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曾說過:「一切都為了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這是父母送給孩子最可怕的禮物。」
當原生家庭的概念越來越深入人心之後,很多人都會認為自己的童年過得不夠幸福,因為自己小的時候,無論做錯什麼事情都有可能遭受父母的斥責,認為他們做的不夠好,卻很少能夠從父母那裡獲得一句讚美或認可。
因此,當自己成為父母以後,為了不讓孩子經歷任何童年心理創傷,他們會竭盡全力地保護好孩子,比如去儘量滿足孩子的各種要求,孩子想要什麼就給什麼,即便有些要求看上去並不合理。
他們也很少會去責罵孩子,對孩子的回應多以積極為主,總是誇獎孩子「太棒了」,認為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很可愛。
總之,他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無條件地接受,但卻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成長的機會。
尤其是當孩子遇到麻煩的時候,比如跟其他小朋友搶玩具,他們往往也會立即介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然而長此以往,當遇到同樣問題的時候,孩子自己並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因為父母從沒給過他們學習的機會。最終,這些孩子很可能養成很多不良行為而不自知,直至形成難以改變的不良習慣。
熊孩子很多時候其實都是由父母給慣出來的。
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擁有40年育兒經驗,她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中融合了心理學中的行為修正策略,為家長介紹了解決兒童不良行為的5個步驟。
Step 01:(以具體行為)界定問題
Step 02:收集數據
Step 0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
Step 0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
Step 05:評估解決方案
這些步驟雖然看上去略顯繁瑣,但卻是一套能夠有效影響孩子不良行為的方法,通過掌握這些步驟,父母能夠告別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的互動,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
Step 01:(以具體行為)界定問題
在改善孩子的不良行為前,父母首先要先明確孩子都有哪些具體的不良行為。
這一點很重要,因為很多父母常常會混淆孩子的性格特徵與具體行為,比如他們常常會用「懶惰」、「不禮貌」等詞語來形容孩子,但這其實並不是孩子的具體行為,孩子的具體行為應該是不自己整理房間,或是見到別人不會主動問好。相比模糊的性格特徵,具體的行為更容易進行改善。
克拉裡認為,父母不應該用負面的性格特徵詞語來描述孩子,因為這是在給孩子「貼標籤」。這些負面標籤會讓孩子產生固定型思維,認為自己是無法改變的,進而放棄改變。相反,如果父母以一種成長型的思維來看待孩子,孩子也會這麼認為。比如父母不是去給孩子貼上任性的標籤,而是指出孩子存在不買玩具就哭鬧這種行為。
Step 02:收集數據
清晰描述孩子的具體不良行為後,父母還需要收集這些不良行為的相關信息,主要包括3類信息: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以及孩子的發育水平。
1)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
只有先準確了解孩子問題行為發生的頻率,即基準線後,父母才能更加客觀地衡量之後的具體幹預措施是否有效。
比如,孩子晚上不願意睡覺,總要哄很久才肯去睡覺。通過觀察發現,孩子每周有5天會出現這種情形。當父母改變對待孩子的方式後,孩子晚上不願意睡覺的行為由5次變為了3次,則說明父母的解決辦法是有效的。
2)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
觀察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有助於父母分析孩子為何會出現某些不良行為。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包括,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以及參與者。
很多孩子出現的問題行為,往往與參與者有關。比如當爺爺奶奶在的時候,孩子才會出現不買玩具就哭鬧的行為,而當孩子和爸爸出門的時候就不會出現以上行為。理解孩子問題行為發生的背景,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處理問題。
3)孩子的發育水平
孩子的行為能力與他們的發育水平息息相關,父母不能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夠聽話懂事,但也要結合孩子自身的生理與心理髮育的階段與特點。發展心理學家發現,孩子在3歲的時候,因為自我意識開始發展,會出現以自我為中心的特點。因此,當孩子出現某些看似「自私」的行為時,父母要學會理解這是孩子的正常發育過程,而不要選擇去糾正它。
Step 0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
克拉裡認為,在探索潛在解決方案時,父母先不要去考慮方案是否有效,而是應當儘可能地提出更多的解決方案。換句話說,在探索階段,重要的是解決方案的數量,而非質量。因為有時候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往往會引發一個好的靈感。
比如,孩子總是不能按時吃飯,拖拖拉拉,沒吃一會就想玩。針對孩子這一行為,父母可以相處的解決方案可以是:
......
在尋找解決方法時,父母還可以考慮從人的需求出發,找到相應的解決方法。這時候,我們改變的可能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外部的環境。
比如,之前提到的例子,孩子當爺爺奶奶在的時候才會吵鬧著要買玩具,那麼以後帶孩子去商場的時候,可以不讓爺爺奶奶跟著。
Step 0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
當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提出儘可能多的解決方案之後,就需要對這些方案進行評估,剔除那些「太費時間」或者「不起作用」的想法。
這裡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有些方案雖然看起來比較耗費時間,但其實是為將來節約了大量時間。相反,有些方案雖然看似節約時間,但可能只是幫助父母解決了煩惱,並不能培養孩子的能力。因此,父母在選擇具體實施方案時,一定要先明確問題,以及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再尋找合適的解決方案。
比如孩子喜歡亂扔玩具,雖然把東西收拾到他夠不到的地方,能夠快速解決他扔東西的行為,但卻不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行為有什麼問題。父母如果選擇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感受,雖然可能比較花費精力,但卻能了解孩子的煩惱,可以更好地與孩子建立關係。
Step 05:評估解決方案
最後,父母要對所使用的方案進行評估,如果方案有效,比如孩子的不良行為頻率減少了,可以繼續使用該方案;如果方案失敗了,需要嘗試其他方案。
在《與打罵與溺愛說拜拜》一書裡,克拉裡為父母們總結了150+問題解決技巧,如果大家想不出解決方案,可以從書中找找靈感。
這個社會不會因為孩子是熊孩子而給予更多容忍。
無節制地放任孩子的不良行為,並不是無條件的愛,溺愛只會讓孩子在將來的人際交往中受到挫折,因為他們不懂得如何遵守社會規範,如何與他人相處。
-End-
我是Lizzie,世界上最有創造力的事是了解自己,世界上最幸福的事是懂得他人。如果大家對心理學感興趣,歡迎關注 心理學讓生活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