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下五去四,三下五去二,一去九進一……」「掌柜」示範完畢,身著明清時期藏青色夥計服的臺北少年王仁德坐下來開始學打算盤。「這是做生意的基本功,會算帳很重要。」王仁德說道。
23日,正在「中國第一古商城」湖南洪江古商城舉行的2016兩岸婚姻家庭子女財商特訓營進入第七日。經歷了「夢想」、「伯樂」、「謀生」三個主題特訓日,兩岸青少年成功進入「客棧」、「藥號」、「鏢局」、「報館」工作,學儒從商漸入佳境。
地處湘西的洪江古商城距今有3000年文明歷史,是中國內陸最早、最大、最完整的商業重鎮,商賈雲集,素有「一個包袱一把傘,來到洪江當老闆」的典故,保留有「吃虧是福」、「外圓內方」等商道精髓,堪稱中華商道文化完好傳承的典範。
在這座明清商業古城中,兩岸青少年需白手起家,完成從「夥計」到「掌柜」的蛻變,培養自身就業創業意識。
臺北領隊許小芬表示,為塑造營員們的經商之道,主辦方邀請了湖南踐行國學公益基金會理事長顏愛民授課,傳遞「天人合一」等儒家理念。每天清晨,營員們還一起誦讀《弟子規》,共練太極拳,從待人接物的守則規範中體會傳統道德教育的內涵,感悟傳統儒、道哲學精髓。
學習店內基本日常事務打理是營員們的「必修課」,包括採購貨物、押送貨物、預定客房和刊登廣告,以此掌握經商之道。
「市場上的商業信息變幻莫測,從商人員魚龍混雜,活動可以考驗他們的經商功底。」負責夏令營活動的章斌表示。
為當上經驗豐富的「掌柜」,營員們使出渾身解數。在實戰中,有的營員卯足了勁和小攤販磨嘴皮,不惜花足半個小時也要一單賺足。
臺北少年王仁德頭腦靈活,通過「打工」賺足「銀子」,還學會了生火做飯。「活動有意思,需要動腦子。」從「離鄉」到「謀生」,王仁德體會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和父母持家的艱辛。「我要用自己的雙手賺取『工錢』,當上『掌柜』。」
幾天的磨練,來自洪江的李以洋儼然是一位經商老手。憑藉流利的口才,他總能取悅商家,節約了許多採購成本。「做生意,洽談溝通很重要,還要善於察言觀色,學會交真朋友。」李以洋說。
主辦方表示,除了培訓不同主題的財商課程,兩岸婚姻家庭子女還要利用晚間學習商道文化和經營技巧,分享付出與收穫中的苦辣酸甜,進而深入了解彼此。(記者 唐小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