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要什麼給什麼?掌握5個步驟,學會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

2020-08-09 利茲的雜貨鋪

溺愛,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當原生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之後,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童年過得不夠幸福,因為自己小的時候,無論做錯什麼事情都有可能遭受父母的斥責,認為他們做的不夠好,卻很少能夠從父母那裡獲得一句讚美或認可。

因此,當自己成為父母以後,為了不讓孩子經歷任何童年心理創傷,他們會竭盡全力地保護好孩子,比如去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即便有些要求看上去並不合理。

他們也很少會去責罵孩子,對孩子的回應多以積極為主,總是誇獎孩子「太棒了」,認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可愛。

總之,他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無條件地接受,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尤其是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比如跟其他小朋友搶玩具,他們往往也會立即介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然而長此以往,當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孩子自己並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因為父母從沒給過他們學習的機會。最終,這些孩子很可能養成很多不良行為而不自知,直至形成難以改變的不良習慣。

熊孩子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由父母給慣出來的。


改善兒童不良行為的5個步驟

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擁有40年育兒經驗,她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融合了心理學中的行為修正策略,為家長介紹了解決兒童不良行為的5個步驟。

Step 01:(以具體行為)界定問題

Step 02:收集數據

Step 0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

Step 0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

Step 05:評估解決方案

這些步驟雖然看上去略顯繁瑣,但卻是一套能夠有效影響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通過掌握這些步驟,父母能夠告別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的互動,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

Step 01:(以具體行為)界定問題

在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前,父母首先要先明確孩子都有哪些具體的不良行為。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父母常常會混淆孩子的性格特徵與具體行為,比如他們常常會用「懶惰」、「不禮貌」等詞語來形容孩子,但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具體行為,孩子的具體行為應該是不自己整理房間,或是見到別人不會主動問好。相比模糊的性格特徵,具體的行為更容易進行改善。

克拉裡認為,父母不應該用負面的性格特徵詞語來描述孩子,因為這是在給孩子「貼標籤」。這些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產生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進而放棄改變。相反,如果父母以一種成長型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孩子也會這麼認為。比如父母不是去給孩子貼上任性的標籤,而是指出孩子存在不買玩具就哭鬧這種行為。


Step 02:收集數據

清晰描述孩子的具體不良行為後,父母還需要收集這些不良行為的相關信息,主要包括3類信息: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以及孩子的發育水平。

1)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

只有先準確了解孩子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即基準線後,父母才能更加客觀地衡量之後的具體幹預措施是否有效。

比如,孩子晚上不願意睡覺,總要哄很久才肯去睡覺。通過觀察發現,孩子每周有5天會出現這種情形。當父母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後,孩子晚上不願意睡覺的行為由5次變為了3次,則說明父母的解決辦法是有效的。


2)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

觀察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有助於父母分析孩子為何會出現某些不良行為。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包括,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參與者。

很多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往往與參與者有關。比如當爺爺奶奶在的時候,孩子才會出現不買玩具就哭鬧的行為,而當孩子和爸爸出門的時候就不會出現以上行為。理解孩子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處理問題。

3)孩子的發育水平

孩子的行為能力與他們的發育水平息息相關,父母不能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但也要結合孩子自身的生理與心理髮育的階段與特點。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3歲的時候,因為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因此,當孩子出現某些看似「自私」的行為時,父母要學會理解這是孩子的正常發育過程,而不要選擇去糾正它。


Step 0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

克拉裡認為,在探索潛在解決方案時,父母先不要去考慮方案是否有效,而是應當儘可能地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在探索階段,重要的是解決方案的數量,而非質量。因為有時候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往往會引發一個好的靈感。

比如,孩子總是不能按時吃飯,拖拖拉拉,沒吃一會就想玩。針對孩子這一行為,父母可以相處的解決方案可以是:

  • 吃飯前,帶孩子跑會步,以增加他的食慾
  • 推遲吃飯時間,等孩子餓了再開飯
  • 獎勵孩子,告訴孩子把飯吃了,就可以吃甜點
  • 每天準備6頓飯,而不是3頓,少食多餐
  • 給孩子提供選擇,要不現在吃飯,要不待會餓著

......

在尋找解決方法時,父母還可以考慮從人的需求出發,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這時候,我們改變的可能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外部的環境。

比如,之前提到的例子,孩子當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才會吵鬧著要買玩具,那麼以後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可以不讓爺爺奶奶跟著。


Step 0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

當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提出儘可能多的解決方案之後,就需要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剔除那些「太費時間」或者「不起作用」的想法。

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有些方案雖然看起來比較耗費時間,但其實是為將來節約了大量時間。相反,有些方案雖然看似節約時間,但可能只是幫助父母解決了煩惱,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能力。因此,父母在選擇具體實施方案時,一定要先明確問題,以及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再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比如孩子喜歡亂扔玩具,雖然把東西收拾到他夠不到的地方,能夠快速解決他扔東西的行為,但卻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有什麼問題。父母如果選擇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感受,雖然可能比較花費精力,但卻能了解孩子的煩惱,可以更好地與孩子建立關係。


Step 05:評估解決方案

最後,父母要對所使用的方案進行評估,如果方案有效,比如孩子的不良行為頻率減少了,可以繼續使用該方案;如果方案失敗了,需要嘗試其他方案。

在《與打罵與溺愛說拜拜》一書裡,克拉裡為父母們總結了150+問題解決技巧,如果大家想不出解決方案,可以從書中找找靈感。


結束語

這個社會不會因為孩子是熊孩子而給予更多容忍。

無節制地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不是無條件的愛,溺愛只會讓孩子在將來的人際交往中受到挫折,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遵守社會規範,如何與他人相處。

-End-

我是Lizzie,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事是了解自己,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懂得他人。如果大家對心理學感興趣,歡迎關注 心理學讓生活更加美好!

相關焦點

  • 熊孩子喜歡推人搶玩具?矯正不當行為,靠3個步驟「智取」
    當孩子表現出不良行為時,父母最好不要反應過度比如發飆怒斥,避免讓孩子恐懼或產生焦慮,或者對真正的問題轉移焦點。當一個孩子在家喜歡追打兄弟姐妹,可能是因為他在學校看到其他同學這樣做達到了某種目的,於是他們回家複製了同樣的行為,想藉此得到同樣的結果。因此,父母要學會觀察孩子是從哪裡學到這種不良行為的,及時遏制住苗頭的生長。
  • 熊孩子愛搗蛋?掌握「三角凳理論」,與打罵孩子說拜拜
    責罵與胖揍之後,孩子終於安靜了,父母也鬆了口氣,然而我們看不見的是孩子的內心經歷著的一次又一次地隱形創傷。為什麼很多父母都說自己很難走進孩子的內心?因為不良的教育方式讓我們與孩子之間的隔閡越變越深。心理學家默娜·舒爾認為,如果父母的管教方式是呵斥和命令,孩子很容易在心理和言辭上表現出攻擊性,並且他們也很難學會積極的社交方式。
  • 萌新奶爸育兒經:學會理解孩子的不良行為
    在初期,可能你可以盡你所能處理好這些變化並規劃好你的生活,但是,接下來仍然會面臨養育孩子以及處理他們不良行為的那些基本問題。現在,我該如何對待這些孩子呢?而且,當他們出現不良行為時,我該怎麼辦呢?」重要的是要記住,你與你的孩子之間可能出現的任何問題或許都是相當正常的。沒有完美的孩子,也沒有完美的父母。
  • 解決孩子不良行為的最好方式是什麼?
    【關注於解決問題】傳統的管教方式關注的是教給孩子不要做什麼,正面管教關注的是教給孩子要做什麼。思路從關注懲罰轉向關註解決問題。關註解決問題的主旨是:問題是什麼以及其解決的辦法是什麼?對此,有關注於解決問題的3R1H原則,和邏輯後果的4R非常相似,只多了一項H。
  • 熊孩子一定「熊」嗎?家長應理性看待,學會和孩子正確相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熊孩子是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因為他們既調皮又不聽話,還老是搗蛋,給家長惹來很多麻煩,同時也會影響到別人。但是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一方面是因為家庭的教育缺失,另一方面是沒有注重傾聽孩子的心聲。
  • 熊孩子上幼兒園愛鬧騰怎麼辦?掌握ICPS,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
    幼兒園可以說是孩子社會化的第一個重要場所,在這個「小社會」中,孩子要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融入集體生活,畢竟很多時候,我們的大多數煩惱都源自於人際關係上的困擾很多育兒專家都達成共識,父母應當學會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去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因為孩子總要長大,需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父母要學會放手。
  • 面對孩子不良行為,父母要學會用「三問法」,避免條件反射式教育
    噼裡啪啦的教訓了孩子一頓。然後過了一會我就後悔了,怎麼就不能平心靜氣的的跟孩子好好說話呢?那麼,為什麼當父母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時,總忍不住要用批評打罵的方式對孩子進行教育呢?為什麼父母習慣用批評打罵來教育孩子父母之所以習慣用批評打罵的方式來教育孩子,是因為保護自己的本能。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只需4個步驟,教會孩子解決衝突
    ICPS 訓練讓孩子成為主角,它強調孩子的參與,讓孩子來學習技能,而不是讓父母學技能。熊孩子屬於沒有表現出社會能力的孩子。 作者認為, 熊孩子之所以做出不好的行為,比如打人、不聽管教、撒潑耍無賴,其實是因為他們沒辦法通過思考來解決問題,於是,他們用不好的行為來宣洩情緒,引起別人的注意。
  • 0—6歲孩子如何教育?5步糾正不良行為,不打罵不溺愛培養好習慣
    5個步驟,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讓父母學會在美國、日本大受歡迎的「不打罵、不溺愛」優雅教養法,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出獨立、積極、自尊、有幸福感的孩子。我們總抱怨孩子屢教不改,可仔細一想,我們對孩子的反應模式是一成不變的。同樣的行為,怎麼能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呢?要想孩子有所改觀,我們得採取不一樣的解決方法。《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介紹了高效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一)、以具體行為界定問題。
  • 第四章 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1、大人以什麼方式對所謂的「孩子的不良行為」承擔「責任」呢?如果把責任感看成是一種解放——某種基於你知道自己想改變就能改變的事情——而不是負疚,你就能做得更好。當你認識到在你的孩子或學生的不良行為中你也有份時,你就能知道該怎樣改變你的行為,進而幫助孩子改變他的行為。  反思:父母和老師都是成年人。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
  • 自閉症孩子不良行為怎麼辦?自閉症五步管教法和八大建議
    由於自閉症的行為問題有時會非常嚴,會給家長帶來巨大挑戰,無所適從,頭疼不已。怎樣養育和管教自閉症孩子的不良行為和極端問題呢?首先我們要確定孩子的行為是自閉症還是不良行為,行為判斷可以採用兩個工具來進行評估
  • 面對孩子一些不良行為,父母除了情緒爆發,還能怎麼管理?
    在這件事上我挺後悔的,但是我仍然覺得我控制不了這種恐懼,只能在每次我妞嚇得嗷嗷直叫時,做一些小小的示範,比如我會說,這有什麼害怕的,小得跟螞蟻一樣。然後走過去把它趕走,或者用紙巾捏走。雖然題目中,題主也沒有具體描述出孩子具體犯了什麼錯,使得題主用這種方式懲罰孩子。所以我挑選一些針對改善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希望能在教育孩子時,提供點建議。
  • 親子談判,一種用理性的方式改變孩子行為、改善親子關係的好方法
    如果放任孩子的行為不理,相信每一位有責任心的父母都做不到。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改變不良行為習慣、改善日益糟糕的親子關係呢?有沒有什麼好辦法能幫助這些在痛苦中掙扎的父母?、為自己做出選擇、最終學會自己管理自己,孩子的利益和父母的利益是一致的,談判實現的是父母與孩子的共贏局面。
  • 一組偷拍圖告訴你,什麼叫「熊孩子」,代入感很強
    現在社會壓力導致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了,也有很多父母越來越嬌縱自己的孩子了。這也就導致熊孩子越來越「熊」。下面這一組圖片告訴你,什麼叫做「熊孩子」。不是自己家養大的狗,它的脾氣讓人摸不著,萬一一個不小心傷著了孩子。熊孩子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對什麼都無所畏懼,只要他想,就沒有他不敢幹的事。
  • 《正面管教》第四章重新看待不良行為
    既然我們要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我們就應該學會控制我們自己的行為。有了這種意識,我們就能夠成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人,並且將我們的行為轉變成鼓勵孩子的行為改進,並且又不損傷孩子的自我價值感。我們就能夠自己先「暫停」以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緒,直到我們能夠深思熟慮而不是不假思考地對孩子做出反應的時候。我們應該對不良行為承擔至少與孩子同等的責任,並且要學會使用鼓勵的、有長期效果的方法。
  • 孩子憤怒時愛打媽媽?情緒管理能力要從小培養,避免養出熊孩子
    父母有不良情緒,孩子也有自己的不良情緒,尤其是在孩子小時候,不懂得正確表達自己對父母的需求,只會用哭鬧來引起大人的注意,這個時候父母要注意多關注孩子的情緒,不要總是冷處理,不然也會對孩子有影響。當孩子掌握了語言能力,會牙牙學語的時候,媽媽在照顧孩子的時候,就簡單多了,孩子再發脾氣的話,父母的應對對策也要改變,父母要做的不是安慰孩子,而是要教會孩子如何好好說話。
  • 孩子這幾種行為,很容易讓人心生厭惡,不要讓你的孩子變成熊孩子
    每個人身邊都會遇到這麼一兩個熊孩子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新聞都會出現這樣的報導,熊孩子會破壞公共設施,網友們的評論也非常的極端,不過大多數都是針對父母的批評,的確,孩子的不良行為大多來自於父母教育的不當,所以在正常生活中,父母一定要告誡孩子,不要破壞公共設施,教會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保護公共設施,尤其是做父母的,更應該以身作則,因為父母的行為隨時都帶動著孩子,父母在外更要做起帶頭作用
  • 孩子的這幾種行為,很容易讓人心生厭惡,別讓你的孩子變成熊孩子
    那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聊一聊,如果說你的孩子有下面這幾種行為,請你一定要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對的!不然等到你的孩子真的成為那種人見人討厭的熊孩子,你後悔都來不及了!在大多數人看來,這都是因為父母的原因,也確實,孩子有很多的不良行為,基本上都是因為父母不正當的教育!所以說,在日常生活中,身為家長的你,一定要告訴孩子,破壞公共設施是不正確的,我們要學會保護公共設施!要知道在外面,是沒有人會像家人那樣,慣著孩子的!
  • 「熊孩子」該這麼治,學會這六招,和「熊孩子」說再見
    二、在孩子做出行為前「打預防針」在孩子做出行為之前,父母儘可能地提前給孩子「打預防針」,讓孩子清楚自己在做什麼,做出這個行為會給自己和父母帶來什麼樣的影響,不求很清晰地告訴孩子,只求讓孩子有一個大致的認識。
  • 《孩子:挑戰》: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我們可以做什麼?
    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實踐這些方法,父母和孩子都會有所收穫,家庭關係也會更加和諧。一、給孩子平等自由,亦要讓他學會承擔責任提起平等對待兒童,有人會過度美化兒童,醜化成年人,覺得兒童天真無邪,天性善良,成年人虛偽貪婪,油膩世俗。不得不說,這並非真正的平等。真正的平等需要我們去了解兒童,看見兒童的真相。除此,有不少的人會覺得,自己比孩子懂得多,和孩子相等顯得很可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