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譯:凡是一個人的身體,哪怕一根髮絲,一點皮膚,都是父母賜予我們的。既然身體髮膚都承受於父母,就應當體念父母對兒女的一片愛心,保全自己的身體,不敢稍有毀傷,這是遵從孝道的開始。我們現在的人,心裡承受能力是越來越差了,稍微遇到一點挫折,就傷害自己的身體,小則不吃飯,大則殘害自己的身體。人生大事不過生死。人生路漫漫,如若一片坦途,人生的意義也就瞭然無趣不是?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那麼古代人剪指甲嗎?
看到這位大人一個個比較長而且略帶扭曲的指甲,小編首先想到了那句:「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古人覺得自己的身體來自於父母,傷害自己的身體就等同於傷害父母的身體,古代遵從孝道的人都特別珍重自己的「身體髮膚」,所以才有清初「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殘忍抉擇。頭髮、身體不得損傷,那麼指甲呢?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除了要愛惜自己,還有另一層含義
文 | 左手執筆《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以前不管是自己讀到這句話或者聽老者講起這句話的時候,我單純地認為這就是一句規勸子女要愛惜自己,好好生活,不辜負父母一番養育之恩的意思。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怎可毀傷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哎,又一個因為減肥而差點造成的悲劇……近日,杭州20歲女大學生小靜被媽媽用輪椅推到了浙大二院營養科,原來身高164cm的小靜,體重56公斤。按照標準來說,小靜的身材根本不胖,很標準。可是她覺得自己偏胖,於是在學校和室友相約減肥。不僅吃得少,還催吐,最後被送進醫院時體重只剩33公斤,而且好幾個月不來例假。醫生診斷為「神經性厭食」,經過5個月治療才終於恢復正常。追求美,是每個人的天性,但是過分的追求瘦和美,那就有些得不償失了。
-
《論語》: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孟武伯問什麼是孝道,唯子有疾病時,父母憂之。其餘一切不能使父母憂。孟武伯是孟懿子的長子,名彘,武是其諡號。孟武伯為人子,孝順父母,不能使父母為孩子擔憂 。天下父母都是為了孩子,所以有愁不完的事。所以《弟子規》就說:出必告,反必面。無論出行都要告知父母,因為孩子的安全都是父母最在意的地方。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
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意思是身體髮膚,都是父母所給,自己要好好保護,不能毀傷,這是孝之根本。朱子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孝居首位,百善孝為先。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不孝敬的人是天底下最可惡的人」。但是,問題來了,既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古人莫非一輩子不剃頭嗎?清朝以前,漢人是不剃頭而是修發的。怎麼這樣說呢?
-
四本懸疑靈異文,身體髮膚授予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閱感極佳
哈嘍大家好,很高興跟大家見面了,非常感謝小寶貝們在百忙之中點開小編的這篇文章,小編真的是榮幸之至。小編每天都給大家分享精彩的小說,希望大家都能喜歡。接下來小編給大家推薦四本懸疑靈異小說,喜歡的收藏哦!諸葛野:那我可不可以不幹了?老闆(閻王)邪邪一笑:不可以除非你死了。精彩內容:諸葛野檢查了一下背包,回頭吩咐道:「下面可能有危險,你們都多加小心。」說完走了進去。古墓裡沒有光源,幾乎是伸手不見五指。諸葛野站住,剛要拿出手電,突然一束光從後面射來,回頭一看,是徐芬芬。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毀傷則為不孝,那麼古人為何還要「理髮」
但是在中國古時候,《孝經·開宗明義》講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既然身體髮膚不能毀傷,那麼為何還會有理髮呢?「理髮」的由來理髮與美容護膚從遠古就有了。傳說伏羲時就已剛開始椎髻。就是在髮型上漢人已區別於少數民族的披髮或辮髮。
-
去他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有質疑父母的教育方式的:「學生就應該有學生的樣子,父母應該管一管」,「家裡不是開明是心大吧,就不怕孩子學壞嗎」…… 還有把「身體髮膚受之父母」搬出來的—— 身體是父母給的,所以為人子女的,做任何決定之前都要考慮到父母親,像化妝打耳洞染髮這種傷害身體的事情,是不愛惜自己的身體,也是沒有孝心。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
學習《弟子規》,不僅使我增長了做人的智慧,更使我的心靈接受了洗滌。百善孝為先,我們做子女的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弟子規》第一章就是《入則孝》。「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何為孝順?即是順從,這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以前覺得父母愛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沒有切身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和難處。「親所好,力為具;親所惡,謹為去。身有傷,貽親憂;德有傷,貽親羞」。
-
孔聖啟示錄:瞞著父母去遊泳的不孝子,你對得起父母生養之恩嗎?
孔聖人對曾子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把孔聖人的教誨翻譯一下就是說:「你的身體是爸爸媽媽給的,你要愛護自己的身體,不要讓身體受到傷害,這就最基本的孝道。」曾子像,感謝原作者孔聖人為什麼會這麼說呢?在筆者看來,孔聖人知道父親母親生養孩子的艱難,才會發出這樣振聾發聵的教誨。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在工作時不小心受傷,是否也算不孝?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這句話,雖然我們並不注意,但現在稍微想一想,不禁對這句話產生了疑惑——假若在工作當中,因為不小心而受傷;或者在切菜的時候,不小心切傷手指,這樣算不算是不孝?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請珍惜
孔子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
古代為何沒有學生自殺,因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壞,有敬畏心
學生不分班,所有孩子不分大小都在一個地方上課。在教學方法上,完全採用注入式,先生正襟危坐,學生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然後每個學生複述,再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如果學生頑劣,或者粗心調皮,不求上進,先生就會用戒尺伺候,手心打到你拿不起筷子也是常有的事情,扯臉皮、揪耳朵、罰站更是家常便飯。
-
善事父母,教化子女,謂之孝
「孝」字「從老省,從子,承老也。」表示上有老,下有小。解釋「孝」就是善事父母,教化子女。具體內容有:1.惜身。就是要珍惜自己的身體肌理而不至於毀傷,因為這是父母給的生命形式。父母讓你來到世上,付出了巨大的生理代價,要對此珍惜。
-
《銳解漢字》之「孝」:百善孝為先
有男德、女德之分,還有老八德、新八德之別。老八德包括: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新八德包括:忠、孝、仁、愛、信、義、和、平;老子強調的「三寶」是:「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孔子看重的三項品德是:「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管仲強調的國之「四維」是:禮、義、廉、恥。古代還有五常的說法,指的是仁、義、禮、智、信。常言道,「百善孝為先」,孝為道德之本。
-
《孝經》第一章,用孝養父母的心對一切眾生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大雅》云:『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脫髮了怎麼辦?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句話出自《孝經·開宗明義》,對於古人來說,從孝的角度來講,頭髮是父母給的,「不敢毀傷」。 《黃帝內經》云:「腎藏精,其華在發。」「肝藏血,發為血之餘。」
-
古人認為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但曹操的頭髮卻總是說棄就棄
在闡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孝經》中有句名言:「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由此可見,頭髮的留存直接與孝道掛鈎,輕易去發就是大不孝的行為,因此當滿清八旗兵入關奪取天下後,下令天下臣民去發,立即遭到了激烈反對,雖然有「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但也有「頭可斷,發絕對不可去」的大義凜然。
-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古人護髮極為精細,他們還會染髮
所以有不少人都有疑問,難道古人都不剪頭的嗎,那樣每天生活豈不是很累?洗個頭髮都需要很長時間,其實古人是非常看重自己的頭髮的。在《孝經.開宗明義》中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簡而言之,身體任何的東西都是父母所給予的,是沒有任何權力去損傷,如果敢做損傷之事,便是不孝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