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班教學還是分班模式?從數學課看中英教學差異-數學教研組 數學...

2020-12-12 東方網

原標題:全班教學o r分班模式,從數學課看中英教學差異

圖片說明:11月29日,在復旦實驗中學,英國數學老師和上海數學教師、專家進行交流。本報見習記者賴鑫琳攝

  「同學們,我今天早上迷迷瞪瞪的,做了兩道題,不知對不對?」

  日前,復旦實驗中學老師陳亮給七(4)班上代數課,一開始就在屏幕上列出兩道分式加減題,充滿X、Y以及平方、括號,請學生們「診斷」。幾十個初中生一步步檢查陳老師做的題,有沒有錯、錯在哪步,找到容易「共犯」的錯誤。

  在這間教室的後排,來自英國城堡學校的數學老師西蒙·傑克在旁聽,並在英國國家卓越數學教學中心此次特製的聽課記錄表上,抄下那兩個分式。他發現對自己而言很陌生的授課方式:從錯題勘誤開始,集體訂正作業。

  這兩周來,傑克和其他85位英國優秀數學老師一起,兩兩成組陸續走進上海60多所中小學,「浸入式」參與中國數學教育。這是我國第一個由發達國家資助、與發達國家之間的中小學教師互派項目,今年第5輪更是創下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最大規模,下月同樣數量的上海數學教師將如期「回訪」赴英授課。

  在兩國教育界迄今500多人次教師的互學互鑑中,從中式自信到英式快樂,從中式排班到英式教具,大家尋找東西方教育的異同。

  中式自信:

  勘錯過程,是實踐「全班教學」

  「我接受你的建議,你們比我還厲害……」陳亮把錯誤算在自己帳上,並請學生上臺訂正錯題。從原式到變式的演算中,黑板上那個4組以上的複雜分式,經過合併同類項、上下約分、異分母化為同分母等,逐步化繁而簡,變為單一分式。「哈哈,第一題做對了,給點鼓勵的掌聲!」全班掌聲響起。

  此時,陳亮再請大家將《數學》練習冊翻到第51頁。原來,這些錯題來源於學生作業。陳亮當天早上7時便到校批改作業,選出典型的求解失誤,設計為這堂課的「引子」。其中不少的錯都是沒有及時將分式最大程度簡化,而訂正之後得到的經驗正是「先化簡,再求值」。

  傑克看在眼裡,記在紙上。他意識到,自己訪滬結對的陳亮,正在將解題錯誤變為一種教學資源。傑克說:「確實,做錯題是學數學的一部分,分析錯誤也是學習的好機會。中國老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什麼才是對的,而是從勘正錯誤做起,這樣一來,強化的就不是錯誤記憶,而是正確的記憶。」

  「中國老師,用錯誤的反例做正向激勵。」在上海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院長張民選看來,師生一起訂正錯誤的背後,其實是當前被業界熱烈討論的「全班教學」理念。在中國,「抓兩頭、帶中間」的策略很常用,班級被視為一個共同進步的整體,統一標準、統一要求;而在英國,從A到E,分層分組則是常見策略,讓全班訂正別人的錯題,似乎是少有的現象。

  傑克的搭檔,同樣來自英國城堡學校的呂蓓卡·墨菲,在觀摩這堂數學課後也感慨,在英國似乎「從不全班討論」,尤其是討論作業。即使隨堂練習時,有學生可以做完20題,有學生只能做3道題,各人數學能力相去甚遠,學習進度其實也不一,由此不便全體加入探討。但她說,有別於「區分教學」,「全班教學」的理念也正在英國進行探索和實踐。

  作為今年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的帶隊人,英國教育部標準與基礎教育司司長保羅·凱特說,他自己與英國教育部長親眼見證上海教師如何在英國上公開課,「令部長印象最深的是自信心,上海老師具有一種相信每個學生都能學好數學的信念。」

  有意思的是,中國強調「先進幫後進」,儘量不讓一個人掉隊,但卻有留級制度,不讓極個別的落後同學拖後腿;而在英國學制中,反倒沒有留級一說,每個學生基本都能隨著年齡增長升入下一年級。

  英式快樂:

  即使分在「差班」,也不會焦慮

  12月3日到6日,上海市大寧國際小學林靜、陳鑄輝等數學組教師,迎來她們的英國同行。擁有18年教齡的林靜,目前教授兩個班的數學課,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3年前,依託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她與陳鑄輝一起赴英授課,在倫敦公立中學任教兩個班級,時長一個月。

  由於英國孩子5歲入學,英校七八年級相當於我國的五六年級。給林靜分配的年級段正是她熟悉的中國小學高年級段,其中一個是所謂的「好班」,另一個是所謂的「差班」。在集中講授小數乘除法的過程中,林靜發現好班與差班的學生差異遠遠出乎她的意料。很難想像,如果中國孩子被分在同齡人的「差班」裡,學生及其家長會否因此焦慮。

  然而,「英國孩子都學得蠻開心的。」林靜在英國學生的臉上看見的更多是微笑。好班學生並沒有什麼「信心爆棚」的優越感,差班學生也沒有「自暴自棄」。從家長來看,她們也對此分類方式沒有特殊要求,「不是總想拔高,而是開心就好。」正因為不同學業水平的英國學生按「A、B、C……」等「段位」被分在不同班級。相應地,作業布置不盡相同,測驗試卷也不盡相同。可以說,只要適合自己的學習程度,達到本班設置的「標準」,就是一種有效達標。

  與此相關的是,英式教法學法也因人而異、多元並存。林靜坦言,中國數學老師往往為學生提供最佳解題方法,強調最快最優;但英國老師不局限於一種數學方法,對學生各自想出的解算途徑都接受,而且還鼓勵。比如多數題目,列算式往往最便捷,算是「標準答案」;但也有學生習慣通過列表、甚至畫圖來解題,即便在他人看來這可能有點麻煩。「其實,每個學生擅長的數學思維不同,老師可以讓他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活躍思維,也創新思維。」

  根本上講,英校不以提高學生絕對成績為教育導向,帶來的是各得其所的「快樂教育」。林靜也在英國發現自己「不習慣」的一些做法。比如,英國老師不是每天布置作業,有時每周才做一次作業,而且學生似乎願意交就交,不交也沒人會去催。

  但英國老師不是放任自由,對校紀校規的關注度並非國人想像那麼「松」。比如,每天都有類似學生處的督導在教室走廊「巡檢」,發現有違課堂教學紀律的學生,可以對其作「停課」處理,引入校內「小房間」談心,代任課教師做「思想工作」。

  中式排班:

  「平行班」「年級組」模式很有效

  中英教師還交流起「誰更忙」的話題。其實,不論是傑克,還是呂蓓卡,做個英國老師可能比中國老師更辛苦、操勞,這點讓雙方有點意外。

  課時量,是可比的。在復旦實驗中學,像陳亮這樣的青年教師,通常每周平均課時18節,每節課在40分鐘;但在城堡學校這樣的英國中學,教師通常每周平均課時達22節,每節課60分鐘。也就是說,中國老師每周授課時間約720小時,而英國老師則為1320小時,比中國老師要多80%左右,真的很忙。

  更「要命」的是,英國老師要上的課可不是同一個年級的。作為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相關主持者,張民選說,中國各科老師基本都以年級組為單位進行組合,在一學期內只教同一年級各平行班;而英國,包括數學老師在內,各科老師基本都是跨年級授課,比如同時上六、七、八3個年級的數學課。這意味著,英國老師一天之內要面對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講授完全不同的課程。

  張民選說,儘管英國學校班額比中國要小,比如30人一個班,但一上午連上4小時課的強度極大,教學進度也容易受此影響放緩。「因此,他們幾乎沒有多少時間可以備課,也沒有那麼多精力批改作業,更別提我們比較習慣的教研活動了。」

  忙,須有效率。也難怪此行帶隊司長保羅·凱特認為,「上海提供了世界上效率最高的數學教育,期待這能為全英帶來系統性變革。」

  除了排班機制上的大不同,英國國家卓越數學教學中心中學部主任瑪麗·斯蒂文森非常關注中國同行的「課後」。她和主任助理卡羅爾·耐茨,這兩周一直在滬上學校「巡迴」,走進課堂觀摩,更走進辦公室觀察。她們意識到,英國教師在入職前的師資培訓後,幾乎沒有面向教師專業發展的在職培訓,也沒有「以老帶新」的師徒機制。

  在她倆眼中的中國老師,同樣很忙,因為不少功夫花在課外。就如陳亮所在的大辦公室,是一個年級組老師共用,數學老師相對坐在一處,便於課後及時分享,比如說課、評課。他們都隸屬於數學教研組,更資深的數學教師擔任著組長,老中青都有,「我們每周三下午都固定時間開展教研組會,包括集體備課。」

  「按相關標準,每五年,每名老師參與的教師教育活動不少於360學時。」復旦實驗中學副校長黃鳳仙告訴斯蒂文森和耐茨,這個統一要求只是「最低門檻」,事實上包括教研活動在內的教師教育時間遠遠不止這些,有些師資學習還安排在業餘時間,比如暑假。除了數學教研組活動,年級組每周五下午也開碰頭會,校級、區級、市級都有不同層次的教研。

  不可否認,在中英數學教師交流之初,英國老師甚至對組織相互聽課等教研活動產生「反感」,認為那是「幹涉教學自主性」,因為他們向來「自有一套」,很難想像可以走進其他老師的教室去審視、去評判、去借鑑。然而,當他們來到上海中小學,也嘗試「吃螃蟹」,上了公開課,面對各種意見和建議,他們感覺「這其實並非不可能」。

  如今,類似於滬上「中心校」的做法,英國也建立起數學教育HUB,也就是樞紐型學校,由一校輻射周邊的集群學校,共同開展中國式教研。按規劃與比例,英國8000所小學將形成約70所中心校,而3400所中學則形成約35所中心校。

  英式教具:

  配套教學支持系統「可玩性」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中英教育對照中,有一種教學支持系統通常被忽視了。在記者採訪的多位一線教師和專家學者眼中,英式教具和學具令他們頗為驚訝。不論是來自張民選團隊的上海師大教育學院初等教育系副教授黃興豐等,還是曾赴英為高中授課的復旦實驗中學數學老師陳亮等,他們帶回的教具學具實物或資料照片,形式多變、色彩豐富,有一種讓人「玩中學」的興趣。

  陳亮展示他自費購買、價格不菲的牛津大學出版社數學教具,看似「樂高」式的拼搭積木,其實是幫助小學生掌握自然數以及加減運算等。每塊積木上的洞眼多少,就是相應的數字;偶數是正方形或長方形,奇數則突出一小塊;不同積木拼接組合,就可比較大小、分類排列、湊成整十,從形象思維發展抽象思維。

  更高年級的幾何教具,是更為立體化的塊體,有點像三維版的「俄羅斯方塊」,可以拼搭成形形色色的正方體、長方體等。與之配套的,還有布滿小點的專用畫紙,老師要求學生在實體搭建後,在平面上連線作圖,轉化兩種維度,鍛鍊空間能力。

  其實,這些教具學具的背後,有整個系列的配套教材,形成強大的教學支持系統。不同教育機構都有開發,在線上可供採購,相互競爭進課堂。黃興豐透露,目前他們團隊正在與牛津大學出版社接洽,如何引入上海數學課堂進行教學實驗。「在動手遊戲中掌握數學概念,不失去學習興趣,這對數學很重要。」

  陳亮在他的數學課上,已經開始「消化吸收再創新」,他請學生們用硬紙板自製類似的「俄羅斯方塊」,拼建幾何模型,「同學們都超喜歡」。陳亮認為,也許中國學生善於計算純數學問題,反而「最怕應用題」;而英國學生往往「反過來」,從具體問題出發,從具象到抽象。

  在大寧國際小學林靜眼中,英國學校「老師不動、學生動」,老師擁有專屬教室,而學生一節課換一批人「走班」。英國老師的教室就是他個性化的「實驗室」,可以配置自己愛用的各種教具,從五顏六色的鉛筆,到五彩繽紛的紙張。講臺臺板下,還收藏著電子尺規、幾何畫板、圖形計算器等軟體。

  與林靜一樣,不少赴英授課的中國老師發現,英方的數學專用教室帶有趣味性擺設,比如黑板上方懸掛著一排三角形小旗幟,每面旗都是一個自然數,就形成了從負數到正數的一條數軸;掛鐘上不是1到12的數字,而是一道道「算術題」,比如:1是1的零次方,2是4的開方等;另外,教師常用一套撲克牌來教學,譬如將勾股定理印在一張牌上。

  基於工具性支持,英國數學課堂的「可玩性」提高,教師有充分的課堂組織能力。有時,教室牆上貼滿20道「題目」,對應的「答案」則貼在另一張紙上,學生們在「題目」與「答案」的迷宮中頻繁走動,探尋其中一一對應的關係,也有點像中國的「猜燈謎」,多答題、多獎勵。

  中西合璧,上海教育與英國教育部門的新一輪合作備忘錄已籤到2020年,明年來滬「訪學」的英國中小學教師將首次突破百人。

  或許,世上沒有最好的教育法則,只有最合適的。

相關焦點

  • 上海老師在英國上數學課 稱中英教學各有特點
    上海老師在教學方面又有什麼獨到之處?2014年4月,英國教育部和上海市教委正式啟動了中英高級別人文交流項目之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2015年6月,市教委面向全市中小學甄選了34名小學教師和34名中學教師,前往英國「上數學課」。  進才實驗中學的林徐勱、胡軼群和徐昊3位年輕教師,分別在英國四所中學當了三個星期的數學老師。英國同行走進他們的教室,聽他們用上海中學生教材講課。
  • 分層教學是好事嗎?對比中英數學課,不同理念帶來不一樣結果
    這個巨大的剪刀差,正如查理·斯特裡普所分析地那樣,很可能就是過度分層實施差異教學造成的後果。值得注意的是,參與中英數學教師交流的英國學校,到2015年為止,其中三分之一已經不再按照能力分組實施教學,到2016年為止,這樣的學校已經增加到了三分之二。從英國對2年級43個教師的訪談結果中發現,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改變了原來分層教學的策略。
  • 英國數學老師再次走進上海校園進行浸入式教學交流
    當時分了中國老師帶班和英國老師帶班兩個班級做對比試驗,最後中國老師帶的班級在數學測驗中的成績遙遙領先於英國老師的對比班。在那之後,英國教育部再也坐不住了:積極開展中英之間的數學教學交流;對英國老師進行中式教學的培訓;在全英成立35個數學教學中心;甚至連中國的《一課一練》都出現了英文版並且被英國引進。近日,英國的數學老師再次來到上海參加2018—2019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
  • 【教育觀察】中英數學差別大 上海式數學教學強在哪
    據報導,英格蘭8000所小學將在數學課堂上採用「中國模式」。英國教育部決定,在未來4年投入4100萬英鎊,用於改善該國數學教學,並保障「中國模式」的推廣。英國《泰晤士報》報導說,該國教育部負責學校改革的國務大臣吉布12日宣布,「上海式數學教育」將成為英格蘭的標準教育模式。
  • 初中數學課堂遊戲教學策略
    在一堂數學課中,用做遊戲的方式進行教學,將遊戲與教學結合在一起,可以使學生在快樂的活動中、不知不覺地學到本課堂的知識。其特點在於:以學生的認知能力為基礎,以遊戲形式展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從而使學生對這堂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達到教學的目的。
  • 英國首家中英雙語小學:沉浸式漢語教學,「上海模式」教數學
    英國首家中英雙語小學:沉浸式漢語教學,「上海模式」教數學 參考消息網10月9日報導,英媒稱,位於倫敦的肯辛頓韋德小學是英國第一家中英雙語小學,它用沉浸式漢語教學模式吸引那些「虎媽虎爸」們。
  • 中英教育差異被人為放大
    「我們應該向外看,讓年輕人做好準備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活動。只有通過合作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習不同文化語境下的內容。這種跨文化理解能力無論對工作還是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尼爾說。  中英教育體系有更多相似之處,而非差異性  事實上,對於中英教育的差異,參與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的老師感受更真切。
  • 自考論文:教學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自考論文:教學媒體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摘要:數學是一門抽象性較強的學科,很多學生認為數學課是枯燥的,學習積極性不高。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使數學教學形象化,增大課堂教學容量。隨著多媒體手段的不斷推廣,其優學性也逐漸顯現出來,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歡迎,但由於數學課程的特殊性,目前在數學課中應用多媒體教學的還不是很多。還需要我們去進行積極的探索和學習,以此達到多媒體教學在數學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的目的。以下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應用。
  • 浙江省優秀教研組| 杭州第十四中學數學教研組:精耕教學,為愛奉獻
    《主要國家高中幾何教學內容的組織和呈現方式的比較研究》和《主要國家高中教材微積分的組織與呈現方式》;論文《新課標的數學教學呼喚「問題聯想」和「合理推理」》獲全國論文評選一等獎;徐劍老師獲浙江省高中數學教學案例設計一等獎;組內教師編寫的《數學原來可以這樣學——數學項目活動學習》《手持技術與數學實驗
  •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以生為本」,帶領學生共同學習,快樂成長
    數學課堂,合作教學。如今的數學課堂不再像以前那樣枯燥。由於採用了多媒體,教師的教學準備變得更加容易和有趣,它還可以使學生更快地上課融入課堂,專注於要學習的內容,並在其中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同時,它也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學生對數學的態度和觀念。 ,學生會養成學習數學和思考數學的習慣,這有利於數學課的發展。此外,在舞臺上的學生不斷進步的同時,他們可以從對他人的了解中發現自己沒有想到的東西,並促進自己獲得新的理解。這也是一種進步,一種進步,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對濃厚的學習興趣濃厚,更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 怎麼當好數學課代表?學會「配合」老師的課堂教學,按時完成作業
    相對於語文的「形上學」和英語的「死記硬背」,不管是老師還是父母,都很難準確評估孩子的學業能力。數學課,往往是學霸和學渣的「分水嶺」和「標杆線」。 那麼,如何當好數學課代表呢?
  • 中國孩子數學上完勝?BBC:歸功於提高教學難度
    然而這些學校需要教授中國規定的義務教育內容,他們會沿用英國教育模式還是採用中國的教學方式呢?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19日報導,前不久,英國頂尖私立學校威斯敏斯特公學(Westminster School)宣布將從2020年開始在中國開辦6家分校,教當地學生中國義務教育規定的課程。  作為一位兒子在上海上學的美國作家,本文作者萊諾拉·朱曾經記錄了一些中國教育的問題。
  • 北京市房山區諾德安達學校雙語數學課,不一樣的教學體驗
    本文北京市房山區諾德安達學校的中學部數學老師 - George Lupe Oja將給大家帶來雙語數學課示範,展示不一樣的教學體驗。在課堂上學習研究每個單元或主題的關鍵數學術語,這是課堂和每個單元的學習重點。北京市房山區諾德安達學校George老師指導學生在課本上標記出重點,寫下中英雙語的含義解釋,讓學生學會在課外應用。除了在筆記本中記下學習重點,學生也要在詞彙構建圖中記下每個單元新術語的中英文解釋與舉例分析,並讓老師籤字。
  • [趣味數學]淺說數學中的分層教學
    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是使全體學生共同進步的一個有效措施,也是使因材施教落到實處的一種有效的方式。  分層教學,它是一種教學策略,也是一種教學模式,更是一種教學思想,它強調了「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學生是有個性差異的,不能以犧牲一部分人的發展來換取另一部分人的發展,學生的個體差異是一份寶貴的可供開發的教育資源」。
  • 淺談初中數學的探究式教學模式
    石門縣楚江鎮永興中學   丁良文    縱觀當前初中數學課堂,往往是填鴨式教學,老師是主動的施教者,學生則是灌輸對象,多以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因此,改革教學模式迫在眉睫,在反覆的教學摸索和實踐中,探究式教學模式應運而生。
  • 駱開良:最會教語文的數學老師,最愛上數學課的校長
    第一天工作,還是要有點儀式感,走正門進學校才對。結果轉了一圈,我發現:整個學校就只有之前看到的那扇門。"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所鄉村中學,駱開良第一年就帶畢業班,他任數學老師的同時還擔任班主任。他帶的首屆初三畢業班,全班 32 名學生中出了 8 位老師,其中不少成為了曉莊學院的 " 陶子 ":" 那時候,中考分數最高的學生才有機會被師範學校提前錄取,讀書免費還可以包工作分配,曉莊師範都是最好的學生嚮往和報考的地方。" 也是在這所鄉村中學。他工作的第五個年頭,就創造了所帶兩個班級中考數學均分居全縣(當時六合還是縣制)第二名的 " 奇蹟 "。
  • 陳永明實話實說數學教學
    但是我是中學數學教師出身,在區教育學院工作,和一線教師接觸甚多,因此比較聯繫實際,同時畢竟在地區教育學院(教研室)的層面工作,還是有一定的視野,我還教過幾門高等數學課程,並編寫過大專教材,所以在分析數學教學的經驗和問題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高度的。這是我的優點。總之,我做的工作比較「接地氣」,又有一定的高度,是中學教師做起來有些困難的,師大教授可能不屑做的「夾縫」裡的東西。
  • 川師附小教師探索數學教學「門道」
    為全面貫徹《成都市教科院關於開展2020年成都市未來名師培訓的通知》要求,11月23日,四川省成都市未來名師四川師範大學小學數學研修班2020年項目式研修活動在四川師範大學附屬實驗學校(川師附小)舉行。川師附小校長邱華、副校長黃偉及研修班的學員參加。
  • 以教研組為核心 全力開展線上教學
    而教師離校不離教,學生停課不停學,就是當前教學工作的重要任務。且看我校教師如何以教研組為核心,全力做好線上教學工作。 語文組我們願做陽光,陪伴孩子迎接春天的到來---這是疫情下語文教研組的誓言。面對這不斷延長的寒假,如何讓孩子「宅」而不「荒」,各教研組迅速展開了討論,大家紛紛獻計獻策,主動分擔各項任務。
  • 中英數學交流之旅第一站——天一小學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拉開序幕
    2014年9月22日,中英數學教師交流項目英國教師訪滬工作開幕式在上海師範大學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