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幼教育兒專家:擺脫打罵溺愛教養方式,學會這三點是關鍵

2020-12-22 童媽育兒記

沒懷孕時候,總想著孩子快點出生。孩子出生後,才發現懷孕時候,孩子在肚子裡尚可以一切由著自己來,孩子出生後,發現一切好像處於失控中,心情、時間、精力都要圍著孩子轉。

孩子情緒不穩定,一言不合就倒地嚎啕大哭;總是亂扔東西,一時不看玩具就滿地都是;怎麼說都不聽,固執起來九頭牛都拉不動;與夥伴玩不到半小時,打架、推人、搶玩具等,時有發生……

面對這些衝突、不良行為及習慣,家長耐心相勸又被當做耳邊風,越吼越起勁,打了事後又後悔,那麼該怎麼辦呢?

有著40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著作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總結出10大策略、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150種現場問題解決技巧,幫助父母們擺脫打罵、溺愛的教養方式,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幫助0-6歲孩子養成好習慣、行為。

本書中,作者沒有長篇大論打罵、溺愛的危害,而是開篇就明確育兒「三腳凳」理論: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對兒童身心發展理解以及符合年齡階段的期待、對自我需求的尊重是父母養育兒女的基礎,接著基於此總結一套解決問題系統的應對方案、以及一些常用的育兒技巧。

01、「三腳凳理論」育兒的基礎支撐。

從兒女降生的那一刻,我們就應該做好兒童教育艱難的攻堅戰。因為兒女的成長是一場漫長而短暫的旅途,從抬頭、爬行到獨立行走;從牙牙學語到能說會道;從目不識丁到大學殿堂……這十幾年時光包含著父母的精力與愛,還包含父母在養育兒女中要應對各種挑戰。

那麼怎麼才能更好陪伴兒女成長與自我成長呢?伊莉莎白·克拉裡認為三腳凳:自我價值觀、合理的期待、自我需求尊重是兒童教育的支撐。

何出此言呢?首先,價值觀決定你養育兒女中所看重的是什麼?當父母能根據自我價值觀深思過要養育出怎樣的兒女(孩子主要特質),父母就能夠以更長遠的目光、更成長的心態看待孩子的各種小麻煩。

思考下自己最看重孩子的特質是什麼

其次,養育兒女中,每對父母都會「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是為人父母,我們養育中必須根據孩子成長規律、個人特徵而調整自己對孩子的期望。合理的期望讓父母更少焦慮,養育過程多了幾分淡定。如當你認知到大多數孩子是14個月左右學會走路,就不會為1歲孩子還不會走路而擔憂。

了解孩子每個階段的發育水平

最後,養育兒女並是不失去自己,犧牲自己成全兒女,更是要以榜樣的力量陪兒女一起成長。正如作者所言,想要日子過得愉快,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抽出時間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樣養育孩子中才更有效率與耐心。作者介紹時間輪和找出自己喜歡的事情方法,進而合理安排育兒與自我成長的時間。

找出自己喜歡的事情
通過時間輪來合理安排自己時間

02、解決兒女麻煩的「萬能鑰匙」

工作、家務、人際、養育兒女等多重任務會攪得我們焦慮煩躁,所以應對孩子的問題時候,很多時候我們會簡答粗暴的解決。要不採取打罵這種快速短暫有效的條件反射應對措施;要不事事順從孩子,如「救火員」一樣直接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前面的方式不利於孩子心理健康,以及容易效仿父母打罵的處理事情模式;後面的方式則包辦行為,不利於孩子獨立與成長。

在作者看來,養成「熊孩子」的原因往往是父母處理孩子的問題時候,急於求成,缺乏客觀分析問題、審視問題及對孩子的期望、再綜合探尋解決方案而造成的。

當應對兒女的問題時候,如果父母們能停下來,按照以下五個步驟思考、行動,那麼養育會更輕鬆、高效。

(1)界定問題。這裡指的是儘可能具體描述孩子所做哪些事情、話令自己煩惱。通過 描述具體的行為、記錄發生頻率可以讓我們更客觀看待與處理孩子問題。而不是簡答粗暴直接給孩子貼上「調皮」、「懶惰」、「不懂事」、「笨」等標籤。

界定問題

(2)根據收集數據來全面分析存在問題。

這些數據包括問題行為發生頻率、發生同樣行為的環境/背景、了解孩子所處年齡階段的發育水平、思考行為背後的需求。

在這塊,我覺得理清行為發生背後是誰的需求沒有被滿足十分關鍵,這直接影響父母採取解決問題的方案。思考誰的需求沒有被滿足,根據《論父母的效能訓練》可以通過三大方面思考:孩子的煩惱、不存在煩惱、父母的煩惱,然後根據自己價值觀、期望、自我需求進行方案選擇。

如,三歲半的孩子,總不願意出門上幼兒園,而我要準時把他送到幼兒園,保證我上班不遲到。孩子有煩惱,他需要時間適應及融入幼兒園班集體;父母有煩惱,他希望準時上班。

(3)探索潛在的解決方案

探索解決方案可以自己列出可行所有解決方案、或者尋求有經驗寶媽寶媽幫助、或者網絡諮詢有經驗育兒專家等,通過各種渠道尋找有用的解決方案。

如三歲半孩子不願上學校解決方案,列出問題、未滿足需求以及儘可能所解決方案。包括媽媽早點起床給孩子充足出門時間、給孩子讀幼兒園相關繪本/動畫片、電話老師諮詢相關原因……先把所有想到的解決辦法寫下來,再評估辦法的可行性,這樣更好打開思路。

(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

根據以上所列出方案,再考慮孩子、父母需求,剔除哪些費時間、傷害孩子自尊心、或者與自己現實需求/價值觀不符合的解決方案。

(5)評估解決方案

有時候,解決一個行為問題並不是單一的解決方案就可以解決,這需要多管齊行。與此同時,多嘗試多復盤反饋。如果孩子不良行為減少或沒有,那麼說明這效果有效,否則重新尋找新解決方案。

這裡只是總結《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前兩章的內容,接下來作者還給出很多不同年齡應對實用育兒技巧、以及常見問題行為場景應用方法,如避免衝突的四大方法、強化良好行為四大秘訣、培訓新行為六大技巧、減少不良行為十大方法以及策略匯總與應用。

如果將要養育孩子或者孩子正處於學齡前,強烈建議入手一本學習。

相關焦點

  • 40年幼教育兒專家:擺脫打罵溺愛教養方式,學會這三點是關鍵
    有著40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著作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總結出10大策略、32種替代打罵的方法、150種現場問題解決技巧,幫助父母們擺脫打罵、溺愛的教養方式,用孩子接受的方式幫助0-6歲孩子養成好習慣、行為。
  • 實戰派美式育兒專家教你「不打罵不溺愛」優雅教養孩子的0-6歲
    在美國和日本有一種大受歡迎的「不打罵、不溺愛」優雅教養法——這種教養法提倡父母用孩子能夠接受的方法,從孩子的心理出發,家長應用科學的教養方法,對孩子不打罵不溺愛,優雅的教養孩子養成好習慣。這一理念是由美國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暢銷書作家伊莉莎白·克拉裡(Elizabeth Crary)提出來的。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原來可以這麼優雅地教養孩子
    最近我讀到了一本來自美國的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所著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育兒書籍,它能很好地解決父母們的這個困擾。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這本書中,伊莉莎白·克拉裡結合自己長達40年的幼教經驗,融合了各種兒童心理學的策略,總結出一套能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並且以可操作性的步驟來指導父母調整自身行為,幫助家長擺脫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從而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用孩子和自己都能接受的方式優雅育兒
    這段話讓我決定認真地讀讀這本書,讀了兩遍之後,我覺得這個決定非常明智。《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暢銷書作家,曾經出版過30多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暢銷書,她的「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養法已廣為傳播、備受歡迎。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用孩子和自己都能接受的方式優雅育兒
    這段話讓我決定認真地讀讀這本書,讀了兩遍之後,我覺得這個決定非常明智。《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是美國著名的教育家、家庭教育演說家、暢銷書作家,曾經出版過30多本有關家庭教育的暢銷書,她的「不打罵、不溺愛」的優雅教養法已廣為傳播,在美國、日本等許多國家大受歡迎。
  • 抑鬱情緒「盯上」高中生 專家:應改善教養方式培養健全人格
    專家提示,要預防幹預中學生抑鬱等精神心理症狀,父母需要改善教養方式和培養學生健全人格,需要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力量的整合。據了解,該調查對1999年、2006年、2009年、2016年四個時間點15年共計3300多名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 孩子不聽話,打罵溺愛都不管用,怎麼辦?告訴你一份實用教養指南
    在有些父母心裡,孩子犯錯,最直接有效的教育方式莫過於打罵,看到孩子痛哭流涕的認錯,父母就以為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被教育好了,但真的是這樣嗎?曾經有一個問卷調查:當你父母打你的時候,你心裡在想什麼?可選項分別是:A、改 B,怕 C,恨。結果在800份問卷裡,選「改」這一項的居然是0,40%的兒童想到的是「怕」,60%的兒童想到的是「恨」。
  • 錯誤的父母教養方式之一:溺愛型
    現今的中國由於獨生子女的政策,溺愛型的父母越來越多。無論家境富裕或貧困,都用溺愛的方式來教養孩子。鮑姆林德是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發展心理學教授,她在20世紀60年代研究了100多個家庭,發現不同的父母教養方式主要的差別就在於愛和規矩這兩個維度上。她用了比較專業的詞彙:滿足需要(responsiveness)和堅持要求(demandingness)來代表愛和規矩。根據愛和規矩這兩個維度上的強弱結合,可以勾畫出四種父母教養方式。
  • 5步糾正不良行為,不打罵不溺愛培養好習慣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40周年修訂版)中的這句話直接改變了我的育兒觀。讓我從一個整天盯著孩子的不良行為,動不動就河東獅吼的焦躁不安的媽媽,變成了一個更加關注自己,通過改變自己來影響孩子行為的更加平和的媽媽。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道術結合,教你全新的優雅教養法
    一方面,是家長過分溺愛,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無法適應集體生活而頻頻出現的幼兒園勸退事件;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叛逆的孩子無計可施,只有棍棒教育或者直接把孩子送到軍事化管理學校,通過嚴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打罵與溺愛,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甚至在同一個家庭中都能並存。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道術結合,教你全新的優雅教養法
    一方面,是家長過分溺愛,導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無法適應集體生活而頻頻出現的幼兒園勸退事件;另一方面,則是面對叛逆的孩子無計可施,只有棍棒教育或者直接把孩子送到軍事化管理學校,通過嚴苛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打罵與溺愛,這兩種極端的教育方式,甚至在同一個家庭中都能並存。可見很多父母對於養育孩子這件事,未經深刻思考,沒有明確統一的思路。
  • 家庭教養方式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定義  家庭教養方式是指父母在撫養、教育兒童的活動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種教養行為的特徵概括,是一種具有相當穩定性的行為風格。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一)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  據調查研究發現,家庭教養根據父母的教養方式不同,可分為常見的以下幾種類型:專制型、溺愛型、縱容型、民主型這四種類型。  (二)家庭教養方式的類型特點及對幼兒性格的影響  據調查顯示,不同類型的父母教養方式的特點對幼兒性格的影響是不同的。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如何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面對孩子發脾氣,我們通常採用的方法要麼是溺愛,順著孩子,要麼就是打罵,威脅孩子。一旦這兩種方法都不起作用的時候,我們就會束手無策。 那麼,除了溺愛和打罵,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能幫助我們幫助孩子養成健康良好的習慣呢? 美國作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在《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裡說,要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風靡日本的優雅教養法為什麼大受歡迎?
    是溺愛?是打罵?不,這些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蠢方法,只能短時間讓孩子安靜,其實不但不會幫孩子,還會害孩子,讓他們未來或囂張跋扈、或只會付諸暴力,又或者變得膽怯、自卑。我說的這本書就是擁有40多年幼教經驗的實戰派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所寫、在美國和日本都大受歡迎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專門為家有0—6歲孩子的家長而寫,旨在幫助家長擺脫打罵或溺愛的育兒方式,跟孩子實現更好地互動,從而培養出獨立、積極、有幸福感的孩子。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告訴你如何不當「直升機父母」
    這不得不讓我們反思,到底這些教育方式出現了什麼問題?有沒有適合孩子的,孩子也能接受的方式,幫助我們培養孩子的好習慣呢?《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就回答了這個問題。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的作者伊莉莎白·克拉裡融合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多種心理學策略,結合自身的經驗總結出一些實用有效的技巧,幫助家長用溫和而堅定的方法培養出獨立而積極的孩子。
  • 這三種教養方式會讓孩子焦慮不安
  • 錢志亮:教養方式的影響
    所以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的形成、人格的成長、意義重大。湖北省曾經對167個11歲到18歲的違法青少年進行過調查。這些違法青少年的家庭教養方式中,民主教養只佔3%;粗暴教養佔20%;放任教養佔29%;而溺愛教養佔44%。換句話說,最糟糕的教養方式是什麼?溺愛。44%的違法青少年都來自溺愛家庭,所以愛孩子沒有錯,但溺愛孩子就錯了。
  • 0到6歲關鍵期,用「不打罵、不溺愛」的教養法,培養孩子的好習慣
    面對熊孩子,不斷挑戰你忍耐的極限時,有時不得不用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表面上看似孩子對你服服帖帖的,但是內心並未真正對你信服。溺愛同樣對孩子產生很大影響,你以為對孩子縱容和遷就,滿足孩子孩子的需求,就是愛孩子,卻讓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為什麼說打罵和溺愛都不好,並且不管用呢?如何用溫和而堅定的方式幫助孩子培養良好的習慣和品格呢?
  •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父母該如何開展兒童的家庭教育
    中國民間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兒童期的性格將對人的未來產生很大影響。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3歲和7歲的時候,是成長發育的兩個重要關節點。3歲以前是嬰幼兒期,7歲以前是學前期兒童(國內通常是6歲),這兩個階段裡,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給予兒童的教育是不可逆轉的,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決定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 孩子犯錯家長打罵對不對,科學教養必須學會
    我自己非常關注媒體上的一些家暴的新聞,有的時候看到一些年幼的孩子被爸爸媽媽打得遍體鱗傷,真是很讓人揪心。如果你去問爸媽說你怎麼忍心對孩子下得了這樣的毒手,往往會聽到父母親的反應是,我不是在打他我是在管教他,如果不給他點教訓的話,他是不會改過的。也就是說有的父母親認為孩子做的不好的時候,管懲罰是最好的方式來幫助他改進。有什麼方法可以替代懲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