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活動丨書寫中國——「習近平用典」主題臨寫活動(四十六)
連結:活動丨書寫中國——「習近平用典」主題臨寫活動(四十七)
連結:點擊訂閱《中國書法報》
對漢字與書法的思考
文/解小青
我國古代先民造字,最初來自對自然物象的攝取和表現,「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是成字之源,「象形」奠定了漢字的基本思維方式。《繫辭·上》曰:「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形容,象其物宜,故謂之象。」所象之物,或有形,或無形,故有虛實之分。書法離不開漢字。實中含虛,虛由實生,不僅表明漢字初創時象形思維中蘊含的理性思維,而且也與書寫法則和審美觀念相通。
字象蘊含博大精深,漢字書寫具有理性之美。可是,對於初學寫字的小孩子來講,幾乎談不上理解,有的大概只是書寫的模仿力。五六歲時,我在父親的指導下開始習字,他寫樣子,讓我照著寫。每天十個字,一個字十遍,寫滿一張為止。由於不理解,所以我每一動筆,父親就在旁邊不停地指揮:「高一點」「靠近點」「要長」「往右」……筆在我的手裡,忙的卻是父親。現在想來,日復一日、單純投入的這份童子功,是父親給我一生受用的福分。
從小時候被動地聽指令習字書寫到學會有意識地琢磨調整字的結構,我逐漸理解了進退、揖讓、承載、避就等結構規則,懂得了「筆法生字法」的道理,粗細、俯仰、向背等筆畫變化也與字的結構直接相關。如同繪畫一樣,沒有一種顏色不好,關鍵在於怎樣搭配;書寫也是一樣,沒有一個筆畫不好,關鍵在於相互間的襯搭和補救。可以說,每一個筆道、每一個字形都是「活」的,逢山開路、遇水造橋,所以各家各體、觸遇生變、常寫常新。
上了大學讀中文系,開始學習古代文學、古代漢語。讀研究生時專業是先秦兩漢文學,導師考慮我從小練習毛筆字,特地單請老師為我講授了一年古文字學。從《說文》部首到釋讀甲骨、金文,嘗到了「認字」「寫字」之外「研究字」的樂趣。當然最大的飛躍還是跟隨歐陽中石先生攻讀書法博士以後,自己對漢字以及書寫問題有了新的認識和思考,奠定了以後我在首師大以「漢字與書法」為方向授課和招生的基礎。
我國的書法藝術發展和漢字字體演變是連在一起的。儘管漢字的象形痕跡在演變過程中逐漸淡化甚至消失,但是今天仍然有很多字在楷、隸、行、草書的書寫中保留著篆書遺意,從小篆溯源甲骨、金文的初始字象、字義,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寫字,而且能系統認知漢字,對於一些碑別字的寫法亦能辨知淵源。隨著字體形態趨於定型,書寫的用筆方法也被總結出一套規律。書法之所以稱「法」,即「書」之「法」,表達出重視筆法的特徵。精深的筆法是古今書家追求的目標,復活「晉法」曾是多少人的理想。歷代書家重視「寫」的意趣,強調「下筆有由」,評價書作更是以「得筆」與否作為重要標準。
今天的書法已經脫離了實用功能,加之現在人的思考已經變成專往想不到的地方去想,所以對書寫以外的東西,我們思考得越來越多。書法是什麼?書法能是什麼?書法應該是什麼?書法作品的演變從最初的實際應用到現在的精神角色,無論從創作者還是審美者角度,都有理性的思考作用。理性不主導對現實的探索,但成全了探索的更無所畏懼,在這個轉化過程中,理性其實也是一種被現實考驗的對象。從字象到字義、從筆畫到空間、從碑刻到書寫、從臨摹到變通……理性與模糊性的共性思維貫穿其中。一旦模糊的東西被理性明確固定化了的時候,是一種認識的提升和理論的形成,但也會斬斷其多元的觸角,失去內含的濃鬱。也許正是在這種二難的解讀與維繫中,成就了漢字和書寫以及書法理論的多樣發展,使之成為一門進展中的學科。
解小青 古書節抄
文/汪欣
衛家風範茂漪思,歷二千春感未遲。
書苑罕聞脂在硯,墨林喜見女為師。
畫沙理悟心生法,爭道神行勢啟姿。
慚愧一篇評賞重,永和真脈有新知。
這是著名紅學家周汝昌先生贈予解小青老師的一首詩,寥寥數語道出老先生的真心與期賞,也為我們勾畫出了一個「完美」的解小青老師。
作為一名學者,她心思單純,一心求索,著作頗豐;作為一名書家,她堅定如一,追摹仿寫,領悟古法,自得一格。歷來專於一門者數不勝數,而精於理論又躬行實踐者則為數不多,解小青便是這其中之一。書法理論的瞭然於心與筆墨書寫的行雲流水,共同構成其書法創作的絕勝之姿。
解小青小楷作品
一、究漢字之源
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代表著中華文化的基礎要素和鮮明特徵。書法的發展與漢字的演變同脈相連,欲求書法之法,需明漢字之義,得文化之氣。
解小青老師在本科時讀的是中文系,由此開始了她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進入研究生階段,專門攻讀先秦兩漢文學專業。幸運的是,在這一階段,其導師考慮到她從小練習毛筆字的經歷,專門為她開設了一年的古文字學課程。回憶起這段經歷,她感慨地說:「從《說文》部首到釋讀甲骨文、金文,使我嘗到了『寫字』之外『研究字』的樂趣。」
她認為,儘管漢字的象形痕跡在演變過程中逐漸淡化甚至消失,但是今天仍然有很多字在楷、隸、行、草書的書寫中保留著字象遺意。溯源甲骨、金文的初始字象字義,不僅能幫助我們正確寫字,而且能系統認知漢字,對於一些碑別字的寫法亦能辨知其淵源。對古漢字的研究奠定了解小青對書法之「法」的認識。從小時候跟隨父親學習書法,日復一日、單純投入的這份童子功,到考入首都師範大學專攻書法博士,她對書法歷史和理論的研究不斷加深,對進退、揖讓、承載、避就的靈活領悟,對「筆法生字法」的實踐體會,在其筆下顯現出越來越濃鬱的書卷氣。「漢字與書法」作為她現在授課和招生的基礎方向,其研究在繼續深化。
解小青 自作詩軸
二、傳松雪之韻
小青學書,取法鍾王,循規蹈矩,早露頭角;勤奮有年,得心應手。故能不驕不躁,從容自如,有典有則,丰姿綽約。假之以時日,參之以甲金篆隸,傅青主所謂正入變出,變化生妙者,當可預期也。
姚奠中先生給予解小青老師書法創作很高的期許。她少時即與筆墨為伴,其中尤得松雪之韻,這與她對趙孟頫其人、其事、其藝的深入研究密不可分。歷來對趙孟頫的評價褒貶不一,「以人論藝」的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後世對趙孟頫的認識與品評。
面對這樣一個受歷史誤讀的研究對象,解小青老師以嚴謹求真的治學態度,從趙孟頫的人生際遇出發,回歸其生活的時代背景,為我們還原出一個更為鮮活的趙孟頫形象。她編寫的《從臨摹到創作·趙孟頫》與《趙孟頫書法藝術》等書,多方面地展示出趙書之「理」與趙書之「美」,曾獲得北京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理論研究輔以追摹臨寫,解小青老師對趙體書風形成的主線梳理,打開了藉由趙孟頫通往古人筆法的獨有法門。通過趙孟頫所臨王羲之書作與王羲之書作的分析比對,她指出:「王字內俏,其『活』在暗處,奇宕蕭散;趙字外俏,其『活』在明處,芳菲滿眼。趙書這些『入手稍易』等特點使他被後世認為是學王的津梁,其『用筆千古不易』的經典論斷,在於昭示運筆遣毫的規律性。」
這些研究結論,不僅在一點點地豐富著我們對趙體書法的認識,更向我們展現了她由「識子昂之人」到「傳松雪之韻」的學書歷程,彰顯著理論與實踐二者相互配合而產生的強大力量。
解小青 篆刻「不二信心」
三、育桃李之心
一名學者,一名書家之外,解小青老師還有另外一重身份,即為人師者。她受教於姚奠中先生與歐陽中石先生等老前輩,親承謦欬,其師德修煉與教學之法皆得真傳。
姚奠中先生,師從章太炎,深諳樸學,心繫家國。提及姚先生,解小青老師動情地說:「姚奠中先生不僅秉承了太炎先生國學方面的傳統,更重要的是他繼承了太炎先生作為革命家把時代擔當作為己任的一方面。他的家國情懷,對我觸動最深。」
在口傳心授師父帶徒弟的學習模式已經變為書法教育,書法已成為一門學科的今天,面臨大規模的教學時,師德是一個重要的課題。為人師者,除了傳道、授業、解惑之外,更多地還要有一種家國責任感和承傳中華文化之脈的使命感。漢字是中華文化的載體,整個中華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漢字,而書法與漢字的關係又最為密切,作為書法教育工作者,其肩負的重任可想而知。
歐陽中石先生是解小青老師的博士研究生導師,她講道:「歐陽先生曾獲得了很多名譽,但他最在意的是『人民教師』這個稱號。」歐陽先生將書學理念概括為16個字:「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他認為,書法除了要使「文以載道」的「文」煥發出更好的光彩,書法還應追隨時代,為時代服務,真正做到「切時如需」。
兩位老先生教育理念深深地影響著解小青,在新的學科建構模式下,書法藝術的教育問題也需要我們探索新的思考。書法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寫字的問題了,它需要多種學科的支撐,比如金石學、文獻學、碑帖學、文學、史學,等等,這也促使書法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需要有更豐富的文化底蘊。
解小青 篆刻」允執其中「
無論是學者、書家還是教師,我們都可以看到解小青老師身上所煥發出的耀人光彩。正如開篇所言,專於一門不難,三者兼得,卻委實不易,靠的是「忠於一事,行於一世」的決心與「教書育人,喻之於德」的承傳。
解小青 肖形印
歡迎訂閱2018年《中國書法報》
1.郵局訂閱:
全國郵局均可訂閱
郵發代號:1-237
每期定價:3.00元
全年定價:150.00元
2.郵購訂閱:
郵購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裡10號《中國書法報》社
郵編:100125
聯繫人:陳英嘉 朱化傑
聯繫電話:
010-64060749
010-65012624
銀行匯款戶名:《中國書法報》社
開戶銀行:中國工商銀行北京團結湖支行
帳號:0200 2068 0900 0012 936
3.微店訂閱:
點擊下方二維碼進入微店購買
歡迎訂閱2018年《中國書法》《中國書法·書學》
《中國書法》
每期定價:50元
全年定價:600元
訂閱方式:
1.郵局
全國各地郵局均可訂閱
郵發代號:2-879
2.郵購
郵局匯款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裡10號《中國書法》雜誌社發行部
郵政編碼:100125
收款人名稱:《中國書法》雜誌社
聯繫電話:010-67322341(兼傳真)
聯繫人:潘女士 張女士
銀行匯款
戶名:《中國書法》雜誌社
開戶銀行:工商銀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帳號:0200 0007 0901 4416 048
3.微店
長按並識別上方二維碼進入中國書法雜誌社官方微店購買。
郵購或微店訂閱全年《中國書法》,免收郵寄費。零購1冊加收10元郵寄費,2冊及以上加收總價15%的郵寄費。
《中國書法·書學》
每期定價:50元
全年定價:600元
應廣大讀者的要求,2018年《中國書法·書學》將自辦發行。
訂閱方式:
1.郵購
郵局匯款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農展館南裡10號《中國書法》雜誌社發行部
郵政編碼:100125
收款人名稱:《中國書法》雜誌社
聯繫電話:010-67322341(兼傳真)
聯繫人:潘女士 張女士
銀行匯款
戶名:《中國書法》雜誌社
開戶銀行:工商銀行王府井金街支行
帳號:0200 0007 0901 4416 048
2.微店
長按並識別上方二維碼進入中國書法雜誌社官方微店購買。
訂閱全年《中國書法·書學》,免收郵寄費,並隨機贈送2016或2017年《中國書法·書學》1冊,送完為止。零購1冊加收10元郵寄費,2冊及以上加收總價15%的郵寄費。
1.搜索公眾號「中國書法報」,添加我們。
2.長按並識別下方二維碼,添加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