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家庭婚姻中心案例分析 ——長期分居及兩岸相互認可與執行民事判決|陳建宏|律師視點|來源:《家事法實務》(2015年卷)

2021-01-20 家事法苑



兩岸家庭婚姻中心案例分析


來源:夏吟蘭、龍翼飛主編:《家事法實務》(2015年卷),法律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作者:陳建宏,北京大學法學院2007級博士生,北京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 

  本案例為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的法律研究課題,交由兩岸十名專業律師研究分析法律問題並提供法律意見,本文作者為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法律諮詢公益服務團隊律師及北京臺資企業協會法律諮詢顧問律師。本文寫作於2015年5月,所涉法律法規為當時有效規定。

本文系作者授權後推送,如欲轉退,請務必徵得作者及本公號同意。

 [內容摘要] 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是民政部直屬事業單位,中心成立是順應兩岸婚姻家庭當事人呼聲,幫助其維護權益,促進兩岸婚姻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而中心成立的目的或宗旨之一,在於受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當事人諮詢、呼籲和投訴,協助協調相關部門解決合理訴求,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因此匯集兩岸婚姻家庭當事人各項法律問題,交由熟悉兩岸法律之專業律師個案研究及專業分析,辯明兩岸法律制度差異,正確適用兩岸法律條文,方能真正確實解決兩岸婚姻家庭當事人的法律問題及糾紛。故就海峽兩岸婚姻家庭服務中心象徵性及特殊性個案之一即長期分居及兩岸相互認可與執行民事判決,透過法律專業分析及法律適用解決現實問題,並由此引申為兩岸政策及法律建言,盼能徹底全面解決該法律問題及糾紛。

[關鍵詞] 兩岸;分居;繼承;認可與執行;判決

  自臺灣當局於1987年11月4日開放臺灣地區人民前往大陸探親,允許大陸地區人民來臺探病、奔喪或訪問,從此海峽兩岸人民相互間接觸日趨頻繁,在這之後,兩岸通婚幾乎呈幾何級數般增長。但是,海峽兩岸由於歷史的原因形成了各具特點的法律制度,在婚姻關係與家庭關係的法律調整方面,因其政治、歷史、社會、經濟、文化諸條件的不同,規範婚姻家庭關係的相關法律制度差異頗大
。在海峽兩岸人員的往來更加密切,經濟文化交流的迅速發展,兩岸間的婚姻關係大量發生的背景下,比較海峽兩岸婚姻制度的不同,解決兩岸婚姻法律的衝突,已成為一個迫切的現實問題。 

    另外,隨著兩岸關係由緊張走向緩和,兩岸民商事往來不斷加深,兩岸民商事法律衝突頻繁發生,兩岸相互認可與執行民商事判決成為保障兩岸人民合法權益之必要,兩岸民商事法律衝突屬於區際法律衝突,對於這一衝突的解決,應在對兩岸相互認可與執行民商事判決現狀的研究基礎之上,順應兩岸現實情況,尋求妥善的解決辦法。

  (一)財產繼承

  案由:胡女士,上海籍人士,1992年經人介紹並於1995年5月26日與臺灣籍人士結婚,丈夫是戎民且身體狀況不佳。婚後胡女士赴臺與丈夫生活,精心照顧丈夫的起居直到1999年排到在臺定居居留的身份。但是,丈夫在養女的挑撥下故意挑起矛盾,導致胡女士無法在臺延期居留而不得已回到大陸,至今已分居15年,但婚姻為解除。事實上,2000年臺灣移民部門已向胡女士核發了定居證,此定居證一直由丈夫「保管」,胡女士也無法以配偶身份合法在臺定居。

  2014年8月7日,胡女士的丈夫在臺去世,存摺帳戶的錢已在8月5日被她丈夫的養女取走;現胡女士的丈夫在臺北有一處房產,經胡女士幹涉,該房產以存在糾紛為由而限制買賣。

  諮詢問題:

1、丈夫在神志不清的前提下,由其養女代為領取郵局存款是否合法?胡女士作為配偶一方如何舉證並爭取權益?

2、胡女士如果近期能順利的拿到臺灣向她核發的定居證,定居的日期還是從2000年開始計算(在分居期間,胡沒有回臺灣和丈夫一起生活。),胡女士是否有權利繼承丈夫在臺灣的遺產?如房產、退休金等。

  (二)臺灣法院的判決書是否必須經大陸法院裁定認可方能生效?

  案由:張先生於2014年7月赴廣西省桂林市婚姻登記處與桂林籍女子辦理結婚登記時,婚姻登記機關未給予辦理,原因是他曾於1998年7月10日與一名福建女子登記結婚,又於2003年7月經臺灣高雄市法院判決離婚,該離婚判決書並未在大陸法院裁定認可,故張先生目前離婚身份不被大陸認可。

    問題:臺灣法院的判決書是否必須經過大陸法院裁定後方能使用,依張先生個案,如果已經過了兩年的裁定期,法院是否還會受理?受理的地點應該是福建(結婚地),還是桂林(裁定書的使用地)?具體的程序為何?

  (一)案例一

臺灣地區

《民法》

《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

《大陸地區人民在臺灣地區依親居留長期居留或定居許可辦法》

大陸地區

《婚姻法》

  (二)案例二

大陸地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補充規定》

《民政部關於認定臺灣地區有關法院離婚判決書和離婚調解書效力的通知》

  (一)案例一:本案例事實在於兩岸當事人長期分居是否婚姻關係自動解除,以及臺灣丈夫死亡,大陸配偶如何繼承及繼承財產範圍。

  1.分居是否影響婚姻關係

  依據一般觀念,分居是指夫妻雙方因一定事由(感情不和、異地工作、出國留學等)而在連續一段時間內分開居住生活的事實狀態,這個意義上的分居側重從客觀現象角度陳述夫妻分居事實,並不屬於法律上的概念。而從法律事實的角度來看,分居是指夫妻雙方在繼續維持其夫妻關係的情況下,停止共同生活,並各自建立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的行為,屬於一種法律事實。這個意義上的分居不同於夫妻日常生活中的自行分居行為,它是國家通過婚姻家庭立法對現實中客觀存在的夫妻分居現象進行調整與規制的結果,能夠引起夫妻雙方及其子女乃至與第三人之間的一系列權利義務關係的發生、變更或消滅 。【1】

    大陸地區法律文件中最早涉及分居內容的是最高人民法院 1989 年頒布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中歸納了 14 種可以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情況,其中第七條涉及分居,即「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三年、確無和好可能的,或者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又分居滿一年,互不履行夫妻義務的」,可準予離婚。2001年婚姻法修訂之後,『分居」作為判決離婚的法定理由之一規定在我國的婚姻立法中。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三款第(四)項規定:「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經調解無效,應準予離婚。此處所謂「分居」是法院判決準予離婚所依據的法律事實,它不再是客觀發生的生活事實,而是將「一定之生活事實經評價為該法律規定所規範之法律事實」。

  我國臺灣地區法律上無明文規定分居(別居),但法院實務承認分居(別居)【2】 , 即為臺灣地區民法第1001條但書正當理由之別居,性質上不限於消極的抗辨權,而且可為積極的請求權 。【3】而正當理由,主要包含不堪同居之虐待、妻受夫家屬之虐待及夫之納妾等為別居原因。

  綜觀兩岸就分居制度法律規定及理論基礎,單純夫妻感情不和分居二年以上,在大陸地區,法律明文規定「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為判決離婚的法定理由之一,然在臺灣地區民法第1052條判決離婚所列舉十款離婚原因並無此項理由,追根究底在於兩岸裁判離婚理由採用何種主義的差異,臺灣地區傾向有責主義,而大陸地區傾向無責主義(破裂主義)。

    最後,回到本案而論,大陸配偶及臺灣丈夫雖已兩岸分居十五年,按照現行兩岸法律規定,雙方婚姻關係不會自動解除,亦無人主張裁判離婚,胡女士仍保有配偶身分。

  2. 大陸配偶如何繼承及繼承範圍

  對於大陸配偶如何辦理繼承,根據《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6條第1項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繼承臺灣地區人民之遺產,應於繼承開始起三年內以書面向被繼承人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由此可知,胡女士應於臺灣丈夫死亡後三年內,以書面向臺灣地區丈夫住所地之法院為繼承之表示,否則逾期視為拋棄其繼承權。

  此外,大陸配偶繼承財產範圍,臺灣地區政府為保障大陸配偶之平等權於2009年7月1日《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修訂第67條關於繼承財產總額之限制,取消大陸配偶繼承不得超過新臺幣200萬元的限制,只要是經過許可長期居留的大陸配偶,可以繼承不動產。

  據此,就本案而言,按現行臺灣地區《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第5項規定,「大陸地區人民為臺灣地區人民配偶,其繼承在臺灣地區之遺產或受遺贈者,依下列規定辦理:一、不適用第一項及第三項總額不得逾新臺幣二百萬元之限制規定。二、其經許可長期居留者,得繼承以不動產為標的之遺產,不適用前項有關繼承權利應折算為價額之規定。但不動產為臺灣地區繼承人賴以居住者,不得繼承之,於定大陸地區繼承人應得部分時,其價額不計入遺產總額。三、前款繼承之不動產,如為土地法第十七條第一項各款所列土地,準用同條第二項但書規定辦理。」,胡女士因其配偶身分可與養女共同繼承臺灣丈夫的遺產(臺灣地區民法第第1138條、第1144條),在臺灣地區可繼承的財產,現金部分包括退休金等,不受新臺幣200萬元的限制;而就不動產部分,需確認是否為養女賴以居住者,若是,胡女士不得繼承之;若不是,由於胡女士已喪失長期居留的身份,因此無法直接繼承,而需要將房屋按繼承權利折算為價額而繼承。

  綜前,主要案例事實之外,胡女士主張臺灣丈夫的養女,在丈夫神志不清的前提下,代為領取郵局存款的合法性,因涉及民事代理權有無及恐涉及刑事偽造文書、詐欺罪之情形,【4】因未見確切事證,待補充相關事證完全再為論述。

  (二)案例二:本案例事實在於兩岸相互認可與執行民事判決。

  兩岸民事判決的相互認可和執行是民事訴訟程序的最後環節和歸宿,也是司法程序功能與價值的本質所在。在民事判決的相互認可和執行問題上,兩岸一直是各自單邊立法,直至2009年4月26日海協會與海基會籤署了《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其中第十條專門規定,雙方同意基於互惠原則,於不違反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之情況下,相互認可及執行民事確定裁判與仲裁裁決(仲裁判斷)。雖其議定之內容只能視為兩岸政府的某種合作意向,而非對彼此都具約束力的法律意義上的區域司法互助協定。但對未來兩岸司法互助開展新局,加深兩岸司法互助的制度化與法律化,發揮承先啟後實質性積極作用。

  1.大陸地區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民事裁判的立法

  大陸地區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民事裁判的立法,具體表現為最高人民法院相關的四份司法解釋:

(1)最高人民法院於1988年5月26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民事判決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使大陸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民事裁判有了具體法律依據。

(2)199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持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調解書或者有關機構出具或確認的調解協議書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可人民法院是否受理的批覆》,明確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的調解書比照《規定》辦理。

(3)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持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支付令向人民法院申請認可人民法院應否受理的批覆》,明確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的支付令,比照《規定》辦理。

(4)為了落實《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2009年5月14日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補充規定》(以下簡稱《補充規定》),《補充規定》明確規定了經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的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與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具有同等效力。

  2. 大陸地區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民事裁判的管轄

  如何確定住所地、經常居所和被執行財產所在地是申請人提出認可和執行的臺灣地區民事裁判法院管轄的第一步,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第3條規定,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受理。《規定》的這一內容,也是沿承了中國民事訴訟法法院管轄的規定,使各法律規定之間保持內在的一致。

  就本案而言,關於申請大陸地區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離婚判決的法院管轄,依照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的《規定》第3條規定,「申請由申請人住所地、經常居住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張先生應向大陸地區自己所在之住所地、經常居住地或者被執行財產所在地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而非福建(結婚地),還是桂林(裁定書的使用地)。

3.大陸地區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的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效力及限制

  按照2009年5月14日《補充規定》第1條第2款明確規定,經人民法院裁定認可的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與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具有同等效力。申請人依裁定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明確承認認可臺灣地區判決的法律效力,即既判力。大陸人民法院對經裁定認可效力的臺灣地區的判決,需要執行的,按照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程序辦理。

  然而《補充規定》第9條又規定,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的,應當在該判決效力確定後二年內提出;當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或者其它正當理由耽誤期限而不能提出認可申請的,在障礙消除後的十日內,可以申請順延期限。換言之,申請認可臺灣地區有關法院民事判決有時間的限制,需於該判決效力確定後二年內提出,否則逾期未申請,根據《民政部關於認定臺灣地區有關法院離婚判決書和離婚調解書效力的通知》(民基函〔1999〕4號)的內容,凡持臺灣地區有關法院離婚判決書或離婚調解書的當事人申請再婚,當事人或其原配偶是大陸居民的,該離婚判決書或離婚調解書須經人民法院裁定認可。離婚判決書或離婚調解書未經認可,或被裁定不予認可的,視該離婚判決書或離婚調解書不具有法律效力,婚姻登記管理機關不能為當事人辦理再婚登記。即發生失權的效力。

  故就本案而言,張先生取得臺灣地區確定離婚判決已超過十年,自然無權向大陸地區人民法院申請認可,目前唯一途徑,除非原配能配合辦理離婚手續,否則只能依照《規定》第13條的規定,「案件雖經臺灣地區有關法院判決,但當事人未申請認可,而是就同一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應予受理。」,張先生以同一案件事實向人民法院提起離婚訴訟。

  綜上所述,雖臺灣地區政府於2009年7月1日為保障大陸配偶之繼承平等權,修正《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第67條關於繼承財產總額之限制,取消大陸配偶繼承不得超過新臺幣200萬元的限制,只要是經過許可長期居留的大陸配偶,可以繼承不動產等相關內容。然在不動產繼承部份,仍加諸大陸配偶身分上「長期居留」不當限制,造成民法上權益未得充份保障,在兩岸相互承認及權利平等的共識上,似有再立法修正的必要。

  至於兩岸籤署《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已經為兩岸民商事判決的認可和執行的進一步合作奠立基礎,如何改善各自單邊立法,排除及解決兩岸人民權利行使的不便、消彌行政上不當的限制或條件,而在便民利民、避免訟累的前提下,雙方籤訂有關認可和執行民商事判決的細化內容及條文,以統一認可執行的標準,避免分歧及異中求同,真正落實保障兩岸人民民事權益。

【注釋】

【1】許春彬:《分居認定標準研究——以2009—2010年河南省部分基層法院離婚糾紛案件判決書為樣本》,《中華女子學院學報》2012年2月。

【2】民國時期司法院21年院字770號。

【3】戴炎輝、戴東雄:《親屬法》,臺灣三民書局,2004年,第339頁,。

【4】臺灣地區《法務部 (84) 法檢 (二) 字第 1634 號》

  專注於婚姻家事繼承訴訟實務研究,分享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及理論研究資訊動態,致力於推動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共建特定專業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陽光下業務研討、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
  家事無小事,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和萬事興,共同關注,共同學習,共同努力!
  本平臺分享信息均註明作者、出處及原始連結,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跳轉至源網頁!
  《「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資訊簡報》於2008年2月15日創辦,嘗試搭建與律師同行、學者、法官、公證員、房管、媒體、政府相關部門及社會組織進行業務研討、正當交往、信息共享的橋梁與平臺,共同促進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獲取方式:
1)簡報電子版下載: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2)專題資料:家事訴訟程序立法及完善相關資料、繼承法修改專家建議稿及爭鳴專題資料、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實施一周年專題資料、2008全年合集精編版、2009年全年合集、2011年全年合集、《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7條的理解與適用爭議專題、全國首例冷凍胚胎權屬案專題特別版、夫妻婚內確認財產所有權訴訟問題之探討資料專題、家事法實務沙龍夫妻財產約定、贈與辨析專輯等,下載網址: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家事法苑」家事法主題QQ群(群號:171337785)---即時分享交流中國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動態,須以「城市+單位+姓名」實名申請、交流,只接納法律職業共同體專業人士。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規則                            

(2015年11月版)

  「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群主:楊曉林,管理員:段鳳麗、侯曉婷、鄧雯芬、王志鋒、徐文麗、楊竹一、何顯剛、陳建宏、李煒、辜其坤、李丹、谷友軍、季鳳建、嚴健。  家事無小事,真誠歡迎對婚姻家事繼承法領域感興趣的朋友,律師、法官、檢察官、學者、公證員、房管、民政、學生、媒體、婦聯等政府公務人員、法務工作者及其他法律從業者加入,即時分享最新中國婚姻家庭法制信息動態,家事審判動態、典型家事案例、立法動態、理論研究動態,共建陽光下專業領域內法律職業共同體業務探討、正當、正常交流的和諧平臺。
  本群主題為婚姻家事繼承法及家事訴訟程序,交流範圍僅限與主題相關的實體及聯繫密切的訴訟程序理論與實務問題,定位為特定專業法律領域主題群,學習型群、興趣群。
  本群無意走向綜合群,其他如刑事、商事、勞動、交通事故等其他領域話題可另行解決。  為保障本群安全、質量及可持續發展,防止群友濫加群,本群對外不作任何宣傳,群規則只刊發於「家事法苑」微信公號自定義菜單及每期公號推文的籤名文件中。
  為保證群的質量,本群一律由群管理員專人統一審查、邀請新人入群,未經群主同意,嚴禁擅自拉人進群,擅入者立即清退;
  請入群者先添加群管理員鄧雯芬助理(微信號:18612522122)個人好友,請註明:城市+單位全稱+姓名,申請加入家事法實務微信群;新群友閱讀群規,承諾遵守後,管理員方可拉其入群。  群友入群後應馬上修改群暱稱,不接受實名規則免入,經一次提醒不配合的勸退。
  律師署名方式:省份+城市+姓名+律師,如:山東淄博徐文麗律師,群暱稱中不得顯示電話、律所具體部門職務、業務方向及其它帶有商業營銷色彩文字。點擊群界面右上角兩小人頭標誌,向上划動屏幕,出現「我在本群的暱稱」點擊即可修改。
  公證員署名方式:城市+姓名+公證員,如:上海公證員李**;
  學者、學生署名方式:學校簡稱+姓名,如「南師大趙莉」,廣西師大李**。
  法官(檢察官)署名方式:省份(城市)法院+姓名的方式,如果確有難處不願意實名,可採取省份(城市)+法院+真實姓氏+法官(身份)的方式,如北京法院李法官、如宜昌法院王禮仁,檢察官署名方式相同。
  民政部門、婦聯、媒體等其他界別群友參考前列署名方式,省份+城市+職業+姓名,如:北京婦聯***。  尊重群友,未經事先允許、不得隨意添加其他群友為個人好友,
  嚴禁擅拉群友、加入自己設立的其他群,一經接到舉報,立即清除出群;  5、基本設置:
  如群消息過多,影響本人工作、學習及休息,可在手機右上角,點開群設置界面開啟「消息免打擾」,定期瀏覽群信息、參與互動即可;  如群中有太多不熟悉的面孔:可在群系統設置界面打開「顯示群成員暱稱」;  本群群友來自於法律職業共同體較廣泛領域,大家非常難得聚攏在同一平臺上!特別要注意維護自身形象,互相尊重,發言交流,要注意顧及他人感受,不要有任何人身攻擊、貶低他人人格或由個案引申對其他群體的上綱上線的言行。
  本專業群,除大年三十至初二三天及八月十五中秋節外,不允許在群內發紅包;嚴禁閒聊;嚴禁轉發招聘、推銷、心靈雞湯、投票、優惠券、政治性等帖子。  本群鼓勵、提倡群友開展與主題密切相關的理論與實務的互動交流。
  本群定位為專業領域內的學術及實務交流群,非低級的當事人諮詢群,嚴禁群友不加任何思考、只用三言兩語提過於簡單的問題;
  群友不宜就過於具體的個案展開交流,應先概括基本事實,從中提取有理論及實務研討價值的一個或幾個問題集中深入交流。
  群友探討交流問題的方式建議為,自己發現問題,先主動查找資料,一次性把基本案情敘述清楚(不要再讓群友追問事實)並註明自己的看法,能附上相應的法律法規法條及司法解釋等依據最佳,拋磚引玉,希望再聽取群友的意見和建議!如此這樣,真正達到大家共同探討、共同交流、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本群建群目的!
  群友互動反饋也同樣宜先思考,較系統闡述自己的觀點,不要採用漫無邊際地三言兩語聊天式交流,以免影響群友。
  群友可在群內暢所欲言,僅限個人觀點交流,嚴禁群友未經發言群友同意、不管基於什麼目的截屏在群外分享。  本群鼓勵群友分享與本群主題相關的各種審判動態、典型判例及最新法律法規及地方法院審判意見,鼓勵分享自己原創的相關實務研討文章,包括上傳在自己個人網站、博客、微信公號上的上的,但頁面上儘可能不要附有較為明顯的營銷宣傳文字及聯繫方式;  群內嚴禁功利性的推銷個人網站連結、博客連結、微信公號名片、個人微信名片、微網站名片及連結,嚴禁將相關資訊貼到自己的個人網站、博客上再推薦網頁連結的變相以提高點擊率、博粉為目的功利性商業推廣做法(「家事法苑」公號famlaw已做到了去商業化,如果分享可參考),請群友自律!  尊重智力勞動成果,群內資訊信息僅供群友學術實務研討交流用,資訊搜索、編輯、整理需日復一日,耗費相當時間與精力,正常情況下,我團隊每天收集、分享、推送的資訊信息,月底彙編起來就是每月的「家事法苑」婚姻家事法律資訊簡報(下載:http://www.famlaw.cn/download.aspx)!
  希望群友不要經常性地或整體利用本群資訊信息取材上傳網絡(個人網站、博客、公號)、經常性轉帖到其他微信群、QQ群或為其他非研究用途使用。如確需經常性轉發使用,則宜註明轉自「家事法苑」家事法實務交流微信群。  群友應自覺遵守本群規則並接受群主及管理員的善意提醒及勸告;
  對於違反群規的行為,群主或管理員有權、有義務即時制止。
  群友違反群規則經提醒一次不改,勸退,務必不要在群內與管理員爭執、造成刷屏,影響其他群友,但允許私信方式向群主及管理員團隊提出申訴,集體商量給出最後處理結果。  11、關於入群開通微信實名認證、綁定銀行卡問題的說明  承蒙大家支持、參與,我群學術實務專業交流氛圍越來越好。不少群友也積極推薦相關朋友入群,但 請群友推薦介紹新人入群前務必提前說清楚:
  騰訊公司目前對微信群管理政策,500人為上限,前40位無論群主其他群友可直接拉人入群(無需經過其同意),第41—100位,需發邀請經受邀人同意方能入群,而第100位以上入群者需要先進行"實名認證",即開通微信支付功能,綁定一張銀行卡。這是其通過此手段綁定用戶的功利做法、也涉嫌利用壟斷地位強迫"消費"行為、涉嫌違法,已有外地律師代理此類公益訴訟,希望能儘早糾正霸王條款。
  因微信本身是免費使用,也不必跟它計較,可按照提示要求關聯綁定一個銀行卡(如過分擔心,可綁定一個不常用、沒錢的儲蓄卡)即可, 微信支付功能是大勢所驅、非常時尚、非常方便,也很安全,如消費仍需再次輸入密碼,開通無妨,並不是加群收費,不輕易消費即可。
①用戶點擊微信界面下方的【我】,即可找到並進入【錢包】。
②然後依次點擊頁面右上角的【…】,在彈出的選項中選擇【添加銀行卡】。
③按提示填寫銀行卡號(收發紅包僅支持綁定借記卡)、該卡銀行預留手機號等信息,銀行將發送驗證碼至該手機號。
④填寫銀行卡信息,並設置6位數的支付密碼,二次確認支付密碼並支付即可。
  希望大家共同努力,共建專業領域內陽光下學者、法官、檢察官、律師、公證員、婦聯、媒體及其他所有法律職業共同體的正常、正當交流的和諧平臺!
專注家事訴訟實務研究,分享中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及理論研究動態,家事無小事,共同關注、學習、推動!


相關焦點

  • 涉外家事訴訟程序案例6則|來源:《人民法院案例選》(1992-1999年合訂本)民事卷(上)
    6則整理編輯:「家事法苑「團隊來源:最高人民法院中國應用法學研究所編:《人民法院案例選》(1992-1999年合訂本)民事卷(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小編:本文內容系篩選自《人民法院案例選》(1992-1999年合訂本)民事卷(上)的涉外婚姻家庭案例,時間雖然較早,但對於研究涉外婚姻家庭案件實務有一定探討價值,故篩選、彙編成文,供大家學習、研討,各篇文章來自網絡,如若引用,請務必對照原文。
  • 【學術年會優秀論文展示】 大陸仲裁裁決在臺灣的認可與執行淺析
    「德衡律師集團第二屆法律實務學術年會」在2021年1月29日在北京銀泰中心圓滿舉行。歷時8個月,近200篇學術論文,兩輪評審角逐後,36篇優秀論文脫穎而出。與中國大陸2015年通過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認可和執行臺灣地區仲裁裁決的規定》用以專門解決臺灣仲裁裁決在大陸的認可與執行問題不同,臺灣地區僅以《兩岸條例》中的第七十四條作為解決此項問題的依據。1992年版本中第七十四條規定:「在大陸地區做成之民事確定裁判、民事仲裁判斷,不違反臺灣地區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者,得聲請法院裁定認可。
  • 北京一中院幹警受邀參加第七屆中國婚姻家事法實務論壇
    8月29日,由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共同主辦的第七屆中國婚姻家事法實務論壇在京舉行北京一中院行政庭庭長薛峰,團河法庭庭長張琳、副庭長王國慶等多名幹警受邀參加論壇並作主旨發言,兩篇調研成果收錄進論壇論文集及《家事法實務》一書。
  • 海峽兩岸司法互助超二十載 有成績也面臨挑戰
    協議生效以來,兩岸相互發送公證書副本以百萬計,對協助各類訴訟和非訴訟事件處理,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發揮了積極作用。  在相互承認民事法院判決方面,兩岸均分別出臺政策和規定加以規範。早在1991年4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有關工作報告中就提出,在不違背大陸法制的基本原則和公共利益的前提下承認臺灣民事行為、民事權利和民事判決的效力。
  • 第八屆中國婚姻家事法實務論壇預通知 | 論壇通知
    第八屆中國婚姻家事法實務論壇預通知   2020年5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婚姻家庭編、繼承編所涉及的家事問題引發高度社會關注。
  • 李卓儒律師:兩岸交易法律10個問答
    This article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China Law & Practice and can be found at 「read more」增進兩岸交易原編者按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的李卓儒律師重點闡述了最大宗的兩岸交易並提供了投資臺灣的綜合觀察,涵蓋爭議解決、智慧財產權保護以至稅務優惠和競爭環境
  • 第一次起訴,法院沒有判離,再分居多久才可以判離?
    所以,在實務中常說的,第一次起訴法院不判離,第二次起訴才判離,法律依據就是來源於此,大都數的離婚案件,除調解離婚的外,也都是這種流程。為了更好的閱讀和理解上述法律知識要點,筆者分享一篇相關的實務案例,並對案例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整理和彙編,案例中觀點僅供學習交流所用!
  • 中華全國律師協會律師辦理婚姻家庭法律業務操作指引
    為了保障律師依法履行職責,規範律師代理婚姻家庭案件的執業行為,為律師從事婚姻家庭法律服務提供指導意見,制定本指引。第52條 為保護委託人合法財產權益,保障給付判決的執行,防止對方私自轉移財產,律師可建議委託人向管轄法院提起訴前財產保全,若申請訴前財產保全的,律師要注意必須於15日內立案提起民事訴訟。
  • 海峽兩岸律師制度比較分析
    歡迎投稿:myyznl@163.com(刑事理論、刑事實務、經驗分享、案例精析等)
  • 離婚救濟制度的辨析與重構|龍翼飛 侯方|學者視點|來源:《法律適用》2016 年第2 期
    王歌雅:離婚救濟制度:實踐與反思(來源:《法學論壇》2011年第2期)3.陳葦、 何文俊:我國離婚救濟制度司法實踐之實證調查研究—以重慶市某基層人民法院2010—2012年被抽樣調查的離婚案件為對象(來源:《河北法學》2014年7月第32卷第7期)
  • 北京臺協律師諮詢日年報出爐 臺籍律師建言臺商投資
    北京臺協律師諮詢日年報出爐 臺籍律師建言臺商投資 2012年12月04日 15:18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2020年婚姻法:感情不和分居滿兩年,就能自動離婚?
    作者簡介:王幼柏律師,廣東天穗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婚姻家事委員會主任律師,專業婚姻家事律師。有很多客戶諮詢我:如果分居滿兩年,我去法院起訴就能判決離婚嗎?甚至有很多客戶還問我:如果分居滿兩年,可以自動離婚嗎?
  • 香港特區政府將向立法會提交《內地婚姻家庭案件判決(相互承認及...
    中新社香港11月25日電香港特區政府將向立法會提交《內地婚姻家庭案件判決(相互承認及強制執行)條例草案》(《條例草案》),以實施特區政府與最高人民法院於2017年6月20日籤訂的《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婚姻家庭民事案件判決的安排》(《安排》)。
  • 分居多久,可以自動解除,婚姻關係?
    為了更好的閱讀和理解上述法律知識要點,筆者分享一篇相關的實務案例,並對案例的內容進行了相應的整理和彙編,案例中觀點僅供學習交流所用!由於婚前了解不夠,草率結婚,婚後的日子裡雙方一直沒有共同語言,被告平時有飲酒和賭博的習慣,一直不負家庭責任,經原告及家人多次苦心規勸,仍劣性不改,導致雙方經常發生矛盾,雙方自2011年10月份開始至今一直處於分居狀態。
  • 架起兩岸法律人溝通之橋——臺北大學陳榮傳教授受邀拓維公開課
    近日,拓維公開課嘉賓講壇邀請到了臺灣法曹協會秘書長、臺北大學終身榮譽特聘教授陳榮傳先生作主題為《兩岸法院裁判的比較觀察:物權行為》的學術講座。講座由我所高級合伙人李文希律師主持。除我所律師外,還有來自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和福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法官、福州律所的律師同仁、企業法務人員以及法學院的師生們,近百人報名到場,參加此次公開課學習。
  • 離婚律師梁聰律師團隊:關於分居協議,你要知道的事(下)
    廣州離婚律師梁聰律師上一篇,根據大量的實務經驗已經將分居協議的意義大部分進行了列舉,但實際上根據不同的案件情況來籤訂適合的分居協議還能創造更大的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在法律實務中越來越多人選擇籤訂分居協議的原因。
  • 兩岸婚姻家庭子女與大陸朋友再聚臺北
    兩岸婚姻家庭子女與大陸朋友再聚臺北 2015-08-23 22:49: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哥倆好致青春——首屆海峽兩岸婚姻家庭子女冬令營赴臺回訪團」閉營式23日在臺北舉行。
  • 聚焦「寒流」中的兩岸交流|關注兩岸婚姻家庭中的陸配力量
    然而面對複雜的內外環境,兩岸經貿合作逆勢增長,兩岸交流的重要性可見一斑。作為兩岸婚姻家庭代表,湛秀英已在臺灣定居多年。她表示,我們既要扮演兩岸和平使者,也要探索自身成長,希望此次研討會能讓創業的兩岸婚姻家庭及二代共同成長。 據悉,「兩岸婚姻家庭議題研討會」自2017年首次舉辦以來,每年舉辦一屆,是在臺兩岸婚姻家庭群體的民間交流研討活動。
  • 第一次起訴離婚,法院會判離嗎,律師這樣分析的!
    當然,正常情況下,雖然第一次起訴,法院不判決離婚,但是從實務來看,第二次起訴,法院都是判離的,因為第一次起訴離婚,沒有判決離婚的情況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第7條的規定,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又分居滿一年,互不履行夫妻義務的,視為夫妻感情破裂。
  • 從內地與香港婚姻家事安排展望家事案件處理的新方向
    2017年6月20日下午,最高人民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和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分別代表兩地在香港特區籤署《關於內地與香港特別行政區法院相互認可和執行婚姻家庭民事案件判決的安排》(本文均簡稱為「《婚姻家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