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而無度,罰而不教,多少父母的養育,依然逃不出這個魔咒。
一方面,是家長過分溺愛,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無法適應集體生活而頻頻出現的幼兒園勸退事件;
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叛逆的孩子無計可施,只有棍棒教育或者直接把孩子送到軍事化管理學校,通過嚴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
打罵與溺愛,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甚至在同一個家庭中都能並存。可見很多父母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未經深刻思考,沒有明確統一的思路。
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擁有40多年幼教經驗,在具體實踐中融合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種心理學策略,他寫就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提供了32種替代打罵的養育方法,150種現場問題解決技巧,給迷茫之中的父母提供一套能夠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技巧。
本書採用道術結合的表述方式,讓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其中,「三角凳理論」從認知層面教會父母認識自己,正視孩子,接納彼此的真實樣子,可謂是育兒之道。而五步策略法,則是手把手地教給父母,如何解決育兒難題,並且讓孩子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可操作的育兒之術。
前一陣,一名追星女孩很多年用心收集的一箱子小卡,被來家裡玩的表弟全~部~撕~爛!那可是她花了多少心思多少時間多少金錢收集的啊。
而尤其讓人氣憤的是,小男孩的媽媽,也就是她的姑媽說那些都是些爛卡片,言外之意就是覺得女孩小題大做。當女孩拿出小卡的購買記錄後,又擺出一副無所謂的態度說:
「原來你現在成績越來越爛就是因為這些妖魔鬼怪的女人,我看你弟弟撕得好,這是在幫你。你腦袋有多大,全被這些鬼東西佔走了。」
網友紛紛評論說真的好生氣,什麼樣的家長有什麼樣的孩子。撕毀別人東西,道歉首先是第一位的,可是看看這位姑媽的一番話,不僅毫無歉意,還大言不慚地說自家孩子撕得好。這樣的育兒理念,如何能養得出明事理的孩子?
熊孩子背後,站著的往往都是拎不清的父母。而很多孩子之所以不再是討人嫌的熊孩子,也正是父母得當育兒的功勞。
小女孩簡從小就讓父母頭疼不已,動不動就大喊大叫,來到新環境總是排斥,特別情緒化,從不按規矩出牌,妥妥地一枚「熊孩子」。
簡2歲的時候,經常和媽媽一起逛超市,但是如果媽媽不給她買想要的東西,她就會躺在地上大喊大叫。試想一下,一個蠻不講理的孩子在地上耍脾氣,媽媽一般會怎樣?是不是很抓狂?
可是簡的媽媽從不發火,反而是很有耐心地抱起孩子,一手提著買好的東西,一手拉著小女孩去結帳。走在回家的路上也不會發火訓斥簡,沒過一會,簡就會忘記發生的不愉快,開始高高興興地玩耍起來。
就這樣,簡的那些粗暴無理的要求,每次都被媽媽的溫柔逐一化解,而簡,最後也長成了懂事樂觀的孩子,實現了由熊孩子到乖孩子的蛻變。
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他的底色,往往由父母的養育方式來決定。在童年時期得到適當的愛和關注,經由父母用心撫育成長,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
書中提到父母在想具體的育兒方法之前,首先要認清自己,認清孩子,接納彼此,才能成就父母以及子女原本的樣子。
兒童教育就像一把三角凳,凳子要立穩,需要有三條腿支撐,兒童教育的三條腿包括: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對孩子合理的期待,對自我需求的尊重。
父母只有明白自己看重的是什麼,才能採取更加有效的教育方法。
比如,從長遠來看,你想要孩子學會獨立,那麼,當兩歲半的孩子說要幫你一起做飯時,你還會繼續忙著把他趕出去嗎?還是說,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給孩子一些可以勝任的工作,讓他慢慢學會獨立完成。只有用更加長遠的目光來看待類似的問題,父母才能不嫌麻煩,不怕孩子笨手笨腳越幫越忙的局面,不斷放手讓他自己完成一件一件事情。
不管是對自己的認知還是對孩子品質的期待,都會隨時間改變。一個一歲的小朋友對周遭的環境充滿好奇,到處摸摸看看,可愛的模樣會讓人喜歡上這個好奇寶寶。但是一個五歲的孩子不分場合地到處摸索,卻會讓人覺得很不禮貌,而父母,也應該教給孩子應有的注意事項。
無論在育兒的哪個階段,任何育兒價值觀都應該符合孩子的具體情況,因為我們想要的是一個內心充實的孩子,而不是標準流水線一樣的產品。
每個孩子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而父母對他們的期待卻是千篇一律。
有的孩子天生樂觀開朗,而有的孩子卻是沉穩內斂,不苟言笑;有的孩子活潑好動,有的孩子文靜內秀。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節奏,父母要做的就是了解孩子性情特點,以及具體的成長階段,對孩子抱有合理的期待。
比如,一個媽媽憂心於自己11個月大的孩子不會走路,直到有一天他了解到,一歲的孩子中只有約半數能夠獨立行走,多數孩子要到14個月才學會走路,明白孩子正常的發育規律,大多數育兒焦慮都會迎刃而解。
對孩子的期待應該是立足實際,讓孩子踮一踮腳就能夠得到。就像喬丹最初選擇了23號球衣,他只是希望自己能有哥哥一半好,隨後不斷刻苦訓練,成了萬眾矚目的籃球明星。
合理的期待,讓人有動力脫離舒適區,又不至於過度緊繃,是促使孩子持續發展的良方。
很難想像,不開心的父母,能夠養出陽光的孩子。
當父母心情愉悅時,往往有更多的耐心來處理孩子製造的各種麻煩,而且不會抱怨個不停,從而使得整個家庭氛圍更加輕鬆。
所以,作為父母需要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來不斷充實自己的內心,做一個不斷成長的父母。
父母有權利享受獨自玩樂的時光,可以是靜靜地讀上幾個小時的書,或者來一次放飛自我的度假休息。沒必要感到內疚,正如作者所說:
只有滿足自己的需求,我們才能更好地滿足孩子的需求。
書中提到的五步策略法是怎麼樣的呢?其實很簡單,而且一旦你將他掌握了,就可以應用到很多地方。可以說,只要將這五步策略法運用好,你就會減少大部分煩惱。
第一步:界定問題
第二步:匯集信息
第三步:探索解決方案
第四步:評估、選擇並實施解決方案
第五步:評估解決效果
現在我們根據書中的具體案例,也就是兩歲九個月的亞當總是在出門前脫鞋子並且把鞋帶抽下來,導致媽媽無法準時把他送到保姆家,最後耽誤上班的情境,來展開介紹一下這五步策略應該如何運用。
首先第一步,問題很明了,就是孩子使媽媽無法按時出門。
那麼第二步,就要想一想這種情況出現的頻率是怎樣的,孩子會做些事情來影響媽媽上班節奏。同時,還要問,這是誰的煩惱呢?很顯然這件事是媽媽的煩惱。那麼,孩子知道自己應該怎麼做嘛,答案並不確定,畢竟兩歲多的孩子,很可能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接下來,第三步,就要儘可能多的想解決方案。
可以嘗試從改變自己入手,調整出門時間,或者接受目前的情況;
也可以通過調整環境、改變活動、調整日程來改變目前的狀況,比如說給孩子一些零食或者玩具分散注意力;給孩子安排一項他可以勝任的工作;或者說給他一雙爸爸的舊鞋,讓他解鞋帶玩;給孩子買不用繫鞋帶的鞋子......
當你從多個角度考慮時,最後會發現自己並非一籌莫展,而是擁有無數種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還要注意隨時鼓勵孩子的良好行為,及時阻止不良行為。比如說,如果孩子沒有解鞋帶,而是乖乖等著,可以給他點好吃的或者說一起唱歌;也可以嘗試通過替代法,讓孩子拆禮盒或者給布娃娃穿鞋子,來轉移孩子注意力。
第四步,需要從眾多預想的方案中選擇一種,並著手實施。
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排除掉不切實際的方案,來選擇適合自己實際情況的方案。
最後一步,是評估解決的效果。到了第四步,很多人就以為萬事大吉了,其實最後一步的評估非常重要,因為隨著孩子的成長和父母自身的改變,父母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育兒技巧和方法。而只有不斷的反思,才能更好地適應孩子成長的需求。
五步策略法,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方法,而是教會父母一種嘗試解決問題的思路。沒有適用於任何家庭的萬能策略,父母應該學會尋找最適合自己的方法,而這樣不斷成長,為家庭的和諧持續努力的父母,也正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寫在最後:
當孩子長到四歲,你可能會發現,兩歲時那些讓你心煩意亂的煩惱,似乎不值一提;而當他長到二十歲,你也會發現,現在的很多不如意也都是身為父母的你自尋煩惱。放下焦慮,認真考慮家庭教育的三角凳理論,在面對具體問題時,嘗試五步策略法來解決,相信能夠幫助你解決育兒路上的多數困惑。而這本書附註的解決常見問題的150個點子,也能助你一臂之力,與打罵與溺愛說拜拜,以一種更加優雅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