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改變自我固有的行為模式,只需要這六個步驟

2020-12-11 九霄心理

個體之所以想要改變自我,是因為固有的行為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自己需求。

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需要尋求改變和突破,否則既不能滿足需求,也無法適應生存。我之前有一個論斷:個體改變自我,不應該從性格方面入手,參考閱讀《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之前的文章從認知和信念方面入手,講述如何改變自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認知和信念最終要落實到行為模式中去。今天,將從行為模式方面入手,從六個切實可行的步驟出發,深度解讀如何改變固有行為模式。

第一步:評估舊的行為模式

之前文章不建議從改變性格入手,就是因為性格太過於系統化,想要改變很難。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通常是比較孤立的。比如作息習慣系統、進餐習慣系統、社交習慣系統、學習習慣系統、閱讀習慣系統、工作習慣系統、戀愛習慣系統、運動習慣系統等等。如果你想要找的話,一定會找到很多這樣的相對孤立的習慣系統。之所以要將它們區分開來,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尋找問題所在,更準確、快速地鎖定自己的問題。

評估自己舊的行為模式,首先要找到自己哪個習慣系統出現問題。比如你越來越胖,這說明你運動習慣系統出現了問題。其次總結舊的行為模式。儘量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語客觀描述之前的行為模式,例如:「從不運動」,「很少運動」,「心血來潮才會運動」。最後就是評估自己之前這種行為模式所產生的結果。如果你從來不運動,或者很少運動,那麼你的身體會越來越胖,你的體力精力都會下降。要從認知上深刻地認識到,舊的行為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你的成長需要。

第二步:充分調動內在動機

想要發起一個行動,或者停止一個行動,你需要足夠的內在動機。以運動習慣系統為例,你需要尋找一種動機,來促使你發起這樣的行為,讓你產生運動。比如說,你希望自己更加健康,更加健壯。或者,如果身體瘦下來就會更容易受到歡迎。或者,只要每天堅持運動,就能夠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僅要尋找快樂動機,還要尋求痛苦動機。比如,如果你再不運動的話,你的身體可能會生病,你的社交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弱,你的精力再也無法應付日常工作。

第三步:終止舊的行為模式

如果你第二步完成的比較好,那麼原先想要改變固有模式的願望會更加強烈。你需要進一步鞏固這個想要改變自我的願望,並且將舊的行為模式與痛苦建立聯繫。還是以運動習慣系統為例:你需要在腦海構建這樣一幅畫面,你從來都不運動,你的皮下脂肪正在堆積,它慢慢佔據你身體的每一處。你發現身體大部分位置,都被這一團油乎乎的東西佔據。你感到厭惡,你渴望擺脫他們。你需要再次評估剛才在腦海中的想像,目的就是將舊的行為模式與痛苦和厭惡相聯繫。

第四步: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當你對舊的行為習慣,產生強烈的厭惡感的時候,一定會想方設法擺脫它。只有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仍然以運動習慣系統為例:當你對之前的運動習慣產生強烈的厭惡感的時候,你會非常渴望尋求新的、健康的運動習慣系統。做法就是補充一定的常識和知識,進行合理的運動規劃,然後不斷地強化新的行為模式。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肯定自己的行為是有效地,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並且讓自己深感快樂。

第五步:不斷調整新的行為習慣,使之成為習慣

無論你之前規劃的多麼完美,在落實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偏差。你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確保新的習慣既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又能夠達到目的。一個新的習慣的產生,起初會不適應,甚至會產生排斥。一定要確保新的行為習慣不會讓你產生厭惡感,你需要給自己一定的獎勵。這個獎勵的結果,不能與行為的目的相悖。比如你不願意運動,但是你告訴自己運動之後就可以大吃一頓,這樣做顯然是錯誤的。你要以其他的獎勵形式,來補償運動中的心理委屈感。

第六步:評估整體的效果

1、確定對舊的行為模式感到厭惡甚至是深惡痛絕;

2、確定對新的行為模式感到快樂,甚至產生了依賴感;

3、確定新的行為模式融入進認知架構和信念之中;

4、確定舊的行為模式的消失,得到一定的正向心理補償;

5、確定新的行為模式帶給自己新的、積極的變化。

作者:九霄雲客

相關焦點

  • 心理學:改變自我固有的行為模式,只需要這六個步驟
    個體之所以想要改變自我,是因為固有的行為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自己需求。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需要尋求改變和突破,否則既不能滿足需求,也無法適應生存。我之前有一個論斷:個體改變自我,不應該從性格方面入手,參考閱讀《 》。之前的文章從認知和信念方面入手,講述如何改變自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認知和信念最終要落實到行為模式中去。今天,將從行為模式方面入手,從六個切實可行的步驟出發,深度解讀如何改變固有行為模式。
  • 《土撥鼠之日》:從發展心理學角度看改變自我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
    圖片來自網絡今天我們就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我們應該如何改變自我,以及想要改變需要經歷的三個階段因此,菲爾調整了自己應對這件事的態度,結束了這種焦躁不安的生活。其實,對於改變,你一直都是有選擇的。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一書中提到:改變是一種選擇,不改變也是一種選擇。
  • 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
    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為什麼性格難以改變?口語中的性格,在心理學中稱之為人格,是一個極為複雜的自我體系。
  • 自我發展心理學的43個常見問題解答
    1 什麼是自我發展心理學?自我發展是一條不斷延伸的路,從如何改變行為,轉變思維,如何改善關係,走過轉折期,到如何完成人生各個階段,為了回答如何管理好自己的人生發展?陳海賢老師提出了 自我發展心理學這個概念,他是浙江大學的應用心理學博士,前浙大老師,10多年的專業心理諮詢師,接待了6000多位來訪者。
  • 「譯文分享」人類行為模式改變的研究論證
    人類行為模式的改變為什麼這麼困難,怎樣才能更好的改變行為模式。前言我們對「改變、變化」這一詞並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臨時有事會取消之前約定好的聚會或者重新規劃商務會議的時間。既然改變對於我們來說這麼容易,那麼為什麼改變我們的行為、習慣或者運動模式卻這麼難呢?
  • 從業13年的心理諮詢師告誡:轉變心智模式,別做無效的改變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的心理學》這本書,講述了一套完整的自我發展心理體系,幫助人們實現改變和發展自己的願望。書中令人眼前一亮的觀點不是改變,而是「有效的改變」。防禦型心智模式阻礙自我發展電影《肖申克的救贖》有這麼一個情節,老布被關押50年,即將刑滿釋放,他不但不開心,反而差點精神崩潰。這種行為,源於一個常見的心理學概念:心理舒適區。
  • 心理學:人的成熟從來不是性格的改變,而是認知和信念
    我們不是說改變性格到底有多難,我們只是說從性格方面入手改變自我,需要花費的成本要遠遠比其他方面高得多。在心理學中,一個人的性格是一個完整的自我體系,想要將這個體系推倒重建,無疑是讓個體經歷一次「死亡」,然後脫胎換骨的過程。對於大部分人而言,都沒有這個決心和必要。今天的文章,將從認知和信念出發,為你改變自我找尋新的思路。
  • 組織行為學一:2個表格檢測思維模式是不是已經過時
    這三個技能其實也不難,是可以通過「魔鏡」來實現的,組織行為學就是用各種工具、程序設計、模型和評測手段讓你知道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魔鏡」,如何打造以及如何使用。組織行為學:是致力於理解、預測和改變在組織情境中發生的人類行為的研究領域。
  • 如何改變現狀,六個步驟達成目標
    改變不滿意的現狀1、一個人要想改變,一定要知道改變的規律:改變遵循「六改」,才有結果:1、信念改變思維,>2、思維改變態度,3、態度改變行為,4、行為改變習慣,5、習慣改變性格,6、性格改變命運3、三種思維方式產生三種心理狀態三個孩子的心態之所以會不同,是因為三個孩子的思維方式不同。
  • 心理學角度闡述行為與態度、定性與定量的關係
    這就是門把手對用戶產生的固有認知(在《設計心理學一》中,諾曼將門把手的認知稱為「手動你能供性」),如果沒有相應的提示語,用戶就不會輕易地因為情境的影響而發生行為的改變,如下圖:因此態度可以被定義為是建立在情緒、認知、行為意向和行為本身之上的評價性傾向,它可以引導我們的認知觀念、情緒反應、行為發生相應的變化。「忠言逆耳利於行」這句話就很好地詮釋了態度影響了我們的固有認知,從而做出行為改變這一論點。
  • 性格自我療愈簡明6步驟
    性格自我療愈是一個很複雜很漫長的過程,需要你付出不斷的自省和努力,其中主要注意兩點:一是,理解自己的情緒;二是,理解他人的感受。假若能做到這兩點,你的情商就會很高了,從此你跟他人的互動就變了,你的環境也就變了,你的負面情緒就少了,好多事情都順暢了。
  • 用這3個步驟、4個方法自我探索,自我賦能
    當然不,迷茫感產生的內耗日積月累只會讓你失去活力,更加疲憊。那麼我們如何認識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標和興趣,如何擺脫迷茫的侵蝕,從而對生活產生動力呢?答案就在《成功心理學》這本書裡。《成功心理學》的作者丹尼斯·韋特利博士,是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和管理專家,致力於幫助各行業的人們達到目標和實現理想。
  • 讀書筆記:《改變你一生的108個心理學法則》
    它將深奧的心理學知識融會貫通於一個個妙趣橫生、飽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深淺出地提煉了心理學法則給我們的啟示,以指導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趨利避害。全書共解讀了108個經久不衰的心理學法則,娓娓道來工作與生活中的細節和元素。將晦澀深奧的心理學知識融會貫通於一個個妙趣橫生、飽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
  • 馬斯洛行為心理學--「精英人士」的16個基本特徵(1)
    馬斯洛成長行為心理學--「精英人士」的16個基本特徵之一亞伯拉罕·馬斯洛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馬斯洛在研究了許多歷史上偉人共同的人格特質之後,總結出了「自我實現者」的16條特徵。如果您希望不斷自我完善,更輕易的獲得人生成功和幸福,以這十六條特徵作為指引方向,不斷與其對比,自我反省,是一種很好的自我完善方法。
  • 《了不起的我》:自我發展心理學
    如何養成一個新習慣、如何改變心智模式、如何擁有高質量的關係、如何走出人生艱難時刻、如何在不同人生階段完成不同使命,這些問題時常困擾著我們。然而,解決這些問題,心理學能為我們提供不少線索。《了不起的自我》這本書正是從改變、思維、關係、人生瓶頸和人生階段五個方面,教會我們如何進行更好的自我發展,如何成為了不起的自己。
  • 教學(六)——教學模式
    一、教學模式的內涵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教學模式的內容包含四個方面的內容:①步驟安排;②師生交往;③反饋方式;④支持系統。(三)發現教學模式1、代表人物:布魯納(美國)2、基本內容: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動手動腦,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創造性地獲取知識,不斷提高認識能力。
  • 《人格心理學》|人格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的?
    核心書摘人格心理學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而這本《人格心理學》就是這個領域的經典著作,這本書解開了關於人格的種種謎題,與我們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人格究竟是什麼?人格形成的因素到底有哪些?人格是如何影響人類行為的?
  • 掌握5個步驟,學會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改善兒童不良行為的5個步驟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擁有40年育兒經驗,她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融合了心理學中的行為修正策略,為家長介紹了解決兒童不良行為的5個步驟。相比模糊的性格特徵,具體的行為更容易進行改善。克拉裡認為,父母不應該用負面的性格特徵詞語來描述孩子,因為這是在給孩子「貼標籤」。這些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產生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進而放棄改變。相反,如果父母以一種成長型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孩子也會這麼認為。
  • 心理學如是說:心理學六大學派,你知道是哪六個嗎?
    但是在這短短的一百多年中,卻產生了很多影響深遠的心理學家和湧現了很多深刻的心理學思想。從而形成了眾多的心理學派,其中有六個心理學派有著很重要的地位。一、構造主義心理學派構造主義心理學派由鐵欽納在美國建立,他是實驗心理學之父馮特的學生。
  • 改變心智模式,做人生的掌控者!
    【改變心智模式,做人生的掌控者】第一,我們只會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心智模式的影響非常大,人們認定自己是怎樣的人,就會慢慢成長為這樣的人,又因為大腦在接受外界刺激時會自動過濾大部分信息,所以我們只會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世界。內在世界由個人經歷、經驗和記憶決定,每個人經歷不同,看到的世界也不同。如果你的思維已成定式,就會變成心智模式裡的一道牆,限制你的思考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