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西海固|高原綠島展新姿——寧夏隆德縣走穩「造血」式扶貧路

2020-12-20 中國經濟網

新華社客戶端寧夏頻道5月11日電(記者馬麗娟、賈浩成、靳赫)寧夏固原市隆德縣位於六盤山西麓,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這裡山大溝深,貧困曾經是當地群眾甩不脫的印記。近年來,隆德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扶貧產業,農企間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穩定脫貧增收,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之路。

菜進川:冷涼蔬菜「熱」歡天

在隆德縣聯財鎮聯合村的蔬菜種植基地,貧困戶張小龍和妻子剛剛在地裡種下嫩綠的辣椒苗。眼下還矮小的辣椒苗,幾個月後將為他們帶來「火辣辣」的幸福。

「這比出去打工強多了!我去年種了11棚辣椒,純收入9萬元!」張小龍說,以前他打工賣苦力一年收入最多兩三萬,自從2016年回老家加入冷涼蔬菜的「種植大軍」,日子過得一年比一年好。

5月10日,農民在聯合村蔬菜種植基地內勞作。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隆德縣海拔在1720米至2942米之間,年均氣溫5.3℃,用傳統眼光看,這種海拔高、氣溫低的自然條件是農業發展的劣勢。然而,近年來隆德縣轉變發展思路,廣泛種植適宜在氣候冷涼地區生長的蔬菜,將劣勢變成為產業發展「量身定做」的優勢。

聯合村蔬菜基地主要種植辣椒、西紅柿和甘藍等,全部銷往蘭州、西安、四川等地。「冷涼蔬菜可以和南方蔬菜錯季上市,而且因為這裡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汙染較小,蔬菜口感很好,上市後能賣出較高的價格。」聯財鎮鎮長劉小兵說。

這是5月10日拍攝的聯合村蔬菜基地裡的育苗大棚。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過去聯合村因為土地多為臺地,且無河流澆灌,村民大多將土地撂荒外出打工。2015年,聯合村整合扶貧項目資金,將河水揚上來,變山地為「川地」,並成立蔬菜種植合作社,流轉了5000畝土地,整地建棚,倒包給農戶種植,吸納了村裡90%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種棚和務工。

「貧困戶不收大棚承包費,每畝地政府還給補貼500元,菜種成合作社還統一收購。」聯合村蔬菜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安民說,去年基地年產量1.2萬噸,淨收入420萬元,貧困戶增收至少2萬元以上。「原來土地白送都沒人要,沒想到現在地裡能刨出金!」他說。

藥上山:「藥罐罐」變「錢罐罐」

「你看這黃芪片形多好看!」寧夏國隆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楊玲拿起一片工人剛剛手工切好的黃芪片,頗為自豪地說。「手工切片對藥材營養成分破壞小,適合煮火鍋和煲湯,很受南方市場歡迎。」

5月10日,工人在隆德縣寧夏國隆藥業車間內加工產品。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生產車間裡,切割、分揀、包裝……一道道工序正在濃鬱的藥香裡,有條不紊地開展。不久這些包裝好的黃芪、黨參、金銀花等中藥材產品,將銷往福建、上海、廣州等地。

隆德縣境內有藥用植物90科618種,有「高原綠島、天然藥庫」的美稱,是六盤山區中藥材主產區。近年來,隆德縣立足資源稟賦,將中藥材作為脫貧攻堅、農民致富增收的主導產業來發展。

「本來光想著養活自己,沒想到現在養活了一群人。」楊玲說。為了改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十幾年前她貸款3000元開始種中藥材,現在她成立的公司已成為固原市龍頭企業,年生產加工中藥材520餘噸,創收310多萬元,還帶動4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務工,楊玲感到很欣慰。

這是5月10拍攝的隆德縣寧夏國隆藥業種植基地。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聯財鎮聯財村的貧困戶柳苗苗在公司工作5年,已是一名熟練工,每年有2萬元的工資收入。「我家裡也種了3畝黃芪,種苗是公司免費提供的,種成公司統一收,一年還能再掙1萬多元呢!」她說。

「發展中藥材產業,關鍵在加工和銷售環節,才能將低級農產品變為高附加值的藥材。」隆德縣科技局副局長張科說,現在隆德縣「種植+生產+銷售+研發」的一體化產業體系正在加速形成。

去年底隆德縣大田中藥材種植面積達4萬畝,野生中藥材資源面積達24萬畝,年產優質中藥材1.8萬噸以上,總產值達3.4億元,提供農民人均收入560元以上,有力帶動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

人進廠:「鐵桿莊稼」銷路廣

一匹匹絹布,一張張塑料,經過裁剪、高溫壓制、組裝,便成了一朵朵顏色豔麗的花朵,滿天星、蝴蝶蘭等人造花足以「以假亂真」。

5月10日,工人在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車間內製作人造花。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是隆德縣2013年招商引進的閩籍企業,公司90%的產品銷往歐美、中東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1000多萬美元。

近幾年,隨著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公司通過「企業投資+政府補貼」的方式,先後在隆德縣觀莊鄉前莊村、城關鎮紅崖社區等村和社區建設了12座扶貧車間,共解決了300多戶農戶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人,45人是殘疾人。

「人造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操作工藝比較簡單,上手很快,可以有效帶動留守婦女和殘疾人增收,方便他們顧家、打工兩不誤。」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負責人潘炳宗說。

這是5月10日拍攝的寧夏隆德人造花工藝有限公司內的人造花展廳。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由於收入穩定,勞務產業被稱為 「鐵桿莊稼」,對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增收發揮著重要作用。2017年以來,隆德縣聚焦精準「造血式」扶貧,以壯大貧困村集體經濟、解決貧困人口就地就近就業為目的,針對農村留守老人、婦女有就業意願,卻無就近就業渠道的突出矛盾,積極探索農村「扶貧車間」助推就業增收的新路徑。

隆德縣已採取「政府投資+社會幫扶+企業自籌」和「村建、企用、鄉管、縣補」的模式,圍繞「有土」和「無土」扶貧,充分利用廢舊村室、學校等閒置資源,建成了人造花、小雜糧、食用油、醋等一批扶貧車間。截至去年底,共建成村級扶貧車間39個,帶動1200多名農戶實現穩定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70餘人,人均月工資收入達1500元以上。

5月10日,聯財鎮太聯村貧困戶張世坤正在給花加標籤。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對於一些弱勢群體來說,在「家門口」有一份工作意味著更有尊嚴的生活。聯財鎮太聯村的貧困戶張世坤坐在一堆仿真花前,正熟練地給成品花加標籤,在他背後放著一把輪椅。20多年前因為一場事故導致腰椎骨折,此後他便很難站起來。「以前在家裡閒待著,一塊錢都要伸手問家裡,也不好意思。」

公司開廠的第二年,他就跑來打工,現在每年都能收入2萬元。儘管每天都要在工位前坐8個小時,但張世坤不怕辛苦。「現在我也能自食其力了。」他說。

來源:新華社

相關焦點

  • 寧夏隆德縣走穩「造血」式扶貧路
    寧夏固原市隆德縣位於六盤山西麓,地處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區。這裡山大溝深,貧困曾經是當地群眾甩不脫的印記。近年來,隆德縣因地制宜大力發展扶貧產業,農企間建立更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帶動群眾穩定脫貧增收,走出了一條「造血」式扶貧之路。
  • 請重新認識寧夏
    西海固位於寧夏中南部囊括了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上世紀80年代,國家啟動「三西」扶貧開發計劃,西海固作為「三西」地區之一,首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開發式」扶貧先河。近40年來,國家向寧夏投入大量扶貧資金,助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提升和產業發展,打通了貧困地區「內通外聯」通道。
  • 廈門大學積極援助寧夏隆德縣打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戰役」
    廈門大學積極援助寧夏隆德縣打好疫情防控和脫貧攻堅「雙戰役」 2020-04-27 來源: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 西海固扶貧攻堅,為什麼吳忠成看點
    寧夏欠發達,哪兒最窮?答案很明了——「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全區600多萬人口三分之一的居住地區。多少年來,黨中央心繫西海固,扶貧攻堅目標鎖定西海固,寧夏幹部群眾奮戰西海固。鳥瞰吳忠西海固的行政區劃為寧夏南部八縣區。
  • 嚴立淼:用「造血式」扶貧構建產業支撐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了重大成就,清醒分析了困難挑戰,明確強調了目標任務,堅定吹響了收官之年的衝鋒號,為我們國家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提供了根本遵循,讓我們民營企業在助力脫貧攻堅的道路上意志更堅、動力更強。
  • 【百姓民生】清水河:聚焦產業扶貧 黃金薯讓老百姓走穩小康路
    【百姓民生】清水河:聚焦產業扶貧 黃金薯讓老百姓走穩小康路 2020-11-02 20: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寧夏隆德縣:日出六盤耀新綠
    近年來,寧夏固原市隆德縣全面改善人居環境,培育綠色發展新動能,探索經濟與生態雙贏路徑,不斷增強城鄉群眾獲得感。天藍、水清、地綠、景美成為了隆德鄉村充滿活力的嶄新面貌。  該縣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堅持「規劃先行與分類實施相結合、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整村推進與重點貧困戶扶持相結合、美麗村莊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基礎設施建設與產業開發相結合、項目建設與後續管理相結合」的「六個結合」原則,以「四化一改,美麗村莊」為載體,積極探索「生態+民俗+旅遊」的新路子,將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與生態建設、精準扶貧、鄉村旅遊等深度融合。
  • 大道康莊寧夏篇:西海固用半個世紀劃上的句號
    提起西海固,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痛。因為缺水和生態環境惡劣,那裡曾經有你想像不到的貧窮。1972年聯合國糧食開發署把西海固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西海固也成為貧窮的代名詞。經過寧夏人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那「焦旱赤裸的遠山」、「千山萬壑的旱渴荒涼」早已變了模樣。
  • 在中國,有一個滄桑巨變的美好故事叫做寧夏西海固
    西海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黃土高原丘陵區西吉、海源、固原、彭陽、同心等7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這裡常年乾旱,雨水奇缺,年降雨量在200-700毫米之間,由於流水切割及千百年來的盲目墾殖,水土流失嚴重,除少量河谷川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條件極差,被清左宗棠稱為"苦瘠甲天下"之地。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西海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加劇。
  • 安徽懷寧:「輸血式扶貧」轉向「造血式扶貧」
    為增強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提升貧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達到持續穩定脫貧的目標,懷寧縣洪鋪鎮通過多種產業結合發展、多種就業渠道促民務工等方式破解貧困群眾「積貧積弱」「脫貧返貧」等難題,實現「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
  • 走上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的寧夏小夥:脫貧不忘共產黨
    「大家好,我很高興能夠作為基層殘疾人代表參加本次見面會,我叫辛寶同,今年33歲,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就是大家熟知的寧夏最貧瘠的西海固地區,我現在是寧夏隆隆薯閩寧助殘商貿中心的一名創業者。沒有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
  • 寧夏固原的隆德縣有些什麼好玩的?
    隆德縣六盤山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六盤山地區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徵三軍會師地之一,是革命老區,也是國家確定的一百個經典紅色景區之一。我們重走工農紅軍的長徵路,和小夥伴一起換上制服,扛上木槍,舉起戰旗;大夥們被分成了紅一,紅二,紅四,三個方面軍;在旗手的帶領下,一路朝紀念廣場前進,不過我們有點掉鏈子,一直在吊車尾,雖然只有2.5公裡的山路,但是體驗一下當年紅軍走過的路,也是一種對我們心智的磨鍊吧,經過了2-3個小時跟自己身體的對抗,終於到達終點,可以來上一份紅軍餐,味道還挺不錯的呢!
  • 感恩|清泉流過西海固
    「海源」也不再是「原」來的模樣,彎彎曲曲的盤山路間架起了高速公路,滿載著新希望的車輛呼嘯而過;擺脫貧窮的渴望太深,精準扶貧讓家家戶戶都過上了好日子,走向富裕的海原實現了整縣脫貧出列。《馬燕日記》裡上不起學的作者馬燕如今已留學法國;紅寺堡移民區農民作家馬慧娟的《走出黑眼灣》走進中央電視臺,向世界講述西海固脫貧故事。
  • 寧夏西海固「牛市」復工記
    新華社銀川3月19日電(記者許晉豫、甦醒)單家集村,位於寧夏西海固西吉縣興隆鎮,因1935年10月毛澤東帶領中央紅軍路過此處並留宿而聞名。相比之下,不為人所熟知的是,作為寧甘交界的「旱碼頭」,單家集村還擁有西北最大的村級活畜交易市場。
  • 寧夏隆德縣為何敢法律不遵?政令不通?民意不顧?
    繼人民網於2019年1月8日、9日分別以《改善寧夏營商環境之一:寧夏隆德借環保督察關停先進招商項目 民企發展信心受挫》、《環保「一刀切」寧夏隆德先進項目夭折》兩篇文章曝光隆德縣借貫徹落實中央第八環境保護督察組反饋意見的措施,以「一刀切」方式關停8家招商引資到該縣的民營企業後,11月28日央視《財經頻道》的《經濟半小時》欄目以《營商環境調查:如此
  • 2020年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招考社區工作者14名公告
    【導讀】華圖社會工作者考試網同步隆德縣人民政府發布:2020年寧夏固原市隆德縣招考社區工作者14名公告,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如有疑問請加【社會工作者考試交流群匯總】 ,更多資訊請關注寧夏華圖微信公眾號(ningxiaht),寧夏公務員培訓諮詢電話:0951-6028571/6027571 18295188220,微信號:ht18295188220   為健全隆德縣社區工作者隊伍,提升社區治理水平,夯實基層服務基礎,加快推進社區建設工作再上新水平,經請示隆德縣人民政府同意
  • 滄海星月明 長河海日圓——廈門大學和寧夏的校地情緣
    戰貧逐夢 全力以赴幫扶隆德脫貧摘帽 300把紅外線測溫儀、8500隻口罩、一套專門開發的健康信息收集統計系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廈門大學愛心加碼,從校級留存黨費中向寧夏隆德縣捐助扶貧攻堅專項資金150萬元,其中50萬元用於支持開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 「造血式」扶貧,讓貧困戶有穩定就業崗位
    湖北日報訊(通迅員林建軍)12月7日,漢川市垌塚鎮王畈村湖北飛進服飾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60臺機器滿負荷運轉,工作人員正在加緊加工訂單。垌塚鎮是漢川市重點貧困鄉鎮之一,今年疫情期間,該鎮利用返鄉農民工在家之際,勸說鼓勵本鎮成功人士回鄉創業,帶動本鎮貧困戶及留守婦女就業創收,積極探索創造出了一條以扶貧車間為紐帶、貧困戶參與為重點的「造血式」扶貧路子。
  • 廈門、甘肅、寧夏三地探索對口扶貧協作新模式 東西協作更精準更...
    東西部扶貧協作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大舉措,也將東南沿海的廈門與西北內陸的甘肅臨夏州、寧夏連接在一起。面對自然環境惡劣、產業基礎薄弱的幫扶對象,廈門這些年的對口支援幫扶工作是如何開展的?經濟日報記者日前前往廈門、甘肅、寧夏等地,了解三地協作的創新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