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9字 | 3分鐘閱讀
KPI近年來越來越受人詬病,被很多企業視為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對此,KPI表示很委屈。KPI的性質,強調兩點:組織目標的分解和關鍵指標的衡量;它的實現邏輯是:首先,要保證組織目標能夠分解到個人;其次,沒有分解的,要把工作中重點提出來,這樣能夠合理的評價人;可以看出來了——KPI專注「如何考核個人」。KPI在1990年被提出,是有其理論基礎的:其一,關鍵指標的重要性:二八定律(帕累託法則);其二:目標的分解確定:SMART原則。雖然KPI已霸佔企業管理那麼多年,有其無可取代的優勢,要知道它僅僅是績效管理的一環——績效考核。但事實上在KPI被各行各業、更大範圍的推行中,一些企業在員工管理上過度追本逐利,只看到關鍵績效是否達標、一門心思搞員工考核。於是在大多數企業的員工管理中,哪哪都有KPI,逐漸模糊了它的初衷,使得問題避無可避:讓企業氛圍非常緊張,員工士氣低落,管理者和員工之間關係緊張,人情分、大鍋飯,各種問題層出不窮。於是,當2013年,瑞克·克勞發布一段視頻,谷歌極具「人道主義」特色的管理模式被推上舞臺,受到大力追捧,風靡全球。就是OKR。KPI是以目標為導向,「以目標為導向」意味著以結果為主,以過程為輔。但是KPI沒有在目標與過程之間建立其必然聯繫,所以才會使用魚骨圖、價值樹的工具,想辦法發現、找到結果性指標與過程性指標之間的邏輯關係,然而KPI天然不具備對過程的詳細闡述,因此很多時候會發現提煉出來的績效指標雖然看起來很好,但就是無法評估到位,原因就在於目標與過程之間其實是割裂的。
KPI是一種靜態的控制思維。KPI所應對的環境,是靜態穩定的,業務邏輯和業務結果可以預測的,是工業化大生產思維的產物。在工業化大生產時代,科學管理就是嚴格控制,無論是泰勒的科學管理和法約爾的組織管理,人被組織當作一種工具,要按照組織要求來運轉。
KPI管理方式,崇尚「沒有考核就沒有管理」,希望通過外在的壓力(獎賞和懲罰)來推進績效實現,這是一種外在激勵方式。「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有七宗罪:獎勵讓內在動機消失;獎勵讓成績大幅下降;獎勵在扼殺創造性;獎勵抑制了善行;引發不道德的行為;獎勵會讓人上癮;獎勵短視的行為。
作者:覃瓊玉,北大縱橫合伙人
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所有原創作者 ↓↓↓
小賞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