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的形態變革
鈦媒體註:鈦度實驗室,是一檔針對當前熱門科技產品進行評測解讀的欄目,秉承「有趣、有態度」的內容解讀方式。有態度的深度內容,一鍵直達!
你還能回想起十幾年前智慧型手機屏幕的樣子嗎?一塊3.5~4英寸的屏幕,下面堆著眾多的實體按鍵。手機上的功能應用多以簡訊、通話信息、QQ消息為主,瀏覽過多圖片的網站都會讓你感覺到流量捉襟見肘。
雖然從2007年的第一代iPhone開始,智慧型手機的序幕已經拉開,但直到2011年,全球智慧型手機的出貨量才首次超越了PC,手機的小屏開始取代PC、電視這樣的大屏,也開始承載更多的功能輸出。
從當初的3.5英寸綽綽有餘,到如今的6.5英寸已經習以為常,5.8英寸可以被稱為單手福音,最後隨著摺疊屏、捲曲屏形態的推出,使得過去平板電腦才能擁有的顯示尺寸可以放入口袋中,手機屏幕形態伴隨著自身承載屬性的堆疊,經歷了一次又一次革新。
第一次飛躍:從3.5寸屏幕向5寸屏幕延展(2007年~2015年)
第一代iPhone帶來了全新的操作方式與應用場景
如果你翻看手機屏幕尺寸的發展史,你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第一代iPhone於2007發布,它的顯示尺寸是3.5英寸,4年後的2011年,智慧型手機的顯示尺寸仍然在4英寸附近徘徊,這是因為到此時,3G還未普及,由於流量和網絡速度的限制,並沒有基於大量圖片或者視頻的複雜應用出現,也就不需要更大的屏幕。
在智慧型手機發展的初期,手機硬體架構和網絡流量決定了應用場景還較為單一。然而,隨著3G的到來,更多的應用就開始被催化,4英寸顯屏已經裝不下了。對於高清圖片、圖像清晰度以及視頻的觀看體驗已經構成了一定的瓶頸。消費者也不再滿足於在如此小的屏幕上觀看內容。
社交的種類開始從文字聊天變得更加多樣化,在線音樂、視頻開始被熟知,如人人網、QQ空間、微博等從文字內容延伸出的圖文社交圈開始興起。手機遊戲也開始引起用戶的興趣,碎片化娛樂進入年輕人的生活。
隨著智慧型手機屏幕的增大,MP4已經被歷史所淘汰
相信很多的80、90後還會記得「MP4播放器」,它在2007年~2012年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其核心優勢正是依靠低成本換取更好的視聽體驗。在眾多參數中,屏幕尺寸就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點,花費智慧型手機五分之一不到的價格,就可以獲得同等甚至更大的屏幕。
但是當手機的顯示尺寸進一步拓展後,MP4播放器也迅速被歷史的塵埃所覆蓋,跟據群智諮詢的調查顯示,中國市場的智慧型手機屏幕平均尺寸在2011年時為3.24英寸,這一數字在2014年已經達到了4.6英寸以上。
同年發布的小米手機4、三星Note4,其顯示尺寸已經達到了5英寸以及5.7英寸。隨後的2015年,中國智慧型手機的平均顯示尺寸已經突破了5英寸,至此智慧型手機開始進入大屏時代。
第二次飛躍:全面屏時代降臨(2015年~2019年)
小米MIX,雖然不是形態的開創者,卻將全面屏的概念全面引入市場
隨著終端廠商對於更大屏幕尺寸的不斷追逐,很多產品開始向5.5英寸以上拓展,但伴隨而來的問題是機身體積的變大,最初的5英寸以下產品,普通人的大拇指可以比較輕鬆地覆蓋屏幕對角線區域,因此在整個屏幕內的操控非常自如。
直到如今,很多堅持使用小尺寸屏幕智慧型手機的用戶追求的仍然是這種「單手掌控一切」的感覺。面對尺寸增大以及人手可操作面積的矛盾,從智慧型手機的上遊產業鏈開始,在設計、製造、UI操作邏輯的生態中,掀起了一場「邊框戰爭」。
在相同的機身正面尺寸內,想要容納更大尺寸的屏幕,唯一可行的辦法就是「幹掉邊框」,這也是全面屏概念提出的初衷,雷軍當時對於小米MIX的闡述就是「正面全是屏」。廠商走出的第一步是推出了18:9的屏幕比例,藉由上下邊框的收窄,傳統5.5英寸的機身體積就可以容納6.2英寸的屏幕。
為了追求大屏,手機形態進行了全面革新
這一設計很快收到了眾多廠家的青睞,而2016年小米發布MIX產品時,其最重要的意義就在於真正將「全面屏」的概念引入智慧型手機當中。在2016年~2019年的發展過程中,對於全面屏的塑造形態也有很多種。
一類是以iPhone為典型代表的「劉海屏」其特點是能夠在頂部保留更多的傳感器空間,容納包括聽筒、紅外傳感器、前置攝像頭等硬體,但是缺陷在於頂部屏幕顯示會有遮擋,當手機橫置後則會對側邊顯示內容造成遮擋。
另一種思路是現在安卓旗艦普遍採用的挖孔屏方案,好處是對於屏幕內容的遮擋控制在了最低,同時保持了手機結構的一體性。在對於全面屏探索的過程中,也出現過升降攝像頭的方案,但是由於結構的複雜性的上升以及與挖孔屏相比並不明顯的顯示優勢,如今已經呈現出邊緣化趨勢。
第三次飛躍:全新屏幕形態出現,摺疊和捲曲(2019年-未來)
三星Fold手機讓摺疊屏從概念成為落地產品
進入2019年後,依靠技術實現對於邊框的進一步收窄已經進入了瓶頸,當手機正面的屏佔比超過了90%後,再往前的進步速率從過去的5%、3%下降至1%以下,而且每一點邊框的收窄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以及各種使用中習慣改變都是巨大的。
以瀑布屏為例,通過將屏幕兩邊的弧度進一步加強,從而實現屏幕顯示範圍的進一步延伸,但是其帶來的誤觸、側邊按鍵設計變化、結構強度下降遠比帶來的屏佔比提升獲益低得多。為了1%的屏佔比付出10%的成本,無論對於廠商還是消費者,都需要理性思考一下。
小米MIX Alpha的環形屏方案
而產業上下遊對於屏幕新形態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停止,在柔性OLED顯示技術研發完成後,對於摺疊形態產品的探索就沒有停止過。以三星、華為、聯想、柔宇為代表的廠商都推出了自己的量產摺疊屏產品。
2019年,三星的第一代摺疊屏手機Galaxy Fold上市,雖然在設計中還是存在一些不成熟之處,比如屏幕摺痕明顯,鉸鏈設計需要改進,包括售價也十分昂貴。雖然如此,摺疊屏產品的出現,也讓人們看到了一種全新手機形態的誕生,只需要近似的普通手機體積,就可以實現更大的顯示面積,這使得很多過去在平板電腦上更有優勢的影音、大屏應用,開始向摺疊屏傾斜。
OPPO展示的捲曲屏產品
正如全面屏時代廠商對於不同結構的探索一樣,對於未來智慧型手機的屏幕形態,肯定不只是橫向摺疊一種方案。以三星Z filp以及摩託羅拉Razar兩個系列產品的上下摺疊結構來看,其也具備一定的使用場景以及玩法的挖掘空間,另外諸如TCL也展示過三摺疊的方案,小米此前則推出了環形屏幕形態的產品。
在11月OPPO又展示了一種新的形態:捲曲屏概念手機。官方宣稱幾乎解決了屏幕摺痕的問題。不過厚度上,相對目前手機來說,還比較厚。
隨著橫向、縱向摺疊以及環形、捲曲結構屏幕的出現,對於未來智慧型手機屏幕形態的探索才剛剛拉開序幕。
發布越晚的技術其蘊藏的玩法潛力就越大,比如三摺疊屏、捲曲屏,將有可能實現對於現有玩法的徹底顛覆。
TCL展示的三摺疊方案
前者可以實現從一部手機的體積延伸出三倍的顯示面積,後者則能夠賦予手機極佳的便攜性以及可變化的顯示長寬比,讓顯示生態變得更加靈活。其實可捲曲的OLED顯示產品並不是第一次出現,此前,LG也展示過捲曲屏的電視產品,利用柔性顯示特性做到對電視的完全隱藏。
與電視相比,智慧型手機的元器件密度要高很多,同時其產品的平整度也會直接影響到手機的觸感,可以預見的是,理想中的捲曲屏完全能夠實現平整的顯示,而不會存在摺疊結構的摺痕問題,同時它對於智慧型手機的體積控制會更加有益。
利用更大屏幕帶來了多任務處理效率提升
從此次OPPO公布的概念機來看,其自身完成度已經達到了不錯的水平,通過捲曲實現的側邊顯示向外延展整個過程也非常順滑。不過其良品率以及長期使用的壽命、顯示亮度、刷新率等表現,還需要等待量產機型上市後才能得知。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創新結構的快速落地,除了產業端上下遊的努力,還是離不開應用場景的拓展,正如大哥大取代了電話、大屏手機取代了MP4一樣,像摺疊屏一樣的全新大屏手機結構,也需要一個新的應用場景探索。從目前廠商的投入角度來看,有大屏影音優化、同屏多任務應用,以及與結構相聯繫的玩法創新。
motorola razr 刀鋒5G手機
其中,對於大屏影音體驗的探索是最簡單也是最成熟的,換而言之就是「手機替代平板電腦」,但是這種體驗還是向「屏幕尺寸增大帶來更好視野觀感」這個基礎方向推進的。相比之下,同屏多任務功能的持續探索,可以讓手機實現超過2個同屏APP的場景落地,使得手機不再聚焦於「娛樂屬性」,增加了更多類似PC的生產力屬性,這也許將會成為摺疊手機、捲曲屏手機在未來獲得用戶認可的顛覆之處。
智慧型手機從發明至今,終於迎來了第一次徹底的「結構改革」,當我們從未來的視角審視今天所看到的摺疊屏、捲曲屏、環形屏機型,相信也會如同現在看待初代iPhone一樣,一方面感嘆它開闢新時代的偉大,一方面卻又體會到它在功能、設計上的稚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