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格列衛因《我不是藥神》意外走紅 仿製藥治療成本為其1/3)
■本報記者 張 敏
點映階段票房就高漲的《我不是藥神》再度將社會的焦點對準一群特殊的群體——選擇代購印度仿製藥的患者以及影片所涉及的治療藥物格列寧。在現實中,也存在這一款被稱為「抗癌戰爭新彈藥」的神藥——外資藥企諾華旗下的格列衛。
這款藥在國內售價是每盒超2萬元,高於這款藥在其他多個國家的售價,在腫瘤治療領域也算是「高價藥」。在國家力推進口抗癌藥降價的今天,諾華有無可能降價再度引發市場的關注。
對於《證券日報》記者的提問,諾華製藥並未直接回應。不過,諾華相關人士向記者介紹,格列衛已於2017年底進入國家醫保並在全國落地執行。每個省份報銷比例略有不同,平均報銷比例達70%,個別省市報銷比例達85%。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衛的國產仿製藥已經上市。據一位業內人士向記者介紹,原研產品年治療費用在6.3萬元-7.2萬元(享受買3贈9之後),而國產藥品目前的年治療費用在2.1萬元-3.6元萬之間,價格約是原研藥的三分之一。
整體銷售承壓
2017年,諾華旗下有多個藥品全球銷售額超過十億美元,其中就包括格列衛(通用名:甲磺酸伊馬替尼)。格列衛於2002年進入中國市場,用於治療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變期、加速期或α-幹擾素治療失敗後的慢性期患者;不能手術切除或發生轉移的惡性胃腸道間質腫瘤患者。
這款藥物上市之後,高高在上的價格讓很多患者「望而生畏」。不過,諾華在國內也開展了一系列贈藥活動。諾華製藥表示,中華慈善總會格列衛患者援助項目於2003年9月份在中國正式啟動,由非政府性質的慈善組織中華慈善總會(CCF)負責在中國的整體運作和協調工作。截至2017年底,格列衛患者援助項目累計超過6萬名慢性髓性白血病、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患者和胃腸道間質瘤患者獲得格列衛藥物援助。項目註冊醫生超過3000位,援助藥品發放點超過97個。
數據顯示,近年來,受專利到期等因素影響,格列衛全球銷售額承壓。
根據諾華中國官網發布的數據,公司2017年實現淨收入增長2%(固定匯率,按美元增長1%),腫瘤業務銷量增長10%(固定匯率,不含格列衛),其中第四季度增長13%(固定匯率)。Cosentyx和諾欣妥等產品的強勢增長,彌補了格列衛專利到期導致的不利影響。
三大國產藥圍攻
值得一提的是,格列衛2013年4月份在中國的專利保護到期。
目前,原研藥格列衛在我國已經有了國產版。2013年,江蘇豪森醫藥集團伊馬替尼片上市,商品名為昕維;2014年正大天晴藥業集團伊馬替尼膠囊上市,商品名為格尼可;隨後石藥集團伊馬替尼片上市,商品名諾利寧。
不過,儘管在華專利到期,但格列衛並未出現所謂的專利懸崖現象:即藥品專利到期之後,同類競品、仿製藥出現,原研藥進入市場衰退期,銷量大幅下降。
據媒體報導,2016年,諾華的格列衛仍佔據伊馬替尼市場份額的約80%。其次為江蘇豪森、正大天晴、石藥歐意。通過查詢中國生物製藥年報獲得的數據顯示,2017年,正大天晴的格尼可膠囊銷售額約為1.74億人民幣,同比增長31.2%。2016年,格尼可膠囊的銷售額約為1.55億港元,同比增長35.5%。
「目前諾華的格列衛價格仍在2萬元以上。」一位醫藥行業觀察人士認為,公司降價的可能性很低。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國產版格列衛」價格已經有所調整。
根據江蘇省藥品集中採購中心2017年4月份發布的文件,正大天晴生產的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0.1g*12)的供應價從246.09元/盒降至185元/盒;甲磺酸伊馬替尼膠囊(0.1g*60)供應價從1259元/盒降至872.19元/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