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2020-12-16 百家號

人的成熟從來不是性格的改變,而是認知和信念。

每個試圖想要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的人最後都將面臨失敗。我們不是說改變性格到底有多難,我們只是說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需要花費的成本要遠遠比其他方面高得多。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

為什麼性格難以改變?

口語中的性格,在心理學中稱之為人格,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自我體系。人格包含了人格傾向、人格特徵和自我三大方面。其中人格傾向又包含了個體的需要、動機、興趣、理想和價值觀;人格特徵包含了性格(人格特質方面)、能力和氣質;自我包含了與自我有關的概念(自我圖式、自我覺知、自尊、自我效能等)、自我偏差(虛假一致性等)和自我文化(私人自我、公共自我和團體自我)。經過簡單的梳理,你會發現為什麼性格這麼難以改變。

人們在改變性格的過程中,會面臨種種衝突和矛盾。通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一個人如果不從所有的方面改變,那麼他一定會因為某一方面的改變而與其他所有方面之間產生衝突。例如:一個人總是覺得自己沒用,於是他想要改變自己。他沒辦法全面改變自己,只能改變自我效能感。他從感覺上覺得自己很有用,可是這導致了與其他方面產生了衝突。他不具備解決問題的能力,哪怕再怎麼覺得自己有用,也始終無法達到新的一致性,最終改變自我失敗了。

改變性格,需要付出極大的決心和精力。根據上面對於人格的概述,這意味著想要改變自己必須全方面的改變,如果只是單方面的改變,那麼意味著將會遭到其他方面的否定。改變自我之所以需要極大的決心,取決於個體對當前現狀有多麼的不滿。只有當個體實在是沒辦法忍受現在的自己,甚至嚴重影響到正常工作、社交、生活的時候,才有可能下定決心全面改變自己。同時,改變自己需要極大的經歷,由於人格是一個系統,是一個整體,必然要從整體方面來改變自我。最後,改變自我還面臨著風險,意味著哪怕性格改變之後,可能仍然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改變認知和信念的成本,遠比改變性格要低

認知和信念都是來自於對世界的理解和看法,這與個體的經歷、成長環境和受到的教育息息相關。在人們成長過程中,之所以容易出現問題,就是人們總是帶著固有模式來處理新的問題。人們要成長,就是要打破原先的固有模式,清除掉過時的經驗,用一種全新的思維來處理當前問題。小的時候,你跟父母怎麼相處,跟同學怎麼相處,你從父母、從同學那裡獲得的經驗,將會形成最初的認知和信念,並影響你未來的發展。只有當你遇到問題的時候,你才會意識到最初的認知和信念出現了問題。

心理學中有一種移情效應,指的就是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當前情境。你當前所面臨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你在用過去的經驗來處理當前的情境,而不是說你的性格是錯誤的。你不可能一遇到問題,就要改變性格,這是不現實的。人的認知和信念是一條條相對孤立的建構,建構是認知心理學派的理論,指的是人們用來解釋世界、分析世人的觀點。認知和信念的成本之所以比性格低得多,就是因為認知和信念不是一個體系,而是相對孤立的建構。

認知和信念是個體建構的核心,決定著個體將要採取怎樣的行為。例如:因為你愛我,你就要滿足我的要求。這是一條對於親密關係的建構,如果某個人持有這樣的建構,那麼他就會無限制的從愛自己的人身上索取自己想要的東西,最終結果可想而知,關係走向破裂,因為這個人越來越貪婪無度,並且喜歡情感綁架。如果這個人想要獲得穩定、安全的親密關係,不需要改變性格,只需要改變原先的錯誤建構就可以了。也就是說,哪怕別人愛你,你也不要以愛的名義讓對方滿足你的所有要求。

改變錯誤的建構,能夠讓你的生活立刻發生變化

改變認知和信念所花費的成本遠比改變性格花費的成本低,不僅表現在決心成本和精力成本,還包括時間成本。個體改變性格,直到新的性格形成,並且應用到實際問題解決上,需要花費很長很長的時間。但是如果你改變了錯誤的認知和信念,你的生活立刻就會發生變化。例如,一個人因為過去受到過傷害,所以遠離了社交。這是一個典型的錯誤建構。之所以錯誤,原因有二:過去某個人傷害你,不代表未來所有人都會傷害你;過去你會受傷害是因為缺乏自我保護能力,你現在有了自我保護能力,不應該害怕社交。

如果你意識到這個建構是錯誤的,明白自己長大了,有能力保護自己,也明白之前某人傷害自己,不代表其他人也會傷害自己,那麼你的社交就會立刻發生變化。你會更加傾向於融入到社交中,更願意接受有人進入自己的世界,更能夠信任別人。這一切不需要你費心費力改變性格,只需要將錯誤的認知和信念改掉就好了。

總而言之,改變自我以解決當前問題,從來不是只有改變性格這一條路。當你發現可以從改變認知和信念出發時,你會發現改變自我變得更加容易,更加實際,更能夠應對實際問題。學會改變自我,從改變錯誤的認知和信念開始吧!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人的成熟從來不是性格的改變,而是認知和信念
    我們不是說改變性格到底有多難,我們只是說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需要花費的成本要遠遠比其他方面高得多。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
  • 心理學:改變自我固有的行為模式,只需要這六個步驟
    個體之所以想要改變自我,是因為固有的行為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自己需求。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需要尋求改變和突破,否則既不能滿足需求,也無法適應生存。我之前有一個論斷:個體改變自我,不應該從性格方面入手,參考閱讀《
  • 性格心理學丨《性格認知與性格解析》
    認知性格,生命升級,擺脫操控……做自己命運的掌控者。>我有太多的擔憂和顧慮,我有著深深的不安全感,我和老公曾經戰火不斷……通過學習,我開始去改變,試著放下自己的擔心和顧慮,把焦點放在好的事情上,活在當下。
  • 意識療法改變情緒性格和認知,成為家庭的心理諮詢師!
    非常感謝今日頭條這個平臺為我提供了很多這種關於這方面的知識,那我知道了還有意識療法有認知療法還有這個森田療法,似乎為我打開了另外一片天地,讓我重新看到了希望!改變認知就能轉換角度不僅在處理兒子的問題上,我改變了自己的認知,包括在和太太意見不統一時,我也積極嘗試調整。由於北方燒地暖,太太是一個非常怕熱的人,我又是特別怕冷的一個人,所以每到冬天的時候總是開一陣關一陣兒,總是因為這個事情跟她去爭執!同時也會搬出各種各樣的理由來,到最後大家都是不歡而散,誰都說服不了誰!
  • 《The Biology of Belief》信念生物學:信念認知改變生命質量
    ,是因為目前大多數人談到信念的力量,一般只是用心理學上的研究例子,來說明信念、思想、意念對人的生命行為有影響作用。《The Biology of Belief》(中譯本《信念的力量 新生物學給我們的啟示》)這本書是新生物學領域內一本開創性的著作,尤其值得醫學研究者、心理學愛好者等好好品讀。當然如果能通過他們的解讀再帶至整個社會,將無盡地造福全人類。
  • 《The Biology of Belief》信念生物學:信念認知改變生命質量
    01.心理實驗證明意識對機體的作用力一些自然科學研究方面的朋友之所以會拒讀談信念的書,是因為目前大多數人談到信念的力量,一般只是用心理學上的研究例子,來說明信念、思想、意念對人的生命行為有影響作用。8個月後,再對學生進行複試,結果奇蹟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有了較大的進步,且性格活潑開朗,自信心強,求知慾旺盛,更樂於和別人打交道。但其實羅森塔爾撒了一個「權威性謊言」,因為名單上的學生是隨便挑選出來的。「權威性謊言」對老師產生了影響力,導致他們所期望的「好學生」都有積極性的變化,說明人們的行為發生與期望趨於一致。
  • 自我心理學:內向性格如何改變命運
    因此而言,內向性格的人具有以下的幾大優點:(1). 獨立,有較強的個人信念,很少受到外界的幹擾。(2). 對待朋友他人有真正的關心,善於觀察別人的心思,能夠換位思考。(3).不達目的,不罷休。2.內向性格的缺點內向的人他們常常自我封閉。他們很少參加社團活動或者不去參加,他們的生活裡除了學習、工作、以及購物以外很少在別的地方看到他們。他們大部分都把自己關在家裡,不與他人聯繫。
  • 認知和改變性格就能夠防止很多的婚姻破裂
    認知和改變性格就能夠防止很多的婚姻破裂南昌市中級人民法院發布2016年婚姻家庭糾紛案件審判白皮書。抽樣數據顯示,80後、90後逐漸成為離婚率最高的人群。提出一方有外遇的佔5%,存在家暴和賭博等惡習的佔3%,性格不合的佔80%。
  • 「認知日記」和「ABC模型」:克服消極信念的系統方法
    編者按:你有沒有感覺到自己時不時地被消極信念包圍?在克服這些消極信念的時候,你可以用到基於認知心理學思維的「ABC模型」——即觸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s,A)、信念(Beliefs,B)和結果(Consequences,C)。
  • 想通過心理學提升自我的認知?這些心理學書籍能夠幫到你
    你是不是正陷於一種困境,對當下的生活或者自己的狀態並不滿意,但是又不知道如何改變?感覺人生到了瓶頸期,卻不知道如何突破?內心時常會有一些灰暗的情緒,卻又不知道如何正確的處理這些情緒?其實,存在這些問題的根源可能並不是因為你懶、沒有上進心、拖延症等等,可能是因為你需要提升對自我的認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內心、自己與世界的關係,這樣才有可能實現更好的突破。
  • 心理學:改變自我固有的行為模式,只需要這六個步驟
    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需要尋求改變和突破,否則既不能滿足需求,也無法適應生存。我之前有一個論斷:個體改變自我,不應該從性格方面入手,參考閱讀《 》。之前的文章從認知和信念方面入手,講述如何改變自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認知和信念最終要落實到行為模式中去。今天,將從行為模式方面入手,從六個切實可行的步驟出發,深度解讀如何改變固有行為模式。
  • 認知神經學:被量化的心理學
    這只是認知神經學研究的開始。   上世紀40年代,神經病學家約阿希姆·博達默通過檢查在二戰中頭部嚴重受傷的病人,提出了短迴路能夠有選擇性地存於大腦的面部識別系統中。博達默注意到,儘管病人可以看到人臉,卻認不出來是誰,最終得出結論:看到和認出人臉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大腦功能。
  • 《會賺錢的人想的不一樣》:永遠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除非靠運氣
    是能力不夠,努力不夠,還是欠缺方法和技巧?或者時運不濟?也或許是在你潛意識中,對於金錢、財富有一些錯誤信念,限制阻礙著你,而你並不自知?我們永遠賺不到超出認知範圍之外的錢,除非靠運氣。作者黃啟團是一名資深心理學家,同時也是著名心理學平臺壹心理的投資人,他將心理學成功運用於投資理財、企業管理、婚姻家庭等領域,培養學員超過10萬人;他的「財商心理課」更是受到全網數十萬學員的口口相傳。這本書就包含了他對金錢的深刻認知,讀來很有啟發。
  • MBTI職業性格測試:控制信念測評:你的人生由誰掌控?
    心理學的研究根據控制源的方向,把人分為兩種類型,即內控型和外控型。內控型的人常常這樣描述自己:「我身上發生的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自己做出的決定和付出的努力。當我無法改變事情的時候,我仍然可以決定以何種方式來應對。」外控型的人經常會這樣說:「我的快樂和痛苦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取決於命運。」
  • 教育心理學: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
    心理學重要知識點參加教師招聘的考生應該都對認知主義和建構主義不陌生,兩者的觀點在教師招聘考試中始終都是非常重要的考查部分。由於建構主義是從認知主義發展而來的,二者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他們對個人的知識、信念、自我概念感興趣,所以有時也稱他們為心理建構主義者。他們共同強調人的內部心理世界。據此標準,信息加工心理學和皮亞傑的心理建構主義都屬於這一陣營。2.維果茨基的社會建構主義。維果茨基認為,社會相互作用、文化工具和活動影響個體的發展和學習。通過參與廣泛的社會活動,學生體會到(內化)由別人共同工作所產生的成果。
  • 改變信念,改變行為,改變人生-TY隨筆
    信念看不見,摸不著,但他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你看到的事物,現象都是經過信念過濾以後的;你的行為和決策都在信念的影響之下。信念決定著我們如何對一些現象進行解讀,他恍惚是一面不那麼規則的鏡子,來影響我們看到的一切。
  • 心理學:讓人改變某一習慣,無異於否定其原本的價值和信念
    心理學家羅特認為,人的行為是機體內部的認知過程和外部強化決定的,是個體在後天習得的。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形成各種各樣的習慣。這些習慣本質上是個體對於世界的認知,是個體對於外部刺激所產生的行為表現。例如,一個人喜歡打籃球,因為他能夠在打籃球中獲得合作與競爭的感覺,能夠體驗到一種失敗與成功的情緒體驗,同時還會收穫友誼,也會吸引異性的關注。
  • 孩子對自己外貌不滿意該怎麼辦?心理學:關鍵是提升娃的自我認知
    媽媽告訴朵朵每個人的審美觀是不同的,也許在林琳的眼裡,你長得並不好看,但那只是她個人的看法,並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你要相信,在其他人眼裡你也許是最美的,所以不要讓他人的話影響你的心情,更不要給自己貼上醜的標籤。 兒童成長心理學認為,2歲半到6歲是孩子的審美敏感期,審美觀的雛形就起源於這個時候孩子對"美"的基本認識。
  • 宅家心理學:偏見與信念——認識框架效應和信念偏差
    這是因為在描述同一件事情的時候,每一個人描述的角度和方式都不一樣。在心理學中,我們將描述問題的方式叫做框架(framing)。同樣的,網上購物時,同樣的產品包郵的一般都比不包郵的要貴,而且超出的價格一般都大於郵寄費用,但是顧客心理就會感覺郵寄單獨收費在網上購買就不划算。我們在作出判斷時,會如此戲劇性的改變自己的觀點,這表明我們在判斷和決策時,並沒有認真的推理。
  • 心理學:性格老實內向的人,其實根本不需要改變
    所以她下定決心進行改變,覺得只有自己變得主動積極了,對方才能夠愛自己,其實這種說法是極其錯誤的。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老實內向的人,根本不需要改變。 性格老實內向的人,他們更在乎於個體本身的能力,所以也就會花一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提升個人的能力上。 「能與自己娓娓而談的人絕對不會感到孤獨。」 研究調查發現,性格內向的人要比性格外向的人更加專注於自我,他們在乎自我本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