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是永恆的話題。
中國民間有句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是兒童期的性格將對人的未來產生很大影響。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孩子3歲和7歲的時候,是成長發育的兩個重要關節點。3歲以前是嬰幼兒期,7歲以前是學前期兒童(國內通常是6歲),這兩個階段裡,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第一場所,家庭給予兒童的教育是不可逆轉的,學前兒童的家庭教育基本上決定了人的一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我認為,孩子教育的話題,歸根到底,是父母要想清楚兩個問題: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鑑於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越早對這兩個問題有清晰的認知,越有利於孩子的成長。
美國教育家伊莉莎白·克拉裡的《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一書,是美國學前教育領域的經典讀物。正如該書的副標題「A Practical Approach to Toddler and Preschool Guidance」所說的,這本書的目的,是針對學步期和學前期的兒童教育,提供實用的方法指導。
伊莉莎白·克拉裡,《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
培養什麼人,怎麼培養人,具體可以落到兩件事情,你對孩子的期望,以及教育的技巧。
當孩子愛亂發脾氣、搶玩具、纏著你的時候,你是否會感到不耐煩,忍不住想打罵,打罵以後又很快後悔了?你是不是從小就給孩子買了很多童書,希望他能夠喜歡上閱讀,但自己在家時又總是抱著手機刷朋友圈、購物、聊天?在小孩子玩了一天玩具,你是否在把他哄睡之後,自己幫他收拾戰場?
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今天,我們大多數人都贊同的一點是,打罵和溺愛都不是解決辦法。那麼,不打不罵不溺愛,怎麼教育好孩子呢?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給出的辦法是,管理你的期待行為,並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
一、管理你的期待行為
過高的期待可能會導致焦慮。對待孩子的行為能力也是如此。許多父母因為孩子的行為能力沒有達到自己的預期而感到擔憂,比如,一位媽媽因為她11個月大的兒子還不會走路而憂慮,而實際上,大部分的幼兒要到14個月大才能走路。所以,父母必須意識到每個孩子的發育水平和性情特點都存在巨大的差異。
對於一般孩子什麼時間應該有什麼樣的發育水平,作者提供了一張兒童技能發育的示意圖。
兒童技能發育示意圖,來源《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
父母需要知道的是,每個孩子學習的速度不盡相同,需要花時間去觀察,比如在參加親子班、跟其它孩子玩耍的時候,通過留心觀察來了解孩子的行為,以判斷他的發育水平。
我們都期盼孩子過得快樂幸福,擁有我們所期望的好性情,如活潑、樂觀、自信等等。專家們發現,孩子的行為特點由活躍度、規律性、適應能力、接納新事物能力、敏感度、反應的激烈程度、注意力、正面或負面情緒、毅力等9種特徵構成。
兒童基本性情特徵,來源《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
多數孩子持續地展現出小時候所具有的性情特徵,所幸的是,當孩子的性情不符合父母期望中喜歡孩子的形象時,我們可以改變這些基本性情特徵,這需要多年的堅持和耐心。
管理好自己對孩子的期待以後,很多父母的問題和煩惱就可以迎刃而解了。我們可以通過親子之間坦誠的交流,來減少與孩子發生衝突,當孩子遇到問題的時候,理順父母自己的情緒,通過積極傾聽,是最有效的解決辦法,也能夠幫助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二、強化和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
孩子一直在學習兩樣東西:如何得到關注,以及如何與人互動。如果父母平時很忙,孩子只有通過打弟弟妹妹才能引起父母關注,那麼他就一直打弟弟妹妹;而如果他因為把玩過的玩具擺得整整齊齊受到表揚,他就會一直這樣做下去。
所以,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關鍵在於鼓勵和強化他們的良好行為。
人們總是希望得到周圍的鼓勵和認可,這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從一出生就開始了。缺愛的孩子愛搗蛋,說的就是關注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人得不到正面的關注,如微笑、擁抱、聆聽等,就會激發負面關注的需求,儘管這意味著可能被責備、打罵。
關注可以是無條件,也可以是有條件的,效果也不一樣。比如,無條件的正面關注,比如「爸爸媽媽愛你」,能夠幫助孩子建立自信,但只有無條件的正面關注,會讓孩子變得自私;有條件的正面關注,如「你靜靜地玩,我就喜歡你」,有助於培養孩子的合理行為,但可能會讓孩子行為舉止規範,樂於合作但缺乏自信和關愛。所以,兩種正面關注需要相結合起來,才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和合作精神。
表揚是正強化最普遍的方式之一。但是要注意,表揚要明確、及時、真誠,才會有效果。比如,「我很高興你自己把玩具擺得整整齊齊」,會比你只說「真是個好孩子」,能夠更加明確地告訴孩子,他是因為做完了一件事,或者做出了努力,而受到了表揚,這樣明確的表揚有助於減少孩子的誤解。不過,過分的表揚,也容易失去激勵的效果,所以表揚的頻率不宜過高,需要家長們把握好分寸。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英文原版封面
此外,除了鼓勵和強化孩子自己表現出來的良好行為,我們還培養孩子的新行為。我們可以通過3種技巧來實現,即親身示範、簡單指令和行為塑造。比如,在孩子面前看書,他們就會試著看看書;在孩子面前撿玩具,他才會自己撿玩具。
三、減少不良行為
德瑞克斯在《孩子:挑戰》(Children: the Challenge)一書中,提到兒童不良行為的4個動機,即對關注的期盼、對權力的渴望、對報復的欲望和怯懦的展示。
不良行為的第一動機是渴望關注,前文已有論述。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忽視,比如孩子學了一句髒話,你不想讓他說,就裝作沒聽見,這樣他往往就不會再說了。如果孩子大哭大鬧,忽視法不起作用的時候,就試著用其它東西來吸引他的注意力。同時,還可以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給予更多關注,強化他良好的行為。
獲取權力是孩子表現不良行為的第二個目的。比如不睡午覺、不坐安全座椅、不收拾玩具等等,孩子們認為,只有當自己能夠成為主宰時,他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他要追求權力。這個時候,父母往往會很生氣,但結果通常有兩種,要麼妥協(孩子贏了)、要麼強硬(父母贏了)。最好的辦法是與孩子共同協商,找到第三種雙方都樂意接受的替代解決方案,從而避免權力的爭奪。
在關注和權力的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孩子可能會轉向報復,比如打其它孩子,以此來顯示自己的重要。如果此時你以暴制暴,可能會讓親子關係變得很糟糕。最好的辦法,是不要以報復的方式處理孩子報復的不良行為,並想辦法重建信任,讓孩子得到更多關愛。
最後,最高級的不良行為表現是示弱。當他們不希望父母對他們提出任何要求的時候,就會展現自己的怯懦,父母最常見的反應是放棄要求,轉而同情和可憐孩子。同樣的,處理這種行為的方法不是批評,而是鼓勵和強化孩子的積極行為。
兒童不良行為動機論告訴我們,要抑制孩子的不良行為,首先要從行為準確判斷出孩子的動機,只有搞清楚孩子是出於渴望關注、權力,還是想報復、示弱,才能採取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否則用錯方法可能會讓情況愈演愈烈。
此外,幫助孩子改掉不良行為,還有其它有效的方法,比如調整環境法、必然後果法、邏輯後果法、隔離反省法等。
問題解決圖表,來源:《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
當然,對於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問題,《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提供的是一整套可操作的解決流程,同時,附錄中還提供了解決常見問題的150個點子。由於本文篇幅有限,無法盡述,感興趣的讀者可以繼續深入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