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毛家2歲半的兒子最近迷上了「說髒話」,小小的身軀說起髒話來,聲音洪亮,底氣十足。毛毛和家人剛開始還好好跟兒子講道理:「說髒話、罵人不文明,小朋友不能說髒話。」可兒子根本不買帳,還越說越起勁兒,把毛毛和家人氣個半死。毛毛老公氣得都打了兒子一次,可小傢伙還是沒停止說髒話的習慣。
小周有個6歲的女兒,吃飯成了全家頭疼的事兒。青菜不吃,西紅柿不吃,胡蘿蔔不吃,她有各種各樣不吃飯的理由。今天要看著動畫片才吃飯,明天要玩著積木才吃飯,開出的條件五花八門。如果不順著她,那她就開始撒潑打滾,哭個不停,小周沒辦法,最後只能妥協。
上面兩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家有孩子的人肯定或多或少都經歷過讓人頭疼的時刻。那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這些問題順利解決,並且不會傷害到父母跟孩子的良好關係呢?看完《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你就再也不怕了!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從分析「三腳凳理論」出發,弄清楚自己和孩子的狀況,弄清楚自己的界限,為解決問題打下夯實的基礎。同時,這本書花了三分之二的篇幅詳細講解了解決問題的步驟,如何避免衝突,強化好行為,弱化不良行為等實用的方法也在書中有所體現,讓家長掌握優雅溫和的育兒方式。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實戰派育兒專家——伊莉莎白·克拉裡,她同時還是「奧普拉脫口秀」的育兒話題嘉賓,北西雅圖學院教育課程主講人。伊莉莎白·克拉裡將行為修正、交互分析以及阿德勒·戴克斯法等心理學策略融合到一起,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總結出了一套能夠有效影響孩子行為的具體技巧,以此來指導父母。
《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
一、三腳凳理論——解決問題的基礎
伊莉莎白·克拉裡說,兒童教育就好比一把三腳凳。凳子要立穩,需要有三條腿支撐,兒童教育的「三條腿」包括:對自身價值觀的了解,對孩子合理的期望,對自我需求的尊重。缺少任何一點,教育就無法順利進行。
1、價值觀明確
只有當父母明白自己看重什麼,反感什麼,喜歡什麼,才能在育兒路上走得更順利。如果你認為樂於助人很重要,那你就會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培養他熱愛分享,幫助他人的想法和行為;如果你認為活潑開朗很重要,那你就會有意識地引導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多登臺表演展示才藝。
2、合理的期望
每個父母都對孩子有許多美好的期望:獨立、善解人意、耐心、誠實、聰慧等等。但在我們暢想孩子未來的模樣時,千萬別忘了,我們的期望一定要跟孩子的實際狀況相匹配,換句話說就是,任何期望都要建立在孩子本身的特性以及發展階段上。
如果孩子是內向敏感的,那我們就不能要求他做到像外向孩子一樣活潑開朗;如果孩子還不到1歲,那我們就不能要求他熟練地走路。過高的、不切實際的期望,是父母們焦慮的根源。
3、尊重自我需求
好心情是會傳染的。如果我們能量充沛,心情順暢,那麼即使孩子將沙子灑滿房間,我們也會覺得他們是可愛的天使;如果我們心情焦慮,那麼即使孩子乖巧地讓我們陪他玩遊戲,我們也會覺得他們是討債的小鬼!
有句話說得好:想要照顧好孩子,請先照顧好你自己。只有我們充滿了電,才能給孩子傳遞能量。所以父母們,無論工作再忙,帶孩子再累,也別忘了滿足自己。給自己留出時間,做些自己喜歡的事兒,跟閨蜜朋友逛逛街,吃吃飯,看看書,和老公約約會等等。
二、「五步走」戰略——解決問題的步驟
書中說到,父母急急忙忙幫孩子解決了問題,會剝奪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下次遇到同樣的情況,孩子們很可能把希望寄托在父母身上。
的確如此,父母們總是害怕孩子遇到問題,他們希望孩子能少受罪,生活平順。但父母們卻忘了一件事,人的每一次成長都是源自挫折和挑戰。問題的出現正是孩子成長的機會,我們不能輕易放過了。
作者把解決問題的步驟分為5個:
1、界定問題
2、收集數據
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
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
5、評估解決方案
1、界定問題:這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關鍵點在於要以孩子的具體行為來進行描述,不要用很寬泛的詞彙或者標籤直接定義孩子,簡單說就是,只描述,不評價。我們來看看下面兩種界定的對比:
2、收集數據:人們總是對自己在意的東西有種「頻繁發生」的感覺,要想判斷這種感覺是否正確,就需要我們先進行數據收集。這個道理放在育兒上,也同樣適用。
以「孩子總愛扔東西」為例子,父母覺得這種行為有問題,那首先可以對「扔東西」的頻率進行統計,如一天扔了幾次,一周扔了幾次。這樣就能夠很直觀地發現頻率變化的規律;其次,對行為進行背景觀察。孩子扔東西是不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還是為了鍛鍊手臂的力量?明白了行為產生的背景,我們才能尋找更合適的解決方法。再次,需要檢查孩子的發育水平。比如孩子在這個年齡段,就是愛扔東西,他還不明白扔東西帶來的後果,只是單純覺得有趣,那我們就不需要過度糾正,只要讓孩子度過這個時間段就可以了;最後,要明白這個問題是誰的煩惱。扔東西孩子高興,但會給父母帶來煩惱,那麼就要找相應的方法解決父母的煩惱。明確的受問題困擾的對象,才能對號入座。
3、探索潛在解決方案:探索這個詞用得很好,解決問題並不是照本宣科,也不存在標準答案,每個孩子,每個父母,面對同一個方案,反應都有所不同。我們不用害怕方案跳脫,多試試,總會有新發現。面對孩子扔東西,除了強行阻止之外,還可以讓孩子在墊子上扔,或者換成軟的東西扔等等。
4、評估、選定與實施方案:將頭腦風暴想出的所有方案一一列出,將費錢、費時間等不合適的方案剔除掉,剩下的方案就可以用在解決問題上。雖然看起來這個步驟很麻煩,但相信我,前期的時間消耗,會讓你在解決問題時事半功倍。
5、評估解決方案:對解決方案的復盤非常重要,我們針對每一種方案的成功與否都進行回顧總結,這可以幫助我們再後續解決問題時,找方案更快更準確。
三、解決問題的四要素
父母在解決孩子行為問題過程中,需要關注四個要素:
1、避免衝突
2、強化良好行為
3、培養新行為
4、減少不良行為
下面我們來一一進行解讀:
1、避免衝突
《非暴力溝通》中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這一點在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常常存在。當父母終於找到在商場走丟的孩子之後,雖然心裡擔心得要死,可嘴上卻說:「哭什麼哭?看你下次還亂跑不亂跑!」
其實很多時候父母不需要煩惱,只要我們遵守這四個原則:
1)事前考慮周全:晴晴周末計劃帶女兒開車去公園玩。她知道女兒坐車時間長會無聊,煩躁,就提前把女兒最喜歡的玩偶和繪本帶放到車上,這樣當女兒無聊的時候,就可以做遊戲、看繪本,時間很快就過去了。
2)講明期望:給孩子無條件的自由選擇,不如給他們有限的選擇,這樣孩子才能明確知道範圍,而不是天馬行空地表達想法,與我們想要達到的目的南轅北轍。當孩子想自己選衣服的時候,我們可以問:「你是想穿裙子還是褲子?」
3)整理情緒:如果孩子的需求沒得到滿足,他們肯定會產生難過、傷心、失望、憤怒的不同情緒,這個時候,父母要密切關注孩子的情緒變化,積極耐心地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幫助他們學會認知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緒,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4)訂立規則:訂立規則最重要的一點是,避免重複要求。比如我們想讓孩子把地上的勺子撿起來,我們會說:「寶貝,請把地上的勺子撿起來。」如果說完孩子沒有行動,我們這時候應該過去幫助孩子完成剛才的指令,這樣才能讓孩子把指令和動作聯繫起來。
2、強化良好行為
可能一開始,孩子只是偶然做出了良好行為,那麼我們如何做才能把這種偶然行為變成孩子的一種習慣呢?
首先,給孩子全身心的關注時間,也就是高質量的陪伴。每天留出一部分時間,以孩子為中心,與他們互動交流,讓孩子從中獲得滿足感和安全感,那麼他們自然而然就會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了。
其次,運用正強化法。在孩子正面行為出現後,我們用孩子喜歡的正面強化物來鼓勵他們,正面強化物可以是玩具、食物、表揚等。比如我們看到孩子在玩完玩具後,把玩具又放回到收納箱裡,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表揚他們:「哇,你今天記得把玩具放回收納箱裡,我真是太高興了。」
最後,表揚要具體。如果父母們只會誇孩子「你真棒」、「你真厲害」,時間久了,孩子不會高興,反而會覺得你太敷衍,根本沒關注他。表揚孩子的時候,一定要具體詳細,這樣孩子才能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值得堅持去做的。我們可以看看下面的對比表:
3、培養新行為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我們希望他們做一些以前沒做過的行為,這個時候有三個技巧可以幫助我們達到目的:
1)親身示範
幼年的孩子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技能的,行動比語言有作用的多。如果你想讓孩子讀繪本,那麼你就要先讀;如果你要讓孩子學會收納玩具,你就要在每次遊戲結束後,把玩具收納起來。
2)簡單指令
父母跟孩子交流時,語言要簡單明了,如果指令太複雜,就對它進行拆分,分步驟來教孩子完成。比如我們想讓孩子學會自己上廁所,就可以把指令拆分成:走到馬桶跟前—脫掉褲子—坐下。
3)行為塑造
首先評估孩子對新行為的感興趣程度和接受程度,如果經過評估發現孩子的發育水平可以承擔新行為,那麼接下來就制定計劃,將其拆分成幾個小步驟,分步驟教孩子完成,每完成一個步驟,要相應設置獎勵,這樣孩子會更有動力繼續下一步。計劃實施一段時間後,別忘了回顧總結,看看是否需要調整難度,更匹配孩子的水平。
4、減少不良行為
德瑞克斯認為,兒童所有的不良行為都有這4個原因:對關注的期盼,對權力的渴望,對報復的欲望和怯懦的展示。那麼如何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本書提出了3種方法:
1)忽視法:文章開頭提到毛毛兒子愛說髒話,家人怎麼阻止都沒用,這個時候不妨試試忽視法,就是對他說髒話的行為不做出反應,就像沒聽到一樣,時間久了,他就會覺得說髒話也挺沒意思,逐漸就不再說了。
2)替代法:意思是用一種正確的方式替代不正確的方式。用木棒敲牆是不對的,但是可以用木棒敲打砸砸樂玩具;用水槍噴別的小朋友是不對的,但可以用水槍噴草地。
3)調整環境法:孩子在家總鬧騰,那就可以帶他出去,去公園,遊樂場等地方,換個環境玩耍;孩子睡覺前就不要跟他打鬧,最好講講故事,聽聽舒緩的音樂,幫助他醞釀睡意;孩子總是用手摳插座的插孔,很不安全,父母就可以買些電源安全蓋插上,這樣就可以阻止孩子再去用手摳了。
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只要掌握了科學合理的方法,就不需要走極端。當然,在養育孩子,解決孩子問題的同時,別忘了審視自己,給自己空間,讓自己也有所成長,育兒從來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情,是父母和孩子雙向學習的過程。《與打罵和溺愛說拜拜》這本書不僅教會我們如何養育孩子,也讓我們知道了,更好的自己才能帶給孩子好的影響和能量!