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道術結合,教你全新的優雅教養法

2020-08-28 明月共讀書

愛而無度,罰而不教,多少父母的養育,依然逃不出這個魔咒。

一方面,是家長過分溺愛,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無法適應集體生活而頻頻出現的幼兒園勸退事件;

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叛逆的孩子無計可施,只有棍棒教育或者直接把孩子送到軍事化管理學校,通過嚴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打罵與溺愛,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甚至在同一個家庭中都能並存。可見很多父母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未經深刻思考,沒有明確統一的思路。

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擁有40多年幼教經驗,在具體實踐中融合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種心理學策略,他寫就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提供了32種替代打罵的養育方法,150種現場問題解決技巧,給迷茫之中的父母提供一套能夠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技巧。

本書採用道術結合的表述方式,讓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中,「三角凳理論」從認知層面教會父母認識自己,正視孩子,接納彼此的真實樣子,可謂是育兒之道。而五步策略法,則是手把手地教給父母,如何解決育兒難題,並且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可操作的育兒之術。


01 熊孩子還是乖孩子?父母的養育方式來決定

前一陣,一名追星女孩很多年用心收集的一箱子小卡,被來家裡玩的表弟全~部~撕~爛!那可是她花了多少心思多少時間多少金錢收集的啊。

而尤其讓人氣憤的是,小男孩的媽媽,也就是她的姑媽說那些都是些爛卡片,言外之意就是覺得女孩小題大做。當女孩拿出小卡的購買記錄後,又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說:

「原來你現在成績越來越爛就是因為這些妖魔鬼怪的女人,我看你弟弟撕得好,這是在幫你。你腦袋有多大,全被這些鬼東西佔走了。」

網友紛紛評論說真的好生氣,什麼樣的家長有什麼樣的孩子。撕毀別人東西,道歉首先是第一位的,可是看看這位姑媽的一番話,不僅毫無歉意,還大言不慚地說自家孩子撕得好。這樣的育兒理念,如何能養得出明事理的孩子?

熊孩子背後,站著的往往都是拎不清的父母。而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再是討人嫌的熊孩子,也正是父母得當育兒的功勞。

小女孩簡從小就讓父母頭疼不已,動不動就大喊大叫,來到新環境總是排斥,特別情緒化,從不按規矩出牌,妥妥地一枚「熊孩子」。

簡2歲的時候,經常和媽媽一起逛超市,但是如果媽媽不給她買想要的東西,她就會躺在地上大喊大叫。試想一下,一個蠻不講理的孩子在地上耍脾氣,媽媽一般會怎樣?是不是很抓狂?

可是簡的媽媽從不發火,反而是很有耐心地抱起孩子,一手提著買好的東西,一手拉著小女孩去結帳。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不會發火訓斥簡,沒過一會,簡就會忘記發生的不愉快,開始高高興興地玩耍起來。

就這樣,簡的那些粗暴無理的要求,每次都被媽媽的溫柔逐一化解,而簡,最後也長成了懂事樂觀的孩子,實現了由熊孩子到乖孩子的蛻變。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的底色,往往由父母的養育方式來決定。在童年時期得到適當的愛和關注,經由父母用心撫育成長,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02三角凳理論,讓你成為眼光長遠、認知準確的父母

書中提到父母在想具體的育兒方法之前,首先要認清自己,認清孩子,接納彼此,才能成就父母以及子女原本的樣子。

兒童教育就像一把三角凳,凳子要立穩,需要有三條腿支撐,兒童教育的三條腿包括: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對孩子合理的期待,對自我需求的尊重。

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

父母只有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麼,才能採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比如,從長遠來看,你想要孩子學會獨立,那麼,當兩歲半的孩子說要幫你一起做飯時,你還會繼續忙著把他趕出去嗎?還是說,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些可以勝任的工作,讓他慢慢學會獨立完成。只有用更加長遠的目光來看待類似的問題,父母才能不嫌麻煩,不怕孩子笨手笨腳越幫越忙的局面,不斷放手讓他自己完成一件一件事情。

不管是對自己的認知還是對孩子品質的期待,都會隨時間改變。一個一歲的小朋友對周遭的環境充滿好奇,到處摸摸看看,可愛的模樣會讓人喜歡上這個好奇寶寶。但是一個五歲的孩子不分場合地到處摸索,卻會讓人覺得很不禮貌,而父母,也應該教給孩子應有的注意事項。

無論在育兒的哪個階段,任何育兒價值觀都應該符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因為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內心充實的孩子,而不是標準流水線一樣的產品。

對孩子合理的期待

每個孩子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而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卻是千篇一律。

有的孩子天生樂觀開朗,而有的孩子卻是沉穩內斂,不苟言笑;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文靜內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父母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性情特點,以及具體的成長階段,對孩子抱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一個媽媽憂心於自己11個月大的孩子不會走路,直到有一天他了解到,一歲的孩子中只有約半數能夠獨立行走,多數孩子要到14個月才學會走路,明白孩子正常的發育規律,大多數育兒焦慮都會迎刃而解。

對孩子的期待應該是立足實際,讓孩子踮一踮腳就能夠得到。就像喬丹最初選擇了23號球衣,他只是希望自己能有哥哥一半好,隨後不斷刻苦訓練,成了萬眾矚目的籃球明星。

合理的期待,讓人有動力脫離舒適區,又不至於過度緊繃,是促使孩子持續發展的良方。

對自我需求的尊重

很難想像,不開心的父母,能夠養出陽光的孩子。

當父母心情愉悅時,往往有更多的耐心來處理孩子製造的各種麻煩,而且不會抱怨個不停,從而使得整個家庭氛圍更加輕鬆。

所以,作為父母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來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心,做一個不斷成長的父母。

父母有權利享受獨自玩樂的時光,可以是靜靜地讀上幾個小時的書,或者來一次放飛自我的度假休息。沒必要感到內疚,正如作者所說:

只有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03五步策略法,助你育兒路上不慌亂

書中提到的五步策略法是怎麼樣的呢?其實很簡單,而且一旦你將他掌握了,就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可以說,只要將這五步策略法運用好,你就會減少大部分煩惱。

第一步:界定問題

第二步:匯集信息

第三步:探索解決方案

第四步:評估、選擇並實施解決方案

第五步:評估解決效果

現在我們根據書中的具體案例,也就是兩歲九個月的亞當總是在出門前脫鞋子並且把鞋帶抽下來,導致媽媽無法準時把他送到保姆家,最後耽誤上班的情境,來展開介紹一下這五步策略應該如何運用。

首先第一步,問題很明了,就是孩子使媽媽無法按時出門。

那麼第二步,就要想一想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是怎樣的,孩子會做些事情來影響媽媽上班節奏。同時,還要問,這是誰的煩惱呢?很顯然這件事是媽媽的煩惱。那麼,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嘛,答案並不確定,畢竟兩歲多的孩子,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接下來,第三步,就要儘可能多的想解決方案。

可以嘗試從改變自己入手,調整出門時間,或者接受目前的情況;

也可以通過調整環境、改變活動、調整日程來改變目前的狀況,比如說給孩子一些零食或者玩具分散注意力;給孩子安排一項他可以勝任的工作;或者說給他一雙爸爸的舊鞋,讓他解鞋帶玩;給孩子買不用繫鞋帶的鞋子......

當你從多個角度考慮時,最後會發現自己並非一籌莫展,而是擁有無數種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隨時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及時阻止不良行為。比如說,如果孩子沒有解鞋帶,而是乖乖等著,可以給他點好吃的或者說一起唱歌;也可以嘗試通過替代法,讓孩子拆禮盒或者給布娃娃穿鞋子,來轉移孩子注意力。


第四步,需要從眾多預想的方案中選擇一種,並著手實施。

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排除掉不切實際的方案,來選擇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方案。

最後一步,是評估解決的效果。到了第四步,很多人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其實最後一步的評估非常重要,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父母自身的改變,父母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育兒技巧和方法。而只有不斷的反思,才能更好地適應孩子成長的需求。

五步策略法,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方法,而是教會父母一種嘗試解決問題的思路。沒有適用於任何家庭的萬能策略,父母應該學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這樣不斷成長,為家庭的和諧持續努力的父母,也正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寫在最後:

當孩子長到四歲,你可能會發現,兩歲時那些讓你心煩意亂的煩惱,似乎不值一提;而當他長到二十歲,你也會發現,現在的很多不如意也都是身為父母的你自尋煩惱。放下焦慮,認真考慮家庭教育的三角凳理論,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嘗試五步策略法來解決,相信能夠幫助你解決育兒路上的多數困惑。而這本書附註的解決常見問題的150個點子,也能助你一臂之力,與打罵與溺愛說拜拜,以一種更加優雅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相關焦點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道術結合,教你全新的優雅教養法
    愛而無度,罰而不教,多少父母的養育,依然逃不出這個魔咒。一方面,是家長過分溺愛,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無法適應集體生活而頻頻出現的幼兒園勸退事件;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叛逆的孩子無計可施,只有棍棒教育或者直接把孩子送到軍事化管理學校,通過嚴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原來可以這麼優雅地教養孩子
    最近我讀到了一本來自美國的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所著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育兒書籍,它能很好地解決父母們的這個困擾。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這本書中,伊莉莎白·克拉裡結合自己長達40年的幼教經驗,融合了各種兒童心理學的策略,總結出一套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並且以可操作性的步驟來指導父母調整自身行為,幫助家長擺脫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從而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
  • 實戰派美式育兒專家教你「不打罵不溺愛」優雅教養孩子的0-6歲
    在美國和日本有一種大受歡迎的「不打罵、不溺愛」優雅教養法——這種教養法提倡父母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家長應用科學的教養方法,對孩子不打罵不溺愛,優雅的教養孩子養成好習慣。這一理念是由美國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暢銷書作家伊莉莎白·克拉裡(Elizabeth Crary)提出來的。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用孩子和自己都能接受的方式優雅育兒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暢銷書作家,曾經出版過30多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暢銷書,她的「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養法已廣為傳播、備受歡迎。值得一提的是,我讀的這本《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封面上印有「40周年修訂版」的字樣。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用孩子和自己都能接受的方式優雅育兒
    答案,也許能從這本《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裡找到。這本書的開頭是這樣的:本書的寫作目的,在於使父母與孩子相處融洽愉快。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準則之一,是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風靡日本的優雅教養法為什麼大受歡迎?
    我說的這本書就是擁有40多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所寫、在美國和日本都大受歡迎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專門為家有0—6歲孩子的家長而寫,旨在幫助家長擺脫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地互動,從而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告訴你如何不當「直升機父母」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融合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種心理學策略,結合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一些實用有效的技巧,幫助家長用溫和而堅定的方法培養出獨立而積極的孩子。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父母該如何開展兒童的家庭教育
    美國教育家伊莉莎白·克拉裡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是美國學前教育領域的經典讀物。正如該書的副標題「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oddler and Preschool Guidance」所說的,這本書的目的,是針對學步期和學前期的兒童教育,提供實用的方法指導。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面對孩子發脾氣,我們通常採用的方法要麼是溺愛,順著孩子,要麼就是打罵,威脅孩子。一旦這兩種方法都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就會束手無策。 那麼,除了溺愛和打罵,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幫助孩子養成健康良好的習慣呢? 美國作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裡說,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試試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育法,和雞飛狗跳的育兒生活說再見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是伊莉莎白·克拉裡(美國作家)對於其四十年育兒經驗的總結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中,作者提出:」應該以自己的感受為前提,只有自己感覺良好,和孩子的相處才會比較輕鬆愉快,父母就有內在的力量和智慧來處理所要面對的局面。」相反「父母心情沮喪時,他們也就無法冷靜應對混亂局面了。」父母一味的壓抑和隱忍,負面情緒並不會因此消散。
  • 孩子不聽話,打罵溺愛都不管用,怎麼辦?告訴你一份實用教養指南
    在有些父母心裡,孩子犯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打罵,看到孩子痛哭流涕的認錯,父母就以為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被教育好了,但真的是這樣嗎?曾經有一個問卷調查:當你父母打你的時候,你心裡在想什麼?可選項分別是:A、改 B,怕 C,恨。結果在800份問卷裡,選「改」這一項的居然是0,40%的兒童想到的是「怕」,60%的兒童想到的是「恨」。
  • 40年幼教育兒專家:擺脫打罵溺愛教養方式,學會這三點是關鍵
    有著40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著作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總結出10大策略、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150種現場問題解決技巧,幫助父母們擺脫打罵、溺愛的教養方式,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幫助0-6歲孩子養成好習慣、行為。
  • 40年幼教育兒專家:擺脫打罵溺愛教養方式,學會這三點是關鍵
    有著40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著作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總結出10大策略、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150種現場問題解決技巧,幫助父母們擺脫打罵、溺愛的教養方式,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幫助0-6歲孩子養成好習慣、行為。
  • 豆瓣9.1分《與打鬧和溺愛說拜拜》:五步解決育兒難題
    直到我看了豆瓣評分9.1分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0-6歲,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幫孩子養成好習慣》,運用了其中的育兒問題「五步法」,孩子的睡覺問題突然就迎刃而解了。(轉移注意力法)讓孩子自己選擇是抱著哄睡還是躺著和大人一起睡。(轉移注意力法)讓孩子和家裡人一起躺在床上,確保安全的情況下,即使她說話喊叫也不予理睬。(忽視法)同意孩子白天不睡覺,晚上睡的晚。(忽視法 )4&5.我希望孩子能有充足的睡眠來保證長身體所需要的精力。所以放任孩子不睡覺這條不能用。
  • 還在雞飛狗跳地念叨打罵,有本書能讓我們心平氣和地育兒
    有著40多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說:「兒童教育是一門通過改變自身行為來更大概率地促使孩子表現良好的藝術。」她將兒童教育稱之為藝術,並以自己的力作《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針對性地對孩子的行為作出分析,並給出具體的實操方法,毫無保留地和我們分享她的實戰育兒。
  • 5步糾正不良行為,不打罵不溺愛培養好習慣
    「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基本準則之一,是一個人只能改變自己,當你在改變自己時,同時會改變與他人之間的關係,而他人也必然會對此做出回應。兒童教育也是一門通過改變自身行為來更大概率地使孩子表現良好的藝術。」《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40周年修訂版)中的這句話直接改變了我的育兒觀。
  • 這本書教你如何優雅育兒不極端
    看完《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你就再也不怕了!《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從分析「三腳凳理論」出發,弄清楚自己和孩子的狀況,弄清楚自己的界限,為解決問題打下夯實的基礎。同時,這本書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詳細講解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如何避免衝突,強化好行為,弱化不良行為等實用的方法也在書中有所體現,讓家長掌握優雅溫和的育兒方式。
  • 孩子不聽話,只能妥協或打罵?這裡有N種教爸媽應對的好方法
    她將她40年的育兒經驗總結寫成了《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用孩子能接受的方法,幫孩子養成好習慣,幫助千萬家庭實現了「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養法。面對孩子的行為,我們容易有2個誤區我們習慣了用固有的角度去看孩子的行為——你不乖、你這樣做不對、你怎麼不聽我的話?
  • 掌握「三角凳理論」,與打罵孩子說拜拜
    為什麼要聽媽媽的話長大後你就會開始懂了這段話 哼長大後我開始明白為什麼我 跑得比別人快飛得比別人高......聽媽媽的話 別讓她受傷想快快長大 才能保護她......周杰倫的這首《聽媽媽的話》一定唱出了不少父母的心聲,尤其是家有熊孩子的媽媽,為什麼說了無數遍就是不聽,什麼時候孩子才能懂點事,讓自己少操點心。誰都想做一個溫柔的好媽媽,但現實卻是好好說不管用,最後只能靠一頓胖揍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