「非科學」的英文是non-science,「反科學」的英文是anti-science,而偽科學則是pseudo-science。這裡的pseudo在中文裡的意思就是假的、偽的。偽科學的類型或形式也是五花八門。北京大學副教授劉華傑將其分成三類:

  1.「江湖型」偽科學;

  2.「學院型」偽科學;

  3.「權勢沙龍型」偽科學。

  劉華傑還告訴我們如何識別偽科學的常識性方法(其實在識別方法中就包含了有關偽科學的含義)有:

  (1)看它所聲稱的功能。科學是絕對有限、有條件的,科學有其無能為力之處,而偽科學常說神功無限,無所不能。

  (2)看它與整個現有科學體系內核的兼容性。科學體系的內核已為無數次實驗所檢驗,即使未來科學有重大進步,也必然將此內核作為特例包含在內,因而科學是向下兼容的。而偽科學常別出心裁、自立門戶,與科學大廈的邏輯、概念體系根本不相容。

  (3)可重複性和可檢驗性。一項驚人的主張或實驗結果要在科學上確立,必須是可檢驗、可重複的。科學的見解原則上應當是「可證偽的」,即可錯的。作者應當有勇氣聲明在什麼樣的事實面前主動放棄自己的假說,而不是無窮後退。偽科學常聲稱其見解放之四海而皆準,其實驗結果獨一無二,原則上不可重複。偽科學是「常有理」,以不變應萬變,無論你給出多少反例,它總能找到理由固執己見。

  (4)要看它與神靈世界是什麼關係。偽科學主張「心誠則靈」,這是它的萬能法寶。科學不相信神靈,科學上實驗結果的正確與否與個人是否相信它無關。當然,還能列舉出其他許多識別方法,在實踐中最好採取綜合判斷。(劉華傑,「三思文庫·科學爭鳴系列」總序,此處引自〈美〉傑拉耳德·霍耳頓著,範岱年、陳養惠譯,《科學與反科學》,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3頁。)

  我認為,偽科學最根本的特徵是處心積慮、想方設法力圖逃避對它的觀點、命題陳述進行科學的批判。偽科學主張通常都是理論上不能批判、事實上無法檢驗。舉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不久前,在電視節目中,有記者問一位反偽科學人士「什麼是科學主義」?(因為這位人士多次宣布自己是科學主義者,堅持科學主義是正確的。)他不加思索地回答:「馬克思主義!」你想知道什麼是偽科學態度?那麼,我告訴你,這就是偽科學態度。因為人家問的是科學主義,他竟搬出馬克思主義來了。其實,馬克思主義不能歸結為科學主義,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這位人士是想用這種辦法來逃避科學對他觀點的質疑,用政治來掩蓋學術問題的討論,力圖用馬克思主義做保護傘以抵擋人們對他的批判。這使我們想起了偉大的愛因斯坦。愛因斯坦對他自己的理論始終具有高度的批判精神,這不僅表現在他試圖發現並指出理論中的局限性,而且也表現在他對自己所提出的每一個理論,都試圖找出在什麼條件下可以把這一理論看作已被實驗所駁倒。這就是說,他試圖從每個理論推導出可受未來實驗檢驗的預測,他把這些實驗看作是對其自己理論的判決,如果他的預測被駁倒,他就放棄他所提出的理論。當愛因斯坦的老對手D.C.米勒宣布他擁有反對狹義相對論的無可否認的實驗證據時,愛因斯坦立即聲明:如果證明確實有根據,他將放棄他的相對論。愛因斯坦的態度是真正的科學態度。愛因斯坦的態度多麼值得我們學習啊!  

關於「反對現代科學的體系、方法和思想」

  從王文的引述中我們得知,方舟子把「偽科學」定義為「反對現代科學的體系、方法和思想」。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方舟子對這個問題並沒有作過深入的思考。首先是,你所謂的「現代科學的體系、方法和思想」究竟是什麼,是牛頓力學體系還是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體系,抑或是以複雜性科學為標誌的新科學體系?第二,方法和思想所指的是什麼?例如,如果有人批判(也可叫反對)拉普拉斯由牛頓力學體系引出的機械決定論,或者批判把世界看成像一部機器那樣的機械論思維方式,或者有人用非定域性批評愛因斯坦的定域性假定,請問這是不是算作反對現代科學的體系、方法和思想呢?例如有人對歸納方法進行批判,方舟子是否認為這就是偽科學呢?

  我們認為,只要有合理的根據和正確可靠的觀測事實,批判、懷疑,甚至反對原有科學中的任何結論、方法、思想,都是可以的,都是科學的態度和行為,無可非議。應該看到,這是科學發展的基本動力之一。因為科學的態度就是批判、質疑和討論的態度,科學既非萬能,也非一成不變,它要在不斷的懷疑、批判和與新事實的發現相連接的再創造過程中前進。這是科學的態度,如何又成偽科學了呢?

  更進一步說,現代科學體系以及它的方法、思想基本上都是西方科學家創造的。人們已經深深地感覺到,中國人對科學的貢獻太少了,中國的自主創新戰略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提出的。自主創新中包含有根本性創新的內容,當然包含著對現代科學體系、方法和思想的創新。創新就意味著否定舊有的、創立新的。請問這與反對有什麼本質的區別?我們是要永遠跟隨著西方的科學體系走下去,還是要有新科學體系的創新?我們面臨著新的抉擇!這個問題太大了,我們不要輕易地作出(肯定的或反對的)判斷。讓我們仔細想一想,再想一想。  

關於庫恩的範式與科學共同體

  《冷看》最讓人惴惴不安的是,王中宇先生有關庫恩的範式與科學共同體的論述。他在文中說:「研究科學史的庫恩發現:學術共同體,即處於權威地位的科學家集團,本質上是一個利益集團。一個革命性的劃時代的新範式,要想獲得這個集團的承認,首先取決於它是否符合該集團的利益,而與新範式是否正確、是否更有價值、是否比舊範式更接近真理無關。」

  我不知道王先生關於範式和科學共同體的概念是從哪裡得到的。但他的這種概括是非常不確切的,我甚至認為是非常武斷的。儘管,庫恩的範式概念有許多不明確之處,但其基本含義應該說還是清楚的。他在《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的序中,一開始就說到範式。他說「我所謂的『範式』(digm)通常是指那些公認的科學成就,它們在一段時間裡為實踐共同體提供典型的問題與解答」。在這裡,範式是科學成就的結晶,而根本不是任何利益集團的利益所在。在他所作該書1969年日本版的後記中(在金吾倫、胡新和譯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中是第十四章),庫恩列出專節論述範式和科學共同體。他在那裡說,科學共同體就是那些科學知識的生產者和確認者的單位,而範式則是這種團體承諾的集合。其中範式有四項重要內容,第一項是「符號概括」,例如,牛頓定律是f=ma,焦耳—楞次定律是H=RI2。這是範式的精髓之所在,是其主要內容,而絕非所謂的「集團利益」。

  雖然庫恩把社會因素引入科學,也不認為後繼範式比其前任更接近真理,但絕沒有像王先生所說的那樣,範式和科學共同體只是利益集團鬥爭的工具。庫恩是把範式當做科學共同體進行科學研究的工具(這正是《冷看》所引的科學史學者劉鈍文中所指的工具,而不是王中宇意義上的工具),而範式的更換則是科學革命的標誌。

  這裡,我們還必須指出,科學共同體的任務和目標也不是如王中宇所說的「是分配資源」,主要還是探索活動,建立並發展範式。資源是科學共同體進行研究的條件,而不是研究的目標。當然,這裡還涉及到王先生所談論的「資源」概念的含義。我們這裡不再進一步討論了。

  總之,我們絕對不可以為了給自己的主張找根據而曲解別人的意思。我這樣說也許言重了,但我的確有這樣的感覺。  

開放的心態,寬容的氛圍

  我非常贊同王中宇先生在「漫漫求知路」一節中所提出的以開放的心態來對待我們所面臨的各種學術問題。一種新觀點、新思想乃至新理論都要通過觀察實驗進行檢驗。「合理的做法,首先是檢驗他的實驗結果是否可信,如果實驗結果可信,還應檢驗現有的理論能否解釋其實驗結果,如果無法解釋」,那就可能出現庫恩所說的「反常現象」,反常現象的不斷積累,有可能導致科學革命的到來。

  開放的心態還能促使不同學術觀點的溝通和交流,對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視角去理解,從而看到單一學科的專家所看不到的地方,至少能增進對該問題的理解。

  開放的心態就是要正確對待研究中可能發生的錯誤,錯誤是難免的。有了錯誤,就要改正。更要正確對待別人所犯的錯誤。波普爾就認為,科學是在證偽(即證明提出的假設是錯誤的)過程中發展的。也有人提出,科學是在不斷地糾錯中前進的,許多時候是在學術交流和學術爭論中取得進展的。這種時候就需要寬容的氛圍。

  開放的心態能給自己帶來寬廣的自由思想空間,充分擴展自己的知識範圍和知識內容,在充分掌握已有知識和對未來有深刻認識的基礎上,提出科學的新構想,創立新的研究框架和研究新路線,作出新發現,攀登新高峰。這是我們大家期望於中國科學家的。

相關焦點

  • 科學昌明的時代,偽科學也猖獗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於2019年10月31日《南方周末》) 偽科學是一劑猛藥,看起來又快又好,即使原理聽不懂,但結論總是簡單明了,完事掏錢就能解決問題,實在太誘人。
  • 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原標題: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   我們首先要說清楚科學是什麼,特別是科學有三個要素,然後馬上就會明白科學和宗教、偽科學的區別了。   宗教和偽科學也都聲稱掌握或者揭示了規律,但是由於並不符合科學的另外兩個要素,所以和科學有明顯的區別。   科學的第二個要素是科學的精神,包括三個內容:質疑、獨立、唯一。   「質疑」其實是最基本的科學精神,也就是對於以前的結果、結論,甚至廣泛得到證實和接受的理論體系都需要以懷疑的眼光進行審視。但是「質疑」並不完全等同於「懷疑」,更不是全面否定。
  • 春分豎雞蛋是科學嗎?這裡面有科學和「偽科學」!
    而在非春分季節豎蛋的成功率也不低。所以上面的科學論證實際就是一個牽強的「偽科學」。有些人還說晃一下雞蛋,這個還是有一種科學道理的。有人還說先用橡皮泥把雞蛋固定住,找到固定點,再撤走橡皮泥這就是「明目張胆」作弊了。據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所說,豎雞蛋和時間沒有關係,只與力學有關。
  • 哲學、神學、科學和偽科學
    很多地方都在消耗水,但雨水和河流又會向我們源源不斷地提供新的水,仿佛水是不竭的。想到這裡,泰勒斯一下子生出了一個念頭:「萬物產生於水,又復歸於水。」意思是「世界的萬物都是由水構成的,當事物毀滅時,它們又會變成水。水通過凝結,又會再次形成實在之物。」
  • 育兒要科學 不要偽科學
    然而,一些網絡育兒自媒體炮製各類標題,吸引眼球、獲取流量,所傳播內容的專業性和權威性都無法保證,導致育兒偽科學泛濫。(據12月21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  如今,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優生優育成為更多家庭的追求。越來越多人不滿足於從上一輩人那裡接受傳統的育兒方法,而更希望掌握科學化、專業化的育兒方法,「給予孩子最好的」,因此催生、催熱育兒自媒體市場。
  • 科學與偽科學、民科之爭:中國不缺言論自由,缺的是新的科學啟蒙
    為了讓國人擺脫愚昧與無知,中國的科學先賢們一代一代傳承,艱苦卓絕的奮鬥,不遺餘力地為中國的進步獻身於中國的科學啟蒙運動,以圖早日實現中國人的強國之夢,在世界上不再受人欺凌。在如今的網絡上,不時可以看到科學與偽科學、與「民科」之間的爭論。偽科學自不必多解釋,大家都能甄別,而「民科」的泛濫成災卻更值得警惕。「民科」這個詞本意是指民間科學愛好者,本來不含褒貶之意,而科學更無「民間」與「官方」之別。
  • 神秘學和玄學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
    宗教是不是偽科學?偽科學的定義是什麼!偽科學(pseudoscience)是已經被實踐(包括科學實驗)證偽、但仍然當做科學予以宣傳推廣的理論假說或假設。在人類科學發展過程中,理論假說或假設往往是科學發現的拐杖。
  • 科學與偽科學區別在哪裡,有哪些特徵?
    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學日新月異的年代,但許多人卻分不清科學和偽科學。所謂「偽科學pseudoscience」指的是「看似科學,實則缺乏足夠支撐證據與可信度的主張」。有人稱之為「垃圾科學junk science」或「巫毒科學voodoo science」。
  • 嬰兒趴睡死亡,偽科學禍害了多少中國爸媽
    為父母們提供科學的育兒知識,應該是全社會的責任。擦亮眼睛,有效學習科學知識,也是父母們的責任。 「知道」(nz_zhidao)跟你談談 ,一場無知導致的悲劇。 這幾天,一個讓人痛心的消息在育兒圈傳播。
  • 「手淫者貧賤一生」,是假託科學的性恐嚇
    日前有網友反映:在河南省鞏義市夾津口鎮之樸中學操場一側的「重塑青少年青春」主題宣傳欄內,宣傳的內容包括「貞潔女子的後代更聰明」「婚前性行為的危害」等,其中也不乏「手淫者貧賤一生」「『下流』就是腦脊髓往下流」這類說法。(7月28日 澎湃新聞)按說,對中學生予以正確的思想品德教育,甚至於兩性知識的教育與引導,本無可厚非。
  • 我們為什麼相信偽科學?
    可問題在於,很多科學問題都是沒有結論的,而且其特殊的複雜性往往無法簡化為一個近似的結論。對於偽科學者來說,一個結論的重要性顯然也大於分析過程和論證數據的收集。可證偽的意思是「允許被證偽」,然而,文中的偽科學信仰者所秉持的信念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其對他/她有用——對於有用的事物,往往是無法駁斥和證偽的。
  • 偽科學,長啥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短期瀏覽了家人朋友「饋贈」的大量癌症偽科學文章,三觀盡毀,最終總結出了偽科學文章的「六大特點」,可以讓大家即使看不懂文章內容,也能輕鬆識別絕大多數偽科學文章。這個類似當年俞敏洪和新東方教大家如何在讀不懂英文的情況下正確作答英語閱讀題。多國人迷信「外國醫生」和「老醫生」,偽科學文最了解大家,乾脆直接送給大家一個套餐:「外國老醫生」!
  • 「民科」都是偽科學?關鍵看是否具備科學精神—新聞—科學網
    那麼,「民科」是偽科學還是被低估?該不該受到尊重?     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聯合創始人Kip Thorne在介紹合併的黑洞。當時,僅有初中學歷的下崗工人郭英森參加《非你莫屬》,介紹自己的新科學,並提到了引力波。   郭英森說道:「我發明了幾個新理論,這些東西合集到一塊,就會產生新的科學,這些新科學會帶來什麼新的技術呢,未來的各種車輛都不用有車輪……」他認為,現有科學是在「慣性系加粒子實體」,在這個運動範圍之內,物體運動的速度極小極小於光速,它的物理學叫正物理學。
  • 「疫」亂美國:近12萬人喪生,美國能否承受漠視科學之痛?
    中新網6月22日電 題:「疫」亂美國:生命不能承受之「輕」作者:李弘宇 何路曼「不幸的是,美國所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部分人因為某些原因,存在反科學的傾向……他們不相信科學,不相信權威。」對於美國長期位列全球疫情最嚴重地區的原因,美國頂級傳染病學家安東尼·福奇指出,該國存在「反科學偏見」現象。
  • 洋媒吐氣:老科學家川普和老牌科學強國美利堅
    有一群科學家搞了個組織叫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發愁的科學家聯合會」,專門統計歷屆政府不利於科學甚至反科學的政策,小布希很多反科學言論被他們記在小本本上懷恨至今,至於哪個大魔王比小布希還反科學,你猜?當然,這口鍋不能光讓政府來背,更大範圍內它反映出人們對專業知識的不信任和不尊重。
  • 「科學是程序正義而非結果正義」(圖)
    上周末,曹天元做客上海圖書館,在上圖講座開辦35周年和《東方早報·上海書評》創刊5周年之際,探討「中國科普的理想與現實」。  科普寫作:  科普界缺少突破性作品  2003年,網絡論壇方成氣候,一批最早使用網際網路的網絡青年自發聚集在各個論壇上發帖灌水。
  • 1998年考研英語閱讀第三篇—本文是批評濫貼「反科學」標籤的文章
    以前,科學界如此之強大以至於可以對批評者置之不理--但現在不同了。科學的捍衛者們也在一些會議上表示了他們的擔憂。比如,1995年在紐約舉行的"遠離科學和理性"會議,以及去年6月在布法羅附近召開的"(偽)資訊時代的科學"會議。Anti-science clearly means different things to different people.
  • 心理學到底是不是一門「偽科學」?
    雖然心理學在實驗階段就面臨著許多問題,結論也未必具有唯一性,但不能說心理學與「偽科學」等同。心理學因為其特殊性,並未把自身定義為「科學」,所以並不被「科學」名詞解釋下的條條框框禁錮,沒有「偽裝」成「科學」的分支。
  • 吸引力法則:極具吸引力的偽科學和騙局
    而偽科學往往打打著科學的金字招牌,對荒謬的神論進行大肆宣傳炒作,與實事求是、尊重事實的科學背道而馳,反而把自己標榜為「科學」,吹得無所不能。有一天,我的QQ好友裡突然多了一個27歲女子,她一張口就積極向我推銷所謂的「吸引力法則」。我點開了她的日誌一看,滿是和「吸引力法則」相關的東西。
  • 古今之辯與中西之辯
    「古今之辯」,從秦始皇以來,已延續2000多年。近代又伴隨著「中西之辯」走過了艱辛的理論道路和學術歷程。由於價值觀念上的極端化偏向,或偏向頌古諷今一極,或偏向是今非古一極,結果人為地製造了一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衝突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