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除了要愛惜自己,還有另一層含義

2020-12-22 左手執筆

每天分享接地氣的生活情感故事和感想,你關注我,餘生我們一起走。

文 | 左手執筆

《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以前不管是自己讀到這句話或者聽老者講起這句話的時候,我單純地認為這就是一句規勸子女要愛惜自己,好好生活,不辜負父母一番養育之恩的意思。

這是在聽小美(化名)講完她的故事之前對:「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理解。

小美是一個80後獨生女,在她的印象裡,家裡有一本獨生子女證,而也是因為那個小本本,從記事以來,小美就知道自己不僅會得到父母的恩寵於一身,自己將來也要承擔著贍養父母的責任。

01

在很小的時候,小美就暗暗發誓,長大了一定要掙很多的錢,讓父母過上更好的日子,這是孝順小美的初心。

小美學習很努力,從小學到大學都是年級名列前茅的好學生,相當的勵志。小美不僅學習成績好,拿了不少獎學金,從上大學開始,她就憑藉著自己的專業知識開始做兼職,這樣一來,小美上大學幾乎是自給自足,沒有給父母增加經濟負擔。

大學畢業後,小美進了一家上市公司,工作很忙,經常要到處出差,所以每年能陪父母一兩次,每次最多也就10來天。但,每月卻有給到父母足夠多的錢,讓他們衣食無憂。

一天,小美接到媽媽的電話,說爸爸靠在窗臺看著外面的馬路流淚,說自己想女兒了。小美聽後,嘴裡還說:「老爸一個大老爺們,怎麼突然煽情了。」

前年,趁著中秋的放假,小美回了趟家。

當小美踏進家門的時候,父親坐在院子裡逗著家裡的老黃(狗),鬢角的白髮,似乎比年初的時候又多了不少。媽媽則一個人在屋子裡看著電視,又像是開著電視在想著什麼。

女兒的回來,把爸爸媽媽高興壞了,父母張羅了一桌子的菜,都是小美從小就喜歡吃的。

02

時間過得很快,中秋假期很快就要過完了,正當小美要趕回公司上班的時候,住在街道另一頭的叔叔打來電話,說爺爺不行了。

小美記得,爸爸當時連哭帶跑的往叔叔家跑,最後爺爺還是走了。

辦完爺爺的後事,爸爸更消沉了,他對我說:「爸爸沒有爸爸了」說完又流下了眼淚。

「爺爺是老爸的依賴,而爺爺走了,爸爸也老了,自己就成了老爸的依賴。」想到這裡,小美抱住了老爸。

為了照顧好老爸的情緒,小美向公司又多請了幾天假。

這樣也好,不但可以多陪陪老爸,也可以好好地陪媽媽逛逛街。

03

這天吃過早飯,小美陪媽媽去買衣服,正巧碰見了媽媽的初中同學黃阿姨也在那家店裡試衣服。

媽媽試完衣服,小美習慣地給媽媽理衣領和試衣服被弄亂的頭髮,黃阿姨看見了說:「女兒真的是媽媽的小棉襖,小美真的很孝順。」

媽媽笑著說:「小美不僅是小棉襖,更像是羽絨服。」說完,媽媽開心地笑了。

一旁的黃阿姨接著說:「我兒子也很好,1米8的個頭,在國外工作,年薪過百萬。」說著,還把手機拿出來翻她兒子的照片給媽媽看。

小美當時就緊張了,這種情況,莫非是要自己做她的兒媳婦不成?

「真的又帥氣又優秀」媽媽看了照片說道。

黃阿姨沉默了一會說:「可惜不在了。」看著眼淚都快要出來的黃阿姨,小美心裡一陣酸楚。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我們要愛惜我們的身體,不辜負父母的養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在父母年邁後,我們更要陪在父母身邊,贍養他們。

而黃阿姨卻再也等不到兒子的陪伴了。

寫在最後:

你陪我長大,我陪你變老。

可如今,不少人為了生活常年在外奔波,讓父母成了空巢老人。更有甚者,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後,把生養自己的父母拋之腦後,不管不問。

當父母已不再年輕,不管多忙,多需要掙錢,也儘可能的多抽點時間回家看看,陪陪父母。

同時,即便父母過去有些許不對的地方,但他們畢竟給了我們生命,養育我們成人,不要執著於父母過去的「過」,丟了那份血濃於水的親情。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重新解讀和踐行這句話吧!

#感恩父母#

相關焦點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譯:凡是一個人的身體,哪怕一根髮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髮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我們現在的人,心裡承受能力是越來越差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傷害自己的身體,小則不吃飯,大則殘害自己的身體。人生大事不過生死。人生路漫漫,如若一片坦途,人生的意義也就瞭然無趣不是?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可毀傷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哎,又一個因為減肥而差點造成的悲劇……近日,杭州20歲女大學生小靜被媽媽用輪椅推到了浙大二院營養科,原來身高164cm的小靜,體重56公斤。按照標準來說,小靜的身材根本不胖,很標準。可是她覺得自己偏胖,於是在學校和室友相約減肥。不僅吃得少,還催吐,最後被送進醫院時體重只剩33公斤,而且好幾個月不來例假。醫生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經過5個月治療才終於恢復正常。追求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但是過分的追求瘦和美,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麼古代人剪指甲嗎?
    看到這位大人一個個比較長而且略帶扭曲的指甲,小編首先想到了那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來自於父母,傷害自己的身體就等同於傷害父母的身體,古代遵從孝道的人都特別珍重自己的「身體髮膚」,所以才有清初「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殘忍抉擇。頭髮、身體不得損傷,那麼指甲呢?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父母應該管一管」,「家裡不是開明是心大吧,就不怕孩子學壞嗎」…… 還有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搬出來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為人子女的,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父母親,像化妝打耳洞染髮這種傷害身體的事情,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孝心。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
    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身體髮膚,都是父母所給,自己要好好保護,不能毀傷,這是孝之根本。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孝敬的人是天底下最可惡的人」。但是,問題來了,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而是修發的。怎麼這樣說呢?其實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理髮師這個職業了。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則為不孝,那麼古人為何還要「理髮」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孝經·開宗明義》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既然身體髮膚不能毀傷,那麼為何還會有理髮呢?「理髮」的由來理髮與美容護膚從遠古就有了。傳說伏羲時就已剛開始椎髻。就是在髮型上漢人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或辮髮。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學習《弟子規》,不僅使我增長了做人的智慧,更使我的心靈接受了洗滌。百善孝為先,我們做子女的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何為孝順?即是順從,這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沒有切身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難處。「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工作時不小心受傷,是否也算不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雖然我們並不注意,但現在稍微想一想,不禁對這句話產生了疑惑——假若在工作當中,因為不小心而受傷;或者在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切傷手指,這樣算不算是不孝?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請珍惜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壹健康: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年份,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我們感恩醫生,護士以及父母的偉大。古人曾說過「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其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的損傷,意指愛護身體如同敬愛父母。壹健康可以完全滿足您對健康的要求。
  • 讀經明義丨《孔子集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懂得愛惜自己
    導讀:樂正子春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門人問之曰:夫子下堂而傷足,瘳,而數月不出,猶有憂色。敢問其故。樂正子春曰:「善乎而問之。吾聞之曾子,曾子聞之仲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歸之,不虧其身,不損其形,可謂孝矣。君子無行咫步而忘之。』餘忘孝道,是以憂。」
  • 古代為何沒有學生自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壞,有敬畏心
    學生不分班,所有孩子不分大小都在一個地方上課。在教學方法上,完全採用注入式,先生正襟危坐,學生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然後每個學生複述,再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如果學生頑劣,或者粗心調皮,不求上進,先生就會用戒尺伺候,手心打到你拿不起筷子也是常有的事情,扯臉皮、揪耳朵、罰站更是家常便飯。
  • 四本懸疑靈異文,身體髮膚授予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閱感極佳
    哈嘍大家好,很高興跟大家見面了,非常感謝小寶貝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小編真的是榮幸之至。小編每天都給大家分享精彩的小說,希望大家都能喜歡。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推薦四本懸疑靈異小說,喜歡的收藏哦!諸葛野:那我可不可以不幹了?老闆(閻王)邪邪一笑:不可以除非你死了。精彩內容:諸葛野檢查了一下背包,回頭吩咐道:「下面可能有危險,你們都多加小心。」說完走了進去。古墓裡沒有光源,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諸葛野站住,剛要拿出手電,突然一束光從後面射來,回頭一看,是徐芬芬。
  • 孔聖啟示錄:瞞著父母去遊泳的不孝子,你對得起父母生養之恩嗎?
    孔聖人對曾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把孔聖人的教誨翻譯一下就是說:「你的身體是爸爸媽媽給的,你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身體受到傷害,這就最基本的孝道。」曾子像,感謝原作者孔聖人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在筆者看來,孔聖人知道父親母親生養孩子的艱難,才會發出這樣振聾發聵的教誨。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脫髮了怎麼辦?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對於古人來說,從孝的角度來講,頭髮是父母給的,「不敢毀傷」。 「肝藏血,發為血之餘。」頭髮少不敢洗,一年才洗一次,白樂天這個方式好像不是很衛生。 何首烏、黑芝麻真的那麼神嗎? 治療脫髮,還經常聽到吃何首烏和黑芝麻的說法。是否靠譜呢? 首先來看黑芝麻,它營養豐富,點綴在食物中很不錯,對頭髮可以說有益處,但是單靠吃黑芝麻來烏髮、生發,是不可取的。
  • 古裝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我們究竟和父母有多像?
    有句老話說:「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你有沒有被父母舊照的樣子驚異到,因為我們和他們同齡時的樣子相似極了!《孝經·開宗明義》有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意思是身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的,絕不能有絲毫損傷。
  • 在「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封建禮制下,古代人是如何理髮的?
    「父母者,人之本也」——司馬遷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一句話,這句話就是「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的本意該是什麼?就是說自己的皮膚和頭髮都是父母給予的,要好好地愛惜,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是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還會讓自己的父母感到傷心。
  • 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為何仍熱衷於剪頭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 眾所周知,古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表達孝心,堅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視自身髮膚如命。至於古代小孩,更不把身體髮膚當成一回事,小孩子剛出生就要剃掉胎髮,頭髮長得快也需要修建剃頭。再者,古人認為幼童需要賤養,因此喜歡剃掉孩子頭髮,將他們打扮成「胡人」模樣以示低賤,這樣閻王爺就不會收,小孩才會長命百歲。不過對於成年男子而言,如果真的長髮及腰了,那還是有必要及時修剪的,否則就會被人指責無禮和邋遢。
  • 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那古人都不剪頭嗎?清朝時最流行請客理髮
    我們閱盡鉛華,只為呈現不一樣的歷史。我們都知道古代人講究孝道,常以各種形式來表達孝義,並且始終秉持「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觀點。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現代人對這句話的含義存在很多誤解,在許多人看來,古人要是按照這一原則執行,那麼就應該終生不剪頭髮,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所以有不少人都有疑問,難道古人都不剪頭的嗎,那樣每天生活豈不是很累?洗個頭髮都需要很長時間,其實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的。在《孝經.開宗明義》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簡而言之,身體任何的東西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沒有任何權力去損傷,如果敢做損傷之事,便是不孝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