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用夜與霧來形容家暴非常恰當,一眼望不到邊,無盡的暗和絕望,唯有熬過去才會天明,但熬不過去的曉玲永久的留在了萬聖節的夜晚。
正文
《天水圍的夜與霧》以2004年的香港天水圍滅門慘案真實事件改編拍攝的劇情片,還原社會家庭暴力一隅,由許鞍華執導,任達華,張靜初,羅慧娟,覃恩美等主演,2009年上映。
許鞍華1947年出生遼寧,早年留學英國在倫敦國際電影學院進修,香港女性導演,她執導的影片題材大都以反映社會現實及人性罪惡為主,通過對惡的反思而引導人們向善,她本人獲得包括威尼斯、柏林、東京、釜山國際電影節,以及中國金雞、臺灣金馬、香港金像、亞洲、華語等近百個獎,堪稱得獎專業戶。
影片講述了中年離異的「港伯」李森和來自大陸的曉玲以及她們的6歲雙胞胎女兒一家四口因家暴同歸於盡的悲劇故事。
下面沿著影片的敘事手法,圍繞「家暴」的話題,從認識、應對、預防三個方面論述。
認識家暴,家暴產生的原因,暴力心理分析
暴力分正義的暴力和暴虐,對暴力的制止和反抗正當防衛、警察執法是正義的暴力。
在家庭中採用暴力發洩、控制對方,侵害對方的精神肉體受傷或死亡都屬於家暴,家暴產生於不特定的人格心理,有隱蔽性,或隨機偶發或長期存在。
施害者精神或是肉體曾受到過制約或極度恐懼,兒童或是早期或以往的經歷,而產生了暴力攻擊性,身邊的人只是勾起了那根神經被暴力波及。
很多家暴由於偽裝很難在早期察覺,但並非無跡可尋,影片中的李森在四川農村因為丈母娘沒送飯來,拿起棍子把丈母娘家的狗放在麻袋裡打死,直到棍子打斷都不停,偏執和瘋狂。
家暴第一特徵「易怒」看起來毫無緣由的暴躁。
家暴第二特徵「無邊界」發洩時如同野獸,沒有理智和迴轉的餘地,失智狀態。
家暴第三特徵「偽裝」不施暴時,盡顯好人的樣子,出錢出力,認錯討好都是假象,反覆施暴才是真相。
家暴第三特徵「多疑」受迫害妄想,將自己想像成受害者,可以無邊界懲罰對方。
在擇偶時要深入了解對方的過去,有無暴力傾向,有暴力傾向的人,不適合進入親密關係,無論是戀愛還是婚姻,還是交友,或是工作。
有些暴力轉化成語言、精神暴力,或是冷暴力,傷害險沒那麼大,有較強隱蔽性,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暴力的本性,如何不激惹自己的暴力。
大多數人都覺得家暴離自己很遠,只要自己不實施家暴就沒有家暴,或者認為家暴是平常事,很多以愛的名義展開的父母打孩子,夫妻吵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不會很嚴重,給家暴定性也不容易。
怎麼應對
不要試圖跟他講道理,用講道理的方式如果能說服他,就不會有暴力了,暴力沒有理性可言,甚至是扭曲的邏輯,暴力最需要的是你心悅誠服的臣服,他的需求包括:信任、理解、尊重、接納,從動物角度全面認慫,還要從人性角度認可他的理念,只有對你全面掌控,心悅誠服,才能給他一點點安全感,否則都是忤逆。
千方百計取得他的信任很重要,取得信任之後要果決,給雙方都能接受的分手理由,機智勇敢,除了用法律來保護自己,更多的是自救,向周圍人求救,實現了斷關係的目的,金錢糾紛更不要落下把柄,如果給這樣的人一些錢可以遠離,是可以的,他適合自生自滅,去禍害別人,自有更暴力的人懲罰他。
警惕家庭糾紛升級:
警惕從家暴的受害者轉而成為家暴的施害者勿盲目崇尚暴力,認為暴力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暴力只會指向兩敗俱傷,死亡和毀滅。
影片中的施暴者李森50多歲,曾有一妻一兒,兒子也已經二十多歲成年了,兒子說媽媽很兇,李森沒有施暴的前科,也未打過自己,猜測前妻強勢他一直是語言暴力的受害者,性格比較壓抑,李森與小自己很多的老婆在一起
警惕從家暴的施害者轉而成為家暴的受害者家暴就像一顆導火索藥捻子,一旦動用,都會深受其害。維護自己和家人的精神世界,首先避免自己成為家暴的施害者。
片中李森有偏執型人格障礙、暴抑症傾向,他的觀念中不覺得自己有病,也從未想過要問病求醫,連生活都難以保障的人,如果什麼都正常也很難,但這種人格不全的特徵已經很明顯 ,不要把這樣的人當成正常人看待,要有所防禦措施。
恐懼是任何暴力的前提,害怕小自己很多的妻子獨立生活,丟下自己,在前妻和兒子面前抬不起頭,兒子經常借濟錢給他,說四川妻,別變成霸王妻,提醒老爸不要被小媳婦欺負了。李森總是擔心阿玲年輕漂亮並不一心一意跟著他。
關注:微思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