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寧這件珍寶入選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2020-12-20 鹹寧日報

12月14日:小雪 氣溫 0~2℃

新聞報料電話:0715—8128787

新鮮事、稀奇事、開心事、麻煩事,歡迎撥打熱線電話,我們願意和您分享,幫您跑腿...

12月13日

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

歷時一個月的評選

湖北省博物館

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鹹寧的崇陽銅鼓位列其中!

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

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在參觀精品文物展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荊楚文化是悠久的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地位舉足輕重。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淵藪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餘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

13日,十大「鎮館之寶」發布會現場火爆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

都是啥來頭?

一起來看看!

曾侯乙編鐘:

改寫世界音樂史

曾侯乙編鐘,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國早期。鍾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鍾架上,其中一件鎛鍾為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鍾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其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專家認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改寫了世界音樂史。

越王勾踐劍:

「天下第一劍」

越王勾踐劍,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劍長55.6釐米,寬5釐米,劍首向外翻卷呈圓盤形,內鑄11道精細的同心圓,劍身滿飾神秘的黑色菱形花紋,劍格的正面和反面分別用藍色琉璃和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紋飾,整個造型顯得高貴、典雅。在劍身正面靠近劍格處還寫有兩行鳥篆銘文,分別是「越王鳩淺 自作用劍」,經專家考證,鳩淺就是勾踐,八字銘文表明這把劍的身份和地位。

這把劍在出土時插在漆木劍鞘裡,出鞘時仍然寒光閃閃,耀人眼目,其劍刃薄而鋒利,經測試它能夠一次輕鬆地劃開20張白紙。這把青銅劍深埋地下2500餘年,為何不生鏽呢?對於這個問題,專家認為,一是選材用料好;二是墓葬環境好;三是出土時帶劍鞘,劍鞘起到了雙重保護的作用。

越王勾踐劍因製作精美,歷經2500餘年仍紋飾清晰,毫無鏽蝕,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崇陽銅鼓:

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

崇陽銅鼓,1977年發現於湖北崇陽縣,通高75.5釐米,鼓面直徑39.5釐米,重42.5公斤,由銅鼓身、銅鼓座和銅鼓冠三部分組成。鼓身橫鑄於長方形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圓形仿皮質鼓面無紋飾,鼓身、鼓座和鼓冠上均鑄有商代後期流行的裝飾紋樣雲雷紋和乳釘紋。這件銅鼓質地厚實古樸,造型奇偉莊重,花紋流暢粗放,代表了我國商代青銅工藝的製作特點與水平。

據考證,這面銅鼓是我國目前所見最早的銅鼓,同時也是僅存於世的兩面商代饕餮紋銅鼓中的一面,另一面早年流失於日本,現藏於京都泉屋博古館。

曾侯乙尊盤:

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曾侯乙尊盤,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州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釐米,口徑25釐米,盤高23.5釐米,口徑58釐米。

尊的口沿是多層套合的鏤空附飾,遠看像雲朵,實際是由無數條龍蛇所組成的鏤空花紋,它們相互盤旋環繞,宛如在空中遊動。尊的頸部攀附四隻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鏤空的龍蛇裝飾,尊的腹部和圈足滿是蟠螭紋和浮雕的龍,整個尊體共裝飾有28條龍、32條蟠螭。盤的製作更為複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摳手下有八條鏤空的夔龍。盤足為四條圓雕的雙身龍,龍口咬住盤的口沿,造型別致。整個盤體裝飾龍56條、蟠螭48條。

專家認為,曾侯乙尊盤鬼斧神工的工藝,堪稱2400餘年前的高精密製造,當之無愧是中國青銅工藝的巔峰之作。

雲夢睡虎地秦簡:

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

雲夢睡虎地秦簡,1975年出土於湖北雲夢,包括大量公元前221年秦統一中國前後的法律文獻,是首次系統發現的秦律。秦律涉及農業生產、市場交易、徭役徵發、官吏職掌、少數民族關係等各個方面,從中可以看出秦法已經達到了十分細密、詳備的程度。秦律對漢代以及其後的中國傳統法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睡虎地秦簡中有一篇《為吏之道》,論述了官員的行為準則,要求官員忠於君主、清廉公正、嚴格執法、勤政愛民,不可驕傲犯上、獨斷專行、貪財好貨。

虎座鳥架鼓:

彰顯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虎座鳥架鼓,2002年出土於湖北棗陽九連墩楚墓2號墓,年代為戰國中晚期。該器物通高約136cm,寬134cm,兩隻背向踞坐的臥虎四肢屈伏於六蛇纏繞的長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隻長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鳳鳥。背向而立的鳴鳳中間,一面大鼓懸於鳳冠之下,兩隻小虎後足蹬踏鳳鳥背脊,前足上託鼓框。該器物通體髹黑漆,飾有紅、黃、銀白多色彩繪,穩重的虎座與飛揚的鳳架彰顯了楚文化的浪漫與神奇。

鄖縣人頭骨化石:

補寫人類發展史

1989年和1990年,湖北省鄖縣青曲鎮曲遠河口的學堂梁子,分別發現和出土了兩具震撼世界的距今約100萬年的完整的古人類頭骨化石,被著名的古人類學家、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先生稱為「國寶」,並依據古人類命名的規則,命名為「鄖縣人」。兩具頭骨化石保存了完整的腦顱和基本完整的面顱,其面部特徵與中國和亞洲已發現的古人類化石一致。經專家研究、鑑定後認為,這是距今100萬年左右的直立人。

專家認為,「鄖縣人」的發現,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其材料的全面性、豐富性、可解決的學術問題幾乎僅次於周口店「北京人」,引起世界古人類學界的廣泛關注,是補寫人類發展史的重要物證。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

「陶瓷中的熊貓」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出土於湖北鍾祥郢靖王墓,通高38.7釐米,口徑6.4釐米,底徑13釐米。這件梅瓶,小口外撇,短頸豐肩,圈足平底。瓶身的肩部飾有鳳穿牡丹圖,腹部四個菱形開窗內描繪了四個故事:王羲之愛蘭、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周敦頤愛蓮。足部繪一圈仰覆蓮紋,以卷草紋和錦帶紋間隔三層紋飾,層次分明,繁而不亂。該器物整體製作精美,優雅精緻,出土時位於王妃棺木腳端棺床下方。

青花瓷是我國古瓷中極富特色的品種,它是一種釉下彩瓷器。因釉下的鈷料經高溫燒制後呈現藍色。元青花使用的是進口鈷料「蘇泥勃青」,故色彩青翠豔麗,給人優雅明淨的審美享受。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被譽為「陶瓷中的熊貓」。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

中國現存最早的「連環畫」

(局部)

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1987年出土於湖北荊門包山楚墓,是漆奩外壁一周的漆畫,展開全長87.4釐米,寬5.2釐米,描繪了戰國時期楚國貴族車馬出行的場景。畫中用土黃、桔紅、海藍和棕色等顏色,勾勒出一幅色彩豔麗、生動活潑、富有立體感的圖畫。最為引人注目的是畫師別具匠心地用五棵隨風搖曳的柳樹,將畫面巧妙地分隔成五個畫段,強化了故事情節。第一和第二畫段表現的是出行場面,在畫卷的第三段只畫了一隻狗和一隻豬,它們躍身急奔的神態為整幅畫卷增添了生機,第四段和第五段表現的是迎賓場景。

整幅畫人物姿態各異,豬犬騰躍,車馬有序,情節首尾連貫、過渡自然,被譽為目前中國現存最早的長卷「連環畫」,體現了楚國漆器高超的製作工藝。

石家河玉人像:

史前高超琢玉技藝的代表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於天門石家河文化遺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龐寫實,兩眼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寬闊,口扁方微閉,散發著威嚴與神秘的氣息。

石家河文化時期,長江中遊地區史前玉器的發展達到高峰,形成了具有鮮明特徵的玉文化。專家認為,這件玉人像展現了高超的琢玉技藝,是石家河玉器的典型代表。

來源:湖北日報

編輯:王馨茁

監製:向東寧

出品:新媒體中心

相關焦點

  • 荊州這件珍寶入選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1965年出土於湖北江陵望山一號楚墓的越王勾踐劍位列其中 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這10件珍貴文物被評為湖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黃敏)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10件珍貴文物脫穎而出,當選省博十大「
  • 235萬餘人踴躍投票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235萬餘人踴躍投票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2020-12-14 10:23:13來源: 湖北日報  12月13日,歷時一個月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結果揭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
  • 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出
    長江日報訊(記者萬建輝 通訊員孫夏)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兩件來自隨州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其中有兩件出自隨州曾侯乙墓! 為保證評選的廣泛性、公正性和權威性,本次評選活動公眾網絡投票和專家投票權重各佔50%,從20件候選「鎮館之寶」中,最終產生十大「鎮館之寶」。
  • 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走進高校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溫靜)11月26日,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開展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進校園,首站走進中南民族大學,從博物館殿堂走向課堂的文物珍寶,受到準文博人及其他專業學子的熱捧。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13日,十大「鎮館之寶」發布會現場火爆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稱,湖北省博物館三期工程預計明年全新開放,擴建後的博物館建築面積11.3萬平方米,展陳面積2.8萬平方米,比現在擴大一倍。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_時政_中國西藏網
    中新網武漢12月13日電 (梁婷孫夏)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出爐,你中意哪件?
    &nbsp&nbsp&nbsp&nbsp12月13日,備受期待的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除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現有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鎮館之寶」。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
    12月13日,經廣大網友和專家委員會歷時一個月的評選,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正式揭曉!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作為「湖北客廳」展現大國文明風範的湖北省博物館,是2018年中印領導人非正式會晤的首站。
  • 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揭曉_文化_中國西藏網
    【解說】湖北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12月13日正式揭曉,除現有的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四大「鎮館之寶」外,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等6件文物瑰寶新晉為「鎮館之寶」。
  • 湖北省博物館發布十大「鎮館之寶」 記者對話專家解讀背後的故事
    湖北省博物館被譽為「荊楚文化的殿堂」,館藏文物達24萬多件(套),其中一級文物945件(套),國寶級文物16件(套)。如此豐富的文物瑰寶是荊楚文化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在湖北省博物館三期擴建工程即將竣工之際,開展「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將原來的「四大鎮館之寶」擴容為「十大鎮館之寶」,將更好地發揮文物瑰寶代言荊楚文化、講好中國故事的作用。
  • 專家熱議十大「鎮館之寶」評選—— 一次有儀式感的集體銘記
    湖北日報訊 (記者海冰、通訊員錢紅、黃敏)湖北省博物館聯合湖北日報舉辦的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活動,吸引廣大網友投票,也受到學界廣泛關注。專家們認為,博物館與媒體聯合發動公眾進行投票、評選,是對「鎮館之寶」一次有儀式感的集體銘記,非常有意義。
  • 姜松點評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
    本文我們約請姜松老師為全國廣大讀者推薦「世界五十大博物館及其鎮館之寶」。圖文很長,不能一口氣讀完,讀者可慢慢品味。  對於熱愛文明史與藝術史的朋友們,利用世界各大博物館資源是不可或缺的手段。在此列出世界最知名的五十家博物館,和每家博物館的一件鎮館之寶(自然歷史博物館和科學技術博物館不在列表之內),隨後在「姜松評寶」中用一句話告訴您選取這一件國寶的原因。
  • 博物館日 探尋世界頂級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77年,為促進全球博物館事業的健康發展,國際博物館協會將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今天,小編帶大家走進世界頂級博物館,去尋找每一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文明寶藏。如今,昔日皇宮禁地那佔地78萬平方米的重重宮闕,既是收藏明清皇室珍寶的巨大寶庫,也是記載明清宮廷歷史的鮮活檔案。目前館內藏品共有1862690件/套。那故宮的「鎮館之寶」是什麼呢?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說,很難挑出一件代表性的寶貝。這是因為故宮的藏品呈倒金字塔結構,93.2%的文物都是國家珍貴文物,6.4%藏品為普通文物,資料留存僅0.4%。
  • 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十大經典館藏文物
    甘肅省博物館裡最具特色的便是「絲路文明」的展示。特殊時期,人們無法實地參觀,很多博物館都進行了「線上展覽」。甘肅省博物館也參與其中。並在4月份的時候,進行了一個「十大經典文物展覽」的直播活動。在官方的「文案上」,宣傳的是對「十大鎮館之寶」的展示和講解。
  • 省博十大「鎮館之寶」揭曉!其中一個寶貝來自十堰
    鄖縣人頭骨化石入選十大「鎮館之寶」! 新當選十大「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曾侯乙尊盤、雲夢睡虎地秦簡、虎座鳥架鼓、鄖縣人頭骨化石、元青花四愛圖梅瓶、彩繪人物車馬出行圖、石家河玉人像、崇陽銅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