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是人體最大的免疫系統,也是身體健康的保證。醫學專家指出,人體90%的疾病都與腸道不潔有關係。
腸道健康出現問題,首先就會影響排便,而且容易出現多種「不適」症狀,都說明你的腸道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
身體有3種症狀,說明腸道已變「髒」,若沒中,祝賀,腸胃很健康
經常腹瀉
腹瀉是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情況,尤其是胃腸道不好的人群,稍微受寒或者飲食不正確,便會引發腹痛、腹瀉。
但是要警惕,如果長期腹瀉,可能是腸道病變引起的。腸道細菌感染,細菌毒素或有害物質在腸道內滯留,損害腸道黏膜,便會引發腹瀉。
大便形狀異常
正常情況下,人體的大便應該呈現圓柱形條狀,一旦腸道內有腫瘤變會壓迫到糞便,此時排出的大便形狀就會發生改變。
大便變細或者呈現槽溝狀、細條狀、前硬後軟,帶有一點血絲,這都說明你的腸道已經變「髒」,希望你及時就醫檢查,千萬別拖著。
排便習慣改變
排便的時間次數,便秘或者不明原因的腹瀉,腸道發生改變,都要提高警惕。尤其是便秘,腹瀉交替出現,都應該及時就醫,檢查腸道健康。
尤其是連續幾天不排便或者是連續一段時間經常腹瀉的人,更應該注意腸道的健康狀況。
腸道病變的「誘因」公布,忠告:再喜歡也要克制,以免得不償失
「吃」出來的腸道病變
現在人的飲食結構出現很大偏差,多半都是以「多肉少素」為主,此時就會導致粗纖維攝入不足,影響腸胃的正常蠕動。
粗纖維,是人體唯一不能被吸收的營養素,但是可以刺激腸道蠕動,軟化糞便改善和預防便秘。
粗纖維攝入不足,就會使更多的廢物滯留在腸道中,與腸道黏膜接觸,從而增加腸道病變的風險。
改善措施:
多吃些新鮮蔬菜、水果。新鮮的蔬菜水果是粗纖維的主要來源,多吃一些粗糧,保證每天25克左右的粗纖維攝入能夠加快腸胃蠕動,緩解便秘,保護腸道黏膜。
每天要多喝水,因為每天保證1500毫升水分攝入,能夠幫助加快腸胃蠕動,緩解便秘,保護腸胃黏膜。
「憋」出來的腸道病變
有些人會驚訝,誰會憋大便呢?其實在現實生活中,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有些人就會存在憋便的行為。
比如經常忙得不可開交,沒時間上廁所的人,偶爾憋一次、兩次大便都不會給身體帶來傷害,但經常憋便會影響腸道「生物鐘」。久而久之會導致大便乾燥,引發便秘。
改善措施:
有便意及時上廁所
當你想要拍大便的時候,一定要及時上廁所,即使無法立即排便,也不能拖延太長時間,尤其是在早上起床之後排大便是最佳時間。
早上排便能夠加速有害物質排洩,也能保持身體內環境的穩定,如果出現沒有變異的情況,可以在刷牙之後喝一杯溫開水或者按揉自己的腹部。
「坐」出來的腸道病變
長時間久坐不運動就會增加腹部脂肪堆積還會降低腸道蠕動速度,導致糞便中有害物質滯留在腸道之中,刺激腸胃黏膜,長期如此便會引發便秘或腸胃疾病。
久坐的人腹腔,盆腔腰部血液循環會不通暢,很容易導致腸道免疫屏障功能下降,此時更容易增加患結腸癌的風險。
改善措施:
加強運動,促進腸道蠕動
每天進行適當的身體鍛鍊,能夠加速身體心情代謝,還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排出有害物質運動也可以促進消化液分泌,利於消化吸收。
長期不運動就會增加腸胃蠕動速度緩慢也會增加患便秘的風險,如果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的有氧運動能夠幫助增強腸道免疫力,預防結腸疾病發生。
保護腸胃健康,按時排便
每天有2個排便的「最佳時間」:
一是早上起床後的「起立反射」,早上睡醒之後,由躺→坐→站的過程,腸道蠕動會增加,使腸道產生一種巨大的蠕動波,幫助促使糞便排出;
二是吃完飯後的「胃-結腸反射」,早餐後,胃-結腸反射明顯,會出現很明顯的便意,利於排便,保持腸道乾乾淨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