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與霧》是阿倫雷乃的名作,後來日本大島渚拍攝了《日本夜與霧》,夜和霧成為人性黑暗的代名詞。許鞍華是我喜歡的導演,她的電影市井和詩意總是能非常巧妙地結合起來。這次也不例外。 一個「小姐」出身的大陸妹王曉玲(張靜初飾演)嫁到了香港,沒有想到香港的李森(任達華飾演)只是一個依靠綜援而生活的「邊緣人」,生活的困頓使得兩個人連發衝突,李森最後殺死了妻兒。這部電影改編自真實故事,但是,許鞍華顯然試圖去尋找人性的根據,而不是尋找什麼社會根源。人之相遇相知相愛到結成解不開的生死結,這裡面有太多無法透視的盲區。媒體總是會將這些事件歸結為某個社會根由,而文學和電影,關注的是那個看不見的黑暗的區域。
沒有人知道王曉玲從四川淳樸的鄉村來到繁華都市,是如何成為一個以色相來換取生活的人,這樣的故事有成千上萬。但是,王曉玲顯然不是我們概念上的「墮落者」,她有夢想,而當李森在她生活裡出現後,她義無反顧地把自己的愛給了他。在一般社會意義上看,這是一場交易,但是,任何一種邂逅都必有理由,王曉玲的生活裡出現的這個男人真的跑到她貧瘠的老家,為她修了一棟當地最好的樓,其實他沒有錢,有的只有力氣和泥瓦匠的手藝。當電影以閃回的形式呈現這段匪夷所思的愛情的時候,你確信,他們有愛,而且瘋狂,不計後果。四川的貧瘠山村和傳統的氛圍顯然承載不了這段愛情。於是有了電影開頭香港天水圍的生活。但是,香港也承載不了這段情感。他們的內心都有一個盲區,這個盲區沒有交疊,也從沒有被撕扯開來過。
導演站在悲天憫人的高度,對人們說: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做的,他們不知道。他們被命運驅遣到了一起,他們一如別人一樣相愛,生子,生活,在他們生活裡面,有太多詩意的時刻,殘酷的命運使得這種詩意更被凸顯得明亮,但是連這些詩意也是盲目的。在李森看來,佔有一份情感和珍惜一段情感是一回事;對王曉玲而言,給李森生兒育女,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一切。愛沒有教會他們如何相處和如何珍惜。許鞍華將社工、律師、司法、警察等等也全部放置在了盲目的位置上,他們的努力如果不是敷衍塞責,就是完全無法進入人性的深處。事實上,電影裡的一切人都是盲目的,一如曹禺在《雷雨》中曾經尋找到過的「原始力量」,沒有人能夠阻止悲劇的發生。
當我們把日常生活裡的所有人都當作街頭熙來攘往的「風景」,當我們與那些與我們擦肩而過的人永不「再見」,當所有的人事成為電視或者其他媒體上的熱鬧的談資的時候,命運,人性,都會被一種刻板的模式所詮釋並給我們提供「安全感」,因為我們依賴這樣的詮釋而自認為靈魂得救,我們因為這樣的詮釋,學會了對人性的淡漠和陳詞濫調的同情,我們不知道,我們心靈深處,也有這樣的黑暗的區域,從來沒有被陽光照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