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的危險」不是科學問題

2020-12-17 網易新聞

徐 綽

近幾年來轉基因作物安全議題不斷出現於各媒體。除了被大肆撻伐之外,轉基因作物還被妖魔化,被看成帝國主義陷害中國的陰謀,一旦推廣將造成亡國滅種的災難。幾位有名的轉基因學者在網絡上被辱罵成賣國賊,除了沒施加暴力,強烈反科學的暴戾作風,令人意識到「文革」的社會根源其實並未遠離我們。

不久前「基因農業網」(http://www.agrogene.cn/index.shtml)面世了,雖然姍姍來遲,但卻擲地有聲,標誌著轉基因爭論的一個重要分水嶺。讀者不須具備外語閱讀能力,就能從這個網站裡看到合理的科學論述,得到確實的訊息與知識,還可以直接去信詢問關心的問題。然而,多種錯誤的轉基因認知未得及時糾正,多年來以訛傳訛、眾口鑠金,已經在許多人思想中形成了牢固的觀念,很難一夕之間改變。除了持續不懈的努力,還需假以時日,才能逐漸把社會認知導入正軌,激發有志青年加入轉基因產業,早日超越國際水平,把它投入到現代化的生態農業裡。

轉基因作物的食用安全是一個科學問題,已經過多方面嚴格檢驗,從來就不存在安全問題。

轉基因作物安不安全是頭等大事,科學界對此類研究是否能被接受有公定的標準。首先它必須發表在通過專業同行評審(peer-reviewed)的學術期刊上;發表之後,結論還須得到更廣的同業界認同及不同實驗室的獨立驗證。自從轉基因作物問世以來,已有數百篇來自各國各界的安全試驗論文,證明其安全性與母本非轉基因作物「實質等同」(substantially equivalent)。至目前為止,反轉基因的論據,大都來自一些道聽途說,無從追究來源的錯解、誤解或恐懼,以及一些根本通不過專家評審、無法正式發表的實驗結果。雖然十多年來也曾有零星幾篇轉基因作物不安全的報告發表在學術期刊上,但進一步分析之後,很快就發現了嚴重的實驗材料、實驗設計、統計方法等缺陷,因此這些結論都已徹底被科學界推翻了。反轉基因者卻仍然緊抓住第一篇報告不放,作為反對的科學根據,完全無視其後續發展。

持極端陰謀論的人說,這類科學期刊全都被發達國家壟斷了,任何不利於轉基因的論文都被完全封殺。這說法出自對科學界運作以及發達國家社會狀況的嚴重不了解。適合刊登轉基因研究的科學期刊很多,轉基因公司有可能影響一兩個期刊的某幾個編輯,但絕不可能控制所有期刊的每一個編輯。何況,若某一轉基因作物有毒是真實的話,測試它的許多不同研究團隊遲早都會發現同樣的事實,會寫出類似的報告,眾多的研究報告是不可能被所有的科學期刊一概封殺的。各種安全測試都由多人的科學團隊來執行,參與作業的人數眾多,知道實驗結果的人也很多,「有毒的真相」絕不可能長期矇騙所有的人。另外,許多國家都設有保護告密者(whistle blower)的法律,任何行業若有不公平或不軌的行為,知情者都可以揭發,並提出法律控訴。近幾年裡,美國有幾家製藥公司的不軌行為被內部人員告發,被政府定罪罰了巨款。依法律規定,罰款裡的一部分須撥給告密者,其數目動輒高達千萬美元以上。

另一個常見的看法是,要吃幾年、幾十年或好幾代人之後,才看得出轉基因作物有沒有害。從學理上說,轉基因給母本作物增加的只是很少量的轉基因核酸及蛋白。核酸就是核酸,與食物裡其他核酸無任何不同。而轉基因蛋白已由極嚴格的各項檢驗證明無毒性或致敏性,吃進去後與其他食物蛋白一樣被消化成小分子,用來組成身體各個部分。不可能像某些低毒的化學物質或重金屬,在身體中累積多年才顯出問題,也不會像那些二惡英(dioxin)之類的致畸毒物(teratogen)在母體中造成胎兒畸形,更不可能通過改變生殖細胞的基因而影響到下一代。從實用上來說,這是一個超過任何食物安全檢驗標準的不可能的要求。原因很簡單,任何時間超過三個月的動物飼養實驗,就已經很難做得嚴謹,像轉基因這樣超長時間的實驗根本無從設計與執行。

人類已食用轉基因作物近二十年,從未發生任何傷害或死亡。反觀一些傳統(非轉基因)作物,千百年來一直不停地造成各種事故。在美國每年有一百多人死於花生過敏,據最新資料,美國人對小麥裡的麵筋(gluten)蛋白過敏,已造成兩至三百萬人腹腔疾病(celiac disease)及幾千萬人較低程度的敏感反應,食品公司競相開發出數百種無麩質(gluten-free)食品搶佔市場。此外,對各類堅果、海鮮及其他食物過敏的人,更是不勝其數。但是,我們可曾聽說有人呼籲禁止食用花生與小麥?或說應該長期追蹤觀察吃花生、小麥的人的後代,觀察其遺傳變異?若真有人這樣提議,可能會被送進瘋人院。

絕對安全的東西是不存在的。食品的安全測試只能根據過去的知識與經驗來規劃實驗,而不是一味猜想未來可能會發生什麼問題。在人類歷史上,所有的安全規定,都只能限定在「具體的危險」上。因為只有「具體的危險」才能清楚地界定,才可能用科學的方法測試它是否存在,以及發生的機率大小,才能據以發展出有實質意義的安全標準。從邏輯上來說,要證明一個沒有明確定義的「抽象的危險」的不存在,本身就是不可能的。用這樣不著邊際的安全顧慮來要求任何食品,都是不科學的。因為,那已超出了科學的範疇,是一個哲學問題。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僅有抽象的危險不可能成立放火罪
    並不是只要有抽象危險,就能成立放火、爆炸、決水、投放危險物質等罪。不可否認的是,抽象危險有各種各樣的含義或類型,有的抽象危險甚至等同於實害,只是無法證明而已。但是,就同一構成要件行為對法益的侵犯而言,具體危險必然重於抽象危險,或者說具體危險的不法程度一定重於抽象危險。例如,就殺人行為而言,與致人死亡的抽象危險相比,具體危險意味著致人死亡的危險要嚴重得多。就放火、爆炸、決水、投放危險物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等罪而言,具體危險意味著對生命、身體等的危險要嚴重得多、緊迫得多。
  • 「不能犯未遂」的三種觀點:抽象危險說、具體危險說、客觀危險說
    這種說法的宗旨主要是在行為發生後,即事後再通過科學的因果法則,由社會上一般人針對當時的情況,去客觀評價行為人的行為是否具有法益侵害的危險性。有危險的,成立未遂犯(相對不能犯);無危險的,就成立不可罰的不能犯(絕對不能犯)。通俗來說,就是站在事後理性人的觀點看行為人的行為有無危險(事後,科學家的判斷)。
  • 危險犯的分類以及抽象危險犯問題研究
    首先,在具體危險犯中,危險是理所應當的犯罪成立要件;而抽象危險犯的規範特徵是,危險不是該犯罪構成的要件,而是該行為可罰的實質違法的根據。因此,具體的危險犯和抽象的危險犯分類還是有其必要性的。   很多學者對具體危險犯問題的判斷、認識沒有什麼疑問,但是對於抽象危險犯的一些問題還是存在這樣那樣的分歧,正如有的學者所說抽象危險犯雖然是近來刑法理論的大熱門,但相比於長久以來對實害犯及具體危險犯的研究,抽象危險犯的研究顯得微不足道。
  • 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這可能是個被忽略的問題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們提到了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的區分問題。
  • 2016刑法考點40——抽象危險犯抽象在哪裡?
  • 【論】初識抽象危險犯(上)
    日本刑法學家西原春夫認為[iv],具體危險犯是指為了成立犯罪,要求法益侵害的危險具體地現實化的犯罪類型;抽象危險犯是指將一般而言包含著法益侵害之危險的特定行為加以禁止的犯罪類型,對於抽象危險犯而言,並不一定要求法益侵害的危險具體地現實化。
  • 中國畫:抽象抑或移情?
    按照庫恩的說法,範式是人們在進行研究中所共同遵循的一套認知方式,一旦既有的範式已經解決不了問題,那麼科學危機就會出現,範式就要發生轉變。範式更多地代表一種思維方式。因此它帶有屬於它本身的歷史文化背景,分屬於不同歷史文化背景,那麼就有不同的範式。對於中國藝術來說,傳統的範式是虛與實、無和有、陰和陽、形和神、妍和質等。
  • 意象,抽象,比喻
    在此基礎上就有了現代科學,從某一個角度看,科學就是對抽象體的數學推理。但是,抽象體並不是物體的本身。換一種抽象的方法,科學理論就變化了。因此科學變化很大(又叫發展很快)所以,科學哲學家就提出一種理論叫「範式」,這個範式不僅僅是一組共同的技術方法,還代表著一個科學家共同體。
  • 什麼是「抽象代數」?抽象代數導論
    抽象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如果你查字典,你會發現「抽象」有很多定義。但基本上都是在說同一件事。一個人可以有抽象的想法、藝術或夢想。一個人可以抽象任何東西。在現實世界中我們可以找到真實的東西。但是我們也有一個保存我們的想法和概念的世界。
  • 抽象代數的人間煙火
    北京, 100191 中文摘要:抽象代數課如果只是死記硬背一些自己根本不懂的定義,沒有例子,沒有計算,不會解決任何問題,這樣的抽象代數只能給零分。我說:這兩個例子舉不出來,抽象代數零分! 她大惑不解,說:「既然叫做抽象代數,就是沒有例子嘛!」她大概認為我學的是假的抽象代數,她學的真的抽象代數就是死記硬背一些自己根本不懂的定義,沒有任何例子,不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任何前因後果。如果只是少數學生這樣認為,可以怪她自己學得不好。
  • 抽象的危險犯是立法者的判斷,而非司法者的判斷
    刑法分則條文只會對具體危險與實害做出表述,而不會對抽象危險做出表述。這是因為,抽象危險是立法者的判斷,而不是司法者的判斷。只要行為人實施了刑法分則所規定的類型化行為,就會產生抽象危險。換言之,「抽象危險犯與具體危險犯之間並非代表個案中行為事實上危險程度的區別(並非具體危險犯行為的危險程度就是大於抽象危險犯的行為),而是代表兩種不同的立法形式而已。甚至在理念上,抽象危險犯正因為其典型之危險,所以立法者並未附加其他條件,以一定之行為要件直接確認其行為之危險性。
  • 如何區分抽象危險犯、具體危險犯和行為犯
    危險犯:是指以行為人實施的行為造成法律規定的發生某種危害結果的危險狀態作為既遂標準的犯罪。問題一:為什麼不同教材或者輔導書上面關於某一具體罪名是行為犯、抽象危險犯、具體危險犯的結論不一樣,這個東西沒有統一標準嗎?回答:一個具體罪名究竟屬於行為犯還是危險犯,確實沒有一個具有法律意義的分類的標準。
  • 最高人民法院法官解讀危險駕駛罪的有關法律問題
    二、如何準確理解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入罪標準1、抽象危險是否存在。2、呼氣酒精含量檢驗結果不能作為認定為危險駕駛罪的依據。3、醉酒的界定標準。對於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入罪標準要注意把握以下幾個問題:1、抽象危險是否存在。醉酒駕駛機動車構成的犯罪並非舉動犯,而是抽象危險犯,因此在特殊情況下仍需判斷抽象危險存在與否。由於機動車行駛速度快,醉酒駕駛機動車難以及時對突發情況作出反應,通常具有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的抽象危險。
  • 科學教學法:類比(4)「數」概念發展中的「類比」與「抽象」思維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學習科學與技術研究,ID:xxkx-js】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發表說明】本文為系列文章的第4部分。在第3部分中,我們已經以「波」為例,說明了在物理學的發展中,「類比」思維的重要作用。
  • 阿爾弗雷德·巴爾:立體派與抽象藝術
    著有《現時代的美國藝術》(1934)、《畢卡索及其藝術50年》(1946)、《馬蒂斯,其藝術與其公眾》(1951)、《立體派與抽象藝術》(1986)等。二十世紀初在藝術史中,有時我們可以通過令藝術家著迷的某個具體問題,來描述一個時期或一代藝術家。例如,十五世紀早期的藝術家就是被一種模仿自然的激情所驅動。
  • 真正的高手,都具備高度抽象能力
    因為抽象能力。在之前的《編程究竟難在哪?》,我們談過編程思維,其實就是「理解問題——找出路徑」的思維過程,它由分解—識別模式—抽象—算法四個步驟組成。當時他很不理解,方案最終不是要看具體的產品原型嗎?為什麼又要抽象呢?
  • 深入解析面試常問的Java 接口與抽象類問題
    在了解抽象類之前,先來了解一下抽象方法。抽象方法是一種特殊的方法:它只有聲明,而沒有具體的實現。抽象方法的聲明格式為:抽象方法必須用abstract關鍵字進行修飾。如果一個類含有抽象方法,則稱這個類為抽象類,抽象類必須在類前用abstract關鍵字修飾。因為抽象類中含有無具體實現的方法,所以不能用抽象類創建對象。
  • 【法寶綜述丨刑辯一年級】刑法基礎3-抽象危險犯的辯護思路
    他曾經在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外國刑法與國際刑法研究所學習,研究方向為經濟刑法和刑事立法,先後在《中外法學》、《清華法學》、《法律科學》等雜誌上發表文章、譯文20多篇,其中兩篇入選人大複印資料並轉載,出版個人專著一部,參加過數部著作的編寫和翻譯,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若干項,並曾經獲得首屆全國刑法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一等獎。今天晚上陳金林副教授分享的主題是《抽象危險犯的辯護思路》。
  • 具體危險犯與抽象危險犯區分之我見
    「作為結果的危險」,抽象的危險犯中的危險是「行為的危險」;換言之,前者要求有構成要件上的危險這樣的「結果」,後者則沒有這樣的要求。  第二種觀點認為二者雖然都以對法益侵害的危險作為處罰根據,但具體危險犯中的危險是需要在司法上具體認定的,抽象危險犯中的危險是立法上推定的危險。  第三種觀點認為,抽象危險犯是具體的危險犯的前一階段;即侵害意味著發生實害,具體危險意味著侵害的可能性,抽象的危險意味著具體的危險的可能性。
  • 抽象危險犯的本質及限制解釋——以生產銷售假藥為例
    走出該誤區的關鍵,在於對抽象危險犯本質的重新認識:抽象危險犯所侵害的不是法益的存在本身或其價值完整性,而是法益主體對法益進行支配的安全性。刑法將生產、銷售假藥罪設計為抽象危險犯,旨在通過保障公眾安心用藥的制度性條件,更為周延地保護其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個人法益。我國《藥品管理法》的修改並未改變假藥犯罪的抽象危險犯屬性,只是將抽象危險的判斷標準由「違反批准」改為「違反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