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注重梯田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與傳承

2021-01-10 福州新聞網

聯合鎮耕牛節

東南網10月15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莊嚴 通訊員 邱慧敏 陳杰 文/圖) 在歲月洗禮中,尤溪聯合梯田早與當地居民的生活、飲食、習俗等深切融合,形成了別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近年來,尤溪在加大對聯合梯田保護與開發的同時,更把視角投向梯田文化遺產的挖掘保護與傳承。尤溪聯合梯田不僅獲評「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尤溪聯合鎮也有5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分別是開耕節、伏虎巖廟會、聯合花生、聯合明糖、下雲草蓆。這些獨特的農耕文化遺存,隨著梯田1300多年的歷史更迭而發展演變,已與梯田構成了一幅獨特而靈動的人文畫卷。

民俗活動常態化

聯合梯田保留了多樣的節慶與習俗,並融入當地農民四季的生活。梯田農耕文化的代表之一開耕節,是由自唐宋以來就在尤溪流傳的「四月八牛生日」及「立春鞭牛」活動組合演變形成。聯合梯田開耕節主要分布在聯合梯田所在的聯東、聯南、聯西、東邊、雲山、下雲、連雲等8個建制村。

「政府進行開發保護後,這些民俗活動的場面、規模和影響力都比以往大,這讓越來越多人了解我們的農耕習俗。」蔡光華所在的東邊村,每年都有給牛過生日的傳統。

近年來,隨著當地旅遊產業的發展,開耕節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化的民俗活動,也作為旅遊文化活動的一個主打項目,很受遊客歡迎。

在靠天吃飯的年代,祈求風調雨順是農民最殷切的期望,伏虎巖廟會,就是當地的祈福民俗。聯合伏虎巖位於聯合鎮聯東村入口處的集鎮水尾,傳說有南平西芹伏虎禪師來平定虎患保一方平安,於是聯合人在禪師誕辰日農曆二月二十七日舉行儀式紀念,從宋沿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

在古代,為了使廟會進行得隆重、熱鬧、有序,當地鄉民便自發把聯合鎮的聯合、聯東和聯南3個建制村內絕大多數村民劃分為五個迎神組,輪流做東負責當年的廟會,一直沿襲至今。

「伏虎巖廟會是我們這的一大盛事,每年巡遊現場達2萬多人,光是巡遊隊伍就有8000人,還吸引2萬多名來自尤溪、邵武、福州等地的群眾,場面熱鬧非凡。」伏虎巖管理委員會成員張必早介紹。

特色美食漂洋過海

聯合梯田提供了多樣的食物來源,也孕育出燦爛的飲食文化。首先,聯合有「梯田三寶」,即花生、田埂豆、梯田稻米。

聯合白曬花生種植歷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清光緒年間,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面積種植,一年可種春、秋兩季花生。聯合白曬花生以其獨特的味道深受消費者青睞,雖個頭較小,但入口微甘,越吃越香。

聯合鎮高山片區的聯西、東邊、連雲、雲山、下雲村和聯合村的大小嶺,因地理位置優勢,製作出的白曬花生味道最為純正。據了解,聯合境內花生大部分屬於自種自銷,共種植花生200畝左右,年產量近3萬公斤。

「隨著『梯田三寶』品牌知名度的打響,並憑藉良好的品質,我們聯合花生的市場認可度已越來越高,連續幾年都是供不應求。」賣了10年花生的張海鷹介紹,目前聯合白曬花生還通過電商遠銷國外。聯合鎮註冊了「聯田牌」系列商標,白曬花生就是其中之一。

除了花生,當地還有菜頭粿、米凍、米酒、筷子面、草根湯、醋姜、臘鴨等特色美食。在傳統小吃中,聯合明糖便是一個亮點,其製作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它由麥芽糖、小麥麵粉、芝麻等為原料製成,具有化痰、止咳等功效,是家家戶戶逢年過節必備的茶點和祭拜供品。咬一口,麥芽糖香味結合著花生和芝麻香脆令人回味無窮。

57歲的張英文從十幾歲開始就跟隨父親製作明糖。每天早上七八點開始熬糖,接著翻炒,擀平,壓實切割,2個多小時的製作過程,張英文已十分嫻熟,一天最多可做上百包。「我沒到過美國,但我的糖到過。現在我想辦廠,讓更多人吃到我們的特產。」張英文期望能讓明糖更好地傳承下去。

傳統工藝品熱銷

在聯合梯田生態系統中,還有許多就地取材製作的稻作農具、生產生活用具和竹製工藝品等,是當地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與文化的依託。下雲草蓆正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聯合鎮草蓆製作起源於宋朝,全鎮12個村均有製作。下雲草蓆,產於聯合鎮下雲村,歷史悠久,因其柔軟光滑、厚實耐用而享譽。

一條草蓆要經過十幾道工序才能完成。最後的編織步驟,每張草蓆都需要兩人為一組,一個人坐在席機的正面,進行壓筘,另一人坐在席機側面叉草。技術熟練的婦女,起早落黑一天下來可以編2件,不熟練的一天只能編1件。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在聯合鎮下雲村,家家戶戶還都會這項技藝,有的以此為生,有的添補家用,一年全村能編800多件草蓆。60多歲的下雲草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包世問自豪地說:「下雲草蓆已流傳了500年。這種草蓆不容易發潮,熱天睡著又很透氣,一張蓆子能睡20多年呢。」

談起今後的發展,包世問感慨地說,前些年下雲草蓆藏在深山,名氣不為外人所知,銷量逐漸下降。但隨著聯合梯田聞名於世,環保健康的下雲草蓆獲得了外地遊客的青睞,價格由原來的180元漲到了240元,而且還供不應求。

隨著下雲草蓆的暢銷,一些原先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學起了編草蓆技藝。曾在福州務工的陳琳琳說,純手工製作的下雲草蓆在福州非常好賣,我現在在家和姐妹們一起編草蓆,不但能賺錢,還能方便照顧家庭。

相關焦點

  • 萬壽巖遺址、尤溪聯合梯田……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有多美
    萬壽巖遺址、尤溪聯合梯田……這座寶藏城市到底有多美 2020-05-11 17:25:45沙縣小吃、萬壽巖遺址、尤溪聯合梯田,都是三明的!  當你在網際網路上搜索三明  率先跳出的可能是……
  • 哈尼梯田申遺成功 法律保護應與鄉土教育並行
    背景  22日,在柬埔寨召開的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正式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至此,雲南的世界遺產達到5個,成為中國的世界遺產大省。  觀點  完善法律法規,確保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在保護的前提下推進梯田的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是新形勢下保護好哈尼梯田活態文化景觀和傳統梯田農耕文化所面臨的新課題。
  • 廈門周邊四日遊︱味覺與視覺的旅行 沙縣小吃&尤溪聯合梯田
    沙縣,黃鱔粉幹沙縣,燒餅沙縣,扁食尤溪,聯合梯田尤溪,聯合梯田尤溪,聯合梯田尤溪,聯合梯田【尤溪聯合梯田】福建是山區,梯田自然不會少。尤溪聯合梯田是福建最美梯田,在2013年5月被農業部確定為首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聯合梯田位於尤溪縣聯合鄉,梯田涉及聯合、聯東、聯南、聯西、東邊、雲山、下雲、連雲等八個行政村,綿延數十裡,面積數萬畝。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未來3年內,上海將在社會文物管理政策、促進機制、開放路徑、服務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為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探索新路子。   文物承載著燦爛文明,傳承著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
  • 守護非遺文化 傳承民族瑰寶 ——烏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綜述
    近年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和《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方針,以構建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為目標,以資源普查、名錄體系建設、支持傳承人傳習活動、開展宣傳教育為重點,以建立機構、完善制度、加大經費投入為保障,穩步推進各項保護工作。
  • 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性發展——《大運河...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全面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性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2020年7月1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
  • 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 傳承延續文脈留住鄉愁——《新聞沙龍》邀請...
    在活化利用方面,要選擇好業態,注重可持續。「保護利用歷史文化遺產,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級各有關部門間密切協作。」新聞沙龍上,市文旅局四級調研員蔡明賢說,我市正全力推進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要努力挖掘、宣傳文物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做好各類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積極回應社會關切,營造人人參與、全社會重視和支持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濃厚氛圍。
  • 從「秋天第一杯奶茶」到圓點直播「冬天第一碗梯田米飯」
    2020年11月8日,「圓點直播」福建頻道,主播鄧小忠和廈門市尤溪商會陳燕青理事,在「扶農助創」專題直播過程中,從一句「秋天第一杯奶茶"的網絡流行語,講到了「冬天第一碗梯田米飯」,特別感謝在10月-11月的「圓點直播」中大力支持「扶農助創」的廈門市的尤溪鄉賢遊子們。
  •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
    近期,阿克塞縣舉辦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動,展示自治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成果,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縣幼兒園舉辦了「童心向黨」「雙語」合唱比賽。他們彈起冬不拉、用哈薩克族樸實的語言傳唱了哈薩克族民歌《故鄉》《帶羽毛的少年》等歌曲,在弘揚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同時使民族文化煥發新的活力。
  • 中山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的旅遊發展之路
    中山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的旅遊發展之路 2020-07-20來源:發展規劃司   阿者科村地處雲南紅河哈尼梯田世界文化遺產核心區內,海拔1880米,全村共64戶,479人,是典型的哈尼族傳統村落
  • 設在西北大學 「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成立
    原標題:「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成立  「2020絲綢之路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10日在陝西西安舉行。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揭牌。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西北大學。
  • 生產性保護: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生產中傳承
    87萬項非遺資源,1219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1488位國家級非遺名錄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6項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和「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些數據有力展示了我國「十一五」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成就。
  • 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
    近日,由教育部和陝西省人民政府主辦、陝西省教育廳、西北大學承辦的「絲綢之路傳統文化保護開發利用國際產學研用合作研討會」在西安舉辦。會上,由西北大學發起成立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聯盟」揭牌。該「聯盟」將闡釋絲綢之路文化遺產蘊含的豐富歷史信息,為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國際組織推動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提供決策支撐。目前已有17個國家共54家單位加入「聯盟」,聯盟秘書處設在西北大學。
  • 潮州注重傳承保護 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守正創新,「潮」有魅力  潮州注重傳承保護,推動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潮州文化,中華瑰寶。文化潮州,世人愛之。  潮州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多元文化在潮州融合發展,歷經千年,形成了獨特的潮州文化體系,更成了海內外潮人維繫血脈親情的紐帶。  10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潮州,深入文物保護單位、歷史文化街區等,對潮州文化高度稱讚,指出潮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要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存,延續城市文脈,使歷史和當代相得益彰。
  •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優秀實踐案例發布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時總結我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寶貴經驗,充分發揮優秀保護實踐的示範引領作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振興水平。
  • 易振銘:湖南古村落文化遺產保護的「高椅村樣本」
    [編者按]   本文以高椅村的歷史文化保護為例,通過尋求該地域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為湖南古村落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研究提供借鑑。作者單位:湖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紅網論道湖南頻道轉載該文時有所刪減。
  • 襄陽: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民間瑰寶「活」起來
    坐擁豐厚殷實的「家底」,襄州區積極開展普查、認定、申報等工作,2018年,襄州區申報了程河柳編、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兩個省級非遺項目,以及程河柳編製作技藝傳承人朱德安和襄陽曹氏陶器燒制技藝傳承人曹宗金兩名市級傳承人,挖掘整理了襄陽大鼓部分資料,並新挖掘土漆製作技藝、襄陽漁鼓等14個非遺項目。
  •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的對策研究——以復州皮影戲為例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大任務。要完成這一重大任務,一項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礎性的工作就是「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
  • 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 街道注重民間藝術挖掘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著力弘揚工匠精神,保護和傳承民間工藝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促進地區工藝美術行業及文化產業的繁榮,6月27日上午,由市委組織部、宣傳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聯合會、大連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大連市文化廣播影視局、區委組織部、宣傳部、區文化體育局主辦,辛寨子街道黨工委辦事處
  • 閃電評論丨在傳承保護文化遺產中讓民眾找到文化認同感、歸屬感
    從文化遺產的傳承,到自然遺產的保護;從加強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到激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有力推動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工作取得新成就。穿越浩瀚歷史長河,中華大地上,留存至今的各級文化遺產數量可觀。如何傳承好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