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康莊寧夏篇:西海固用半個世紀劃上的句號

2020-12-22 中華網新聞

提起西海固,心裡有種說不出的痛。

因為缺水和生態環境惡劣,那裡曾經有你想像不到的貧窮。1972年聯合國糧食開發署把西海固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西海固也成為貧窮的代名詞。

經過寧夏人民半個世紀的不懈努力,那「焦旱赤裸的遠山」、「千山萬壑的旱渴荒涼」早已變了模樣。如今的西海固還剩最後一個貧困縣,進入脫貧攻堅倒計時。

西吉縣農村梯田風光

初秋時節,漫山翠綠,草木蔥蘢。人民網大道康莊全媒體調研行採訪團走進寧夏西吉,見證西海固脫貧攻堅最後一戰。

「老秦,我服你!」

有一群人,他們舍小家為大家,不分白天黑夜,積極奮戰在扶貧第一線,用腳步丈量脫貧路,把群眾當親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駐村第一書記。

西吉縣偏城鄉涵江村駐村第一書記秦振邦

「大家信任咱,那就接著幹。」中國人民銀行寧夏固原市西吉縣支行科員秦振邦就是他們中的一員。2019年年底,老秦到了退休的年齡,村民們聽說老秦要離開了,都捨不得,跑到村委會,極力挽留他。於是,他被「返聘」了。

有人不理解:「老秦,扶貧工作那麼難幹,你咋還沒幹夠呢?退休了,也該歇歇了。」可秦振邦說:「我還有牽掛,我的心在涵江。」

涵江村原來的名字叫爛泥灘村,一看村名就能料到是脫貧的重點和難點。為了改變爛泥灘村的面貌,秦振邦一家一家跑,一人一人聊,把村情民意都裝在心裡。

在資源稟賦差的深度貧困地區,關鍵是要找準脫貧主導產業。老秦決定引導村民養殖肉牛,讓村民不再「靠天」吃飯。有了方向,老秦又四處奔波向銀行尋求貸款支持。

在爛泥灘村村部院子裡,有一條醒目的標語:兩人一頭牛,溫飽就不愁;一人一頭牛,生活就無憂;一人兩頭牛,日子樂悠悠。如今,全村養牛800多頭,戶均5頭、人均1.8頭,牛存欄量比過去增長了10倍,成了遠近聞名的養殖示範村。致富的產業有了,百姓也就有了盼頭。村民們常說:「老秦,我服你!」

農村人居環境大改善,村民生活更幸福。如今,爛泥灘村村容也變了樣。水泥硬化路穿村而過,太陽能路燈方便出行,家家戶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用上自來水,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能像城裡人一樣洗澡,村裡接上了網際網路,設立了金融服務站。借閩寧對口扶貧協作的東風,村裡還建起了閩寧扶貧車間,留守婦女在家門口就能務工掙錢。其中,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的幫扶力度很大,為此,爛泥灘村2018年更名為涵江村。

「黨建引領是核心,發展產業是關鍵,金融扶貧是助力,閩寧協作是機遇,民風建設是基礎,脫貧成效是根本,脫貧致富奔小康是目標。」秦振邦這樣道處扶貧路上的感受,「這七點就涵蓋了我們從爛泥灘村實現脫貧攻堅,走到今天涵江村的一個全過程,也是我們全體幹部群眾苦幹實幹加油幹的一個成果。」

盡「莆田所能」補「西吉所需」

1996年,在黨中央作出東西部結對幫扶的戰略部署之下,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了對口協作關係。1997年,福建省莆田市與西吉縣確立了結對幫扶關係。

福建莆田市黃國福老師在西吉中學支教

黃國福來自福建莆田市,今年是他第二次來到西吉支教。

「10年前,這邊條件真的很差,我在白崖中學任教,春天風沙很大,氣候乾燥,嘴唇都裂開好幾個口子。周末就擠三輪蹦蹦車去縣城買幾大桶礦泉水。今年再回來,我覺得跟南方沒什麼差別,路也寬了,車也多了,學校也蓋的很好。」黃國福驚嘆西吉的變化,「現在去商店買東西,人家聽我口音是福建人,還會跟我多聊兩句。我發現這裡的人民臉上有笑容了,眼睛裡有了光彩,他們越來越自信。」

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福建加大了教育對口幫扶的力度。到2019年,福建共派出20批1146名優秀教師支援寧夏。24年來,閩寧對口扶貧新建擴建學校236所,資助了貧困學生9萬多名,援寧支教的所有教師們躬身為橋,消弭了隔山跨海的距離,在這裡用心用情澆灌著求知的渴望。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黃國福相信,孩子們努力走出大山,一定會收穫不一樣的未來。

不止於此。莆田市涵江區與西吉縣結對幫扶以來,盡「莆田所能」補「西吉所需」,兩縣區不斷加大協作力度,拓展協作領域,提升協作水平,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共同參與、相互促進的幫扶機制,建立了深厚友誼,結出了累累碩果:共選派掛職幹部11批19人,累計投入各類資金3.1億多元,實施項目324個,建設閩寧示範村15個、扶貧車間46家……西吉縣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看著我栽的樹就像孩子一樣」

清晨,空氣中瀰漫著絲絲涼意。

謝佩君穿上工作服,拿起水壺,拎起鐵鍬準備上山巡邏。對於他來說,不管天氣如何,每天都會來林區巡邏三五次,上山去看一看,這已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44歲的謝佩君,是西吉縣吉強林場的一名護林員,他從事這份工作已經整整有20年了。「看著我栽過的樹就像孩子一樣,特別親切。」

「過去窮,加上咱們這又屬於乾旱區,老百姓開荒就是為了多種點糧食。」提起過去,謝佩君直搖頭,「到了秋天一颳風,滿天黃土,衣服袖口和領口都是黑色的。」

西吉縣吉強林場的護林員謝佩君

上世紀末,西吉縣森林覆蓋率只有3.5%,生態環境極其脆弱。為了改變這種惡劣的環境,西吉把退耕還林作為全縣工作的重中之重和生態建設的「龍頭」工程,緊緊圍繞環縣城南北兩山、東北部生態屏障和中西部生態極度脆弱區三個重點,進行合理布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西吉縣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推動綠色發展,實施「四個一」林草工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

西吉一代又一代人懷揣綠色夢想,以世紀為單位,改山治水,植樹造林。如今,林業用地面積從上世紀末的36萬畝增加至137.4萬畝,森林覆蓋率從3.5%上升為17.02%,區域水源涵養能力得以提升,有效緩解了水資源短缺局面。生態,已成為西吉縣最靚麗的名片,2019年西吉旅遊接待遊客145.49萬人次。同時,隨著鄉村生態環境的改善,郊遊、垂釣、登山等休閒活動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時尚,間接引導第三產業的發展,為縣域經濟全面發展提供生態力量。此外,在抓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的同時,西吉縣積極培育後續產業,2000年至2006年栽植的山毛桃、山杏等樹種已進入盛果期,預計年產量1萬噸,年產值達2000萬元。

「咱們這一代人努力,下一代人就享受,更好的日子在後面呢,只要還能幹得動,我願意擼起袖子一直幹下去。」謝佩君說。

這是一場必須贏的硬仗

固原市委副書記、西吉縣委書記王學軍與村民交談

不畏艱難,才能奔向圓滿;砥礪磨練,才能收穫希望。

兩年前,王學軍到任西吉縣委書記,扛起寧夏脫貧攻堅戰最後一戰的重任。他知道這個擔子重,既是黨對自己的信任,也是一次重大考驗。

為了確保如期脫貧,王學軍帶著幹部一次次入村走訪排查問題。「你家冰箱在哪裡?」王學軍有一個習慣,到農戶家,先要看看這家冰箱裡有沒有肉,看看存糧,再去看看自來水的流速怎麼樣。

為了確保年底前按時摘帽,高質量脫貧,今年初,西吉全面開展了查損補失、查漏補缺、查短補齊、查弱補強的「四查四補」工作,精準排查,逐家逐戶做實幫扶。截至發稿前,西吉縣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由2014年的15.5萬人減少到2019年底的4340人,貧困發生率由34.4%降到0.95%。238個貧困村已全部脫貧出列。目前全縣「兩不愁三保障」已全面實現,正在對最後1575戶困難群眾脫貧進行公示。

脫貧攻堅「戰」正酣。如今,西吉產業發展基礎明顯夯實。經過精準施策、精心培育,形成了以馬鈴薯、草畜、冷涼蔬菜、小雜糧和勞務為主的「4+1」主導產業,全縣肉牛飼養量42萬頭戶均5頭。2019年全縣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0416元,比2014年增加4194元,年均增長10.8%。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明顯改善。5年來新建農村公路2600多公裡、鋪設自來水管網7000多公裡,4G網絡、動力電、農村公交和村衛生室、文化活動室等公共服務實現了行政村全覆蓋。自來水入戶7.2萬戶,危房改造2.04萬戶,輟學學生全部返校,安全飲水、安全住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保障率均達到100%。幹部群眾精神面貌也發生明顯變化。

通過實施脫貧攻堅「四查四補」、薄弱村綜合整治、產業示範村建設、基礎設施整村推進、幫扶幹部進村入戶辦實事解難題等系列專項行動,幹部隊伍在脫貧一線得到鍛鍊。

「這是我們這個時期這一代黨員幹部的歷史責任,也是我們的使命所在,不是我們每一個黨員幹部都能有機會參與到脫貧攻堅這場艱苦卓絕的偉大戰役中去,西海固千百年的貧困問題,在我們的手裡面徹底把它解決,應該感到自豪。」在王學軍看來,脫貧工作對西吉來說只是邁開了第一步,才剛剛形成了一個基本的生產生活基礎,「下一步的路還很長,但是有各級幹部群眾的艱苦奮鬥,對今年高質量如期脫貧摘帽,我們充滿信心。」

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表示: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消除絕對貧困後,脫貧攻堅戰的重心將轉向解決相對貧困,這將是未來扶貧工作的重要核心內容。我們將把解決相對貧困問題作為長期任務,統籌納入鄉村振興戰略,跑好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接力賽,形成整體聯動效應。

「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巨。」這是一場必須贏的硬仗!

相關焦點

  • 在中國,有一個滄桑巨變的美好故事叫做寧夏西海固
    西海固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南部,是黃土高原丘陵區西吉、海源、固原、彭陽、同心等7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統稱。這裡常年乾旱,雨水奇缺,年降雨量在200-700毫米之間,由於流水切割及千百年來的盲目墾殖,水土流失嚴重,除少量河谷川地外,大部分地方生存條件極差,被清左宗棠稱為"苦瘠甲天下"之地。20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西海固人口增加,水土流失加劇。
  • 康莊大道,為什麼解釋為美好光明的前途呢?
    是呀,它不會是指一個名叫「康莊」的人修的道路,或一條修在「康莊」這個村莊中的道路吧?「康莊大道」這個成語其解釋為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美好光明的前途。筆者研究驛站文化,此成語源於公元前21世紀堯舜禹時期,堯統治時期,很注意道路的修整,為了交通的通暢,他在都成平陽(今山西臨汾一帶)修了一條通衢大道,稱為「康衢」,後來此地改為「康莊」,所以說我們現在所說的康莊大道,指的就是這個地方。也有說康莊大道是位於江蘇省鹽城市響水縣大有鎮康莊村,當年周總理來此視察,稱通往康莊村的道路為康莊大道。
  • 寧夏西海固「牛市」復工記
    新華社銀川3月19日電(記者許晉豫、甦醒)單家集村,位於寧夏西海固西吉縣興隆鎮,因1935年10月毛澤東帶領中央紅軍路過此處並留宿而聞名。相比之下,不為人所熟知的是,作為寧甘交界的「旱碼頭」,單家集村還擁有西北最大的村級活畜交易市場。
  • 用十年的鍥而不捨,走出康莊大道的葉根友
    如今,葉根友在書法界已經闖出了自己的康莊大道。他的夢想實現了!」   03   — 社會上侵權的案例層出不窮,每一位原創作者都應該拿起版權登記的法律武器來保護自己,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江蘇版權局對創作者的支持之門永遠打開,並且免費登記。
  • 長途及漫遊費要取消了 「長話短說」的日子終於劃上句號
    每到寒暑假回老家,便異常頭疼漫遊費的問題,平日裡每月不到五十的話費,輕而易舉就上了兩百。於是,「漫遊話費貴,長話短說,有事短我」成了小陳的口頭禪。   後來小陳發現,為了避開過高的漫遊費,身邊的同學往往是老家一張卡,學校一張卡。於是乎,那陣子大多數同學都會有好幾個手機號,讓人傻傻分不清楚。   所以,漫遊費到底是個什麼?為什麼這麼貴?
  • 央視新聞聯播頭條播出|西海固:從苦甲天下到告別貧困
    寧夏南部的西海固地區因自然條件差,歷史上有「苦瘠甲天下」之稱。習近平總書記一直牽掛著西海固群眾的生活,對當地脫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五年來,寧夏落實總書記指示,實施了一系列精準扶貧舉措。就在上個月,西海固地區百姓告別絕對貧困。
  • 西海固扶貧攻堅,為什麼吳忠成看點
    寧夏欠發達,哪兒最窮?答案很明了——「貧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全區600多萬人口三分之一的居住地區。多少年來,黨中央心繫西海固,扶貧攻堅目標鎖定西海固,寧夏幹部群眾奮戰西海固。鳥瞰吳忠西海固的行政區劃為寧夏南部八縣區。
  • 感恩|清泉流過西海固
    1988年,我就出生在西海固地區這個叫海原的小縣城。西海固「苦瘠甲天下」的名號是「十年九旱」、極度缺水的真實寫照。彬彬有禮的微笑、冬日漫山的暖陽、山路清晰的車轍……不知道當年有多少學生跟我一樣都曾在心裡默默許下過「好好讀書將來考去廈門上大學」的願望。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我們的內心開始萌發出神奇的力量,開始重新打量現實生活,開始想要去看看那個更大的世界。「廈門老師」就像一季又一季歸來的候鳥,帶來滴滴雨露滲入我們腳下的土地,用閩南溫潤無聲的細雨滋養了北方無數個乾涸的心靈。
  • 從泥土小路到康莊大道
    小路雖然美麗,但通往鎮上的路程卻十分遙遠漫長,用了半天的時間才到父親的工作單位,累得我躺在父親的辦公桌上睡著了。母親經常向我感嘆:「等咱們有錢,一定給你父親買輛自行車,讓他騎車上下班,少遭點罪。」後來,我家買了自行車,父親騎車上下班方便許多,時間也大大縮短。雖然那時小路已經拓寬,變成大路。但由於還是土路,所以遇到惡劣天氣時,道路依舊泥濘難行。
  • 豫章書院案還無法劃上「句號」
    2017年10月,一篇名為《中國到底有多少個楊永信》的文章在網絡上熱傳,文中披露「戒除網癮學校」——南昌豫章書院體罰、毆打甚至監禁學生。隨著媒體的調查曝光,豫章書院關門停辦。而後,在志願者的幫助下,一些學生向警方報案,此事逐漸進入司法流程。由於取證困難等原因,該案的進展比較緩慢,一度被檢方退回補充偵查。時隔近3年,眼下,該案一審的法槌終於落下。
  • 「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走進福建 首站聚焦武平林改
    (李國潮 攝)   人民網龍巖8月3日電(許維娜、林曉麗)3日,「大道康莊——人民網全媒體調研行」在福建段的調研採訪正式啟動。當日,調研組一行走進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探訪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如何助推脫貧攻堅。
  • 劃逗號與句號,你真的掌握好火候了嗎
    句號表示一種完成,一種圓滿,一種有志者事竟成,一種成果與收穫,或者乾脆把這圓溜的句號看成一個個飽滿的果實。也許你們會問,當你完成一部作品,在那最末一行畫上一個句號時,難道你沒有如釋重負、飄飄欲仙的感受?沒有那種大功告成後該痛飲一杯的酣暢淋漓嗎?
  • 【「大道康莊」黑龍江篇】「追夢課堂」讓留守兒童有了少年宮
    追夢課堂的孩子們在上體育課。唐宋 攝  「追夢課堂」成立之初,村民們對村裡做的這件事誤解頗深,覺得「這都是形象工程,對孩子沒啥用」,甚至覺得「這是村幹部利用孩子搞政績,搞面子工程」。在「追夢課堂」的幫助下,正在上小學的李鍵從最初的淘氣不愛讀書,到如今能流利背誦數十首古詩。本來成績一般的于洋同學在「追夢課堂」提升了100多分,成功的考上了縣級重點高中。  看著孩子們不光成績提升了,也越來越懂事,變得體貼、知道感恩,家長們慢慢改變了原有的想法。
  • 走上國新辦中外記者見面會的寧夏小夥:脫貧不忘共產黨
    「大家好,我很高興能夠作為基層殘疾人代表參加本次見面會,我叫辛寶同,今年33歲,來自寧夏回族自治區隆德縣,就是大家熟知的寧夏最貧瘠的西海固地區,我現在是寧夏隆隆薯閩寧助殘商貿中心的一名創業者。沒有黨的精準扶貧政策,就沒有我的今天。」
  • 聆聽一家,三代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從軍故事
    聆聽一家三代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從軍故事新兵趙紀元長得白白淨淨有點瘦小但很精神1960年參軍入伍歷任副班長、班長曾榮獲「五好戰士」獎章雖然沒有經歷過戰爭卻用一擔擔石頭>他對父親的嚴苛總是不理解入伍後他漸漸明白父親嚴謹的工作態度和務實的作風正是父親想要他成為的模樣穿上軍裝的趙紀元
  • 「視覺新國企·大道康莊」國資央企脫貧攻堅主題融媒體作品展上線
    10月17日,在第7個扶貧日、第28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到來之際,「視覺新國企·大道康莊」通過「2020北京國際攝影周」線上展館,正式推出國資央企脫貧攻堅主題融媒體作品展,多角度展現國資央企作為脫貧攻堅主力軍的責任擔當,全力以赴做好貧困地區幫扶工作的有力措施,扶貧幹部紮根一線、真抓實幹的良好作風。
  • 穆斯林的葬禮--西海固穿越之旅 (4)
    我坐上了飛船,  我飛向了太空。  我看見了中國,  中國有長江,有黃河,  還有萬裡長城。  王小燕幻想著她能離開被黃土高原圍困的家鄉,她幻想能到銀川去看看。她抱著她兩歲的兒子笑著說,能看看外邊的世界,就是死也值了。
  • 大道康莊重慶篇 大山大水孕產業 生態為先奔小康
    導讀:大道康莊重慶篇 大山大水孕產業 生態為先奔小康「浮雲不共此山齊,山靄蒼蒼望轉迷」。夏日雨後,長江重慶忠縣段被雲霧籠罩,水託雲,雲繞山,山依水,長江、橘山與雲霧渾然一體,蔚為壯觀。位於忠縣塗井鄉友誼村的三峽橘海,鬱鬱蔥蔥、生機勃勃,幾名身著樸素的農民穿行其中鋤草施肥,有條不紊地忙碌著。
  • 「菜走得越來越遠」——西海固一個蔬菜專業村見聞
    新華社銀川10月9日電 題:「菜走得越來越遠」——西海固一個蔬菜專業村見聞  新華社記者艾福梅  51歲的張文婷站在大棚裡,看著剛種下去兩天的辣椒苗子。這位一輩子沒有出過遠門的農婦說:「上一茬種的黃瓜,收成好,都賣到湖北、廣州那些地方去了,菜比我們都走得遠呢。」
  • 社交媒體給英文句號畫上了「句號」-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日,《紐約時報》頭版刊登了一篇名為《句號、句末標識、句點 不管叫它什麼,它都過時了》的文章,全文700字左右卻僅有兩處使用句號。文章指出,在今天的數字媒體時代,由於簡訊、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體的即時信息興起,導致句號這一中世紀就已經存在的標點符號逐漸被人棄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