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準則之一,是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兒童教育也是一門通過改變自身行為來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現良好的藝術。」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40周年修訂版)中的這句話直接改變了我的育兒觀。讓我從一個整天盯著孩子的不良行為,動不動就河東獅吼的焦躁不安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更加關注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孩子行為的更加平和的媽媽。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以幫助孩子養成良好行為為主線,「三角凳理論」為前提,通過解決育兒問題的5個步驟,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讓父母學會在美國、日本大受歡迎的「不打罵、不溺愛」優雅教養法,幫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培養出獨立、積極、自尊、有幸福感的孩子。
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是擁有40多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專家,她融合多種心理學策略,和自己長期研究學前兒童的經驗,總結出一套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她的這本書在全球暢銷40年,是很多育兒書借鑑參考的範本。
通過這本書的指導,相信我們普通父母也能學會調整自身行為,擺脫打罵和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的互動。
我們總是在遇到問題,甚至備受困擾時,才去尋找方法,可伊莉莎白·克拉裡指出,有了這3項支持性技能,就能大幅減少問題的出現。
(一)、明確自身價值觀。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價值觀,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期價值觀也會變化。有些價值觀是相互衝突的,比如要求孩子安靜順從,又希望他活躍有主見,是很難實現的。
明確了自己的價值觀,就能知道在育兒過程中哪些方面是自己看重的,做到抓大放小,避免受別人影響而朝令夕改,也不會提出一些前後矛盾的要求,讓孩子無所適從,自己失望、焦慮。
(二)、 管理對孩子的期待。
我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待,自己是普通人,卻想讓孩子成為遠遠超出同齡人的天才。
不了解兒童普遍的發育規律,不關注自家孩子特有的學習方式、學習速度,不牢記完善技能需要時間等,都會對孩子抱有不合理的期待,讓自己和孩子都倍感受挫,焦慮沮喪。
(三)、尊重自我需求。
父母自己感覺良好時,做事才有效率。父母自己首先感到幸福愉悅,才能帶給孩子輕鬆快樂。
真希望我在兩年前就讀到這本書,當時我和二寶一天24小時捆綁在一起,並因她的睡眠問題疲累不堪、心力交瘁,卻常常因偶爾對她的疏忽而心存內疚,弄得孩子也緊張敏感。
育兒過程中,我們每天遇到的很多問題是類似的,重複的,如亂扔東西、不按時睡覺、搶玩具等等。
我們總抱怨孩子屢教不改,可仔細一想,我們對孩子的反應模式是一成不變的。同樣的行為,怎麼能帶來不一樣的結果呢?要想孩子有所改觀,我們得採取不一樣的解決方法。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介紹了高效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
(一)、以具體行為界定問題。
這一步要具體地描述孩子的哪些行為、做的哪些事、說的哪些話讓我們感到煩惱、難以忍受。
不是「不禮貌、不聽話、不自覺、太懶」等這種籠統的概括或標籤,而必須是清晰可觀的,別人一聽就能立即想起具體行為的描述。如:
(二)、收集收據。
為了客觀實際地了解孩子令人煩惱的行為,要對這些行為做記錄。主要包括4個方面。
01.記錄這些行為發生的頻率。
如一天之內發生了幾次,每次持續多長時間等。並注意觀察這些行為發生的背景,包括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和參與者。
02.檢查孩子的發育水平。
看看我們讓孩子做的這件事情是否超過了他當前年齡階段應有的水平。
03.判斷這到底是誰的煩惱,父母的,還是孩子的?
04.考慮清楚我們想要讓孩子以什麼樣的行為來代替當前想要改變的這種不良行為。
(三)、探索所有潛在的解決方案。
在這一步,想出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案,把能想到的全部列出來,不做任何道德上和可行性方面的評判,只需打開思路,探索所有可能的解決辦法。
(四)、評估、選擇和實施方案。
對上一步列出的所有方案一進行評估。放棄太花錢、太耗時、與自己價值觀不一致的想法。然後再考慮孩子的年齡、脾性以及自己的精力、性情等因素後,做出取捨,挑選可以接受的進行實施。
(五)、對實施結果進行評估。
實施新的計劃後,跟蹤觀察孩子的行為是不是有所好轉?不良行為出現的頻率有沒有減少?以此來決定繼續實施還是選擇其他的方法,直到問題得到解決。
在解決問題的5個步驟中,探索潛在解決辦法是關鍵,決定著實施步驟,是否能選到最合適、最有效的方法。《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伊莉莎白·克拉裡建議從4個方向來考慮。
接下來以「4歲孩子每天連續看3個小時以上電視,父母很煩惱」這一問題來舉例說明。
(一)、改變自己。
01.改變價值觀。
孩子長時間看電視是可以接受的。
02.改變期望值。
4歲的孩子本來就控制不住自己,我應該和他提前約定時間,並幫他把關,到時間就關掉。
03.改變性情。
心情愉快比什麼都重要,我不會讓自己生氣。
(二)、改變狀況。
01.調整環境。
02.調整日程安排。
03.做好有效過渡。
從離約定的時間還剩10分鐘開始,設置提醒,逐漸縮小倒計時間隔,如:離關電視還剩10分鐘、5分鐘、3分鐘、2分鐘、1分鐘,時間到。
(三)、鼓勵良好行為。
01.表揚。
02.獎勵良好行為。
03.關注互動。
(四)、制止不良行為。
01.忽視法。
在孩子看電視時選擇忽視,不理他,不做評判。
02.替代法。
童話大王鄭淵潔說:「好的教育是用50種教育方式去教育一個孩子,壞的教育是用一種教育方式去教育50個孩子。」
我們很多時候通過打罵或溺愛來教育孩子,不是因為我們認同這種方法,或它多麼有效果,而是我們不知道除此之外,還能怎麼做,總是不由自主地陷入固定的行為模式中。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之所以被奉為經典育兒書,是因為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雖然融合了多種心理學策略,書中呈現的卻是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並用細小瑣碎、卻無比真實常見的具體實例做了用法示範。
相信書中的這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和應對常見育兒難題的150個點子,能實實在在地幫到大家,讓我們成為有更多選擇,更加從容的父母。
而解決問題的5大步驟,讓我們在面對自家孩子的獨特問題時,也能夠有章可循,量身打造出適合孩子特點的育兒方法,成為更加智慧的父母。
【更多閱讀】
關於今天的話題,你有什麼看法呢?寫在評論區和我一起討論吧。
我是一名中學教師,兩個孩子的媽媽,親子閱讀踐行者,喜歡讀書,喜歡分享兒童教育知識,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