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銀行推出手機銀行悅生活

2020-12-24 中國網財經

  「悅生活」是中國建設銀行立足於服務民生、服務社會推出的網絡化生活服務繳費平臺,手機銀行「悅生活」頻道分為「生活繳費」、「行政教育」、「娛樂出行」、「手機商盟」、「善融商務」、「更多服務」六大板塊,可為客戶提供包括:水費、燃氣費、通訊費繳納、銀醫服務、話費充值、黨費、公交卡充值、ETCP停車、影票、飛機票、酒店預訂、家政服務等在內的60多種日常生活服務, 覆蓋全國各大中小型城市, 為客戶日常生活提供便利。

  2017年1月10日至3月31日期間,客戶使用建行手機銀行「公交卡充值」服務為北京市政一卡通帳戶充值,每月前2筆成功充值且單筆金額大於10元(含),有機會每筆贈送2元公交卡充值額,贈送充值額有效期至4月15日,請獲贈客戶務必在有效期內到建設銀行北京市分行任意網點將獲贈充值額圈存入充值卡片,過期失效。

  田雨

(責任編輯:羅伯特)

相關焦點

  • 中國建設銀行「悅生活」 場景化生活服務平臺
    建行於2012年在同業中率先推出場景化生活服務平臺——「悅生活」,如今經過三年的建設,服務內容從最初的水、電、燃氣等公共事業類繳費,逐步擴展至醫、食、住、行、遊、學、玩等日常生活領域。服務入口從網站逐步擴展至手機銀行、個人網銀、微信銀行、Pad銀行等全部線上渠道,並創新實現服務入口向智慧城市、移動和生活等第三方網站、客戶端開放,「悅生活」正在逐步成長為智慧、開放、泛在的生活服務平臺。    海量服務 一站式滿足生活所需    「悅生活」以場景化應用為基礎。
  • 中國建設銀行開展 悅生活營銷活動
    銀行資訊  雲服務是中國建設銀行「悅生活」品牌下的服務模式創新,即運用雲計算、大數據等技術搭建的企業級行業服務平臺,為商戶提供個性化金融和非金融服務行業解決方案。自去年下半年推出服務以來,「悅生活」雲服務已發展商戶8000餘家,覆蓋幼兒園繳費、學雜費、物業費等多種繳費服務項目,2017年當年實現交易額9.9億元,交易量249萬筆。  為了感謝廣大商戶對雲服務平臺的支持與厚愛,2017年7月1日至10月31日,中國建設銀行在全國範圍內面向「悅生活」雲服務商戶開展「入·雲之服務,享·悅之生活」悅生活營銷活動。
  • 中國建設銀行「悅生活」打造服務民生閃亮名片
    建行於2012年在同業中率先推出場景化生活服務平臺——「悅生活」,如今經過三年的建設, 「悅生活」正在逐步成長為智慧、開放、泛在的生活服務平臺。  「悅生活」以場景化應用為基礎,初期依託基本的水、電、燃氣、寬帶、有線電視等公共事業類代繳費業務,以日常生活需求為導向,逐漸新增家居裝修、手機流量充值、全國購物卡、餐飲、酒店、飛機票、旅遊度假、銀醫服務、加油卡、公交卡充值等多種多樣的服務場景,目前服務場景超過60項,遠超各大網際網路企業和銀行同業。
  • 建設銀行開展「微信繳費 悅享生活」悅生活營銷活動
    —分享—   紅網長沙7月15日訊(通訊員 吳輝雲)中國建設銀行
  • 中國建設銀行開展「入雲之服務享悅之生活――集卡兌獎新春禮...
    為加強悅生活業務推廣,助力民生公共服務,方便客戶足不出戶辦理繳費業務,建設銀行將在全國範圍內推出「入·雲之服務 享·悅之生活――集卡兌獎新春禮」專題營銷活動。本次活動期間為2020年3月16日-4月16日,用戶通過建設銀行個人手機銀行、微信銀行、網際網路網站、移動門戶,選擇悅生活的生活服務、教育服務及其他服務等相關繳費項目進行繳費,單筆繳費金額滿50元,有機會抽取「悅」卡和「繳」卡。卡片總額有限,先到先得,額滿即止。用戶集齊「悅」「繳」兩張卡片,即可兌換50元善融商城通用電子券。
  • 「中國建設銀行」微信公眾號 及時獲取銀行信息
    中國建設銀行於2013年11月2日正式對外推出微信銀行,公眾號名稱「中國建設銀行」,成為最早開通微信銀行服務的金融機構之一。建行微信銀行服務主要包含微金融、悅生活、信用卡三個部分,客戶關注微信銀行後,可以綁定儲蓄帳戶和信用卡帳戶,及時獲取帳戶信息、交繳水、電、煤氣、電話等各項生活費用及辦理信用卡相關業務。
  • 解析工商銀行手機銀行生態體系建設
    中國工商銀行軟體開發中心副總經理 簡志雄網際網路時代的到來對於傳統金融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隨著社會經濟生活網際網路化逐步深入,網際網路金融作為金融與科技融合的產物,成為引領未來商業模式的驅動力。CFCA發布的《2019中國電子銀行調查報告》也指出,個人電子銀行移動化趨勢顯著,手機銀行用戶比例自2018年首次超越網上銀行後,繼續保持穩步高速增長,2019年增幅達6%,增速達11%,手機銀行逐漸成為各家銀行零售業務創新的主要渠道和驅動引擎。工商銀行個人手機銀行業務起步於2000年5月,迄今已經歷近20年的發展,客戶規模穩步增長、平臺活躍度持續攀升。
  • 中國建設銀行與北京協和醫院聯手打造「銀行端預約掛號服務」
    但醫院與銀行聯手推出的銀醫卡項目,藉助金融服務終端和網際網路體系將掛號渠道擴展到城市的各個角落,使得患者可以就近靈活地進行預約掛號,免去了往返醫院和排隊掛號的顛簸之苦,使掛號變得輕鬆便捷。 北京協和醫院是我國著名的大型三級甲等綜合醫院,是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在復旦大學醫院管理研究所發布的「中國最佳醫院排行榜」中連續四年名列榜首。
  • 中國建設銀行:金融為生活添彩
    生活在哪裡,銀行就「建」在哪裡。這是中國建設銀行始終堅持的宗旨。這一點在一個技術突飛猛進的時代尤顯重要。從自助銀行到網上銀行,從手機銀行到微信銀行,建設銀行總是緊跟生活的腳步,為客戶提供最便利、最安全的金融服務。
  • 郵儲銀行信用卡「悅」動幸福生活半徑
    經過6年的發展,截至6月2日,郵儲銀行發卡累計近600萬張,已推出不同特色的信用卡37種,涵蓋旅遊、汽車、美食、購物等眾多生活領域,形成了普卡、金卡、白金卡的完整產品體系。  如果深入探究郵儲銀行福建省分行在信用卡領域的發展現狀,可以更深刻地體會到郵儲銀行對信用卡產品創新的力度。
  • 建設銀行寵粉福利驚喜來襲
    建設銀行奉上多重寵粉福利,犒勞一下辛苦一年的您。綁卡有禮 「建」者有份微信支付立減金。2020年12月9日至2021年1月10日,通過微信端首次綁定建設銀行卡(借記卡或信用卡),可獲得5元微信支付立減金(借記卡或信用卡各可獎勵一次,同一客戶最多累計可獲得10元立減金);微信支付使用建設銀行卡時,可享滿5.01元立減5元優惠,名額有限,先到先得。
  • 工行推出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幸福生活版手機銀行
    工行推出適合老年人使用的幸福生活版手機銀行 來源:金融時報-中國金融新聞網作者:記者 劉志良責任編輯:yxt發布日期:2019-12-04 09:19
  • 中國建設銀行充分發揮「穩定器」作用 網絡渠道助力抗擊疫情復工復產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建設銀行強化統籌和組織保障,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領導小組,密集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全力以赴做好各項服務工作。 中國建設銀行充分發揮網絡渠道7×24小時非接觸提供服務優勢,不斷豐富線上金融和非金融功能,優化業務辦理流程,並通過建設銀行善融商務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善融商務」)開展防疫物資、農產品平價銷售,切實滿足大眾對銀行服務的需求。
  • 哈爾濱銀行信用卡和手機銀行雙雙躋身「中國財經風雲榜」
    由和訊網主辦的「第十六屆中國財經風雲榜」在京揭曉。哈爾濱銀行信用卡以其2018年推出的馬拉松主題卡首次躋身「年度信用卡品牌」榜單;哈爾濱銀行手機銀行憑藉3.0版本良好的用戶體驗榮獲「年度手機銀行進步獎」。
  • 建設銀行手機銀行推出指紋支付
    杭州錢江新城CBD的一位普通的白領Andy,在一個普通的工作日結束後,打開建行手機銀行,手指一按輕鬆指紋登錄,通過指紋支付購買了兩張電影票,call上老公開始甜蜜相約!在不知不覺中,指紋支付慢慢地改變著Andy的支付習慣,不論是手機話費充值、水電煤繳費、交警罰款繳納,還是出行訂機票酒店門票、出國結售匯,Andy總是第一時間打開建行手機銀行,只需要動動手指,所有交易都可以輕鬆完成。  Andy告訴記者,「自從建行手機銀行有了指紋支付,不管是繳費、充值,還是消費,使用指紋支付,無需輸入密碼,只需要幾秒鐘就能完成交易,安全更便捷。
  • 解讀工行推出手機銀行美好家園版:手機銀行如何演繹金融服務下沉
    工商銀行手機銀行的這個動作,多少人看懂了?電商下鄉是一種經濟下沉現象,擺攤兒也是一種經濟下沉的表現,金融行業要想下沉,除了考慮線下網點的布局之外,在建設數字中國,推進銀行數位化轉型的大潮中,銀行想和我們說點新故事。
  • 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全國首家「無人銀行」正式亮相上海九江路
    打開APP 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全國首家「無人銀行」正式亮相上海九江路 李倩 發表於 2018-05-15 09:56:06 導語:4月初,由中國建設銀行推出的全國首家「無人銀行」正式亮相上海九江路,一度成為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
  • 建行手機銀行可查詢個人信用報告
    建行手機銀行可查詢個人信用報告 2020/12/14 07:39 來源:溫州商報 編輯:單暉 瀏覽:347
  • 中國建設銀行推出龍卡Kindle信用卡-中新社上海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7日電(記者  姜煜)12月17日,中國建設銀行攜手亞馬遜中國推出龍卡
  • 建設銀行推出「故宮瑞獸」系列黃金手繩
    紫禁城(故宮)即將迎來建成600周年,中國建設銀行與故宮博物院及扎什倫布寺,以「瑞獸迎吉」的典故共同推出的「故宮瑞獸」系列黃金手繩8月1日正式在建行各大網點發售,讓更多的人了解故宮瑞獸吉祥守護的寓意,感受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