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體之所以想要改變自我,是因為固有的行為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自己需求。
人們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需要尋求改變和突破,否則既不能滿足需求,也無法適應生存。我之前有一個論斷:個體改變自我,不應該從性格方面入手,參考閱讀《心理學:改變自我的出發點不只是性格,還有認知和信念》。之前的文章從認知和信念方面入手,講述如何改變自我。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認知和信念最終要落實到行為模式中去。今天,將從行為模式方面入手,從六個切實可行的步驟出發,深度解讀如何改變固有行為模式。
第一步:評估舊的行為模式
之前文章不建議從改變性格入手,就是因為性格太過於系統化,想要改變很難。一個人的行為習慣,通常是比較孤立的。比如作息習慣系統、進餐習慣系統、社交習慣系統、學習習慣系統、閱讀習慣系統、工作習慣系統、戀愛習慣系統、運動習慣系統等等。如果你想要找的話,一定會找到很多這樣的相對孤立的習慣系統。之所以要將它們區分開來,目的就是為了方便尋找問題所在,更準確、快速地鎖定自己的問題。
評估自己舊的行為模式,首先要找到自己哪個習慣系統出現問題。比如你越來越胖,這說明你運動習慣系統出現了問題。其次總結舊的行為模式。儘量用一句話或者一個詞語客觀描述之前的行為模式,例如:「從不運動」,「很少運動」,「心血來潮才會運動」。最後就是評估自己之前這種行為模式所產生的結果。如果你從來不運動,或者很少運動,那麼你的身體會越來越胖,你的體力精力都會下降。要從認知上深刻地認識到,舊的行為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你的成長需要。
第二步:充分調動內在動機
想要發起一個行動,或者停止一個行動,你需要足夠的內在動機。以運動習慣系統為例,你需要尋找一種動機,來促使你發起這樣的行為,讓你產生運動。比如說,你希望自己更加健康,更加健壯。或者,如果身體瘦下來就會更容易受到歡迎。或者,只要每天堅持運動,就能夠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不僅要尋找快樂動機,還要尋求痛苦動機。比如,如果你再不運動的話,你的身體可能會生病,你的社交吸引力也會越來越弱,你的精力再也無法應付日常工作。
第三步:終止舊的行為模式
如果你第二步完成的比較好,那麼原先想要改變固有模式的願望會更加強烈。你需要進一步鞏固這個想要改變自我的願望,並且將舊的行為模式與痛苦建立聯繫。還是以運動習慣系統為例:你需要在腦海構建這樣一幅畫面,你從來都不運動,你的皮下脂肪正在堆積,它慢慢佔據你身體的每一處。你發現身體大部分位置,都被這一團油乎乎的東西佔據。你感到厭惡,你渴望擺脫他們。你需要再次評估剛才在腦海中的想像,目的就是將舊的行為模式與痛苦和厭惡相聯繫。
第四步:建立新的行為模式
當你對舊的行為習慣,產生強烈的厭惡感的時候,一定會想方設法擺脫它。只有建立新的行為模式,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仍然以運動習慣系統為例:當你對之前的運動習慣產生強烈的厭惡感的時候,你會非常渴望尋求新的、健康的運動習慣系統。做法就是補充一定的常識和知識,進行合理的運動規劃,然後不斷地強化新的行為模式。這個過程中,要充分肯定自己的行為是有效地,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並且讓自己深感快樂。
第五步:不斷調整新的行為習慣,使之成為習慣
無論你之前規劃的多麼完美,在落實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偏差。你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確保新的習慣既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又能夠達到目的。一個新的習慣的產生,起初會不適應,甚至會產生排斥。一定要確保新的行為習慣不會讓你產生厭惡感,你需要給自己一定的獎勵。這個獎勵的結果,不能與行為的目的相悖。比如你不願意運動,但是你告訴自己運動之後就可以大吃一頓,這樣做顯然是錯誤的。你要以其他的獎勵形式,來補償運動中的心理委屈感。
第六步:評估整體的效果
1、確定對舊的行為模式感到厭惡甚至是深惡痛絕;
2、確定對新的行為模式感到快樂,甚至產生了依賴感;
3、確定新的行為模式融入進認知架構和信念之中;
4、確定舊的行為模式的消失,得到一定的正向心理補償;
5、確定新的行為模式帶給自己新的、積極的變化。
作者:九霄雲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