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客戶端寧夏頻道5月11日電(記者馬麗娟、賈浩成、靳赫)寧夏固原市隆德縣位於六盤山西麓,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這裡山大溝深,貧困曾經是當地群眾甩不脫的印記。近年來,隆德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扶貧產業,農企間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穩定脫貧增收,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之路。
菜進川:冷涼蔬菜「熱」歡天
在隆德縣聯財鎮聯合村的蔬菜種植基地,貧困戶張小龍和妻子剛剛在地裡種下嫩綠的辣椒苗。眼下還矮小的辣椒苗,幾個月後將為他們帶來「火辣辣」的幸福。
「這比出去打工強多了!我去年種了11棚辣椒,純收入9萬元!」張小龍說,以前他打工賣苦力一年收入最多兩三萬,自從2016年回老家加入冷涼蔬菜的「種植大軍」,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
5月10日,農民在聯合村蔬菜種植基地內勞作。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隆德縣海拔在1720米至2942米之間,年均氣溫5.3℃,用傳統眼光看,這種海拔高、氣溫低的自然條件是農業發展的劣勢。然而,近年來隆德縣轉變發展思路,廣泛種植適宜在氣候冷涼地區生長的蔬菜,將劣勢變成為產業發展「量身定做」的優勢。
聯合村蔬菜基地主要種植辣椒、西紅柿和甘藍等,全部銷往蘭州、西安、四川等地。「冷涼蔬菜可以和南方蔬菜錯季上市,而且因為這裡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汙染較小,蔬菜口感很好,上市後能賣出較高的價格。」聯財鎮鎮長劉小兵說。
這是5月10日拍攝的聯合村蔬菜基地裡的育苗大棚。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過去聯合村因為土地多為臺地,且無河流澆灌,村民大多將土地撂荒外出打工。2015年,聯合村整合扶貧項目資金,將河水揚上來,變山地為「川地」,並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流轉了5000畝土地,整地建棚,倒包給農戶種植,吸納了村裡9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棚和務工。
「貧困戶不收大棚承包費,每畝地政府還給補貼500元,菜種成合作社還統一收購。」聯合村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安民說,去年基地年產量1.2萬噸,淨收入420萬元,貧困戶增收至少2萬元以上。「原來土地白送都沒人要,沒想到現在地裡能刨出金!」他說。
藥上山:「藥罐罐」變「錢罐罐」
「你看這黃芪片形多好看!」寧夏國隆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玲拿起一片工人剛剛手工切好的黃芪片,頗為自豪地說。「手工切片對藥材營養成分破壞小,適合煮火鍋和煲湯,很受南方市場歡迎。」
5月10日,工人在隆德縣寧夏國隆藥業車間內加工產品。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生產車間裡,切割、分揀、包裝……一道道工序正在濃鬱的藥香裡,有條不紊地開展。不久這些包裝好的黃芪、黨參、金銀花等中藥材產品,將銷往福建、上海、廣州等地。
隆德縣境內有藥用植物90科618種,有「高原綠島、天然藥庫」的美稱,是六盤山區中藥材主產區。近年來,隆德縣立足資源稟賦,將中藥材作為脫貧攻堅、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來發展。
「本來光想著養活自己,沒想到現在養活了一群人。」楊玲說。為了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十幾年前她貸款3000元開始種中藥材,現在她成立的公司已成為固原市龍頭企業,年生產加工中藥材520餘噸,創收310多萬元,還帶動4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楊玲感到很欣慰。
這是5月10拍攝的隆德縣寧夏國隆藥業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聯財鎮聯財村的貧困戶柳苗苗在公司工作5年,已是一名熟練工,每年有2萬元的工資收入。「我家裡也種了3畝黃芪,種苗是公司免費提供的,種成公司統一收,一年還能再掙1萬多元呢!」她說。
「發展中藥材產業,關鍵在加工和銷售環節,才能將低級農產品變為高附加值的藥材。」隆德縣科技局副局長張科說,現在隆德縣「種植+生產+銷售+研發」的一體化產業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去年底隆德縣大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萬畝,野生中藥材資源面積達24萬畝,年產優質中藥材1.8萬噸以上,總產值達3.4億元,提供農民人均收入560元以上,有力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人進廠:「鐵桿莊稼」銷路廣
一匹匹絹布,一張張塑料,經過裁剪、高溫壓制、組裝,便成了一朵朵顏色豔麗的花朵,滿天星、蝴蝶蘭等人造花足以「以假亂真」。
5月10日,工人在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車間內製作人造花。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是隆德縣2013年招商引進的閩籍企業,公司90%的產品銷往歐美、中東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1000多萬美元。
近幾年,隨著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公司通過「企業投資+政府補貼」的方式,先後在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城關鎮紅崖社區等村和社區建設了12座扶貧車間,共解決了300多戶農戶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人,45人是殘疾人。
「人造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操作工藝比較簡單,上手很快,可以有效帶動留守婦女和殘疾人增收,方便他們顧家、打工兩不誤。」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負責人潘炳宗說。
這是5月10日拍攝的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內的人造花展廳。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由於收入穩定,勞務產業被稱為 「鐵桿莊稼」,對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以來,隆德縣聚焦精準「造血式」扶貧,以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解決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為目的,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婦女有就業意願,卻無就近就業渠道的突出矛盾,積極探索農村「扶貧車間」助推就業增收的新路徑。
隆德縣已採取「政府投資+社會幫扶+企業自籌」和「村建、企用、鄉管、縣補」的模式,圍繞「有土」和「無土」扶貧,充分利用廢舊村室、學校等閒置資源,建成了人造花、小雜糧、食用油、醋等一批扶貧車間。截至去年底,共建成村級扶貧車間39個,帶動1200多名農戶實現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0餘人,人均月工資收入達1500元以上。
5月10日,聯財鎮太聯村貧困戶張世坤正在給花加標籤。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對於一些弱勢群體來說,在「家門口」有一份工作意味著更有尊嚴的生活。聯財鎮太聯村的貧困戶張世坤坐在一堆仿真花前,正熟練地給成品花加標籤,在他背後放著一把輪椅。20多年前因為一場事故導致腰椎骨折,此後他便很難站起來。「以前在家裡閒待著,一塊錢都要伸手問家裡,也不好意思。」
公司開廠的第二年,他就跑來打工,現在每年都能收入2萬元。儘管每天都要在工位前坐8個小時,但張世坤不怕辛苦。「現在我也能自食其力了。」他說。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